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说明朝没有商税?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会说“明朝没有商税”,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过度简化和误读。准确地说,明朝并非完全没有商税,但其商税的征收方式、规模和效率,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商税”概念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很多时期,商税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说名存实亡。

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

1. 什么是“商税”?

首先,我们要明确,当人们谈论“商税”时,通常指的是针对商业活动本身征收的税,比如营业税、增值税、关税等,或者是对商品的流通环节征收的税。在古代,税收的主要来源往往是农业,对土地和农民的直接征收。

2. 明朝税收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明朝的税收体系,尤其是在初期和中期,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方面:

田赋(地租): 这是最根本、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农民按照耕种的土地面积和产量,向国家缴纳粮食或折算成银两。这项税收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基石。
徭役(力役): 农民需要承担一定的劳动义务,为国家修建工程、运输物资等。后来很多徭役也折合成银两缴纳,称为“代役银”。
盐业专营: 盐是生活必需品,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盐业专营制度,通过控制产盐和销盐环节来获取巨额财政收入。这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其性质更偏向于“专营利润”而非直接的“商税”。
矿业专营: 一些重要的矿产,如铜、铁等,也实行官营或专营,国家从中获取利润。
关税和榷税: 这是最接近我们今天理解的“商税”的税种。
关税: 针对跨地区、跨省份的商品流通征收,主要是在重要的交通节点或城市征收。
榷税: 这是明朝征收商品流通税的重要形式,但它主要集中在少数特定商品和特定区域,例如:
酒税(酒榷): 凡是酿酒、贩酒都要征税,这是明朝一个比较重要的、稳定的税种。
茶叶税(茶课): 在一些产茶区和交易集散地征收。
纸税、丝税等: 对一些特定商品也会征收,但规模相对较小。
一些大城市的商业税: 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如京城、南京、苏州等地,也可能存在一些针对市场交易的税收,但往往零散且征收不严。

3. 为什么会出现“明朝没有商税”的说法?

这种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商税的低重要性与低效率: 相较于农业税,明朝政府对商税的征收重视程度不高,也缺乏有效的征收体系和管理机构。朝廷的税收重心始终在农业,而商业的规模和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在当时也没有达到后来近代的水平。
征收的随意性与地方化: 许多“商税”的征收并非由中央统一规划,而是由地方官员根据自身财政需求,随意设置关卡、征收过路费或市场摊位费。这种行为更像是“截留”而非有组织的税收,并且常常扰乱正常的商业流通,引发商人的不满和抵制。
“重农抑商”的政策影响: 明朝虽然不像汉朝那样将商人列为“士农工商”末等,但整体上仍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导向并非鼓励商业发展,自然也就不会大力发展和完善针对商业的税收体系。反而,过于沉重的商税可能会压制商业的活力,与政策相悖。
史料记载的侧重: 史书在记载税收时,往往侧重于主要的、规模化的税种(如田赋、盐业专营),对于那些零散、不规范的商税征收,可能不会详细记录,或者将其视为地方的“额外负担”而非国家正式税收。
与近代税收概念的对比: 如果将“商税”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覆盖广泛的营业税、增值税,那么明朝确实没有这样系统和普遍的商税。当时的主要税种还是基于土地和人口,商业活动带来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很小。

4. 商税征收的实际情况:

尽管如此,说“明朝没有商税”也过于绝对:

榷酒、榷茶等专营性税收是事实存在的: 这些都是明朝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也属于对商业活动的征税。只不过它们更多地体现在对特定行业或商品的垄断经营利润上,而非普遍的商业税。
关税和口岸税也存在: 在重要的贸易港口或交通要道,也会征收一定数额的关税或过路费,以管理和获取收益。
商业活动带来的间接税收: 虽然没有直接的商业税,但商业的繁荣也间接促进了农业税的征收(如商品化农产品),并且政府从盐业、矿业专营中获得的巨大利润,很大程度上也与商业活动有关联。

总结来说,说“明朝没有商税”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更准确的描述是:

明朝并非完全没有针对商业活动的税收,存在着以榷酒、榷茶为代表的专营性税收,以及零散的关税和口岸税。但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系统、普遍的“商税”相比,明朝的商税规模小、征收范围窄、管理不规范、在国家财政中占比较低,并且其主要税收来源始终是农业。因此,在对比古代与现代的税收体系时,或者强调明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时,有人会概括性地说“明朝没有商税”,意在说明其商税体系的不发达和不重要性。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没有某种税收”和“某种税收不发达、不重要”的区别,以及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商税”概念的内涵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有人会说明朝没有商税?”

谁这么说?

“有人”?

“有人”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人?

我怎么觉得这对话像是和陈鲁豫在尬聊?!你不会也回答“听说”、“据说”吧?

你好歹得给出个某某说明朝没有商税的实例啊!

不然我怎么知道他什么动机?!

如果真有人这么说,要么他本身史盲文盲却又自以为是史学大佬,就喜欢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张嘴就放炮,还偏偏让你给听去了,比如袁某某老师;

要么无脑尬黑,无非就是像娱乐圈粉黑那种,这个粉啊那个黑的。

至于明朝商税的问题,这是正经的专业学者需要研究的。不过我们一般业余史学爱好者,但凡有看过些许明代史料的,其实也会发现不少关于明朝征收各种各样商税的记载,就比如题主贴的《明宪宗实录》的这条:

成化三年冬十月乙未(十月初三日),禁豪强搅扰商税者。
宣课司官奏:税课不足,皆由权豪奸恶之徒挠之,其弊多端,不可胜计,乞行都察院揭榜禁之。
都察院请如所奏,仍委巡街御史及兵马司官巡察,犯者枷项示众,满三月,处罪。
上从之,故有是令。

其实这样的记载数不胜数:

丁巳(七月十二日),诏通钱法。凡徵商税,课程钱钞中半兼收,每钞一贯,折钱四文,无拘新旧年代远近,悉验收,以便民用。
壬申(十二月二十三日),禁京城九门并通州等处抽分,内外官不得违例多取商税,违者治以重罪,命都察院榜示之。
丙子(十月初八日),复设四川叙州府富顺县税课局,本局先以课钞不及万贯裁革,近年居民稠密,商货稍多,户部故请复设,以收商税

至于明代商税有哪些种类,具体怎么征收,真要说清楚很复杂,不是在知乎这儿写个回答能说清的,这得写篇大论文啊,恐怕写了也没人看。我找了几篇相关的文献和论文,随便抄点。

先贴张明代商税内容结构图

如图所示,明代的商税,主要分为过税住税(亦称市税)两个大的方面,每个方面下面又都各自含有数种不同的具体税目。

因为篇幅有限,商税的两大方面,每方面我都仅摘取一两个税目详细说一下。

一、住税

住税就是官府在商品贸易过程中对运销的商品或商人所征的税,包括各种交易税、营业税和落地税等等,由于其主要限于在本地市场上征收,故又称为市税,不过,其有时也包括对部分商品在生产环节中所课征的税,比如酒醋税就是。

明初,朱元璋在确定商税制度时,只规定了其“三十税一”的征收税率,并没有对其内容作一个明确的限定,以后历朝也都未对其加以统一规定,其在实际征收过程中,常因时因地而不同,而且是代有损益。不过,就总体而言,其征收的范围很广,几乎是无物不税。

凡“田宅、头匹、店房、酒醋、布帛、各色商货”等均需课钞纳税。
“两京蔬果园,不论官私种而鬻者,塌房、库房、店舍居商货者,骡驴车受雇装载者,悉令纳钞。”
“大略行贾居货,所过所止,各有税。”

由于明代的商税主要由各地方的税课司局负责征收,因此其内容在地方税课司局的职掌之中也可得到反映:

“凡商贾、侩、屠、杂市,皆有常征,以时榷而输其直(值)于所司(府州县)”

关于明代住税中的具体税目,我这里仅举两例:

1、官店钱

所谓官店,就是政府拨出专门的房屋为商人停留客货,并兼营商货过栈及住宿,政府则对其进行管理,并向其征税,所征之税称为官店钱。

这种官店钱是明代商税中创制最早的一种税目,早在明王朝建立之前的韩林儿政权龙凤二年(1356)时,朱元璋就在其辖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内“设官店以征商”,“征酒醋之税,收官店钱”。

龙凤十年(1364),朱元璋在即吴王位后,又将这种官店在京者改为宣课司,在府县者改为通课司,并确定了其“三十税一”的征税原则。此时的官店钱,几乎成了商税的一种代名词

在建明之后,尽管在制度上,这种官店因改名为宣课司和通课司而不存在,但事实上其仍旧单独存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当时京师的“六官店”,即和远、宝和、顺宁、福德、福吉、宝延等六店。

除此之外,北京还有普安、福顺、宝源、吉庆等官店,京外其他商贸之地亦有之。

至永乐七年时,明政府明文规定官店与塌房一样储货收税,官店钱以一种新的形式取得合法地位。

此后,官店的职能逐渐发生了变化,除继续“经收税课”之外,还逐渐承担起经售行商货物之职,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封建牙行的作用。

2、市肆门摊钞

所谓市肆门摊钞,又称为“门摊税”,就是对城乡市肆、店铺依据其营业额所征的税,也就是所谓的“占籍钱”,从性质上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种营业税。

凡城市临街铺面前隙地,有支栅摆摊卖杂货生理者,晚则收归,早则铺设,有司以为贸易取利,宜输官钱,名之曰门摊税

实际上,明朝的门摊税还包括临街经营商业的店铺。

明朝官府规定:“非占商籍不许市廛”,“凡民间开店生理,俱照颁发估时则例赴税司上纳,并入商税支销。”

因此,这种市肆门摊钞征收范围非常广泛,所有城乡店肆都必须要交纳。

从上引“支栅摆摊”之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除开店之坐贾外,对于农民、小贩肩挑手提到市集售卖的农副产品和小商品,明政府也征收这种门摊税。正因于于此,这种市肆门摊钞是明代住税中征课最为苛细者。

明代的市肆门摊钞最早起征于洪武十三年,凡是“京、省商贾凑集地”都有征收,但主要集中在当时的顺天、应天、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仪真、杭州、嘉兴、湖州、福州、建宁、武昌、荆州、南昌、吉安、临江、清江镇、广州、开封、济南、济宁、德州、临清、桂林、太原、平阳、蒲州、成都、重庆、沪州等三十三府州县商贾所集之处,这些地方可以称得上大明三十三大“商业城市”。

具体征收方法是先由“各处买卖之家”按月向当地的“都税宣课司”或“税课司局”缴纳,然后,官府再“给予由帖执照,每月一次点视查考,如违期不纳,及隐瞒不报者,一律治罪,仍罚钞一千贯”。

因此这种税也是定额税,但其税率则并不固定,常因时因地不同而有增减,一般是“量其货之所值而为之征”,亦常因店肆的性质和所售卖的货物不同而不同。

宣德年间规定:裱措铺月纳钞三十贯,车院店月纳钞二千贯;油房、磨房每座逐月连纳五百贯;堆卖木植、烧造、砖瓦,逐月连纳四百贯;牛车受雇装载货物者,纳钞五十贯,,小车十贯;凡鬻卖及织造币帛并停塌物货之家,每月纳钞五百贯。

由于宣德年间的这一规定主要是为配合当时钞法流通,己经“令增五倍”,因此,其在明初的税额和税率当为此时的五分之一,即一般店肆是每月征钞一百贯,个别为八十贯。

到了正统年间时,这种市肆门摊钞的税率和税额又重新降为:段子铺,每季纳钞一百贯;油、磨、糖、机、粉、茶、食、木植、剪裁、绣作等铺,每季纳钞三十六贯。

到了明朝中后期时,随着钞法的阻滞,这种市肆门摊钞同钞关船料钞一样,尽管仍保留“门摊钞”之名,但实际上己逐渐改折征银。

二、过税

过税,就是在商品运输过程中,政府在各水陆要津设立关卡,对通过之商品及其运载工具所征之税,其征收对象主要是运销商品的行商和负责具体运输的船户、车主,内容主要是各种关税和商品税,简言之就是一种通行税。

相对于前面所说的住税而言,明代商税中的过税名目则要简单得多,其主要有钞关税、抽分税、门税、淮安四税等名目,其中以钞关税和抽分税最为重要。

这里仅简单说一下明代商税中最为重要的钞关税,相比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种税。

钞关税


明代钞关税的收入占了明代商税的绝大部分,其具体的税收形式是船料钞或船料银。尤其是,在明代后期,商税中的钞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和盐课之外的明政府第三大财政收入来源。

(1)、钞关税制度的创设和演变

然而,在明初朱元璋所设计的商税制度内容中,并没有所谓的钞关及其钞关税。钞关制度乃创制于其后的宣德四年。

是年,为疏通钞法,同时亦兼有增加财政收入之目的,明政府在南、北两京的运河沿线“客商辏集处所”建置了漷县(后移至河西务)、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南京上新河等七座钞关,钞关之设自此始。

至景泰初年,又在江南运河和长江沿岸增建了苏州浒墅、杭州北新和湖广金沙洲、江西九江等四个钞关。

其后又分别于成化八年年和十三年年时,相继增设了凤阳府正阳和广济两个钞关。

弘治元年,明政府又将原先征收商税征的崇文门宣课分司改属为钞关性质。

到明末的崇祯三年时,则又在芜湖地方增置了最后一个钞关,即芜湖钞关。

终明一代,前后共建置过十五个钞关。但由于明代的钞关兴革频繁,常因时因地进行罢革、复置,因此其在各个时期的建置数量不一。至明亡时则只存有十一处,其中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九江、崇文门宣课分司等八座钞关是其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2)、钞关的管理及钞关差官制度

在行政上,明代的钞关由户部贵州清吏司管辖。明朝对钞关的管理,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差官监收船料钞。

同其建置的兴革无常一样,各钞关的差官方式也先后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变更:

初创时,实行的是由钞关御史和户部官共同监收钞关船料钞的差官方式。

其后又相继施行了由“收粮官兼管”或“原设官员收受”、单独由户部差遣主事官监收、由地方官府选委佐贰官监收和由南京户部差官监收这四种差官方式。

最终在弘治六年时,以各钞关所收税额的多寡顺序,确定了分别由户部、南京户部、地方官府三者各自差官的差宫制度模式,即因关而异的钞关差官制度。

其具体为将税额最多的崇文门宣课分司、河西务、临清、苏州、九江等五处钞关由北京户部进行差官,税额相对稍少的淮安、扬州、杭州、上新河等四各钞关由南京户部进行差官。而税额最少的金沙洲、正阳两座钞关则由其所在地的官府选委佐贰官监收。均按年轮差。

到明后期的嘉靖、隆庆年间,明政府又对这种因关而异的差官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即在由南、北两户部差官的各钞关之中,又增委各地方佐贰官一员前往公同监收船料银

(3)、钞关税的征收方式

同其它商税和过税不同的是,明代钞关所征的“船料钞”或“船料银”并不是直接向商人所贩运的商品进行征税,而是征课其所雇运的船只。

其征课的方式一开始是按其运输的路程远近和所载商品数量的多寡“估船料定税”,“每船一百料,收纳钞一百贯”。

后改以“量舟大小、修广而差其额”,“度梁头广、狭为准,自五尺至三丈六尺有差”,税率也陆续从一百贯递减为六十贯、四十贯、二十贯、十五贯。

明代钞关的征税客体也经历了一个前后的演变过程,一开始其是“悉令纳钞”即全部都是征收本色钞。其后到成化元年时,开始“钱钞中半兼收”,成化十六年,始改折征银。弘治元年,正式确定钞关改折征银的制度,“每钞一贯,折收银三厘每钱七文,折收银一分”。

其后,又进行了不时的反复,仍旧改回到征收本色钱钞,直到嘉靖二十七年年之后,才最终以“本折轮收”的方式确定下来。

期间,因赈灾需要,各钞关亦常“间折收米”,其最早始于景泰四年年的淮安钞关,其后在天顺、成化年间,这种改折征米非常频繁,不时因灾而改,但自确定改折征银后,钞关的这种征税客体就基本不再使用。

(4)、钞关税的重要地位——巨大的税额、明政府第三大财政收入来源

和明代商税的其它税目相比,钞关税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其不仅税额总额要远远高于其它税种,而且其增长幅度也是冠于明代各项财政收入之首。其初,各钞关征课无定额,实征实解,自景泰以后开始出现各钞关税收定额。

其税额则是逐步进行增长,在正统年间时,仅为4万余两,到了明中期的弘治年间时,就增至27,193,611贯(81580余两),增长了一倍多。

但至明后期时,经过万历八年、二十五年、天启元年、五年、崇祯元年、三年、十三年前后七次的一路大规模加增,至明亡时,其税额便高达至90余万两,是其最初的多倍。这种税额的飞速增长,也就使得钞关税在明后期时成为仅次于田赋和盐课之外的明政府第三大财政收入来源。

(5)、钞关税的使用用途——中央政府和皇室的争夺

除税额大、增长快之外,明代的钞关税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其分配和使用上。在前文的论述中,我们知道,明代商税中的住税不仅税额少,而且绝大多数是归地方使用,即是一种地方税。但钞关税则不仅是归中央财政使用,而且同时还是明王朝皇室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满足皇室贵族的消费所需。

其在征税客体改折征银前,除凤阳、金沙洲等个别钞关的税收用于专门用途外,其所征的本色钱钞绝大部分都是“悉送南、北京内府库上纳”,即充作内帑,供皇室所用。皇室日常所需诸物的买办、内府营缮修建所需物料及各种赏赐之费,大部分都是依靠钞关所征钱钞来维持。

在改折银后,钞关税则逐步解入户部供给国用,由其是用作边晌。

为此明皇室和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展开了对钞关税收入的争夺,直到嘉靖二十七年之后,才最终确定其在皇室和政府之间的分配,大致是所榷“本色钱钞归内库以备赏赐,折色银两归太仓以备边储”,“每岁或本折轮收,或折色居七分之二”。可见,其大致是一半对一半,亦或政府稍多些,皇室稍少些。不过,其在实际分配中,由于皇室经常强行占有,故皇室的实际所得要更多些。

其具体的用途,在国用方面,主要用于支付官军傣禄、军费开支(主要是边饷)、备荒赈灾、光禄寺用钞、修河、补造槽船、支给盐商钞及铸造铜钱等。在皇室方面,主要用于皇帝赏赐、内府买办、修建宫殿皇陵、助织造及各地藩王俸禄(主要为正阳钞关)等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会说“明朝没有商税”,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过度简化和误读。准确地说,明朝并非完全没有商税,但其商税的征收方式、规模和效率,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商税”概念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很多时期,商税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说名存实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1. 什么是“商税”?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神雕侠侣》中一个很受争议的点。很多人都觉得杨过的初恋非龙女莫属,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们之间的感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而且是深刻、纯粹、超越世俗的。但为什么会有人把郭芙扯进来,甚至说她是杨过的“初恋”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更复杂的解读,也掺杂了一些观众个人的情感投射。要说清楚.............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余淮送了那么一份“厚礼”,耿耿一句“谢谢”就过去了,换我我也得有点懵。但你要是细琢磨一下,再结合他们俩当时那个状态,余淮那句“耿耿,你脑子有病吧?”就没那么突然,反而挺“余淮”的了。咱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那是高三,大家都忙得跟陀螺似的,尤其是学霸余淮.............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特别常见。我们平时听别人说话,偶尔会冒出一两个听着不太“标准”的词,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特别地道,一下子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一点,语言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刀切的。尤其是普通话,虽然有国家标准,但它本身就是吸.............
  • 回答
    很多人认为《荡寇志》对梁山好汉是“明贬实褒”,这话虽然有点绕,但仔细想想,背后确实有这么一种解读的逻辑。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先了解《荡寇志》这书是怎么回事,它跟咱们熟知的《水浒传》又有什么不一样。《荡寇志》这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成书年代比《水浒传》晚不少,大概是明朝末年左右。《水浒传》咱们都知道.............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八极拳的器械和拳,表面上看确实像是两条平行线,一个舞刀弄枪,一个拳打脚踢,怎么看都搭不上边。但你听我慢慢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么多人会把它们跟刀盾联系起来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的沉淀,是技击的传承,更是人们对武术演变的一种合理推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八极拳的器械和拳,确实.............
  • 回答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票房惊人,更在观众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然而,在一些舆论场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与主流声音截然不同的评论,比如对电影本身或其中一些演员的批评性声音。将这些声音解读为“反爱国情绪”,这可能有些过于简化和标签化了。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批评”与“反.............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篮球评价中一个很核心的矛盾:数据至上 vs.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浓眉哥戴维斯和邓肯,两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内线球员,但即便浓眉在很多统计数据上可能更亮眼,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邓肯的历史地位更高,难以被超越?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浓眉哥的数.............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
  • 回答
    南京疫情的病例确诊以轻症为主,这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有力地说明了新冠疫苗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正如你所观察到的,接种疫苗后依然会感染新冠病毒,这引发了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理解新冠疫苗的工作原理(以mRNA疫苗为例,但原理适用于大多数疫苗):新.............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奇妙的机会,能够拥抱一位明日方舟里的干员,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겁니다。为什么是 겁니다呢?这或许有点出人意料。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那些有着高人气、外表靓丽或者能力超群的干员。但对我来说, 겁니다身上有着一种我特别珍视的特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在那份坚韧背后不易察觉的温柔。在罗德.............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明史》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以其宏大的篇幅、严谨的态度和精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明代历史资料。然而,即便如《明史》这般重要的典籍,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史实上的差错。《明史》存在史实错误吗?答案是肯定的。《明史》虽然在编撰时力求严谨,但由于其编纂历时漫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观察得很细致。关于“西方古典音乐比中国音乐死板”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如果深入探讨的话,会发现里面包含了不少可以解释的文化和历史因素。当然,我们得明确一点,这是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绝对的事实,而且“死板”这个词本身也很主观。但既然有人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来拆解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