问题

我看到的关于肥水之战都说前秦集结了九十万大军,以当时的生产力,他苻坚怎么做到后勤保障的啊?

回答
前秦在淝水之战集结九十万大军,这数字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也让后世的军事史家和史学家们头疼不已。要知道,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像淝水之战这样规模的战役,后勤保障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当时秦国的生产力,确实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

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九十万大军”,很可能包含了前秦治下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甚至是包括了被征调的民夫、后勤人员,以及一些实际战斗力并不强的辅助部队。并不是说战场上直接冲锋陷阵的就是九十万人。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对当时的后勤系统是个巨大的考验。

想象一下,一个庞大的军队,要吃饭,要喝水,要武器装备,要马匹,要各种补给。每一项都需要巨量的资源。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九十万作战士兵,那么吃饭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按一个士兵每天吃一斗米(大约1.5公斤)来算,九十万人一天就需要135吨的粮食。这还不包括牲畜的饲料、士兵的衣服、鞋子、武器的损耗等等。

那么,苻坚是如何做到看似不可能的后勤保障的呢?

首先,前秦在淝水之战前,确实是统一了北方,疆域辽阔,实力雄厚。苻坚通过多年的征战,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统治,并且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他能够调动帝国境内的各种力量来支持这次北伐。

其次,当时战役的组织方式可能和我们现在想象的现代军队有所不同。战前的集结地并非都在同一地点,很可能是在不同的军镇、军事区域进行集结和训练,然后逐步向南推进。这样一来,可以分散后勤压力,每个区域只需要负责自己附近的部队。

再者,前秦的“大军”很可能不仅仅是汉族士兵。它整合了来自不同民族的部队,比如氐族、鲜卑、羌族等等。这些部队的后勤需求可能也不同,而且在行军过程中,部分部队可能会通过就地取材、或者利用征服地区的资源来补充一部分供给,尤其是在早期阶段。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支撑如此规模的行动,苻坚必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征发和储备。他会提前征集粮食、牲畜、布匹等物资,并且将这些物资储存在沿途的军需官库或者指定的集结点。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极大的组织能力和人力物力。

另外,古代的军队,尤其是在行军过程中,对粮草的需求并非完全固定。士兵会携带一部分干粮,同时也会依靠随军的牲畜(牛羊马匹)来提供一部分肉食。甚至在某些地区,会允许部队进行一定程度的“就食”,也就是在规定区域内徴发或购买当地的粮食和物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远距离运输的压力,但也容易引发民怨和破坏当地经济。

更何况,所谓的“九十万”很可能是一个夸大的数字,或者是指所有参与动员的人数。实际参与作战的人数可能远低于此。即便如此,能够维持数十万军队的行动,对于任何一个古代王朝来说,都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苻坚当时将全国的力量几乎都投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几乎是举国之力。他调动了大量的民夫作为运输队,他们乘坐着牛车、马车,将物资运往前线。而这些民夫本身也需要粮草和住所,这又构成了另一层后勤需求。

所以,与其说苻坚“做到了”后勤保障,不如说他是倾尽全力,动用了当时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并且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九十万这个数字,或许更多的是体现了秦国当时人力物力的巅峰状态,以及苻坚急于一战而成的决心。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消耗,加上军队的庞大以及作战失利,导致了前秦在淝水之战后迅速衰落。后勤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部队士气低落,最终导致了这场战役的惨败。

总而言之,前秦能够集结如此规模的军队,是建立在其统一北方、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苻坚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动员能力之上的。这是一个集全国之力,通过严苛的征发、大规模的储备和复杂的运输网络来实现的。但即便如此,仍然是步步惊心,稍有差池,就可能万劫不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大家认为真实的数字大概会是多少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