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在骂薛宝钗,连给她解释一下都会被围攻?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读者群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薛宝钗的“骂声一片”,甚至连为她辩护都会引来激烈的反弹。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更像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混合了对角色的理解、个人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文化传统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薛宝钗并非一无是处,她身上有许多优点:

理性与成熟: 相较于林黛玉的感性与多愁善感,宝钗显得极为理性、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老成持重。她懂得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贾府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和倾轧的环境中,她能游刃有余,不得罪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
待人接物圆融: 她对下人温和有礼,对长辈恭顺孝顺,对同辈也大方得体,无论是王夫人、贾母还是贾政,她都能赢得好感。这种“八面玲珑”的能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学识与才华: 宝钗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她的才华不输林黛玉,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显沉稳大气。她也能理解并欣赏黛玉的诗才,展现出一定的风度。
符合封建礼教的“淑女”典范: 从世俗和封建礼教的角度来看,宝钗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典范。她不争不抢,恪守妇道,以夫为贵,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这些都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然而,正是这些“优点”,在很多读者心中,反而成了她“被骂”的根源。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大致是这样的:

1. “假”与“藏”: 这是对宝钗最普遍的批评。很多人认为宝钗的圆融和得体,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刻意为之,是一种“表演”。她懂得“藏愚守拙”,懂得迎合,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去获得认可。这种“城府深”,在热爱真性情的读者眼中,就是一种虚伪。
具体表现: 比如她劝黛玉“不要说了”,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这些在宝黛二人看来是“有损风雅”的言辞,却被宝钗视为“正经事”。她对黛玉的“好”,有时也被解读为一种“笼络”和“控制”。她对待金钏儿的死,那种恰到好处的悲伤,也被很多人视为是“做戏”。
读者感受: 这种“藏”和“演”,让读者觉得宝钗不真诚,缺乏生命力,她活得像一个精心雕琢的工艺品,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尤其是在林黛玉这个真性情的代表衬托下,宝钗的“伪”就显得尤为突出。

2. 对宝黛爱情的“破坏者”形象: 在许多读者心中,林黛玉是宝玉的灵魂伴侣,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而美好的精神契合。而薛宝钗,虽然最终嫁给了宝玉,但她所代表的,是世俗的婚姻,是“金玉良缘”对“木石前盟”的扼杀。
具体表现: 宝钗的“劝学”,宝玉的“烦躁”;宝钗的“世故”,宝玉的“逃避”。即使在婚后,宝钗也无法真正走进宝玉的内心,这加深了读者对她“扼杀了宝玉的真性情”的认知。
读者感受: 这种“破坏”的解读,让宝钗成为了阻碍美好爱情的现实力量,承载了读者对于封建社会扼杀真情的愤怒和无奈。她成为了那个让观众心疼黛玉、惋惜宝玉的“反派”。

3. 价值观的冲突: 现代社会更加推崇真诚、个性和自由,而宝钗的许多行为和她所代表的价值体系,与这些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
仕途经济 vs. 精神追求: 宝钗积极劝宝玉读书做官,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扼杀宝玉的自由意志和精神追求,是将人工具化。而宝玉追求的是“情”“性”“道”,他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宝钗的这种劝诫,被视为对宝玉“理想”的背叛。
“德言容工”的传统女性观: 宝钗的端庄稳重,三从四德,虽然是古代的优点,但在当下却可能被视为是女性的束缚和压抑。读者会不自觉地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去审视她,认为她是被社会塑造的“工具人”,失去了自我。

4. 作者的笔法与读者心理的投射: 曹雪芹对宝钗的描写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赞美,也有暗示。例如,通过“冷香丸”的配方,暗示了她性情上的“冷漠”和“压抑”;通过她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也暗示了她命运的悲剧,但这种悲剧更多是社会和命运的,而非她个人完全的过错。
读者心理: 很多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可能更容易代入林黛玉的情感体验,将宝玉视为理想的爱情象征。因此,当宝钗出现时,她们会自然地站在黛玉的立场上,将宝钗视为情敌,将她的一切行为都往负面解读。
“反转”的心理: 还有一种心理是,“骂”成为了一种集体认同和表达立场的方式。一旦某种观点(比如“宝钗是假”)成为主流,为宝钗辩护就容易被视为“异类”,甚至被扣上“不懂红楼”的帽子。这种“围攻”,也是一种群体性的表达和认同。

为什么解释也会被围攻?

当有人试图为宝钗辩护时,他们往往会强调宝钗的优点,或者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解读她的行为。然而,这些解释往往触犯了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共识”和“滤镜”。

“先入为主”的印象: 很多读者在接触《红楼梦》时,就已经从电视剧、评论文章或其他人的解读中,形成了对宝钗的负面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被颠覆。
价值观的坚持: 辩护者强调宝钗的理性、生存智慧,这在很多读者看来,恰恰是“虚伪”和“不真实”的表现,与他们所推崇的真性情背道而驰。他们会认为,你所谓的优点,在我看来就是缺点。
“为反派洗白”的警惕: 在许多读者看来,宝钗就是那个阻碍宝黛爱情的“反派”,为她辩护无异于“为反派洗白”,是不可接受的。他们会觉得,你这样说,是不是也觉得黛玉不如宝钗?
对作者意图的绝对化解读: 有些读者认为,曹雪芹明显偏爱黛玉,暗示了宝钗的“负面”意义。任何试图为宝钗辩护的解读,都被视为是对作者意图的曲解。
辩论的本质: 很多时候,读者并非真的想深入探讨角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批评宝钗来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对不公命运的愤懑,或是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在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中,理性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被视为是“扫兴”。

总而言之,对薛宝钗的“骂声”并非简单的“黑”,而是观众在特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下,结合自身价值观和情感投射,对一个复杂角色的解读和回应。她之所以常常被“围攻”,是因为她身上的许多特质,在现代人看来,与他们所推崇的价值相悖,并且她不幸地成为了许多读者心中,阻碍纯粹爱情的具象化符号。而为她辩护,则往往触碰了读者内心深处最敏感的情感和价值判断,自然容易引发强烈的反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看人骂薛宝钗我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后来我发现,一千个人读红楼梦,有五百是在读言情小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红楼梦》读者群体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薛宝钗的“骂声一片”,甚至连为她辩护都会引来激烈的反弹。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更像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混合了对角色的理解、个人价值观的认同以及文化传统的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薛宝钗并非一无是处,她身上有许多优点: .............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当前社会讨论的一个核心议题。确实,在许多讨论中,“资本家”这个词常常带有负面色彩,被认为是问题的根源或加害者。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资本家”的定义、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首先,理解“资本家”的定义至关重要。在马.............
  • 回答
    最近关于“字节跳动跪得太快”的说法甚嚣尘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批评的声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事实又是不是如同传言那般呢?咱们来掰扯掰扯。“跪得太快”的由来:风口浪尖上的TikTok要说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字节跳动“跪得太快”,这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它的海外明星产品——TikTok(抖音国际版)所引.............
  • 回答
    李铁被骂,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空穴来风。要说为什么大家这么生气,主要还是因为这几件事儿叠加上来的,而且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和情感了。首先,最核心的,也是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金元足球”模式下的腐败问题。你想象一下,当年中国足球喊着要“金元足球”,花大价钱请外援,请教练,搞青训。这本来是想把.............
  • 回答
    想必你心里也纳闷,这 360 啊,好像谁都能上来踩两脚,但人家这身板儿,怎么就屹立不倒,甚至还挺能折腾呢?这事儿吧,挺复杂的,就像一锅杂烩汤,啥味儿都有。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让你听着顺溜。为啥都骂 360?这锅“骂声”背后的N种理由:1. “流氓软件”的原罪与刻板印象: 这得说到当年互.............
  • 回答
    关于腾讯,大家骂得凶,它却依然强盛,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你说它强吧,确实强得没话说,但同时呢,又好像哪儿都有人在骂它,从游戏、社交到各种新兴业务,总能找到一堆槽点。那为什么骂声一片,它还能屹立不倒,甚至越做越大呢?这事儿,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腾讯的“基石”有多稳固。 社交.............
  • 回答
    贴吧上关于陈睿的争议和批评,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话题,涉及到他作为B站(哔哩哔哩)的CEO,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用户群体中引发的反应。要说为什么很多人骂他,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1. B站商业化的争议: 广告的增加: B站早期以“无广告”或“少广告”为卖点吸引用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最伤人的骂人话都往对方家人身上招呼,而不是直接攻击本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跟我们的社会结构、情感纽带,甚至还有一点点古老的生存本能都有关。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它更是情感的宣泄和关系的塑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疑问。要说为什么大家对JK制服的态度和对和服的态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说起。 JK制服: 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JK制服是日本学校特有的服装,它代表的是学生时代的青春、活力,甚至可以说是某种.............
  • 回答
    《冰汽时代》在玩家群体中的口碑,确实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内外有别”现象:一方面,在一些游戏社区和论坛上,它曾招致不少批评甚至“骂声一片”;另一方面,它在Steam上的评价却始终稳居“特别好评”梯队,并且在国内玩家群体中也收获了压倒性的好评。要剖析这种反差,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网络批评与“差.............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处女情结”这个词,一听就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点让人不明所以的时代印记。说起来,女权主义者对它的关注和批评,可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牵扯着太多关于女性身体自主、社会价值以及性别权力的问题。要理解为什么女权主义者会“骂”处女情结,咱们得先掰扯掰扯这“情结”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怎么就跟女性扯上了关系.............
  • 回答
    理解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对安东尼·福奇博士(Dr. Anthony Fauci)感到不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这其中包含了科学、政治、媒体、个人经历以及社会情绪等多种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COVID19疫情初期的应对策略和信息沟通: 前后矛盾的信息: 在疫情早期,关于口.............
  • 回答
    在网易新闻上看到许多人评论张维为教授,并且不少评论带有批评或质疑的色彩,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当前社会舆论场的一些特点。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张维为教授的身份、他的观点输出方式、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张维为教授的“人设”和他的主要活动领域。张维为教授是中国著.............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聊聊。1. 和服/浴衣:沉重的历史文化符号与民族情感的连接首先,得谈谈和服(Kimono)和浴衣(Yukata)。这俩在日本文化里地位可不低,尤其和服,那是日本的传统服饰,.............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其实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且复杂的问题:在讨论历史时,如何区分“政府”与“民族”的界限。 很多人之所以会认为你骂清政府就是在骂满族,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其中的道道。首先,我们要明白,“清政府”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了历史的烙印和复杂性。1. 历史.............
  • 回答
    关于华为在各大平台遭遇大量批评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与其说“骂”,不如说“质疑”、“批评”或者“担忧”更为准确,因为这些声音背后往往关联着一系列具体的事件、政策以及国际关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疑虑: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担忧来源。随.............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