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说明朝亡于李自成?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那个推倒最后一堵墙的角色。

但是,说“明朝亡于李自成”,就有点像是说一个房子塌了,完全是因为最后一片瓦掉下来了。这片瓦很重要,没有它房子确实就塌了,但问题在于,在这片瓦掉下来之前,房子本身早就千疮百孔,摇摇欲坠了。

明朝为什么会“摇摇欲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1. 政治腐败,内部矛盾激化:

宦官专权与党争: 到了明朝后期,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依附于皇帝,可以轻易地干预朝政,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同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愈演愈烈,士大夫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派系斗争,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内斗。这种内耗,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政策无法有效执行。
官员贪腐成风: 基层到高层,贪腐现象普遍存在。官员们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怨沸腾。 tax 收入本就有限,还要被层层盘剥,真正到达国库的少之又少。
土地兼并严重: 皇室、勋贵、官僚和大地主们大量兼并土地,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这些人没有活路,只能铤而走险,成为农民起义的潜在力量。

2. 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沉重的赋税: 明朝后期,为了应付边疆的战事,以及朝廷的腐败开支,不断加重赋税。尤其是在财政困难时期,一些官员为了凑钱,会动用一些苛刻的征税手段,例如“亩征”、“加派”等等,这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天灾频仍: 明朝末年,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时期,被称为“小冰期”。干旱、水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这对于本就脆弱的农业社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灾荒导致粮食减产,饿殍遍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财政枯竭: 连年的对外战争(主要是辽东战事,对抗后金),以及国内的赈灾、镇压起义,都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加上官员贪腐,税收根本无法满足开支。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3. 军事上的失利与疲惫:

对后金(后来的清朝)的长期作战: 明朝在辽东与后金进行了长期的消耗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虽然有一些名将,如袁崇焕,但整体上,明朝军队在士气、装备和指挥上都逐渐落后于后金。
军队的腐化与战斗力下降: 长期缺乏军饷,军队也出现了腐败现象,士兵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也常常出现粮饷不足,军队士气低落的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才得以迅速壮大。

李自成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的起义军有着明确的口号,比如“均田免赋”,这在当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他们的军事组织和策略也相当有章法,几次与明军的交锋都取得了胜利,并且逐渐收编了明朝的溃兵和降将,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所以,说“明朝亡于李自成”,更多的是指他完成了“最后一击”。

李自成攻破北京,是直接导致了崇祯皇帝的死亡,标志着明朝统治的终结。
他的胜利,也为满洲军队(吴三桂引进来)提供了入关的机会。

然而,如果明朝内部没有那么多的问题,没有那么腐败,没有那么多天灾人祸,李自成就算起兵,也可能像之前的其他农民起义一样,最终被镇压下去。

你不能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导致”了明朝灭亡,也不能说天灾“导致”了明朝灭亡,但它们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明朝是因为长期的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以及军事上的衰败,最终走向了灭亡。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通过攻破北京城,最终终结了明朝的统治。而随后,满洲军队趁机入关,建立了清朝。

所以,李自成是“推倒”明朝的最后一个人,但让明朝“倒塌”的,是它自身多年的病根。把责任完全归咎于李自成,就忽视了明朝末年自身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也低估了清朝入关的历史进程。

这就好比说,一个病人快不行了,虽然最后是心脏病发作去世的,但原因可能是长期的劳累、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慢性病的侵蚀。心脏病发作只是最后的那个导火索。

希望我这么解释,你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常有人问南宋和南明为啥亡国时间的标准不统一,其实很简单,元朝编写正史《宋史》是承认崖山二帝的,虽然称号降为了“瀛国公二王”,但确实是有这宋末三帝的本纪的,然后宋朝的本纪也写到了崖山为止。毕竟蒙古与宋朝全面战争多年直到灭宋,这是无法粉饰的事实,所以自然也没太大必要避讳临安投降之后的几个宋朝小皇帝。清朝编写《明史》则是不承认南明各皇帝,这主要是强调自己正统来自于继承崇祯,所以本纪只写到煤山为止。

二月戊寅朔,世杰部将陈宝降。己卯,都统张达以夜袭大军营,亡失甚众。癸 未,有黑气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杰以淮兵殊死战。至午潮上,张弘范 攻其南,南北受敌,兵士皆疲不能战。俄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遂皆仆。世杰 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军。诸军溃,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等解甲降。大军至中军, 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 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 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 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 亦自溺死。宋遂亡
  赞曰: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于所事而至于斯,其亦可悲也夫!


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明亡。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至于影响,可以看出国内历史科普教材、书籍一直还是比较尊重二十四史的(大概不这样标准就乱了),举个例子,很多书籍的皇帝世系表因为《史记》、《汉书》的标准,汉朝第三个皇帝一直写的是“吕雉”,而不是当时名义上在位的几个小皇帝,后来的好多个摄政太后(比如刘娥、高滔滔)就都没这待遇了,因为正史没有入本纪。

此外《明通鉴》(清朝人编写)到1644年止,《清通鉴》(现代编写)从1644年起,应该也是受了这种以正史为正统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说起明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太有话题性了,总有人拿来比较,而且不少人是明朝“粉”。为啥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维度掰扯掰扯,说起来那叫一个五味杂陈。第一,民族认同感和“正统”之争。这事儿得从根本上说。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你说汉族人对自己祖宗的朝代,那自然是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尤其是在经.............
  • 回答
    说起明朝,那真是个能让人“粉”得明明白白,又偶尔让人“迷”得有些糊涂的朝代。你说为什么总有人对它情有独钟?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里面可不止是几个简单的理由。首先,你得看明朝是个什么时代。它诞生在经历了元朝的统治之后,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重新掌握了政权。这种“光复”的叙事,本身就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复.............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王朝,却常常被一些人贴上“积弱”的标签。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那个“天朝上国”的形象有些出入,也难免让人好奇,为何会有这样的论调?要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那些过于简化的叙述,从历史的纵深去审视明朝的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弱”的定义本身就是相对的。以何为.............
  • 回答
    “明朝面积小”,这种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很多人一提起明朝,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个疆域有限的王朝,似乎与我们印象中“地大物博”的中国历史形象有些出入。相比之下,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它的疆域峰值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如果拿它来做对比,似乎明朝的“小”就没那么离谱了。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有“明朝面.............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会说“明朝没有商税”,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过度简化和误读。准确地说,明朝并非完全没有商税,但其商税的征收方式、规模和效率,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商税”概念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很多时期,商税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说名存实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1. 什么是“商税”?首先,.............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与后金(清)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何有人认为“明朝精锐全在关外被后金消灭,导致李自成壮大”,这一观点存在历史细节的误解。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部署、事件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朝的军事部署与后金的威胁1. 明朝的边防体系 明朝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防线,尤其.............
  • 回答
    明朝儒生:是忠诚的卫士,还是屈膝的奴隶?—— 探究“奴儒”之说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明朝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时代。而围绕着明朝儒生的讨论,更是复杂而尖锐。其中,“奴儒”一词的出现,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引发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质的深刻反思。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人将明朝的.............
  • 回答
    在我看来,将明朝定性为“中国最黑暗的王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偏激且过于简化的论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明朝时期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甚至可以说相当黑暗的方面,但如果因此就将它“最黑暗”化,未免有些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非要深究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我想到几个可能的原因,它们大多.............
  • 回答
    关于“明朝好、清朝坏”的论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明朝的大力鼓吹和对清朝的恶意诋毁,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历史、文化、民族认同,甚至当代的政治思潮。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观念,看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对历史时期的评价,都很难做到完全客观。我们现在站在现代的视角,带.............
  • 回答
    当然,关于清朝是否比明朝“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不少人持清朝更强的观点。要说清楚这一点,需要抛开“强”的单一化定义,从不同维度去审视。简单地说,认为清朝比明朝强的观点,往往会从疆域的辽阔程度、国家的统治稳定性、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以及某些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上的表现等方面来论.............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老祖宗在明朝那会儿,活得可滋润了,也挺有国家概念的。但要是硬要把现在咱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民族观念”一股脑儿塞到他们头上,那就有点错位了。这就像是咱们穿惯了现代西装,非要让古人套上一件,虽然都是衣服,但感觉不对劲。为啥会有这么个“错位”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层原因,咱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清朝末年,确实存在不少以“明朝”为旗号的反清复明运动,而元朝末年,虽然也有反抗统治的起义,但以“宋朝”为旗号的声势和规模相对较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 明朝与宋朝的“正统性”认知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宋朝的灭.............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明粉”这个词,一旦出现在网络上,往往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争议随之而来。为什么总有人会对明朝及其拥趸如此“不待见”,甚至带着一些攻击性地去“黑”他们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牵扯到历史认知、民族情绪、网络文化,甚至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咱们得先明白,“明粉”这个标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特别常见。我们平时听别人说话,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听着不太“标准”的词,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特别地道,一下子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一点,语言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刀切的。尤其是普通话,虽然有国家标准,但它本身就是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