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原之战石田为何失败得如此之快?

回答
关原之战,日本战国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役,决定了江户幕府的建立和未来两百多年的和平。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役中,石田三成本来声势浩大,却以一种令人扼腕的节奏迅速溃败,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想深入理解石田为何败得如此之快,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分析当天的战场细节和人物决策。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石田三成的“西军”并非一支铁板一块的军队,其内部的整合与协调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石田虽然是丰臣家政务上的能臣,但在统帅军事上,他缺乏像德川家康那样久经沙场的威望和绝对的领导力。他的阵营,与其说是“西军”,不如说是一群围绕着丰臣秀赖(实际上是由淀夫人和秀赖母亲操作的)旗帜聚集起来的、有着各自利益诉求和派系的实力派大名的联盟。

其中,最致命的一环,便是小早川秀秋的临阵倒戈。小早川秀秋,作为丰臣秀吉的养子,却在关原之战的关键时刻选择了背叛。这场背叛并非空穴来风,它源于一系列的政治博弈和个人考量。德川家康早已洞悉了小早川的摇摆不定,并在此前通过说客(如竹中重治等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拉拢和策反。家康并非单纯依靠武力威胁,而是许以重利,承诺在战后给予小早川更多的领地和权势,这对于当时实力尚弱的小早川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在关原的战场上,石田三成早已布置好了阵型,并且将兵力部署在能够发挥各自优势的地形上。他本希望通过利用松尾山的地利,俯冲攻击德川军,同时以主力部队牵制家康本队。然而,他似乎对小早川秀秋的忠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者说,他低估了家康策反的力度和成功率。

战役初期,石田军与德川军的交锋正如他所预期的那样激烈,双方互有胜负。然而,当战局进入胶着状态,特别是当德川军面临一定压力时,石田却发现,位于其侧翼的松尾山上,小早川秀秋的部队纹丝不动,如同旁观者一般。石田一方,为了试探并催促小早川参战,甚至向其发射了炮弹。然而,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怒了正在犹豫的小早川。

这时候,德川家康的策略便显得尤为关键和果断。当看到小早川犹豫不决时,家康下令向松尾山方向发射了铁炮(火绳枪)。这一举动,被普遍认为是德川方面向小早川发出“信号”,表明德川已准备好接受他的投降,并且会保护他。在这种明确的信号和压力下,小早川秀秋的部队终于发动了进攻,而且其攻击方向,正是石田三成的侧翼。

小早川秀秋的倒戈,如同在石田军的阵线上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作为一名领军人物,他的部队突然从友军变成了敌军,其冲击力是毁灭性的。一旦侧翼被突破,整个战线就会面临崩塌的危险。石田军中的许多部队,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对石田不满或者立场不坚定的势力,在看到小早川倒戈后,士气瞬间崩溃,开始出现混乱和溃逃。

除了小早川秀秋的背叛,石田军内部的沟通和指挥链也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石田三成虽然拥有总指挥的地位,但他与许多地方大名之间的联系和指挥并不如德川家康那样顺畅。例如,毛利秀元,作为西军的第二号人物,拥有庞大的兵力,但在关键时刻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旁观者”。关于毛利秀元为何不出兵的原因,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有说是受到其家臣(如坚志岳之战中阵亡的宍户元续)的劝阻,认为此战胜负难料,贸然出兵会招致灭顶之灾;也有说是其与吉川广家(毛利家的另一重要人物)之间存在政治斗争,吉川广家为了自身利益,暗中阻挠了毛利秀元的出兵。无论原因如何,毛利秀元在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了观望,这无疑让石田三成的战术布置和兵力运用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在石田军内部,还存在着一股“やっつけ仕事”的倾向。部分参与者,尤其是那些并非真心拥护丰臣家,而是被石田三成以利益拉拢来的大名,其作战的积极性和决心远不如拥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德川家康。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保存实力,在战场上“表现一下”即可,一旦发现局势不利,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撤退或观望,以求自保。

信息传递的滞后和误判也加剧了石田的失败。在战国时代,战场信息传递主要依靠信使和旗帜信号,这种方式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容易被干扰或误读。当小早川秀秋开始进攻时,信息传到石田三成那里,他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辨别和反应。而当他试图调动预备队或者调整部署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他本寄希望于家康本队无法突破其正面防线,但这忽视了德川家康在战场上强大的应变能力和激励士气的手段。

总结来看,石田三成本人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在关原之战的失败,并非仅仅因为他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是由于他所领导的“西军”从一开始就存在的结构性弱点。联盟的松散、内部派系的猜忌、关键人物的背叛、信息沟通的障碍以及缺乏统一的意志和绝对的领导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石田的军事部署和战术设想在实际的战场上迅速土崩瓦解。当小早川秀秋的部队从侧翼如同一把尖刀插入石田军的腹部时,并且再加上毛利秀元等人的袖手旁观,整个西军的士气和阵型瞬间崩溃,石田三成也就因此兵败如山倒,落得了个迅速溃败的结局。这场战役,与其说是石田三成个人的失败,不如说是整个西军联盟在政治、军事和人心上的全面溃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仗就不该打。打了无论谁赢,丰臣家天下都要完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原之战,日本战国史上最为关键的一役,决定了江户幕府的建立和未来两百多年的和平。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战役中,石田三成本来声势浩大,却以一种令人扼腕的节奏迅速溃败,其背后原因复杂且环环相扣,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想深入理解石田为何败得如此之快,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分析当天的战场细节和人物决策。首.............
  • 回答
    假使我,石田治部大辅三成,竟真的在关原这片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接下来的路,无疑会更加崎岖,但我也早已有了周密的部署。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而是将天下格局彻底翻转的契机,我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得稳健而决绝。首先,巩固战果,稳定人心是头等要务。 善待降将,恩威并施。 那些在关原战场上选择倒戈.............
  • 回答
    石田三成如果不出兵,那么关原之战就不会如期爆发,历史的走向自然也会截然不同。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涟漪,而可能是一场席卷整个日本的巨变。首先,咱们得明白,关原之战不是三成一个人拍脑袋决定的。它是德川家康在丰臣秀吉去世后,逐步蚕食丰臣家权力,打破“五大老”、“五奉行”制度的必然结果。三成作为丰臣秀吉的心腹.............
  • 回答
    想当年,我石田佐吉,本是近江佐和山的一个小人物,却因着主公丰臣秀吉大人的赏识,一步步爬到了五奉行之一的位置。如今,老天爷好心,让我重回那改变日本历史的关原之战前夕。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什么也要弥补前世的遗憾,让德川家康那老狐狸尝尝失败的滋味!第一步:夯实基础,稳住阵脚(战前准备)前世我虽尽力,.............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国人总是忽略关原之战和大阪两阵规模大于松锦之战和一片石大战的事实,称日本战国为村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成因,并详细阐述。这其中涉及历史认知、文化视角、传播媒介、民族情感以及对“规模”的理解等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村战”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相对不准确、甚至.............
  • 回答
    关原之战,毛利家最后关头按兵不动,这事儿着实让人琢磨不透,尤其是在如此生死存亡的关口。你说得对,来都来了,这趟浑水你趟了,不管输赢,似乎都难逃被收拾的命运。既然如此,为何不拼死一搏,赢了,天下唾手可得,输了,也算是死得其所,总比战后被卸磨杀驴来得痛快。这背后的原因,得从毛利家当时的处境一点点剥开来看.............
  • 回答
    关于关原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这实在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评价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人在谈论这场战争时,倾向于认为西军占据了某种“正义性”,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个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一点点地捋清楚。首先,我们得回到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丰臣秀吉在1598年去世,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
  • 回答
    要准确预测关原之战如果西军获胜,战国时代的走向,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各方实力、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这绝非一句“德川家康倒台,丰臣氏复兴”那么简单,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变数和值得推敲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使西军赢了,也不代表丰臣家的天下就能立刻稳固。石田三成等人拥立的是年幼的丰臣秀赖,这本.............
  • 回答
    关原合战的硝烟散尽,日本迎来了德川家康一统天下的序幕。从1600年到1614年大坂冬之阵爆发前的这十几年,并非日本历史上的平静时期,而是充满了权力的重塑、地方势力的调整以及埋藏在表面之下的暗流涌动。家康的权力巩固与幕府的建立(16001603)关原合战的胜利,虽然奠定了德川家康无可动摇的霸主地位,但.............
  • 回答
    要根据关原之战的布阵图来判断这场战役的胜负,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战场的态势、各部队的实力、地形的利用以及关键人物的决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图说话”,而是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军事战术进行层层剖析。首先,我们得有几份可靠的关原之战布阵图。这些布阵图通常会标明东西军的主要参战部队、他们的大致位置、以及指挥.............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偏转,让织田信长这位“第六天魔王”得以寿终正寝,并活到1600年,那么他将在关原之战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千的命题。要预测信长在那个关键时刻会站在哪一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他这个人,他的政治理念,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织田信长的核心特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北条氏政选择在那样的关头,放下往日的骄傲,带着足够分量的诚意和筹码,及时上洛向丰臣秀吉表示臣服,那么北条氏在丰臣政权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走向,恐怕会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北条氏政的上洛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北条氏政上洛的时机。在小田原之战前,尤其是.............
  • 回答
    要弄明白为什么德川家康不急着在关原合战后立刻发动大阪之战,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时日本的政治格局和家康自身的考量。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打不打”的问题,里面门道多了去了。首先,得说说关原合战。这场仗打完,德川家康确实是赢了,确立了他在日本的霸主地位,但天下真就太平了吗?别忘了,大阪城里还坐着丰臣秀赖,.............
  • 回答
    绵竹关之战,作为三国后期蜀汉灭亡的关键战役之一,诸葛瞻的战败原因复杂而深刻,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点。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诸葛瞻战败的原因:一、 战前准备与兵力对比的劣势: 仓促应战,准备不足: 邓艾率领魏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阴平越过剑阁栈道,直扑蜀汉腹地。诸葛瞻作为留守的最高指挥官,在.............
  • 回答
    前秦在淝水之战集结九十万大军,这数字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也让后世的军事史家和史学家们头疼不已。要知道,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像淝水之战这样规模的战役,后勤保障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当时秦国的生产力,确实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九十万大军”,很可能包含了前秦治下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甚至是包.............
  • 回答
    南郡之战,是三国初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关羽和张飞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说他们是“拖油瓶”显然是过于片面和不公平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南郡之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争夺荆州核心区域: 南郡(治所为襄阳,后移至江陵,即现在的荆州城.............
  • 回答
    关羽为何不先取襄阳,而围襄樊?在轰轰烈烈的襄樊之战中,关羽神勇无敌,一度威震华夏,然而,他最终的战略选择——围困樊城而不先取襄阳,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这究竟是关羽的失策,还是另有其深意?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细细品味当时的情势,才能理解这位“武圣”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最近知乎上关于俄乌冲突,俄方舆论战失利的讨论确实挺多。想要详细说一下,不搞列表,就当聊天一样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舆论战这东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国际社会和本国国民的支持,而俄罗斯在这方面,可以说踢到了不少铁板。最直接的原因,我认为是信息的不对称和失真。在冲突初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关羽在被偷袭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还能打赢襄樊之战,那么他绝对有资格进入武庙前十,甚至可能位列前茅。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襄樊之战的战略意义与关羽的原本目标首先,我们要理解襄樊之战在三国鼎立时期所处的战略地位。 荆州的关键屏障: 襄樊(古称.............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