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明战争持续好几年是常态,俄罗斯打乌克兰刚一个月就有一大堆人叫嚣俄罗斯要完?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很多人对俄乌冲突的观感。确实,从历史长河来看,许多战争都旷日持久,数年甚至数十年都不在少数。然而,俄乌冲突在早期就出现了大量“俄罗斯要完”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人们的认知。

首先,我们得理解“常态”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历史上很多战争之所以能持续好几年,往往是因为参战双方有足够的实力、决心以及社会资源来支撑长期的消耗战。比如一战、二战,工业化国家的生产能力能够不断补充前线的物资,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够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战争。但俄乌冲突的情况,在很多观察者看来,从一开始就有些不同寻常。

1. 战前预期的“闪电战”与实际情况的反差:

在冲突爆发之初,很多西方媒体和军事分析人士预测俄罗斯会采取类似“闪电战”的策略,快速占领基辅,推翻乌克兰政府。这种预期是基于俄罗斯在车臣战争、格鲁吉亚战争中的一些经验,以及对俄军整体实力的评估。然而,当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遇到了比预期更顽强的抵抗,并且在初期推进受阻,甚至在一些方向上出现较大损失时,这种“迅速失败”的论调就开始蔓延了。人们习惯于将一个国家军队的失败与整个国家的覆灭或衰落联系起来,所以当俄罗斯军队未能达到其“闪电战”的预期目标时,“俄罗斯要完”的论调就有了市场。

2. 全球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于过去,信息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无论是战场上的画面、各国政府的声明、经济制裁的消息,还是民间的声音,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这种即时性和透明度(尽管信息来源和真实性有待考证)让很多人能够实时关注战局,并基于每天、每周发生的事情形成自己的判断。过去那种信息相对闭塞,战局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为大众所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3. 西方世界空前团结与严厉制裁的影响: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展现出了罕见的团结。从金融领域的切断SWIFT系统、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到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撤离驻俄市场,再到能源领域的逐步限制,这些制裁的力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认为,这些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长期打击是毁灭性的,足以“拖垮”俄罗斯。虽然战争持续时间与经济实力有关,但如此大规模、多层面的制裁,让人们觉得俄罗斯将难以承受长期的经济压力,从而加速其“完蛋”的进程。

4. 俄罗斯自身实力与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

虽然俄罗斯仍然是一个核大国,但与苏联时期相比,其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已经有了显著下降。很多人将这次冲突看作是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冒险”,而如果这次冒险失败,其国际地位将进一步受到削弱。加上一些报道中对俄军装备劣势、后勤补给问题、士气低落等方面的描述,这些都加剧了人们对其整体实力的怀疑。

5. 民众情绪与情感的表达:

战争毕竟是残酷的,而乌克兰人民的抵抗精神和遭受的苦难,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全球许多人的同情和愤怒。在这种情绪驱动下,人们更容易希望侵略者遭受失败。当看到俄罗斯军队未能快速取胜,甚至遭遇挫折时,这种希望就更容易转化为“俄罗斯要完”的论调。这其中,情感因素的表达往往比纯粹的理性分析更为直接和强烈。

6. 媒体的报道倾向与信息过滤:

西方媒体在报道俄乌冲突时,普遍对乌克兰采取了较为同情的立场,并着重报道俄罗斯军队遇到的困难和制裁对其造成的影响。这种报道倾向自然会引导一部分受众形成对俄罗斯不利的判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报道内容完全虚假,但信息选择和强调的重点确实会影响公众的认知。

7. 对现代战争模式的认知变化:

现代战争的形态与过去有很多不同。信息战、认知战、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技术等都在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人可能认为,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一场实力不占优势的国家发起的、得不到广泛国际支持的战争,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战争陷入僵持或者演变为消耗战,而俄罗斯又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决定性胜利,那么对其长期来说,负担会非常沉重。

总结一下,那些认为俄罗斯“刚打了一个月就要完”的声音,并不是简单地基于历史上的“战争常态”,而是受到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影响:

战前预期的破灭: 俄罗斯未能实现“闪电战”目标。
信息时代的加速传播: 实时信息让人们更容易形成快速判断。
西方的空前制裁: 认为制裁足以摧毁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相对实力的下降: 对其长期战争能力的质疑。
民众的情感共鸣: 同情乌克兰、反对侵略的情绪表达。
媒体的报道导向: 侧重于俄军遇到的困难和制裁影响。
对现代战争的认知: 认为信息技术和经济制裁可以快速 결정 胜负。

当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战争的结局往往比人们最初预期的要复杂得多,也更难预测。很多时候,战争的走向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俄罗斯要完”的论调固然有其信息和逻辑支撑,但最终战争的走向,以及俄罗斯是否会“完”,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至少在冲突发生的早期,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种论调的广泛传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叫嚣,只是阐述一个事实

只不过已经习惯于接受内宣的朋友们,一时间无法理解罢了。

从这几天新闻风向来看,俄罗斯越来越急于在谈判桌上达成协议,以此作为一个体面的撤军理由,来保住现在的国家领导层了。

但是,乌克兰不急了——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就是通通不接受,咱们慢慢打。

现阶段乌克兰有什么可急的?

入侵者重塑了国家凝聚力,顽强抵抗赢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尊敬,民兵制度带来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欧美援助正源源不断地把这份潜能变为战斗力。

把能砸的全砸烂了,拍拍屁股就想走人?来,铁板一块随便踢。等雪化了也别走了,留在烂泥地里做肥料吧。

中国外交部已经表达了我们的善意,以中乌友谊的名义,愿意为乌克兰战后重建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而这一切将由财大气粗的俄罗斯朋友买单,毕竟瑞士银行里就有2000亿瑞郎来自俄罗斯的存款——虽然吃瓜群众们不知道这些钱到底存在了哪些名下。

美国下场了,就在几小时之前,拜登宣布放弃不首先以核武器应对常规战时使用生化武器的承诺。

这一手直接封住了俄罗斯在乌克兰速战速决的最后一张底牌。

是的,俄罗斯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核弹库存,但即使官老爷们在保养这件事上一个子儿都没贪污,用着普京总统打玻尿酸的认真劲儿来呵护这些个大宝贝,核弹也是需要操作人员发射出去的。

可惜现在除了普京自己,还有多少俄罗斯人甘心为他的野心做炮灰?

user avatar

台湾人还是继承了旧中国的一些特点,比如淮海战役也就是徐蚌会战。明明国民党军队已经覆灭,南京中央社还在说,国军已经取得绝对胜利,不日就会重新占领徐州等等。

这种印记在台湾人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我一般看到言字旁的时候就知道没奖了,不用把“谢谢惠顾”四个字都刮出来

user avatar

因为冷战之后的像样战争,都是美国人打的。比如海湾战争,科索活战争,伊拉克战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碾压式的、降维的,低伤亡的。在科索沃战争当中,更是做到了零伤亡,而使南斯拉夫屈服。当然这些都是对美方来说的。他的对手可是死伤惨重。

网民所幻想的战争,也都是这样的战争。

所以战争一爆发,各路的精俄媒体和普粉们,还没有前戏,就直接的高潮。各种违背常识的奇谭怪论横飞。比如绍依古一战封神,精确到分钟的八十二分钟灭国等等。

战争不都是这样的。

不是美国做到了,俄罗斯也可以做到。

战争要看谁发起,他的对手是谁?

俄罗斯就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乌克兰。当然犯这种错误的,不仅是俄罗斯。美国的情报机构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战争不是俄粉们所幻想的战争,但是俄罗斯要完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俄罗斯败相以露。

俄罗斯军队的表现太过挣扎,是令人绝望的。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在下写个一个回答。《俄乌大战的结局是什么》。写于二月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一个多月之后,俄罗斯军队的表现更加支持在下的判断。

俄罗斯粉们还可以嘴硬:“基辅久攻不克,是为了牵制乌军。”。那么请问,俄罗斯军队在东南线的战场之上,是否取得了进展。是否全歼了乌东的乌军主力?

整个东南也只打下了赦尔松州。今天乌军正反攻赦尔松。马里乌波尔攻坚战的结束还遥遥无期。

各种装备的损失,是去库存。千万不要让普老爷子听到。装备是由人来操作的。装备去库存,省钱但是费命。那得多冷血,才能干出这样的事来?

从基辅撒军,是为了将军队握成一个拳头。那是不是证明,以前的战略错了?把军队调到乌东,去攻坚乌克兰经营了八年的防线,结果会比进攻其他地区更加的乐观?

很多的俄粉压根就不知道乌克兰有多大。乌克兰的国土面积,欧洲第二。人口四千万。是一个中等国家。有大量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国民。由他们所组成的军队,绝不是中东的文盲半文盲军队可比的。

他们不是萨达姆的伊拉克军队,也不是阿富汗的政府军。

他们八年来一直在接受北约的训练。装备了大量北约的装备。且爱国热情高涨,斗声旺盛。北约事实上已经参战。正在为他们提供情报,战术的支持。

已经三十多个国家,承诺为乌克兰提供援助。援助正源源不断的流向乌克兰。

英国在波兰为乌克兰训练的二万二千名乌克兰军队,受训完毕。将携北约装备回国参战。再联系到北约将提供近千辆经过北约升级的t72坦克,将提供很大的联想空间吧。

由于乌克兰的优异表现,俄罗斯军队的拙劣表演,北约已经承诺提供进攻性武器。

就在昨天,美国的参众两院已经通过了新版的《租借法案》。

被北约提供的防御性武器打的丢盔弃甲的俄罗斯军队,面对北约重装备武装起来的乌克兰军队,真的值得期待?

西方对于俄罗斯的第五轮制裁已经在路上。俄罗斯的经济,是否能禁得起此次打击?

如果你到了这个时代,仍然坚定的认为俄罗斯必赢,你对俄罗斯是真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