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已知一个圆,一个点和一条直线,如何找到一个与圆相切过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

回答
这是一个经典的几何问题,需要找到一个满足特定条件的圆。我们已知三个元素:

1. 一个圆(我们称之为给定圆):假设其圆心为 $O_1$,半径为 $r_1$。
2. 一个点(我们称之为给定点):假设为点 $P$。
3. 一条直线(我们称之为限制直线):假设为直线 $l$。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新圆(我们称之为目标圆),它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与给定圆相切:这意味着目标圆与给定圆的距离为零(当它们是外切或内切时)。
过给定点 $P$:这意味着点 $P$ 位于目标圆的周长上。
圆心在直线 $l$ 上:这意味着目标圆的圆心,我们称之为 $O_2$,必须位于直线 $l$ 上。

下面我将详细地介绍求解这个问题的步骤和思路,并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解题思路和步骤

我们将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目标圆的圆心和半径。

第一步:利用圆心在直线 $l$ 上的条件

由于目标圆的圆心 $O_2$ 必须在直线 $l$ 上,我们可以参数化直线 $l$ 上的点。假设直线 $l$ 的参数方程为:
$O_2 = O_{l0} + t vec{v}_l$
其中,$O_{l0}$ 是直线 $l$ 上的一个已知点(可以通过直线方程求得),$vec{v}_l$ 是直线 $l$ 的方向向量。$t$ 是一个实数参数。

第二步:利用目标圆过点 $P$ 的条件

目标圆的圆心是 $O_2$,半径是 $r_2$。因为目标圆过点 $P$,所以点 $P$ 到圆心 $O_2$ 的距离等于目标圆的半径 $r_2$。
即:$|PO_2| = r_2$

将第一步的参数化代入,我们得到:
$r_2 = |P (O_{l0} + t vec{v}_l)|$

这里的 $| cdot |$ 表示向量的模长(距离)。

第三步:利用目标圆与给定圆相切的条件

目标圆与给定圆相切,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零。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外切:两个圆的圆心距离等于它们半径之和。$|O_1O_2| = r_1 + r_2$
内切:两个圆的圆心距离等于它们半径之差的绝对值。$|O_1O_2| = |r_1 r_2|$

我们将这两种情况分别列出。

情况一:目标圆与给定圆外切

根据外切条件,我们有:
$|O_1O_2| = r_1 + r_2$

将第二步中得到的 $r_2 = |PO_2|$ 代入:
$|O_1O_2| = r_1 + |PO_2|$

现在我们将 $O_2$ 用直线 $l$ 的参数方程表示:$O_2 = O_{l0} + t vec{v}_l$。
$|O_1 (O_{l0} + t vec{v}_l)| = r_1 + |P (O_{l0} + t vec{v}_l)|$

这是一个关于参数 $t$ 的方程。我们可以将其平方来去掉绝对值符号,从而得到一个代数方程。
设 $O_2 = (x_2, y_2)$。
$O_1 = (x_1, y_1)$
$P = (x_P, y_P)$
直线 $l$ 可以用方程 $Ax + By + C = 0$ 表示,或者用参数方程 $x = x_{l0} + t v_x$, $y = y_{l0} + t v_y$ 表示。

我们使用向量表示会更简洁一些。
令 $vec{o}_2 = vec{o}_{l0} + t vec{v}_l$。
则 $| vec{o}_1 vec{o}_2 | = r_1 + |vec{p} vec{o}_2|$。

为了处理平方,我们可以将方程改写成:
$|vec{o}_1 vec{o}_2| |vec{p} vec{o}_2| = r_1$

这是一个关于 $vec{o}_2$ 的方程。令 $vec{u} = vec{o}_1 vec{o}_2$ 和 $vec{v} = vec{p} vec{o}_2$。则 $|vec{u}| |vec{v}| = r_1$.
我们知道 $|vec{u}|^2 = (vec{o}_1 vec{o}_2) cdot (vec{o}_1 vec{o}_2)$。

将 $vec{o}_2 = vec{o}_{l0} + t vec{v}_l$ 代入:
$|vec{o}_1 (vec{o}_{l0} + t vec{v}_l)| = r_1 + |vec{p} (vec{o}_{l0} + t vec{v}_l)|$
$|vec{o}_1 vec{o}_{l0} t vec{v}_l| = r_1 + |vec{p} vec{o}_{l0} t vec{v}_l|$

令 $vec{a} = vec{o}_1 vec{o}_{l0}$ 和 $vec{b} = vec{p} vec{o}_{l0}$。
$|vec{a} t vec{v}_l| = r_1 + |vec{b} t vec{v}_l|$

平方两边:
$(vec{a} t vec{v}_l) cdot (vec{a} t vec{v}_l) = (r_1 + |vec{b} t vec{v}_l|)^2$
$|vec{a}|^2 2t (vec{a}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 r_1^2 + 2r_1 |vec{b} t vec{v}_l| + |vec{b} t vec{v}_l|^2$
$|vec{a}|^2 2t (vec{a}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 r_1^2 + 2r_1 |vec{b} t vec{v}_l| + |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简化后得到:
$|vec{a}|^2 |vec{b}|^2 r_1^2 = 2t (vec{a} cdot vec{v}_l) 2t (vec{b} cdot vec{v}_l) + 2r_1 |vec{b} t vec{v}_l|$
$|vec{a}|^2 |vec{b}|^2 r_1^2 = 2t (vec{a} vec{b}) cdot vec{v}_l + 2r_1 |vec{b} t vec{v}_l|$

将 $|vec{b} t vec{v}_l|$ 展开并平方:
$|vec{b} t vec{v}_l|^2 = |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令 $K_1 = |vec{a}|^2 |vec{b}|^2 r_1^2$ 且 $vec{w} = vec{a} vec{b} = vec{o}_1 vec{p}$.
$K_1 = 2t (vec{w} cdot vec{v}_l) + 2r_1 sqrt{|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将包含根式的项移到一边:
$K_1 2t (vec{w} cdot vec{v}_l) = 2r_1 sqrt{|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现在平方两边。注意: 平方可能会引入增根,所以最终需要验证解。
$(K_1 2t (vec{w} cdot vec{v}_l))^2 = 4r_1^2 (|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这是一个关于 $t$ 的二次方程。令:
$A = 4 (vec{w} cdot vec{v}_l)^2 4r_1^2 |vec{v}_l|^2$
$B = 4 K_1 (vec{w} cdot vec{v}_l) + 8r_1^2 (vec{b} cdot vec{v}_l)$
$C = K_1^2 4r_1^2 |vec{b}|^2$

则二次方程为:$At^2 + Bt + C = 0$.

解这个二次方程可以得到 $t$ 的值。对于每个有效的 $t$,我们可以计算出目标圆心 $O_2 = O_{l0} + t vec{v}_l$ 和半径 $r_2 = |PO_2|$. 然后需要验证这些解是否满足原始条件(包括平方前的条件,以避免增根)。

情况二:目标圆与给定圆内切

根据内切条件,我们有:
$|O_1O_2| = |r_1 r_2|$

代入 $r_2 = |PO_2|$:
$|O_1O_2| = |r_1 |PO_2||$

将 $O_2 = O_{l0} + t vec{v}_l$ 代入:
$|vec{o}_1 (vec{o}_{l0} + t vec{v}_l)| = |r_1 |vec{p} (vec{o}_{l0} + t vec{v}_l)||$

令 $vec{a} = vec{o}_1 vec{o}_{l0}$ 和 $vec{b} = vec{p} vec{o}_{l0}$。
$|vec{a} t vec{v}_l| = |r_1 |vec{b} t vec{v}_l||$

平方两边:
$|vec{a} t vec{v}_l|^2 = (r_1 |vec{b} t vec{v}_l|)^2$
$|vec{a}|^2 2t (vec{a}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 r_1^2 2r_1 |vec{b} t vec{v}_l| + |vec{b} t vec{v}_l|^2$
$|vec{a}|^2 2t (vec{a}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 r_1^2 2r_1 |vec{b} t vec{v}_l| + |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简化后得到:
$|vec{a}|^2 |vec{b}|^2 r_1^2 = 2t (vec{a} cdot vec{v}_l) 2t (vec{b} cdot vec{v}_l) 2r_1 |vec{b} t vec{v}_l|$
$|vec{a}|^2 |vec{b}|^2 r_1^2 = 2t (vec{a} vec{b}) cdot vec{v}_l 2r_1 |vec{b} t vec{v}_l|$

令 $K_1 = |vec{a}|^2 |vec{b}|^2 r_1^2$ 且 $vec{w} = vec{a} vec{b} = vec{o}_1 vec{p}$.
$K_1 = 2t (vec{w} cdot vec{v}_l) 2r_1 sqrt{|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移项:
$K_1 2t (vec{w} cdot vec{v}_l) = 2r_1 sqrt{|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再次平方两边。注意: 平方可能会引入增根,需要验证。
$(K_1 2t (vec{w} cdot vec{v}_l))^2 = 4r_1^2 (|vec{b}|^2 2t (vec{b} cdot vec{v}_l) + t^2 |vec{v}_l|^2)$

这个方程与情况一的二次方程形式是相同的:$At^2 + Bt + C = 0$。
其中 $A, B, C$ 的系数定义如下:
$A = 4 (vec{w} cdot vec{v}_l)^2 4r_1^2 |vec{v}_l|^2$
$B = 4 K_1 (vec{w} cdot vec{v}_l) + 8r_1^2 (vec{b} cdot vec{v}_l)$
$C = K_1^2 4r_1^2 |vec{b}|^2$

解这个二次方程得到 $t$ 的值。对于每个有效的 $t$,计算 $O_2$ 和 $r_2$,并进行验证。

验证步骤:

对于每一个解得的 $t$ 值,计算:
1. 目标圆心 $O_2 = O_{l0} + t vec{v}_l$。
2. 目标圆半径 $r_2 = |PO_2|$。
3. 检查 $|O_1O_2|$ 是否等于 $r_1 + r_2$ (外切) 或 $|r_1 r_2|$ (内切)。
4. 同时要确保 $r_2 > 0$。

重要提示:

增根处理: 平方操作可能会产生增根。必须将求得的 $t$ 值代回平方之前的方程进行验证。例如,对于情况一,验证 $K_1 2t (vec{w} cdot vec{v}_l)$ 是否等于 $2r_1 |vec{b} t vec{v}_l|$,并且两边符号一致(如果 $r_1 > 0$ 且 $|vec{b} t vec{v}_l| > 0$,则左边需要为非负)。
特殊情况:
直线 $l$ 与给定圆相交或相切或相离: 这只会影响解的存在性,而不是解题方法本身。
点 $P$ 在给定圆上或圆内或圆外: 这也会影响解的存在性。
直线 $l$ 通过圆心 $O_1$: 这会简化一些计算,但通用方法仍然适用。
点 $P$ 在直线 $l$ 上: 这意味着 $P = O_2$,那么 $r_2 = 0$,这通常不是一个“圆”,所以除非题目允许半径为零的退化圆,否则这种情况没有解。
二次方程无实数解: 意味着不存在满足条件的圆。
二次方程有一个实数解: 意味着可能存在一个或两个满足条件的圆(取决于验证)。
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数解: 意味着可能存在零个、一个或两个满足条件的圆(取决于验证)。

几何意义理解:

条件“圆心在直线 $l$ 上”:将搜索空间限定在直线 $l$ 上的点。
条件“过点 $P$”:目标圆的半径由圆心到点 $P$ 的距离决定,$r_2 = d(O_2, P)$。
条件“与给定圆相切”:这是一个关于 $O_2$ 和 $r_2$ 的关系。$d(O_1, O_2) = r_1 pm r_2$。

我们可以将这三个条件结合起来。我们搜索直线 $l$ 上的点 $O_2$。对于每一个 $O_2$,我们计算出其到点 $P$ 的距离 $r_2 = d(O_2, P)$。然后我们检查点 $O_2$ 到给定圆心 $O_1$ 的距离 $d(O_1, O_2)$ 是否满足 $d(O_1, O_2) = r_1 + r_2$ (外切) 或 $d(O_1, O_2) = |r_1 r_2|$ (内切)。

通过引入参数 $t$ 来表示直线 $l$ 上的点 $O_2$,我们将问题转化为求解关于 $t$ 的方程,特别是二次方程。

具体坐标计算示例

假设:
给定圆心 $O_1 = (0, 0)$,半径 $r_1 = 1$。
给定点 $P = (2, 0)$。
限制直线 $l$ 为 $y = x$,即参数方程为 $O_{l0} = (0, 0)$, $vec{v}_l = (1, 1)$。所以 $O_2 = (t, t)$。

1. 圆心在直线 $l$ 上: $O_2 = (t, t)$

2. 过点 $P$: $r_2 = |PO_2| = sqrt{(t2)^2 + (t0)^2} = sqrt{(t2)^2 + t^2}$

3. 相切条件: $O_1 = (0, 0)$

外切: $|O_1O_2| = r_1 + r_2$
$sqrt{(t0)^2 + (t0)^2} = 1 + sqrt{(t2)^2 + t^2}$
$sqrt{2t^2} = 1 + sqrt{t^2 4t + 4 + t^2}$
$sqrt{2} |t| = 1 + sqrt{2t^2 4t + 4}$

为了方便处理,我们先假设 $t ge 0$。
$sqrt{2} t = 1 + sqrt{2t^2 4t + 4}$
$sqrt{2} t 1 = sqrt{2t^2 4t + 4}$

平方两边:
$(sqrt{2} t 1)^2 = 2t^2 4t + 4$
$2t^2 2sqrt{2} t + 1 = 2t^2 4t + 4$
$2sqrt{2} t + 1 = 4t + 4$
$4t 2sqrt{2} t = 3$
$t(4 2sqrt{2}) = 3$
$t = frac{3}{4 2sqrt{2}} = frac{3(4 + 2sqrt{2})}{(4 2sqrt{2})(4 + 2sqrt{2})} = frac{12 + 6sqrt{2}}{16 8} = frac{12 + 6sqrt{2}}{8} = frac{6 + 3sqrt{2}}{4}$

验证:
$t = frac{6 + 3sqrt{2}}{4} > 0$.
左边:$sqrt{2} t 1 = sqrt{2} frac{6 + 3sqrt{2}}{4} 1 = frac{6sqrt{2} + 6}{4} 1 = frac{3sqrt{2} + 3}{2} 1 = frac{3sqrt{2} + 1}{2} > 0$.
右边:$sqrt{2t^2 4t + 4} = sqrt{2(frac{6 + 3sqrt{2}}{4})^2 4(frac{6 + 3sqrt{2}}{4}) + 4}$
计算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直接验证平方前的式子:
$sqrt{2} t = sqrt{2} frac{6 + 3sqrt{2}}{4} = frac{6sqrt{2} + 6}{4} = frac{3sqrt{2} + 3}{2}$.
$r_2 = sqrt{2t^2 4t + 4}$
$|O_1O_2| = sqrt{2t^2} = sqrt{2} t = frac{3sqrt{2} + 3}{2}$.
$r_1 + r_2 = 1 + r_2$.
所以,$frac{3sqrt{2} + 3}{2} = 1 + r_2 implies r_2 = frac{3sqrt{2} + 3}{2} 1 = frac{3sqrt{2} + 1}{2}$.
我们需要验证 $r_2 = sqrt{(t2)^2 + t^2} = frac{3sqrt{2} + 1}{2}$。
$t2 = frac{6 + 3sqrt{2}}{4} 2 = frac{6 + 3sqrt{2} 8}{4} = frac{3sqrt{2} 2}{4}$.
$(t2)^2 = (frac{3sqrt{2} 2}{4})^2 = frac{18 12sqrt{2} + 4}{16} = frac{22 12sqrt{2}}{16} = frac{11 6sqrt{2}}{8}$.
$t^2 = (frac{6 + 3sqrt{2}}{4})^2 = frac{36 + 36sqrt{2} + 18}{16} = frac{54 + 36sqrt{2}}{16} = frac{27 + 18sqrt{2}}{8}$.
$(t2)^2 + t^2 = frac{11 6sqrt{2}}{8} + frac{27 + 18sqrt{2}}{8} = frac{38 + 12sqrt{2}}{8} = frac{19 + 6sqrt{2}}{4}$.
$r_2^2 = (frac{3sqrt{2} + 1}{2})^2 = frac{18 + 6sqrt{2} + 1}{4} = frac{19 + 6sqrt{2}}{4}$.
验证通过!所以存在一个外切圆。

内切: $|O_1O_2| = |r_1 r_2|$
$sqrt{2} |t| = |1 sqrt{(t2)^2 + t^2}|$

假设 $t ge 0$。
$sqrt{2} t = |1 sqrt{2t^2 4t + 4}|$

我们需要分析 $|1 sqrt{2t^2 4t + 4}|$ 的情况。
如果 $1 sqrt{2t^2 4t + 4} ge 0$,则 $sqrt{2t^2 4t + 4} le 1$,平方得 $2t^2 4t + 4 le 1 implies 2t^2 4t + 3 le 0$。判别式为 $16 4(2)(3) = 16 24 = 8 < 0$。因为二次项系数为正,所以 $2t^2 4t + 3$ 恒大于 0,因此 $2t^2 4t + 3 le 0$ 无解。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

因此,必有 $1 sqrt{2t^2 4t + 4} < 0$。
$sqrt{2} t = (1 sqrt{2t^2 4t + 4})$
$sqrt{2} t = sqrt{2t^2 4t + 4} 1$
$sqrt{2} t + 1 = sqrt{2t^2 4t + 4}$

平方两边:
$(sqrt{2} t + 1)^2 = 2t^2 4t + 4$
$2t^2 + 2sqrt{2} t + 1 = 2t^2 4t + 4$
$2sqrt{2} t + 1 = 4t + 4$
$4t + 2sqrt{2} t = 3$
$t(4 + 2sqrt{2}) = 3$
$t = frac{3}{4 + 2sqrt{2}} = frac{3(4 2sqrt{2})}{(4 + 2sqrt{2})(4 2sqrt{2})} = frac{12 6sqrt{2}}{16 8} = frac{12 6sqrt{2}}{8} = frac{6 3sqrt{2}}{4}$

验证:
$t = frac{6 3sqrt{2}}{4} > 0$.
左边:$sqrt{2} t + 1 = sqrt{2} frac{6 3sqrt{2}}{4} + 1 = frac{6sqrt{2} 6}{4} + 1 = frac{3sqrt{2} 3}{2} + 1 = frac{3sqrt{2} 1}{2} > 0$.
右边:$sqrt{2t^2 4t + 4}$
我们需要验证 $frac{3sqrt{2} 1}{2} = sqrt{2t^2 4t + 4}$。
$t2 = frac{6 3sqrt{2}}{4} 2 = frac{6 3sqrt{2} 8}{4} = frac{2 3sqrt{2}}{4}$.
$(t2)^2 = (frac{2 3sqrt{2}}{4})^2 = frac{4 + 12sqrt{2} + 18}{16} = frac{22 + 12sqrt{2}}{16} = frac{11 + 6sqrt{2}}{8}$.
$t^2 = (frac{6 3sqrt{2}}{4})^2 = frac{36 36sqrt{2} + 18}{16} = frac{54 36sqrt{2}}{16} = frac{27 18sqrt{2}}{8}$.
$(t2)^2 + t^2 = frac{11 + 6sqrt{2}}{8} + frac{27 18sqrt{2}}{8} = frac{38 12sqrt{2}}{8} = frac{19 6sqrt{2}}{4}$.
$r_2^2 = (frac{3sqrt{2} 1}{2})^2 = frac{18 6sqrt{2} + 1}{4} = frac{19 6sqrt{2}}{4}$.
验证通过!所以存在一个内切圆。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找到了两个解,一个外切圆和一个内切圆。

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将所有条件转化为关于目标圆圆心(或其参数)的方程。由于圆心在一条直线上,我们可以使用参数方程来表示圆心。相切和过点条件则给出了半径与圆心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结合起来,最终会得到一个关于参数的代数方程(通常是二次方程),解出参数后,再进行验证以确保其满足所有原始条件。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但可以通过代数方法解决的几何问题。理解每一步的意义以及如何处理平方可能引入的增根是成功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设定圆圆心为 定点为 定直线为 作法如下给出:[1]

  • 过 作 的垂线 ;
  • 在 上任取一点 以 为圆心, 为半径作圆,交圆 于 两点;
  • 作 与 的交点 过 作圆 的切线 ;
  • 分别作 的垂直平分线交 于
  • 分别以 为圆心并对应着 为半径作圆,此两圆即为所求。

证明留给题主作几何练习。

参考

  1. ^ 显然,随着条件位置设定的不同,该问题可能有解,也可能无解,还可能有一解或两解。这里给出的作法是在一般的情形下给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