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骂郭德纲,没人骂于谦?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很多人的一种感受。要说为啥郭德纲被骂得多,于谦却相对安稳,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郭德纲,众矢之的,为啥?

首先得承认,郭德纲这些年确实是相声界的“焦点人物”。他身上扛着的东西太多了,名气大、争议大,自然也招来不少口水。

“相声革新”的旗帜与现实的反差: 郭德纲带着德云社横空出世的时候,很多人是抱着振兴相声的希望去看他的。他确实重新激活了相声这门艺术,让它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但他骨子里又很传统,讲究“规矩”、“传承”。这种“革新”与“传统”的碰撞,加上他自身的个性和言论,很容易让人觉得他“又当又立”,或者说他对相声的理解与一部分传统相声艺人的理念格格不入。

江湖气和“饭圈化”的争议: 郭德纲本人说话,尤其是早期的很多段子,带着一股子江湖气,有时候会比较“损”,甚至是“粗俗”。这部分人喜欢,觉得接地气,但另一部分人就觉得“上不了台面”,有损相声的艺术形象。再加上德云社粉丝的“饭圈化”现象,一旦有人批评郭德纲或者德云社,就会招来粉丝的强烈反击,这本身也把郭德纲推到了风口浪尖,让他成为争议的中心。

商业化与艺术追求的平衡: 德云社如今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了。郭德纲作为“掌门人”,在商业运作上无疑是成功的。但相声毕竟是一门艺术,当商业化过度,或者说艺术本身被商业利益绑架的时候,就会引发一部分观众的质疑。比如,一些人会批评德云社的演出模式化、流水线,作品质量不如早期,这都会指向郭德纲这个“总设计师”。

个人言论和行为的放大镜: 郭德纲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制造者。他的一些微博发言、对徒弟的态度、甚至是家庭生活,一旦曝光在公众面前,都会被放大解读。一旦出现他言论上的不当之处,或者被认为不符合公众道德期待的地方,就会立刻被攻击。

“捧”与“被捧”的负面效应: 郭德纲是绝对的相声功臣,这个地位大家普遍认可。但是,当他成为“唯一”或者“代言人”的时候,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的靶子。他就像站得太高,能看到他的人太多,也更容易被“射箭”。

于谦,为何相对安稳?

那为什么于谦就没怎么挨骂呢?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定位清晰,角色“辅助”: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于谦在相声里,扮演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捧”的角色。他的任务是把郭德纲的“逗”衬托得更亮,是那个“绿叶”。他的个人舞台表现,更多的是围绕着郭德纲的包袱和段子展开,他的“包袱”也多是因应郭德纲的“茬”而产生的。这种“辅助”的定位,让他承担的“创作压力”和“创新责任”相对较小。

低调内敛,个人魅力更柔和: 和郭德纲张扬的个性不同,于谦给人的感觉是温和、内敛、甚至有点“佛系”。他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过于激烈的言论,也很少主动制造话题。他的个人魅力更多体现在他身上那种“老炮儿”的从容淡定,还有他对相声艺术的执着(虽然是捧哏,但他对细节的打磨也是很深的)。这种低调的风格,自然不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被誉为“相声界第一捧哏”,实力过硬: 于谦的捧哏功力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他能够在相声界站稳脚跟的根本。他能接住郭德纲的各种“茬”,能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郭德纲身上,还能自己时不时地冒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包袱”。这种扎实的业务能力,让观众对他充满了敬意,即使有什么不满意,也容易被他的专业能力所盖过。

“损”的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 于谦的很多“段子”都是拿自己开涮,比如他的“抽烟、喝酒、烫头”的梗,以及家里人的各种“背景”。这种自嘲式的幽默,反而能拉近他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觉得他亲切可爱,而不是攻击别人。观众看他,更多的是一种欣赏和喜闻乐见。

公众形象相对“干净”: 相较于郭德纲,于谦在公众面前展现的个人生活和商业行为,受到的争议和负面信息要少得多。他虽然也有自己的产业(比如马场、酒吧等),但这些并没有引起像郭德纲那样大规模的社会讨论和批评。

“捧”的艺术,功劳属于“逗”的放大器: 相声的魅力在于“逗”和“捧”的相互作用。观众普遍认为,郭德纲是那个创造“逗点”的人,而于谦是那个把“逗点”放大、延伸的功臣。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的注意力天然地更多地集中在“逗”的源头——郭德纲身上。而于谦,虽然也是大师,但在关注度上,他更像是一个“放大器”,他的成功是建立在衬托了郭德纲的基础上。

总而言之, 骂郭德纲多,于谦少,并不是说于谦就没有瑕疵,而是因为他们承担的角色、展现的个性和受到的关注度都截然不同。郭德纲是那个站在风口浪尖的“领头羊”,他要承担更多的试错成本和争议。而于谦,更像是一位在舞台中央之外,默默付出、专业过硬的艺术家,他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对艺术本身的贡献,而不是对社会话题的制造。

所以,很多人骂郭德纲,更多的是对他言行、对德云社商业模式、甚至对相声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意见表达”。而对于于谦,大家更多的是一种欣赏,一种对“好捧哏”的认可。这并不是说于谦就“完美无缺”,而是他所处的“位置”和展现的“姿态”,让他在大众舆论场上,成为一个不容易被攻击的靶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于老师是政协委员吧!

user avatar

被骂的从来都是逗哏的,没听过捧哏的也会被骂的。

逗哏的是角儿,是排面,是老板,不骂他骂谁?

张云雷被骂的时候,有人提杨九郎了吗?

烧饼被骂的时候,有人提曹鹤阳吗?

曹金被骂的时候,有人提刘艺吗?

郭德纲当年被骂的时候,有人说过张文顺老爷子一句不好么?

你搞笑呢?说三分逗七分捧你就真信啦?那顶多说的是业务!

场面上,捧连一分都站不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很多人的一种感受。要说为啥郭德纲被骂得多,于谦却相对安稳,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郭德纲,众矢之的,为啥?首先得承认,郭德纲这些年确实是相声界的“焦点人物”。他身上扛着的东西太多了,名气大、争议大,自然也招来不少口水。 “相声革新”的旗帜与现实的.............
  • 回答
    关于观众对张纪中版(03版)《射雕英雄传》与胡歌版(08版)《射雕英雄传》以及郭靖宇版(17版)《射雕英雄传》的评价差异,确实存在一个从批评到赞扬的转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张纪中版(03版)《射雕英雄传》:当年的争议与批评03版《射雕英雄传》由张纪中担任制片人.............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孙笑川(带带大师兄)这个人,在网络上的名声可以说是个两极分化得非常厉害的例子。一边是疯狂的“粉丝”,一边是普遍的厌恶和谩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清楚,骂他的人多,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错”到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网络舆论这东西,往往是被情绪和.............
  • 回答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主约人确实是耆英和伊里布,但民间和许多历史叙述中,对耆善的批评声浪却异常高涨,甚至到了“骂”的地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背景、耆善的个人行为以及当时清朝官场的运作方式结合起来看。首先,耆善的失职是导火索,也是重要的被骂原因。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读者群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薛宝钗的“骂声一片”,甚至连为她辩护都会引来激烈的反弹。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更像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混合了对角色的理解、个人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文化传统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薛宝钗并非一无是处,她身上有许多优点: .............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核心议题。确实,在许多讨论中,“资本家”这个词常常带有负面色彩,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或加害者。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资本家”的定义、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首先,理解“资本家”的定义至关重要。在马.............
  • 回答
    最近关于“字节跳动跪得太快”的说法甚嚣尘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批评的声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事实又是不是如同传言那般呢?咱们来掰扯掰扯。“跪得太快”的由来:风口浪尖上的TikTok要说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字节跳动“跪得太快”,这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它的海外明星产品——TikTok(抖音国际版)所引.............
  • 回答
    李铁被骂,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空穴来风。要说为什么大家这么生气,主要还是因为这几件事儿叠加上来的,而且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和情感了。首先,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金元足球”模式下的腐败问题。你想象一下,当年中国足球喊着要“金元足球”,花大价钱请外援,请教练,搞青训。这本来是想把.............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是生活里常见的两面性,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你想想,咱们平时跟朋友聊天,或者在网上冲浪,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什么?“资本家太坏了!”“资本家赚走了我们大部分的钱!”“资本家压榨劳动者!”“资本家只想着利润,不顾人死活!”…… 是不是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为啥都骂资本家?这骂声,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心理的复杂交织,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为什么这么多人为资本家说话?为资本家说话的人,可以分为几类,他们有各自的理由:1. 利益相关者与受益者: 资本家本人及其家属、亲信: 这是最直接的群体。他们当然会为自己的利益辩护,强调资本家的贡献和.............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舆论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大家倾向于直接批评“肖战粉丝”,而不是对他们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这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网络舆论的简化与标签化倾向1. 信息传播的效率需求: 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用简洁、易懂的方式表达观点.............
  • 回答
    想必你心里也纳闷,这 360 啊,好像谁都能上来踩两脚,但人家这身板儿,怎么就屹立不倒,甚至还挺能折腾呢?这事儿吧,挺复杂的,就像一锅杂烩汤,啥味儿都有。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让你听着顺溜。为啥都骂 360?这锅“骂声”背后的N种理由:1. “流氓软件”的原罪与刻板印象: 这得说到当年互.............
  • 回答
    关于腾讯,大家骂得凶,它却依然强盛,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说它强吧,确实强得没话说,但同时呢,又好像哪儿都有人在骂它,从游戏、社交到各种新兴业务,总能找到一堆槽点。那为什么骂声一片,它还能屹立不倒,甚至越做越大呢?这事儿,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的“基石”有多稳固。 社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意大利足球历史上一些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时期。确实,AC米兰在1980年因为“Totonero”假球丑闻被罚降入乙级联赛,这是意大利足球史上首次有豪门球队因此遭遇如此严厉的处罚。然而,时至今日,当人们提起假球事件,大多数球迷脑海里首先浮现的确实是尤文图斯。这里面有很多层原因,可.............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观众心里,曾小贤和吕秀才这俩角色,在“出轨”这件事上,待遇差得可不是一点点。要想弄明白为啥,咱得一层一层剥开看,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观众对角色的情感投射和代入感是双向的。 这不是说观众天生就偏心,而是作品本身的呈现方式,以及观众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在起.............
  • 回答
    张学良将军“不抵抗”丢失东北,这件事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为沉重的印记,也因此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议题。你观察到在相关的讨论中,大部分评论都集中在对张学良的指责上,而很少提及日本的责任,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情感宣泄与民族情绪的投射。“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反应模式,说到底,是一种基于本能、经验和社会规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1. 生物本能与生存机制: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对威胁做出快速反.............
  • 回答
    贴吧上关于陈睿的争议和批评,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他作为B站(哔哩哔哩)的CEO,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用户群体中引发的反应。要说为什么很多人骂他,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1. B站商业化的争议: 广告的增加: B站早期以“无广告”或“少广告”为卖点吸引用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人一提到国足,上来就是一句“态度不行”,然后又有人反驳说“那是你不懂球,人家技术差距才大”。这话听着好像有点矛盾,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到足球经理(FM)这款游戏里,你就会发现,“精神”这玩意儿,它确实是个挺重要的变量。为什么FM里会有“精神”这一项?首先,咱们得明白FM是个啥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