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上一辈相比,许多80、90后成年后仍然需要父母的扶持,如何看待这种全新的家庭代际关系?

回答


当代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80后、90后群体在成年后仍需父母扶持的现象,折射出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压力、代际价值观差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这种新型家庭关系既体现了传统亲情纽带的延续,也暴露了现代家庭在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的困境。

一、经济压力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双重挤压
1. 高房价与生活成本的压顶
一线城市房价与收入比长期维持在10:1以上,即使在二三线城市,首付、贷款、装修、学区房等压力仍让年轻群体难以独立生活。2022年《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70%的90后在购房时需要父母支持,这种现象在三四线城市更为普遍。

2. 教育与医疗的隐性成本
教育支出占年轻人成年后的家庭支出比例高达40%(2021年教育部数据),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如重大疾病)让年轻人更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教育医疗"双重压力,使得父母成为子女生活的重要后盾。

3. 职场竞争与职业发展困境
90后群体面临"内卷"与"躺平"的双重压力,2023年《中国青年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62%的90后认为"父母的经济支持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职业发展困境使得年轻人在成年后仍需父母的资源支持。

二、代际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1. "独立"与"依赖"的悖论
80后、90后成长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普遍接受"个人奋斗"的教育理念,但现实中的"躺平"现象(如2022年《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26.3%的90后表示"不追求高薪工作")又让他们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这种矛盾折射出代际价值观的冲突。

2. 父母角色的转型
传统"养儿防老"模式在当代发生改变,父母从经济支持者转变为情感陪伴者。2023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78%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有独立生活能力",但同时63%的父母仍会"在必要时提供经济支持"。

3.实在与虚无的代际认知差异
80后成长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90后则在市场经济成熟期成长,导致两代人对"成功"的定义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父母的"扶持"往往基于传统标准(如稳定收入、房产),而子女则追求更多元的生活方式。

三、新型家庭关系的特征与挑战
1. 情感依赖与经济依赖的交织
父母的经济支持往往伴随着情感陪伴,形成"经济支持情感依赖"的共生关系。2022年《中国家庭调查报告》显示,61%的子女表示"父母的经济支持是情感支持的延伸"。

2. 代际沟通的代沟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鸿沟加剧了代际沟通障碍。90后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抖音)与父母互动,而父母则更关注传统沟通方式(如电话、视频)。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理解偏差。

3. 父母的"代际焦虑"
父母面临"养老"与"子女成年"的双重压力,2023年《中国老龄化调查报告》显示,62%的父母认为"子女成年后需要父母的扶持是理所当然",这种焦虑往往转化为过度干预。

四、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1.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2022年《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显示,90后群体的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不足60%,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仍存在地域差异。

2. 社区支持网络的弱化
城市化进程中,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支持网络未能及时跟进年轻群体的需求。2023年《中国社区发展报告》指出,72%的年轻群体表示"缺乏社区层面的支持网络"。

3. 代际互助机制的缺失
传统"子承父业"模式在当代难以延续,但代际互助机制(如家庭共享经济资源)尚未形成制度化。2022年《中国家庭互助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8%的年轻群体能主动与父母协商经济事务。

五、可能的改善方向
1. 建立新型代际关系模式
鼓励"情感支持+经济支持"的分离模式,如父母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但不干预子女的决策,形成"经济支持情感陪伴"的分离式支持。

2.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推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政策改革,减轻年轻群体的经济负担。例如,推进"租购并举"政策,降低住房压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医疗支出压力。

3. 加强代际沟通与教育
通过社区活动、线上平台等渠道,促进代际理解。例如,建立"父母教育"课程,帮助父母理解子女的独立需求;开展"青年教育"项目,帮助子女理解父母的担忧。

4.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鼓励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建立支持网络,为年轻群体提供经济、心理、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建立青年就业指导中心,提供职业发展咨询。

这种新型家庭代际关系的形成,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它既需要代际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也需要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支持。未来,随着社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这种关系模式可能会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形成既尊重个体独立性又保持亲情纽带的新型家庭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个原因:社会形态变更过快,社会和企业对于年轻人的过度压榨以及独生子女政策。

第一个原因在题设里就自带了:社会发展速度过快,社会形态变换过快,导致大量年轻人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明明今天还能赚钱的事情,第二天就变得灰飞烟灭。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是阿里巴巴的,放着程序员的工作不做,今年二月份辞职跑去了一家教育公司,因为他认为“教育行业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早早加入这个赛道”。说实话,他当时的判断不能说正确,但也不能说错,课外班行业在当时正是进入野蛮发展期的阶段,各种卖弄焦虑,骗老头老太太花呗付款,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国家起手ban了教育行业,我在课外教育行业的几乎所有朋友都被一网打尽,纷纷失业,尤属我那个互联网跳槽过来的朋友最惨,本身他业务就不精,现在更是要从头开始找工作,十分凄惨。经此一劫,你说他的现金流能好看么,能不临时找父母拆借一笔钱应急么?

过去年轻人一进厂,那就是一路干到退休,中间根本不用考虑什么政策变化,我就肥皂厂、纺织厂一路通关到退休。而最近这几年,社形态变更速度极快,单这几年,被政府打掉的黑产灰产不计其数,包括但不限于,人口买卖、卖淫、黑社会、网络攻击、毒品、走私、诈骗、间谍等,被政府限制发展的正常产业也不计其数,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游戏、流量经济、娱乐业、金融业等等,每一次重拳的落下,都伴随着无数年轻人,咱也不好说失业——就业形态的变更吧。

这是年轻人抗风险能力的第一重降低。

第二个原因,则是剥削和压迫手段在这几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曾经企业主或者工厂主对工人的压迫方式和压迫手段没有发展到如此尖锐的地步。就像前几天美团被罚34亿,立刻用外卖费的形式转嫁给了外卖骑手,自己则不承受任何损失,进一步压缩了年轻人的收入空间。其次则是劳动法的缺失,大量企业不与员工签订用人合同,随意开除员工或者降低员工薪水,年轻人还是会随时陷入现金流危机,不得不找父母拆借。假如能把企业对工人的压榨比例控制好,同时严格执行劳动法的话,年轻人可能不会总需要父母的扶持。

第三个原因,曾经的独生子女政策,让80、90后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原来孩子的命是没有那么金贵的。这话听着难听但是是真事,在我爹小时候,孩子们做许多现在父母绝不会允许的危险行为时父母都懒的制止,因为夭折一两个孩子对他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死了这个还有别的孩子。不像80、90这一代,千顷地一颗苗,老两口就这么一个眼珠子,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予取予求。我之前上班的地方,好多同事三十多了,还会找家里要钱花。我曾经的某个同事,我亲眼见到她交房租之前,花800元给她妈妈买了个礼物,然后她妈妈反手把她8000的房租交了。

没办法,你就这一个孩子,你能看着他去死么?

以上

user avatar

人到中年,不幸啃老。。。

工作后没有成家之前,经常能帮到家里,甚至在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帮家里干活、摆地摊,打工做家教赚学费。

成家之后,世界慢慢发生改变。。。

个人的努力渐渐跟不上高涨的房价。

买房是我第一次从家里要钱,那是12年,五线城市,房价已经涨到五千多,而我的工资,只有2100。工作了三年,一共只赚了不到六万块钱(第一年实习期工资800,扣完险金还有伍佰)

因为要帮衬家里,只存了两万块钱。找了对象,准备谈婚论嫁,房子成为摆在眼前的第一个关卡。实在没有能力自己通过,求助父母,父母连借一共给出了十万。已经掏空家底。

我又借了十几万,付了首付。两年打完了欠款。

紧接着装修,我又借了十来万。

订婚、彩礼,结婚,又借了五六万。

想想父母那个年代,包括之后的六零、七零,八零初,还有不少租房也能找上媳妇的。真是一言难尽。

所以,开始买房之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处于借钱、还债这么个过程,每个月只花不到五百块钱,抽烟只抽两块五的大青山。幸好涨了一次工资,不然。。

有一次朋友也急着用钱,在约定的还款期限之几个月就要,我当时刚刚还了别人,而且能借的都借遍了。

四处求助无门,忽然心灰意冷,站在顶楼准备一了百了。。。但转念想想,人死了无所谓,不能把债务留下,欠的钱还是要还的。后来和一个多年没联系已经调走的同事借了一万块,很感激,他虽然嘴上说,多年不联系,张嘴就是借钱,但钱马上就打过来了。(可能还有份信任在)

就这一万块钱,差点逼死一个大好青年。。

直到2017年我才把所有的欠款还清,只需要还房贷了。

然而,2016年,我闺女出生了,父母从老家搬过来,开始帮我照顾孩子。

为避免婆媳矛盾,一直在外面给父母租房,加上闺女从早教一直到幼儿园,一直都在烧钱,所以这几年也就存了不到20万。

去年,父母把老家的楼房卖了,买的时候六万六,过了20年卖的时候六万整。(被抛弃的老工业城市)

到了今年,父亲逐渐爬不上楼梯,租的房子房东突然说自己要住。

心一狠,大家合计合计,买,还得买个电梯楼。

于是父母,我,姐姐,三家凑钱付了个首付,又贷了三十万,我来还贷。

第一套房的房贷还没还清。目前房贷每月还款即将赶上我的工资收入。

所以不幸啃老。

我不努力么?我很努力。。。

一直在拼命工作。还做一些副业补贴家用。

奈何,我的努力看起来没什么太大的效果。

user avatar

好嘛,以前网上推崇独立自主,自己赚钱买房,拒绝当房奴,害了不少人早期没好意思拿父母的钱买房,到了现在房价高,背了巨额的房贷,日子过的苦了,需要父母扶持,现在又要被舆论说三道四,信你个鬼!

反而是当年努力当房奴,咬牙买了房子,现在还款无压力,还可能靠家里买2到套3套,实现财务自由的人过的很惬意。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来如何看待吧。

就拿上海来说,上一辈一家三代挤一间弄堂小房子的比比皆是。

你大可以去查查,那间弄堂小房子是属于谁的?

更别说当时国家还有儿子顶父亲职位,就是你父母有一个端铁饭碗,那么这个铁饭碗就可以让孩子端下去。

这都不算父母的扶持,算什么?

当时能当工人多少都是家里走了关系,走了亲戚,这些能够给父母利益的亲戚和关系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至于生活成本,不好意思,打破一下现在年轻人对那个时代的甜蜜幻想。

应该很多人羡慕当时的一元钱可以办很多事吧。

1960年代,小学的学费一年8毛,鸡蛋一个一分,馒头一斤两角。

但大家要明白钱不过是一个交易的工具。

可是当时工人的平均工资是20-40元吧,学徒18元,农民更低。

小王如果想一天吃一个鸡蛋,那么一个月三十天他需要花销3角。如果他是一个学徒,18元一月,那就是他的六十分之一的工资。

现在鸡蛋是5角一个,最新最低工资是2000元。

现在最低工资的小王还想每天吃一个鸡蛋,那么他一个月需要花15元,就是他工资的0.75%,四舍五入,算他工资的百分之一。

也就是四十年过去,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实际上降低了一半以上。

更别说当时民生工业产品。

70年代有的地方也许不要彩礼,但要三大件啊!

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

自行车当时的价格是120元一辆,也就是一个工人半年的工资。

精工表是150-200元,也就是一个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缝纫机是180-300元,也就是一个工人一年多的工资。

这样七七八八算下来,结婚也是要一个工人不吃不喝干两年。

对了,当时的房子不得买卖。

大多数人结婚,如果没有分配到房子,不是住单身宿舍,就是和父母一起住,或者把老婆送回老家。

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分家分家,分的是谁家,还不是老爷子的家。

老爷子的家哪来的,还不是他爹那来的。

就是我们上一辈的人很多出息了,当然这些人也是少数,可是谁供他们读书,谁供他们走出家门?

万丈高楼从来就不是平地起,都是有人给打了地基。

事实上,年轻人需要父母的帮扶是大多数情况,从来不是某个年代某个时代的特别产物。

比起这种所谓的父母扶持老掉牙的事,独生子女才是真正改变中国家庭关系的关键。

——更——

不讨论历史背景,就看细节,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年能够进工厂工作的是少数人。

197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到401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9514万人。而1978年,中国人口是9.6亿人。

农村情况更严重。

到了80 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 30%-40%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人数高达1亿- 1.5 亿。

看过山海情的亲,应该也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中国农村是啥情况吧。

如果那个年代什么都像某些人嘴里那么好,为啥要改革开放?为啥要搞产业整合?为啥要市场经济?

就你聪明,那个年代的人都傻子?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好处,也有自己的问题。

可一个时代之所以会变革,就是因为当时的人已经感到问题大于好处。

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稳定是稳定,可生产力发展缓慢。

人口一直涨,待业青年越来越多,工厂根本扩展不过来,没那么多工作。

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出来的,虽然有了工业化的基础,可工业成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

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

美苏两大阵营又对我们经济封锁,日子能好过?那是你好过,广大老百姓可不这么觉得。

当时能做个学徒,家里高兴死了。很多人是连学徒都没有,就在家待业。

在家待业,不吃父母的,喝西北风吗?

他们也不愿意啊。但没工作啊!

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批判资本,但在那个时代,需要资本。

需要资本的扩展性,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工作和就业。

可时代变化,环境改变,如今资本已经成了一个庞然巨物,他们垄断市场,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压榨劳动者。

自然,我们应该去控制资本。包括房子之类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当地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所导致的。

而美国金融剥削全世界,滥发钞票,造成钱不值钱,大家才会选择房子作为保值品来稳固资产。

不抓西瓜,抓绿豆,因小失大。

按照现在的说法,当时是结构性失业,就是生产力没发展起来,社会就没那么多工作。当时为啥生那么多孩子,就是农村生产力不够,劳动力凑。

就拿山海情里的村子来说,没有发展起来的福建省协助调配,没有水利工程,村子里的农民就是再努力也变不了天。镇上的劳动力就是搬砖的活都得抢着做。

现在这种属于摩擦性失业,很多旧工作消失,但更多新工作在产生。比如街边捏糖人消失,但网络直播捏糖人的多了起来。大家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同时,资本由于垄断,不再追求生产技术的进步(进步也需要成本),而是不断地压缩单体员工的剩余价值。后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上都是无解的,除非是爆发新的技术革命,出现全新的蓝海。但在我国,这个情况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现阶段,资本垄断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并不是商业资本的结果,是美苏两国军事竞争的结果。

资本一旦完成垄断,是绝不会去主动进行技术提升的。

这么说吧。

以种地来说,资本就像是化肥,没它,庄稼长不好。但太多了,庄稼只能被药死。而且化肥再好,也不能代替种子。

搞不清这层关系,一味地怀念过去,一味地批判现在,是没有意义甚至是错误的。

因为原因就不是过去好现在坏,而是过去有好有坏,现在也是。

我们应该是先看到现在,然后从现在的问题出发,回去思考过去是否有可取的经验。

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回去,更不应该改回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