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后美国人为什么要推动日文罗马化、放弃使用汉字?

回答
战后美国人之所以极力推动日本的罗马字化,并进而削弱汉字在日本的地位,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对日本社会改造的深层考量。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改革,更是一种旨在重塑日本国家认同和思想导向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作为战胜国,美国希望彻底改造日本,使其不再是那个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国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汉字在日本文化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人认为,汉字的使用,尤其是其复杂的书写系统,是日本精英阶层的一种文化壁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日本与亚洲大陆的文化联系,而这种联系在当时的美国看来,是需要被切断的。

其次,从实用主义和便利性的角度来看,美国人认为简化日本的文字系统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他们观察到,学习和掌握汉字对于日本人来说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日本转向使用罗马字,其教育系统的效率有望提升,信息交流的门槛也会降低。这对于一个需要快速融入西方体系、接受新思想的日本而言,似乎是一条捷径。更进一步说,一旦日本的文字系统与西方语言相似,日本人学习西方知识、拥抱西方文化就显得更加容易,这符合美国推广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再者,罗马字化也被视为一种“去中国化”的手段。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是这种影响最直接、最显性的体现。美国人深知文化的根基一旦动摇,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也容易被瓦解。他们希望通过削弱汉字的使用,让日本社会在文化上逐渐脱离与中国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这是一种文化上的“隔离”策略,旨在防止日本再次被东亚的政治和文化潮流所裹挟。

此外,美国人可能也看到了罗马字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以罗马字母为基础的语言(如英语)在国际商业、科技和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推动日本使用罗马字,无形中能够让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与以英语为基础的国际话语体系接轨。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举动,但也带有美国试图塑造全球语言格局的意图。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并非“发明”了日文罗马字化,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内就有关于文字改革的讨论,其中就包括使用罗马字。然而,二战后的美国占领时期,将这种改革的可能性置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并给予了强力推动。这种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文使用汉字数量的减少,并促使平假名、片假名以及罗马字(如Hepburn式)在日本社会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美国人在战后推动日文罗马字化、削弱汉字地位,并非单一因素促成的。它融合了地缘政治的考量、改造日本社会的愿望、实用主义的语言学观点,以及在文化上引导日本亲近西方的深层策略。这项改革影响深远,它改变了日本的书写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日本社会与亚洲大陆的文化关系,使其在战后世界格局中更加符合美国的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John Campbell Pelzel,1914年出生,堪萨斯州出身,美国的人类学者,芝加哥大学毕业,在哈佛深入学习了人类学,就任GHQ,也就是連合国軍最高司令官総司令部的民間情報教育局(CIE)的世論社会調査課長。1948年担任读写能力调查委员会的CIE侧负责人进行对日本人的能力调查,并参加「日本人的读写能力」一刊的编辑工作。1949年回国。

推动日本放弃汉字和假名,是源于他的一句发言:“日语存在诸多汉字,导致提升识字率十分困难,会耽误民主化进程。

当时的吉田茂首相回应说立即把日语罗马字化存在困难。把常用汉字表的字数从4000字削减到了1850字。日本语罗马字化的计划得到了志賀直哉和湯川秀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对此赞同称“这是日本唯一的出路。”

之后作为评测国民国语水平,GHQ授意在1948年8月进行了一次试验。出题负责人是东京大学的语言学者柴田武,采用的抽选方法是Random sampling,由统计数理研究所的统计学者林知己夫负责抽选。

题目多选自新闻报道。

百万圓 …… こういう人に当る 札幌の七十爺さん

【札幌発】札幌市無職西梶元重(七◯)も百万円当った、 朝鮮からの引揚者、娘からもらった小遣いで拓殖銀行から買った二枚の中の一枚が当たったもので、家にも知らせずしまっておいたが、二十六日朝になって出してみたら当っていたというので大サワギ、妻と娘さんと息子さんの四人ぐらし。

(問1) 百万円当った中 ぜんぶで 宝くじを何枚買いましたか。

(答) ・一枚 ・二枚 ・三枚 ・四枚 ・五枚

(問2) その宝くじはどこから買いましたか。

(答) ・タバコ屋 ・大阪 ・娘さん ・銀行 ・中村さん

以及

たいしょう にねん はちがつ にじゅうはち にち

大正 2年 8月 ( )日

这样的问题。

试验的结果是:

满分:6.2%

0分:1.7%

满分100分,平均78.3分。

当时GHQ的内部已经既定了日语罗马字化的政策,这样的结果当然不符合GHQ的要求。

于是John Campbell Pelzel,这个来自哈佛的人类学者,把负责制作报告书的柴田武叫到旅馆,希望柴田修改试验结果。「字が読めない人が非常に多いという結果でないと困る」

柴田武也是日语罗马字化推进论者的一员,不过他以“作为学者,不能接受修改数据这样的要求。”「調査結果は捻じ曲げられない」 为由拒绝了John。

GHQ失去了推行日语罗马字化的借口,这个政策也就撤回了。

这位John Campbell Pelzel的逻辑,和《菊与刀》是差不多的:对未知的民族和文化提出充满偏见的假设,再操作数据去证明这个假设。即使他们的假设被证伪,他们还会说:Oh I'm just asking question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后美国人之所以极力推动日本的罗马字化,并进而削弱汉字在日本的地位,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文化影响以及对日本社会改造的深层考量。这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改革,更是一种旨在重塑日本国家认同和思想导向的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占领政策。作为战胜国,美国希望彻底改造日本,使其不再是那个发动.............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之所以能够获得众多盟友的鼎力支持,无论是在人力部署还是财政支出上,其背后的考量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绝非简单的“被美国拉拢”可以解释。盟友们参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基于他们自身的国家利益、安全关切、国际责任感,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判断。首先,安全威胁的共同感知是盟友们参战的最直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深层逻辑。确实,放眼美国电影市场,我们很少看到那种直接以“美国人对抗另一个国家(尤其指中国)并取得压倒性胜利”为主题的电影,就像《战狼2》那样以中国视角出发,突出国家力量和民族自豪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从美.............
  • 回答
    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战争和对抗的倾向,以及树立敌人的习惯,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美国历史、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而不是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历史的印记与“例外论”:首先,美国自身的历史叙事和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与“例外论.............
  • 回答
    关于“美国逼迫俄罗斯挑起战争”的说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通常出现在一些特定的政治叙事和分析中。要理解这种说法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信息传播的动态。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俄乌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及北约在冲突前的一系列.............
  • 回答
    美国参与多场战争,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其背后原因并非单一,也绝非简单归结于“世界和平”或“显示武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都遥遥领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公众认知和媒体关注的多种因素,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俄乌战争能引起这么多人共情?首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上的直接关联是俄乌战争之所以能迅速抓住全球眼球、引发共情的重要原因。 图像和视频的传播力量: 从战争初期就铺天盖地的影像,比如被摧毁的城市、.............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龙珠》系列中力量成长设定的“套路”和观众的期待值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悟空在老版那美克星篇的表现大家觉得很燃很正常,而复活弗利萨的“超蓝修炼6个月”却引发了争议。先说悟空那美克星篇的6天修炼: 剧情需要与篇章节奏: 当时《龙珠Z》正处于一个上升期,观众期待.............
  • 回答
    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英国之所以大力支持,原因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的利益考量和战略调整。简单来说,英国当时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的地位和力量,而美国提出的华盛顿会议,正好契合了英国的这些需求。首先,经济上的疲惫与现实的压力是英国支持会议的最直接动因。一场世界大战打下来,.............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投入了巨量的资源,号称是其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最终却以撤兵和塔利班的卷土重来告终。为什么实力如此雄厚的美国,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内陆小国遭遇了如此困境?又或者说,这场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9·11事件是导火索,美国.............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政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制裁,而美国主导或参与的战争,却很少招致类似的全球性制裁?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历史惯性、国家利益、国际法解读,甚至还有媒体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地缘政治分析中的一个关键误区,那就是将战争的“速战速决”与“对平民的伤害程度”直接挂钩,并以此来评判战争的性质或效率。事实上,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而且其“速战速决”的定义本身也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和战略背景下去理解。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速战速决”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军事行动.............
  • 回答
    理解美国在这些战争中的“失败”,需要我们跳出单纯的军事胜利与否的框架,深入分析其战略目标、战争的性质、国内外的复杂因素以及最终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这几场战争,虽然军事上美国军队的火力、技术和训练都占据优势,但为何未能达成其最初设定的目标,甚至导致了令人沮丧的结局,其原因错综复杂。朝鲜战争(195019.............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领域,即现代战争的本质,以及军事实力与战争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美国军事实力“独步天下”是个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其无可匹敌的军费开支、先进的武器装备、强大的海军、空军和战略核力量,以及全球性的军事部署和情报网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形式的战争中都能获得压倒.............
  • 回答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漫长、最昂贵、也是最具争议的战争之一。美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结果,涉及军事策略、政治决策、社会因素以及越南人民顽强的抵抗意志。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对抗一个不同的敌人:不对称战争的挑战美国习惯于与拥有强大正规军的国家进行战争,其军事优势在于科技、火力和制空权。然.............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