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帝国的人口有多少?罗马是怎么养了这么多人及军队的呢?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人口规模之巨,直至今日仍让人惊叹。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统计方法与今日大相径庭,且记录保存状况不一。但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罗马帝国最为鼎盛的公元2世纪左右,其总人口可能高达5000万至1亿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数字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对史料的解读。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维系其运转、并供养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罗马人无疑拥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智慧。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和军事策略之上。

如何养活如此多的人口?

罗马帝国养活如此庞大人口的关键在于其高效的农业生产、发达的贸易网络以及精细的城市管理。

1. 农业是基石:
土地的开垦与改良: 罗马人对土地的利用效率极高。他们不仅开垦了帝国境内的沃野,还通过灌溉系统(如著名的罗马水道)将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地区转化为粮仓。对土地进行改良,如排水、施肥,也显著提高了单位产量。
多样化的农作物: 罗马帝国的农业生产覆盖了谷物(小麦、大麦)、葡萄(酿酒)、橄榄(榨油)、蔬菜、水果等多种作物,这不仅保证了食物的多样性,也减少了对单一作物的依赖,降低了歉收的风险。
奴隶劳动: 虽然奴隶制度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它在罗马帝国农业生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量的奴隶被投入到农田中,承担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庄园经济(Villa): 大型庄园(Villa)成为罗马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庄园不仅是生产单位,也常常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能够集中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将剩余产品输送到城市。

2. 发达的贸易与交通网络:
“罗马和平”(Pax Romana)的保障: 罗马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统一的法律体系,带来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罗马和平”。这极大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保障了商路的畅通,使得帝国各地的商品能够自由流通。
完善的道路系统: 罗马人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罗马道路网。这些道路不仅是为了军事调动,更是为了商业运输。它们四通八达,连接了帝国最偏远的角落,极大地促进了货物的流动,将各地的资源集中起来,再分配到需要的地方。
地中海的掌控: 作为连接帝国东西部的“内湖”,地中海的控制权对罗马至关重要。罗马海军清除了海盗,保障了海上贸易的安全与高效,使得粮食、奴隶、奢侈品等大宗商品的运输成为可能。
“粮食供给”(Annona): 为了维持罗马城及其附近地区数百万人口的生计,罗马政府实行了强制性的粮食供给制度。来自埃及、北非等地的谷物被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并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分发给市民。这是维系帝国首都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3. 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
集中的人口中心: 罗马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中心,吸引了来自帝国各地的居民。为了满足这些人口的需求,城市需要高效的供应和管理体系。
供水与卫生: 罗马人修建了宏伟的水道系统,将清洁的饮用水引入城市,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也促进了公共浴场的发展,提升了卫生水平。
市场与商业: 城市内有发达的市场,商品种类繁多,满足了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商业活动不仅是经济的驱动力,也是社会交往的场所。

罗马如何养育庞大的军队?

维持一支数量庞大、装备精良且常年驻扎在边境的军队,是罗马帝国扩张和维持统治的根本。这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和高效的后勤保障。

1. 经济基础的支撑:
税收体系: 罗马帝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税收体系,包括土地税、人头税、商品税等。这些税收是维持国家运转,尤其是供养军队最主要的财源。帝国各地的财富被集中起来,用于军队的开支。
掠夺与战利品: 在早期扩张阶段,战争掠夺和战俘贩卖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为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初始资金和劳动力。虽然随着帝国疆域的稳定,这种来源逐渐减少,但战争带来的资源依然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商业发展: 帝国境内的工商业发展,特别是手工业,为军队提供了大量的装备、武器、服饰等物资。例如,有专门的兵工厂生产武器,各地的工匠也为军队提供服务。

2. 高效的后勤保障:
军事化管理: 罗马军队不仅仅是战斗单位,也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系统。军团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完善的训练和清晰的等级制度,这保证了其运作的效率。
军团的自给自足能力: 军团在执行任务时,也具备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他们会就地征发物资,在驻地附近开垦土地,甚至进行一些手工业生产,以减轻对后勤的完全依赖。
道路网与补给线: 前面提到的罗马道路网对于军队的补给至关重要。它使得粮草、武器、薪饷等能够快速、稳定地运送到前线和边境的军营。
军事化城市与营地: 罗马军队驻扎的地方,常常会发展成繁荣的军事城镇。这些城镇不仅是军队的后勤基地,也成为当地经济的中心,能够为军队提供就近的补给和服务。
海军的支持: 强大的海军保障了海上运输的安全和高效,使得跨区域的军队调动和物资供应成为可能。尤其是在面临海上威胁或需要远程支援时,海军的作用不可替代。

总结来说, 罗马帝国之所以能够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并维持一支令人生畏的军队,是其多方面优势的综合体现。强大的农业基础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发达的贸易网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流通,高效的城市管理确保了人口的生存和稳定,而一套系统化的税收和后勤保障体系则为庞大的军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切都离不开其卓越的组织能力、军事力量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这些共同构筑了罗马帝国辉煌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性质的问题,涉及到西方古典文明基本状况的问题,英文wiki上肯定是有解答的

wiki相关链接:


人口:

BC25年,也就是屋大维时期,人口数据为5680万

巅峰时期,也就是图拉真时期(2世纪初),对人口的估计数据在7000万至1亿之间波动,毕竟把安息核心吃进来了


农业情况:

主要粮食输出地区有埃及、北非、西西里、撒丁,这些地区对外输出粮食量非常巨大,当然埃及是最主要的粮食输出地。在获得埃及之前,共和国主要依赖西西里、撒丁,以及后来的北非。

(西西里条件好得很啊,不然凭什么叙拉古就成了最牛逼的泛希腊城邦)

除了这些粮食输出地以外,其他地区也不是不能生产粮食,农业条件也还是有的。在3世纪,希腊地区的收获率虽然说被埃及西西里暴打,但是还是可以吊打北非。高卢和伊比利亚尽管收获率感人,但是凑活着养活当地应该还是可以(个人猜测)。意大利本土还有拉丁姆和伊特鲁里亚平原以及南意。当然在经济交流下,这些种粮食略差的地方会改种不少经济作物。

(一个3世纪地中海区域收获率数据,播种135 kg/ha的种子,西西里能收获1,200 kg/ha,埃及能收获1,710 kg/ha,希腊620 kg/ha,阿尔及利亚540 kg/ha)

找来找去没找到罗马帝国时期详细的各个地区粮食输出量的数据,只找到个埃及的,埃及估计每年对外输出2000万modius或更多的粮食,约1.75亿升折合差不多十几万吨。这批出口差不多也就够养活个百万级别人口的罗马城,而且罗马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这样分配来自埃及的粮食的。罗马大部分地区肯定还是自给为主,以从其他地区的进口为辅。


人口分布情况:

有一组公元14年的数据

  • 希腊 280万 10.5/km^2
  • 安纳托利亚 820万 15.0/km^2
  • 大叙利亚 430万 39.4/km^2
  • 埃及 450万 160.7/km^2
  • 意大利 700万 28.0/km^2
  • 西西里 60万 23.1/km^2
  • 撒丁科西嘉 50万 15.2/km^2
  • 马格里布 350万 8.8/km^2
  • 伊比里亚 500万 5.0/km^2
  • 高卢、日耳曼尼 580万 5.8/km^2
  • 多瑙河流域 270万 6.3/km^2
  • 其他地区:塞浦路斯,利比亚

可以看到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就是意大利、埃及、地中海东岸地区,和粮食产地基本吻合。埃及人口密度直接顶上了天,地中海东岸新月沃地加上古代文明长期开发自然人口多,意大利本土吞没了全国大量资源也养出来了不少人口。

而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就低的可怜,新开发的伊比里亚和高卢每平方公里5-6人,连本土的1/5都赶不上,纯粹是地太大了所以(被征服的野蛮)人多。就地养活这种密度的人口应该压力不大。


其他:

东欧大平原和西欧平原在罗马那个年代根本不是什么好地方,好不好?在当时就是苦寒之地,罗马人眼里不值得开发的地区。尤其是东欧,一直到中世纪也都是烂地,西边同为野蛮人的邻居都发展起来了,这破地方还是一地部落酋长,和北欧一起成为欧洲吊车尾。等到技术发展了外加气候因素,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到近代才开始成为宝地。

大概的原因有:

  • 农作物对气候的适应(小麦来自新月沃地,适应地中海气候,跑到冷的多而且降水分布反转的环境去种,需要多长时间培育?中国花了多久才把水稻种到北京)
  • 土质也不一样(老生常谈的重犁轻犁)
  • 青铜器主流的时代要把黑森林砍平+挖树根累不累?想想都恶心
  • 罗马时期西欧降水量据研究比现在还要多,事实上,太多了。后来才稍微干燥起来
  • 近代以来长期的温暖期加上技术进步,东欧变得可以开发了起来。在这之前东欧完全就是欧亚大草原的延伸,游牧民族的天下。
  • 暂时只了解这一些

相反,环地中海的农业区在当时才是上好的地带。而且盐碱化、地力衰竭的问题远没有现在严重(尽管罗马帝国时期已经暴露出严重的盐碱化问题了)。至少现在大量盐碱荒漠的希腊,在当时是有农业产出的。现在早都毁的不剩的叙利亚、北非,当时还是产粮主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帝国,这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人口规模之巨,直至今日仍让人惊叹。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是困难的,因为当时的统计方法与今日大相径庭,且记录保存状况不一。但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在罗马帝国最为鼎盛的公元2世纪左右,其总人口可能高达5000万至1亿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围,具体数字的差异很大程.............
  • 回答
    罗马尼亚在历史上确实有过一段成功扭转人口下降趋势的时期,尤其是在其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末,实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生育率的政策。虽然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中国截然不同,但其中一些核心思路和具体措施,如果经过适应和调整,可能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人口挑战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借鉴。要理解罗马尼亚的政策,我们.............
  • 回答
    要理解罗马城如何支撑超过百万人口,我们得深入到它那个时代的城市运作核心。这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容纳”,而是全方位的运作体系,从最基础的吃喝拉撒,到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都得考虑进去。首先,我们得谈谈食物供应。罗马城这么多人,光靠城内的土地肯定是不够吃的。所以,它需要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粮食运输系统。想想看.............
  • 回答
    当你想到“精神罗马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是怎样的?是古罗马帝国的辉煌,还是那些历经风霜、依然挺立的建筑?亦或是那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如果将这份情怀融入你的手机壁纸,那应该是一份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个人品味的体现。一、 恢弘的建筑与遗迹:感受帝国曾经的荣光精神罗马人最直接的联结,往往.............
  • 回答
    关于罗马人和帕提亚人所吹嘘的“中国钢铁”,以及它是否可能源自印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这涉及到古代贸易、技术交流以及历史文献的解读。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罗马文献中的“中国钢铁”——“Seres”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罗马文献中提到“中国”通常是通过“Se.............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有“精罗”(精神罗马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得一点点剥开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精罗”这词儿是怎么来的,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认同。字面上看,“精神罗马人”嘛,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说.............
  • 回答
    吉本在他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确实提到,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人口可能超过一亿。这在当时是一个极其庞大且令人惊叹的数字,也因此引起了不少讨论和研究。那么,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下。吉本的判断依据可能是什么?吉本毕竟是18世纪的学者,他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与今天不可同日.............
  • 回答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与中国历史上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南迁,大量上层士族涌入相对稳定的南方的情况不同,类似的、大规模的向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移民浪潮并未真正形成。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政治上的隔阂,也有文化、经济上的差异,更包含了西罗马帝国灭亡.............
  • 回答
    在东罗马帝国,人们称呼他们的都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君士坦丁堡,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这个城市,这座帝国的心脏,承载着罗马的辉煌,希腊的文化,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它在人们心中有着远比“君士坦丁堡”更深邃、更丰富的情感和意义。最普遍、最直接的称呼,当然是 “君士坦丁堡” (Κωνσταντινού.............
  • 回答
    荷兰人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人的分化,并非一蹴而就的突变,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历史演进。它糅合了地理、语言、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民族认同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中世纪,看看那片低地是如何逐步走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羽翼,走向独立的。地理的隔离与独特性:首先,地理是奠定分离基.............
  • 回答
    拜占庭,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古老而辉煌的气息,但我们提到它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与“罗马帝国”联系起来。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为什么它会被如此普遍地视为罗马帝国的延续?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长河中一系列深刻的、有据可循的联系所致。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时间与地理的传承。当我们说“罗马帝国”时,通.............
  • 回答
    西罗马帝国那艘曾经辉煌的巨轮在公元476年沉没,留下的不仅是一片废墟,更是一片复杂而动荡的格局。在那片土地上,原先的罗马居民,那些说着拉丁语、传承着罗马法律和文化的子民,与新来的日耳曼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习俗和领导者——的生活就这样毫无预兆地交织在了一起。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胜利者与被征服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和认同的复杂 interplay,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就能回答的。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中国”和“罗马”这两个概念,它们在历史上的含义和演变,跟我们今天理解的国界、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元朝和清朝的“中国”认同: 元朝: 统治者是蒙古人,来自.............
  • 回答
    关于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持续探讨的复杂议题,其中匈奴以及随后在中亚和东欧涌现的游牧民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将衰败完全归咎于他们,则过于片面。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而非单一原因造成的崩塌。首先,我们来谈谈匈奴人的影响。匈奴并非一开始就直接冲击罗马帝国。他们更像是那只触碰了第一个骨.............
  • 回答
    问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中世纪的罗马帝国”,这本身就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误会。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通常提到的“罗马帝国”是指古代的罗马帝国,也就是从共和国晚期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这一时期。而“中世纪”这个词,按照历史分期,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开始,直到文艺复兴(大约15世纪)结束的这段.............
  • 回答
    有些人确实对将中世纪的罗马帝国称为“拜占庭帝国”感到不舒服,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几个关键方面:1. 自我认同与历史叙事的张力: 他们是谁?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那些不认同“拜占庭帝国”称谓的人认为,他们所继承和延续的,是真正的“罗马帝国”。在中.............
  • 回答
    关于《罗马人的故事》一书中将公元476年视为罗马帝国灭亡的节点,这无疑是其中一个核心的论述,也是历史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焦点。盐野七生女士在她的巨著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最终落脚于公元476年这个标志性的时间点。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
  • 回答
    让我们抛开冰冷的AI调调,试着从东罗马帝国皇帝和奥斯曼帝国苏丹的视角,去描摹一下黑山人与塞尔维亚人在他们眼中的具体形象和定位。这就像在翻阅一本古老而泛黄的史书,里面记录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宗教隔阂以及民族关系的纠葛。东罗马帝国皇帝眼中的黑山人与塞尔维亚人:对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来说,黑山人(尽管.............
  • 回答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当人们提及“罗马神话”时,实际上是在谈论那些古罗马的“异教神祇”,也就是在基督教成为欧洲主导宗教之前,古罗马人所崇拜的诸神。中世纪的人们对于这些古老信仰的看法是复杂且多维度的,绝非铁板一块。这其中既有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有对异教的排斥,更有将其纳入自身世界观的努力。基督教的视.............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化习惯、语言学习和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一下假名罗马字(假名对音)和汉语拼音在翻译英文时的不同之处,以及英语母语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英语母语者并非“不能”接受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而是可能感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