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已解决:为什么难通过专利说明书看懂一个专利的技术原理和结构,是因为专利说明书参杂了大量法律逻辑思维么?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感觉就像是在啃一块难啃的骨头,特别是刚开始接触专利的时候。你说专利说明书难懂,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问题,很多人都有同感。至于说它里面参杂了大量的“法律逻辑思维”,嗯,我觉得这绝对是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不止是“参杂”,很多时候是核心的组成部分。

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了讲讲,为什么专利说明书会让人觉得这么“费劲”。

首先,要明白专利说明书的根本目的。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技术手册。它的首要任务是向公众充分公开发明内容,以便在专利保护期满后,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该发明。但同时,它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决定性的任务:界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这就有点像在划地界,要把自己的“领地”划清楚,既不能太小气,让竞争对手轻易绕开,也不能太大气,超出自己真正创造的范围。

所以,专利说明书里面看似“晦涩难懂”的部分,往往是围绕着这个“界定保护范围”来的。这里面的“法律逻辑思维”就体现在:

1. 严谨到极致的词汇选择和措辞: 法律语言最讲究的就是精确和无歧义。专利说明书里的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可能被用来限定或排除某些内容。
举个例子: 比如一个发明涉及到“连接”,但专利说明书里可能用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采用焊接方式永久性连接”、“可拆卸的卡扣式连接”等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在法律上可能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技术实现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专利保护的边界。如果一个竞争对手用了“螺钉连接”,那可能就不在专利保护范围内了,但如果是“固连”,那保护范围就广了。
这种严谨背后,是对各种可能性、各种变体的考量。发明人需要预测到别人可能会如何“模仿”或者“规避”自己的技术,然后通过精确的描述来“堵住”这些后门。

2. “权利要求书”的特殊地位: 专利说明书的主体部分是“说明书”,但最终决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是“权利要求书”。而权利要求书的写法,是专利申请中最具“法律思维”的部分。
它通常以一系列独立句子的形式出现,每个句子都像是在精确描述一件物品或者一个步骤。这些句子往往非常长,包含了很多限定词和从句,目的就是为了把发明定义得尽可能具体、明确,同时又留有一定的“弹性”。
比如,“一种便携式通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显示屏、一个处理器、一个存储器,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设备的正面,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处理器通过无线信号与外部网络进行通信。” 这种结构就是在划定一个最小的、最核心的保护范围。然后,在后面的权利要求里,再逐步增加限定,描述具体的实现方式,比如“所述显示屏为触摸屏”,“所述处理器为ARM架构处理器”,“所述无线信号为WiFi信号”等等,层层递进,扩大保护范围。
这种“限定”和“排除”的逻辑,就是纯粹的法律思维在技术领域的体现。

3. “背景技术”、“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等章节的结构化设计: 专利说明书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特定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这里会描述现有技术,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的发明与现有技术的区别,证明自己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这里就需要分析现有技术,找出其不足之处,为自己的发明“铺垫”。这是一种基于“现有技术”的对比分析,本身就带有法律上的“可专利性”考量。
发明内容/技术方案: 这是核心部分,要详细描述发明是什么,怎么实现的。这里就需要用前面提到的那种精确的语言。
有益效果: 为什么要发明这个?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好处?这部分是为了证明发明的“实用性”和“技术进步性”。有时候,这些效果也是用来支持权利要求中的某些限定,比如某种材料的选用带来了“提高耐磨性”的效果,这个效果就可能成为限定条件。

4. 大量的术语和行业惯例: 专利文件中还会充斥着很多行业内部的术语,以及一些在专利领域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障碍。而且,这些术语的使用也需要符合法律对“清楚、完整”的要求。

5. “公开不充分”和“不应超出公开范围”的法律风险: 发明人写说明书时,必须小心翼翼。如果公开的内容不够详细,别人就无法实现,这可能导致专利被宣告无效(公开不充分)。但如果写得太具体,就限制了保护范围;写得太笼统,又可能包含别人已经公开过的技术,或者无法明确界定范围。这种平衡的拿捏,本身就是一种精密的法律风险管理。

那么,这和“法律逻辑思维”有什么关系呢?

我认为,专利说明书难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发明人(或其代理人,即专利代理师)在撰写时,必须时刻代入一个“法律人”的角色。 他们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用一种“法律的眼光”去审视和描述这个创新。

他们要思考:“我这个发明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 这是为了界定最窄的保护范围。
他们要思考:“别人可能会怎么修改我的技术,从而规避专利?” 这是为了通过增加限定来扩大保护范围。
他们要思考:“我的描述是否清晰到任何一个具备相关领域知识的人都能实现?有没有遗漏关键步骤或要素?” 这是为了满足“公开充分”的要求。
他们要思考:“我用了某个词,它是否会被解释成包括或者不包括某种情况?” 这是对词汇精确性的极致追求。

这种思考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的思维模式,是法律思维的核心。 技术人员的思维更多是关于“如何实现”、“如何优化”,而专利撰写人员的思维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如何用法律语言准确描述并保护起来”的维度。

所以,结论是:是的,专利说明书之所以难懂,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参杂了大量法律逻辑思维”,甚至可以说是被法律逻辑思维所塑造和规训的。

这种法律逻辑思维贯穿了说明书的结构、词汇、表达方式,以及撰写过程中对潜在风险和保护范围的考量。它使得专利说明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书,既要有深厚的技术内涵,又要有极其严谨的法律表述,这对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技术专家在申请专利时,都会委托专业的专利代理师来撰写说明书。因为专利代理师不仅懂技术,更懂专利法律,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创新,用一种既能满足法律要求,又能最大化保护发明人权益的语言表达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是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发明专利?

如果实用新型专利,由于没有经过实质审查,所以内容质量比较差。之前有一个专利检索公司要无效一个实用新型专利,检索了一堆资料。后来,我看了一下专利说明书,明显一处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说明书一处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征在独权里面没有出现。有更多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基本上是胡编乱造,根本不能实施。你看不明白很正常。

如果是发明专利,由于经过实质审查,所以经过审查员审查,审查员以一个所述领域普通技术员的角度阅读说明书,既然能够通过,说明他是读懂的也知道该怎么做的。甚至某些审查员的水平有意无意放得更低,比所述领域的普通学徒工还低,他们都能够读懂,如果你不能,说明你没有任何背景知识。可能你需要增强基础知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