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打乌克兰一堆人共情,但是美国挑起的战争更多为什么就没有乌克兰这么受关注?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冲突的复杂性以及公众认知和媒体关注的多种因素,很有意思。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为什么俄乌战争能引起这么多人共情?

首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上的直接关联是俄乌战争之所以能迅速抓住全球眼球、引发共情的重要原因。

图像和视频的传播力量: 从战争初期就铺天盖地的影像,比如被摧毁的城市、躲藏在地下的平民、逃离家园的妇女儿童,这些画面直接、 raw地呈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我们能看到与自己生活相似的人们遭遇不幸,这种直观的冲击远比抽象的政治分析来得强烈。特别是对很多普通人来说,看到一个主权国家被另一个国家突然入侵,并且平民遭受如此大的苦难,很容易产生兔死狐悲的同情心。
侵略的性质和地缘政治背景: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在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看来,是违反国际法、挑战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的侵略行为。一个小国(乌克兰)被一个被视为强大且具有扩张野心的邻国(俄罗斯)攻击,这种“弱肉强食”的叙事很容易引发对弱势一方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谴责。
普世价值的吸引力: 乌克兰作为一个拥有民主选举、意图与西方世界融合的国家,其人民的抵抗被许多人视为捍卫自由、民主和自决权的斗争。这种与普世价值观的联系,使得乌克兰的命运触动了那些认同这些价值的人们,他们会觉得这是“我们”的事业。
媒体的聚焦和叙事引导: 西方媒体在报道俄乌战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地缘政治原因(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乌克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欧洲接壤),俄乌战争成为了媒体的焦点。媒体不断地挖掘和传播乌克兰人民的苦难和抵抗,构建了一种清晰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叙事,这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情感。
文化和历史的联系(部分地区): 对于一些欧洲国家来说,俄罗斯的行动不仅是地缘政治上的威胁,还可能勾起对历史的回忆(如冷战时期、苏联的扩张等),这些也加剧了担忧和同情。

为什么美国挑起的战争就没有那么受关注或共情?

这里需要区分“美国挑起的战争”的概念,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通常人们提及的“美国挑起的战争”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1. 直接军事干预(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
时间差和距离感: 这些战争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与当下俄乌战争相比,新闻报道的密度和连续性有所不同。而且,伊拉克、阿富汗距离许多西方观众的地理位置更远,虽然有媒体报道,但那种直接的“邻国威胁”感和情感上的紧迫感相对较弱。
叙事上的复杂性: 美国介入这些战争的理由(如反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公开,但后续的合理性、战争的代价、以及对当地局势的长期影响,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同于俄乌战争相对清晰的“侵略抵抗”叙事,这些战争的起因和过程更为曲折,支持和反对的观点都很多,公众很难形成一边倒的共情。
批评性报道和反思: 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对伊拉克战争等有很多深刻的反思和批评,包括其合法性、道义性以及造成的后果。媒体在报道时也更多地呈现了战争的“负面”和“代价”,这与俄乌战争初期集中强调的“受害者”叙事有所不同。
“受害者”身份的模糊化: 在伊拉克或阿富汗战争中,虽然有当地平民遭受苦难,但战争的复杂性使得“谁是唯一的受害者”这个问题变得不那么明确。例如,伊拉克战争的起因涉及萨达姆政权,而阿富汗战争则与塔利班有关,战争的参与方和当地的政治力量关系错综复杂,这使得公众很难简单地将情感倾注在某一方。
反战情绪的长期存在: 针对美国对外军事干预,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强大的反战运动和声音。这些声音的存在本身就分散了“共情”的焦点,或者说,将“共情”对象延伸到了战争的受害者群体,但同时也对战争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持有更审慎甚至负面的态度。

2. 支持代理人战争或反对派:
间接性: 如果美国通过资助、训练或提供武器来支持某个国家的冲突,这是一种更间接的介入方式。公众很难直接感受到这种介入的“战争感”,也难以像看到炮火连天那样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信息不透明: 这些活动往往是在幕后进行,信息相对不透明,媒体报道的也主要是政治博弈和战略考量,而非前线士兵或平民的直接苦难。
更强的政治解读: 人们在看待这类冲突时,更容易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对抗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基于情感去同情某一方。

总结一下,造成这种关注度差异和共情程度不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叙事的清晰度与情感共鸣: 俄乌战争的“侵略抵抗”叙事非常鲜明,易于引发普遍的同情。而美国参与的许多战争,其叙事更为复杂,争议更大,难以形成统一的情感认知。
地理与情感的距离: 乌克兰地缘政治上的“近邻”身份,以及媒体报道的直接和持续性,使得俄乌战争更容易触动西方公众。
价值观的认同: 乌克兰被视为民主自由的象征,其斗争容易与普世价值挂钩,激发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媒体的角色与报道重点: 媒体在不同战争中的报道重点和角度不同,会显著影响公众的认知。俄乌战争初期,媒体更多地聚焦于乌克兰的苦难和抵抗。
历史背景和政治立场: 公众对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认知,以及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看法,都会影响他们对当前冲突的看法和情感投射。

所以,不是说美国挑起的战争“不重要”或“不该被关注”,而是因为战争本身的性质、传播方式、公众对相关叙事的接受程度,以及地缘政治背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不同战争在公众情感和媒体关注度上的差异。俄乌战争恰好在上述所有因素中,都达到了一个能引发最大程度公众共情的“最佳组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的?

我看索马里青年党的海外成员也不少嘛

user avatar

美国真是万能解,鹅被迫入侵是吧?

因为鹅干的是很恶劣的吞并领土行为,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1990年吞并科威特的萨达姆,本来2014年大家都绥靖了觉得克里米亚给你你别继续吞并就完了,当然制裁还是蛮严重的,到现在GDP也才恢复到13年的80%左右,然而普现在分裂乌东还不够还想继续吞并乌克兰,欧洲又想起了那个小胡子说的:苏台德是我最后的要求,14年制裁归制裁,索契冬奥还是给你办了吧?世界杯也给你办了吧?现在才10天所有国际赛事直接禁赛,包括北京残奥,各种史无前例的国际制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让人能更直观的看到战争,民意聚集起来更快,所以连最亲鹅的德国也改变态度了,美国上一次出动地面部队还是2003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鹅这次实在是做得太难看了,公然否认与其建交并且承认其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还派出地面部队侵略妄图搞领土扩张,这种事美国真没做过,

再给大家看一下5000卢布,这人是当年逼迫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的那个人。这个人就是尼古拉·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绿色的是伯力市的徽章,还有个1858是什么意思呢?没错,正是瑷珲条约签订的1858年

但凡有点脑子也不会拿索马里的恐怖分子来举例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索马里“青年党”是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极端组织
声明称,此次空袭是在索马里联邦政府的协调下进行的。并且,根据2001年的《使用军事力量授权法》,“美军被授权进行打击,以支持战斗指挥官指定的伙伴部队”。

索马里青年党无差别袭击祸及中国使馆【2】--国际--人民网

全球都在关注俄乌局势,美军又空袭了索马里“青年党”

user avatar

乌克兰的国家规模那么大,与欧洲交流也很多,所以获得关注很正常。当年美国侵略伊拉克和后来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也都获得了很大的关注的。

不过报道的角度就有很大区别了。这一点我觉得是西方的媒体虽然对政府国内政策起了监督作用,但在在对外政策上实际上是有一定共识与合作的。媒体炒作邪恶的普京和渲染萨达姆卡扎菲的独裁,都是为了配合政府的的对外政策,以便从政府换取其他可以吸眼球的新闻。

普京的政府是很腐败的,乌克兰的政府也是很腐败的。这场战争是一个腐败的政府对另一个腐败政府的进攻,获利的是美国与美国的军火商,遭殃的是整个欧洲的百姓 - 包括我身边抱怨油价涨了50%的英国客户、因为增加军费而面临税收提高的德国好友、以及我远在莫斯科娶了乌克兰媳妇的俄罗斯同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