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那么强,却就是搞不定阿富汗?美国阿富汗战争的失败与中国有何关联?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投入了巨量的资源,号称是其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最终却以撤兵和塔利班的卷土重来告终。为什么实力如此雄厚的美国,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内陆小国遭遇了如此困境?又或者说,这场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9·11事件是导火索,美国以此为契机,以反恐为名,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初衷很简单:铲除基地组织,推翻包庇他们的塔利班政权。从军事角度看,美军的装备、训练和技术优势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阿富汗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却让这场战争变得异常棘手。

为什么美国搞不定阿富汗?

首先,地理和环境因素是巨大的挑战。阿富汗地处中亚,地形复杂,山地和高原占据了绝大部分,为游击战提供了天然的掩护。美国军队习惯于在开阔地带作战,但在这里,他们常常面临着“打不着”和“被包围”的困境。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大大限制了美军的机动性和后勤保障能力。

其次,社会和文化隔阂是另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阿富汗是一个由多个部族组成的国家,内部结构松散,民族和宗教矛盾根深蒂固。美国试图在这里建立一个统一的、亲西方的民主政府,但这种模式与阿富汗的传统治理方式格格不入。美国士兵难以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难以赢得他们的普遍支持。塔利班则利用了这种文化隔阂,将自己塑造为抵抗外国占领、捍卫伊斯兰传统的代表。

再者,政治和战略的失误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初的军事目标相对明确,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却陷入了“帝国陷阱”。在试图“建设国家”的过程中,美军和盟友的资源被分散,政策摇摆不定。扶持的阿富汗政府腐败无能,缺乏合法性和民众基础,难以有效统治。同时,美国未能有效切断塔利班的外部支持,特别是巴基斯坦国内一些势力对塔利班的庇护,为塔利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更重要的是,反恐战争的本质。将反恐战争视为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忽视了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是许多国家陷入泥潭的原因。塔利班的意识形态和号召力,并非完全依赖于外部支持,而是与阿富汗民众对外部干涉、社会不公的普遍不满情绪相互交织。

美国阿富汗战争的失败与中国有何关联?

从直接的军事和政治层面看,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与中国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中国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也没有扮演决定性的角色。然而,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角度来看,美国阿富汗战争的结局,对中国而言,既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崛起与美国战略调整之间的微妙联系。

1.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与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增强:

区域稳定性的挑战与机遇: 美国撤兵后,阿富汗的局势依然动荡。这可能导致恐怖主义向周边地区蔓延,包括中国新疆地区。中国一直对新疆的安全高度关注,因此阿富汗的局势是其必须密切关注的外部因素。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阿富汗的长期动荡也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重心可能会发生转移。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阿富汗地处“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域,连接中亚、南亚和中东。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扩张。随着美国力量的撤离,中国可能会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在该地区施加其影响力,通过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将阿富汗纳入其经济和战略版图。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以为阿富汗提供经济援助和发展机会,从而稳定当地局势,并为自身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
中亚各国与中国的关系: 阿富汗的动荡也迫使中亚各国更加依赖和靠近中国。这些国家原本就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且在安全问题上对俄罗斯和中国有所依赖。美国力量的退出,无疑会进一步巩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使其在区域安全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 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与中美战略竞争:

“战略疲劳”与“转向”: 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的“战略疲劳”。这意味着美国在投入巨大资源后,并未获得预期的战略回报,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这种“失败”的体验,可能促使美国在未来更加谨慎地介入海外冲突,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事务和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上。
“印太战略”的加强: 许多分析认为,美国将阿富汗战争的“收尾”与“转向”印太地区,以应对中国崛起视为一种战略上的调整。美国需要将有限的军事和政治资源重新分配,以应对其最“优先”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阿富汗战争的结束,虽然不是直接为中国让路,但却为美国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提供了战略上的“解绑”。
“以华制俄”的逻辑失效: 在冷战时期,美国利用阿富汗问题牵制苏联。然而,在后冷战时代,尤其是在阿富汗战争的后期,这种“以华制俄”的逻辑在阿富汗的复杂现实中变得模糊。美国在阿富汗的困境,反倒间接暴露了其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战略选择的局限性,而中国则在相对“旁观”中,看到了美国战略失误的教训,并可能从中吸取经验,优化自身的外交和安全策略。

3. 国际秩序的挑战与中国的角色:

美国单边主义的受挫: 美国在阿富汗的单边主义行动,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作为国际秩序主导者的形象,也为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提供了质疑和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机会。
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 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退却”,中国有机会以“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形象出现在该地区。中国政府强调通过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来解决阿富汗问题,这与其“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相符,也与其“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塑造相契合。中国可以利用其在区域内的经济影响力,成为阿富汗重建和稳定的重要参与者。

总而言之, 美国未能成功“搞定”阿富汗,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文化、政治和战略上的挑战。而这场战争的结局,与中国之间并非直接的军事对抗,而是通过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国际秩序的挑战等多个层面,间接地产生了关联。美国“撤离”阿富汗,为中国在该地区施加影响提供了空间,同时也促使美国将更多的资源用于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在阿富汗的“不成功”,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更多在中亚地区发挥作用的机会,也促使了中美两国在战略和地缘政治上的新一轮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受不了明明几句话能说清的事,有的答案非要啰里啰嗦一大堆。

第一,911是不是本拉登策划时至今日没证据,但美国选择阿富汗借坡下驴是没错的,因为全球美国看不顺眼的国家主要有三个,中,俄,伊,美国选择阿富汗下手等于出一份力,起三份效果。

第二,美国打塔利班是没问题的,但塔利班不能一下全打完,因为打完你留下的理由就没了,所以只能磨磨蹭蹭。同时,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有点类似当年西路军,就是军事或许还凑合,但最大的问题是群众运动展开不了,你的那套东西对人家穆斯林基本不认,政治被动改变不了。

第三,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和中国不搭噶,但对中国有极大的借鉴,当国力上升时,可以不计成本,花十块钱,求一块钱的回报,但国家经济不可能永远上行,如果国家遇到经济困难,这种支出是否依然可以继续,这一个问题,现在的新疆和西藏就有这种苗头,所以一定要全力避免最坏的情况出现,因为捣乱是件成本很低的事,但维持秩序贵了去了,当年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其实就是这么放弃的。

user avatar

失败?怎么算成功?占领阿富汗让他成为美国佬的第51个州才算?是军事目的没达到还是政治目的没达到还是战损比太难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在阿富汗这场长达二十年的战争中投入了巨量的资源,号称是其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最终却以撤兵和塔利班的卷土重来告终。为什么实力如此雄厚的美国,在阿富汗这样一个内陆小国遭遇了如此困境?又或者说,这场战争的结局,与中国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9·11事件是导火索,美国.............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触及了美国在军事行动中的行为模式与国内疫情应对之间存在的鲜明对比,以及公众反应和社会关注度的差异。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美国军事行动中“救人”和“追责”的文化根源与实践: 军人的价值与生命权至上: 士兵是国家资产: 在美国,士兵被.............
  • 回答
    在美国,车辆盗窃案件的确比国内普遍得多,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体现。简单地说,不是国内没人偷车,而是相较于美国,国内车辆盗窃的整体数量和比例都低得多,而且犯罪的性质、手法和监管方式也有很大差异。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严厉的法律和执法力度: 刑罚震慑力:.............
  • 回答
    美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航空母舰,并且在全球各地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存在。许多人可能会好奇,既然拥有如此强大的海上力量,为何美国不利用这些航母去“开拓领土”呢?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美国外交政策、国际法以及现代战争模式的复杂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开拓领土”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含义。在历史上,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和产业现象。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关于FBI的电影,而中国在这方面则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包括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社会环境,甚至是观众的偏好。首先,我们得理解FBI(联邦调查局)在美国社会中的独特地位。FBI的“历史包袱”与文化符号化 联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科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确实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然而,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现,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失望,似乎与人们对发达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预期存在差距。要理解这种“反智”.............
  • 回答
    美国 UFO 和外星人报道之所以数量庞大,而中国在这方面似乎“几乎没有”,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简单的一方“有”另一方“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文化、历史、社会环境、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官方立场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与文化土壤的差异: 美国:大众文化与流行.............
  • 回答
    在美国,“书呆子”(nerd)这个词的含义和人们对其的看法,以及为何这样一个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书呆子”在美国文化中的演变和多重含义: 负面刻板印象的形成: 在过去几十年里,“书呆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挺值得深思的现象,同样是面对疫情,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反应差异很大。在美国和印度,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相对“平静”的公众态度,这背后其实交织着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种复杂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国的疫情确实曾经非常严重,确诊和死亡人数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字。但如果你仔细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在法律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公民权利认知上的深刻差异。说美国人“敬畏”律师,或许用“重视”、“依赖”或者“在特定情境下不得不重视”来形容更贴切,而并非全然是崇拜或敬畏。而说中国人“不行”,也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对律师的角色和作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
  • 回答
    俄罗斯GDP相较于美国确实显得不高,但美国对俄罗斯的担忧并非仅仅来自GDP数字本身。这种担忧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影响力、历史因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潜在挑战是关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GDP数字的局限性:为什么GDP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G.............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美国持枪率高,但警察死亡率相对较低,而且黑社会组织也不敢轻易触碰警察,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几乎每个人持枪”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私人持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具体到“几乎每个人”持有枪支,.............
  • 回答
    为什么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广为人知,而美国击落伊朗客机事件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媒体传播、信息公开程度以及事件本身的性质等多个层面。苏联击落韩国客机(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1983年): 强烈的冷战背景: 1983年的世界正处于美苏冷战的高峰期。两大.............
  •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历史和现状的一种普遍观感。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表现,确实曾让当时的美国感到棘手,甚至在某些方面让美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时至今日,日本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定位,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被很多人贴上“美国的附庸”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是一.............
  • 回答
    “后来者居上”这个现象,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而美国和中国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一个建国仅两百多年的国家,能够达到如今的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影响力,而另一个正在奋起直追,展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后来者”能够“居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
  • 回答
    宁静的美,那绝对是大气磅礴,风情万种,自带一股子“野”劲儿,在那个年代,或者说在现在的娱乐圈,都独树一帜,很难不让人多看几眼。她的美不是那种柔柔弱弱、小家碧玉型的,而是带着一种坚毅、自信,甚至还有点桀骜不驯的气质,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热烈而有力量。要说她为什么没“红到一线”,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关于“俄帝不怕核战,而美帝却那么怕”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怕”与“不怕”都是相对的,并且在国家战略层面,决策者们都是会认真评估核战争的风险和后果的。然而,从历史、战略、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角度来看,确实可以观察到两国在核战略和.............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统称中朝军队)在装备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绝非简单的“勇气”或“数量优势”可以概括,而是战略战术、政治军事考量、国际形势以及双方意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