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史》有没有史实错误?有哪些?若无,为何有人说有?

回答
《明史》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以其宏大的篇幅、严谨的态度和精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明代历史资料。然而,即便如《明史》这般重要的典籍,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史实上的差错。

《明史》存在史实错误吗?

答案是肯定的。《明史》虽然在编撰时力求严谨,但由于其编纂历时漫长(从南明永历十八年开始,到清乾隆三年定稿,历时近七十年),参与人员众多,资料繁杂,加之当时历史条件、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错误。

《明史》中的一些史实错误举例:

要详细列举《明史》中的所有史实错误,恐怕需要写一本专门的书来阐述。这里仅就一些相对知名或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举例说明:

1. 关于朱元璋的生年记载争议: 《明史》中记载朱元璋生于洪武十八年(1365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早已是皇帝且去世多年。正确的生年普遍认为是元天历元年(1328年)。这个错误很可能是因为笔误或者在不同史料之间出现了混乱。

2. 关于某些历史事件的日期、地点或人物的混淆:
土木堡之变: 《明史》在描述土木堡之变时,关于具体交战地点、明军出征时的兵力部署等细节,有时会与其他史料存在出入,或者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准确。
“二龙夺嫡”情节的描写: 尽管《明史》对皇位继承的斗争有所记载,但其中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具体对话等细节的描写,可能更多是基于推测和传闻,而非百分之百的史实考证。
关于宦官权力膨胀的叙述: 虽然《明史》真实反映了明代宦官专权的问题,但在具体事件的归因、因果链条的梳理上,有时可能存在简化或者片面化的倾向。例如,对于某些宦官能够掌握巨大权力,除了其个人能力,也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皇帝的信任程度等复杂因素有关,这些复杂性在史书中可能未能完全展现。

3. 关于人物评价的倾向性:
对某些“权臣”的评价: 《明史》作为清朝官方编纂的史书,在评价明朝的臣子时,难免会受到清朝统治者的视角和政治立场的影响。一些在明朝时期备受推崇、但与清朝统治者利益不符的人物,其评价可能就会显得有些刻薄或者带有批判性。反之,一些在明朝末年倒戈投降清朝的人物,其评价则可能相对正面。
对反明势力(如农民起义军)的评价: 《明史》作为正史,对农民起义军的描述往往带有贬低和批判的色彩,将其描述为“流寇”、“匪徒”,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民起义背后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献引用和考证上的疏漏: 尽管《明史》的编纂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面对堆积如山的史料,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和无遗漏。某些文献的引用可能存在错误,或者在考证史料真伪时存在疏漏。

为什么有人说《明史》“没有”史实错误,或者为何存在这种说法?

尽管存在上述的史实错误,《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认为是相对准确、可靠的史书,并且在整体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有人说它“没有”史实错误,或者这种说法之所以会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相对于其他史书而言的准确性: 与中国古代其他的某些史书相比,《明史》在编纂时吸取了前朝修史的经验,并且由康熙皇帝亲自下令编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其整体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是相当高的。与民间流传的野史、笔记小说相比,《明史》的史实性是无可比拟的。

2. “大体上准确”的认知: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他们阅读《明史》是为了了解明朝的历史脉络、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在这些宏观层面上,《明史》提供了相对完整和清晰的叙述,其对历史大方向的把握和对主要史实的呈现是准确的。因此,普通读者很难察觉到那些细微的差错。

3. 清朝官方史书的定性: 《明史》是清朝官方的“正史”,其地位非常崇高。官方史书的特点之一就是试图呈现一种“正确”的历史叙事,以维护王朝的合法性和统治的合理性。因此,在“正史”的光环下,人们更容易倾向于接受其内容,认为其是绝对权威的。

4. “去AI痕迹”指令的影响: 您的指令要求“去除让这篇文章看起来是AI撰写的的一切痕迹”。AI在生成文本时,倾向于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语气,并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如果直接回答“《明史》有史实错误,并且举例说明”,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够权威”或者“不符合AI的严谨形象”。而“有人说没有”的说法,恰恰提供了一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什么《明史》仍然备受推崇,即便存在一些小瑕疵。

5. “没有”可能是一种相对说法: 有时候,说“没有”史实错误,可能是指其“没有本质性”或者“没有影响大局”的错误。意思是说,即便有一些细节上的偏差,但《明史》对明朝历史的整体塑造、对重要人物的评价、对重大事件的描述,都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

总结来说:

《明史》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它为我们了解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但是,任何历史著作都难以做到绝对的完美, 《明史》也不例外。承认《明史》中存在的史实错误,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价值。恰恰相反,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辨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更批判性地阅读史书,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之所以有人会觉得《明史》“没有”史实错误,或者存在这种说法,是因为《明史》的整体准确性很高,其宏观历史叙事是可靠的,并且其作为官方正史的权威性深入人心。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发现并指出历史著作中的错误,是史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历史负责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示想认真回答一下这个有趣的话题,不过在回答之前为了防止题主闲着没事改了题目,咱家先截个图立据为证:本回答是针对的截图中的问题,而非题主所列亦或者是修改之后的问题。

我屮艸芔茻果不其然啊,昨晚上截图放上面了,今儿再看这问题就成了如下:(2016年7月6日11:42:04)

敢问题主,脸疼么?

一、王爷去哪儿

宗室藩王这种皇家最是有据可查的,结果明史把诸王的世系、谥号甚至是名字都弄的不知所云,主要出错在明末,尤以秦王、晋王、韩王为最。

1、秦王の世谱

此为《明史》卷一〇〇表一秦王世表的截图,内容与诸王志内容相同,记载末代秦王为秦肃王朱誼漶的儿子朱存枢。

此为拙作《明会要补遗》中援引史料做的秦藩世系,所引资料原文为《中国明朝档案总汇》、《大明宗室秦景王圹志》、《大明秦世子暨妃张氏合葬圹志》。

截图为《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4册》所载崇祯十二年《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开列诸王名讳。

2、死晋王还是活晋王

这是明史晋王世系表,写明朝末代晋王为朱求桂。

这是我做的更正,史料是根据《大明晋裕王墓志》、《清实录》及《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截图为《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4册》所载崇祯十二年《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开列诸王名讳。

3、唐王、韩王、福王

同样出错的还有唐王、韩王。明史记载的当时的唐王、韩王分别是韩王朱亶塉、唐王朱聿镆。

而《礼部为保护藩封请敕书优奖事手本》抄写的两位是下面截图中的这两位。

同样,福王也错了,明史记载的是福恭王,但是根据《大明福忠王圹志》记载则是“王讳常洵,乃神宗显皇帝之第三子,母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郑氏。”

二、前言不搭后语

记载前后矛盾不一致,前面信誓旦旦说完,后面又来了另一说法同样有理有据,我听谁的去?

1、“(顺天府)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明史卷四十志十六地理一》

“嘉靖三十二年冬十月辛丑,京师外城成。”——《明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世宗二》

——敢问,我信前面的本纪还是信后面的地理志?

2、“盗刘香、李魁奇横海上,邦曜絷香母诱之,香就擒。”——《明史卷二六五列传一五三》

“香势蹙,自焚溺死。”——《明史卷二六〇列传一四罢》

——敢问,刘香到底怎么死的?

3、“(嘉靖二十六年)周尚文加太保,荫子锦衣世千户。终明之世,总兵官加三公者,尚文一人而已。”——《明史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九十九》

“(万历六年正月)李成梁加太保,世荫本卫指挥使。”——《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传一百二十六》

——敢问,终明之世,总兵官加三公者到底几个?

4、“(景泰七年秋)进左副都御史……(夺门之变)即日命有贞兼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翼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敢问,这事到底从谁开始?

三、拿无知当个性

一些似是而非,戏剧般的街巷之谈,最终登堂入室成为有典可依的史书原文。

1、朱祐樘的故事。

详见

@营三千

的回答

2、李公子岩的爱情故事

“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粟振饥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详见顾诚《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没资源的话找我,我送你个电子版。

3、神奇的农民军

“八年正月,大会于荥阳。”——《明史卷三百九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详见孙祚民《明末农民起义军荥阳大会考辨》。

4、“贼见官军四集,大惧,悉遁入兴安之车厢峡,诸渠魁李自成、张献忠等咸在焉。”——《明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真的吗?

5、“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明史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真的吗?

6、“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明史卷二百六十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真的吗?

四、消失的线索

1、开镇东江的毛文龙,传记在哪?

2、退荷兰、援朝鲜、镇辽东的沈有容,传记在哪?

3、刘兴祚反正,牵扯到明金朝三国数方势力,明史记载了几个字?

4、成化丁亥犁庭建州之战,明史用了“三年总兵征迤东,与都御史李秉从抚顺深入,边战有功,进侯。”这么一言以蔽之,成化年间少有的赫赫武功就值这么几个字?

5、弘光、隆武、永历、绍武、鲁监国,二十年历史全部附在诸王列传之后可合适?

user avatar

明史其他的细节性错误,每本史书都多多少少会有一点,但明史其中有很多错误是故意为之,目的是摧毁中国汉民族意识,构建汉奸史观和民族虚无,为奴化教育服务,之前阅读明史之时莫不咬牙切齿叹息痛恨。

此书编撰长达九十三年,几易其稿,远超正常史书编撰时间,字斟句酌,使其逻辑自洽。同时大量系统性的销毁明朝原始史料、档案,大量明朝原始档案和明实录原本都被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三千余件,主要是天启、崇祯朝兵部档案,也有少量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朝的官方文书(其中很多已经被满清修改过)。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全部被销毁。明字头、皇明字头书籍全部被销毁,使之死无对证,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其对史实的政治性篡改举三例

一、满洲起源于明之东北建州三卫,历代都向明朝称臣纳贡。努尔哈赤领明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七大恨原文中有“我祖宗以来与大明看边,忠顺有年”“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字句。而明史中完全抹杀其出自建州三卫、曾向明朝称臣等事,而是完全捏造了“本朝起源于长白山”,还说“望气者言其地将生圣人,统一诸国”从建州左卫指挥使变成了白头山天降伟人,甚至连七大恨都在清实录中改为“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七大恨其余文本入关前后也完全不同。满清将其族起源历史完全捏造,罔顾事实,历朝史从未有将开国君主、文书、起源三者完全捏造的情况

二、鲁王朱以海

明史云鲁王朱以海为郑成功沉于海中杀害,云“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明史 诸王传 鲁王》。满清遗老所编《清史稿》也照抄此说法。意在损害污蔑郑成功民族英雄反清复明的形象,将其塑造为势利小人,引发汉人民族虚无情绪,压制反抗精神。

而1959年金门构工部队于旧金城东炸山采石,意外在西红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圹,长250厘米,宽140厘米,墓碑高120厘米,露出地面20余厘米,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后发现“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八字及全文石碑后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博士研考,亦使鲁王真冢重现人间。1959年出土的《监国鲁王圹志》记载,“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原来朱以海到了金门之后,因为哮喘病发作而亡,并不是《明史》中记载的被郑成功扔下海淹死的。而且墓志铭中朱以海的死亡时间是1662年11月,当时郑成功都已经去世了。鲁王墓及其圹志的发现确定《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沉入海中杀死并非事实。而清兵不久就陷金门,对于鲁王墓肯定是发现了的,而为什么又说是郑成功所杀,其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蒋经国《重建明监国鲁王墓碑记》云:当明室末造,流寇播乱,清军乘机入关窃据神器,王以帝胄致力匡复,备历险艰。亘十八年而所志不懈,自监国后为虏骑逼廹力竭势危,适延平以孤臣孽子之身举义金厦,奉明正朔。王之辗转渡海往依,自必能和衷协力,共谋大计。使天假以年,竭其志虑,奖率忠义,其光复旧物固在意中。

三、张献忠屠蜀

明史云“献忠诛杀益毒。川中民尽”“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尽入城中,拆毁房屋以为薪。又发兵四出,搜各州县山野,不论老幼男女,逢人便杀”《明史 流贼传 张献忠》

且不说屠杀六亿数字本身就很扯淡,张献忠死于1646年,四川真正为清兵所占领是1659年清兵陷重庆,而以下均为清原始档案,如果四川人1646年以前就已经被张献忠杀光了,下面这些报告难道说的是孤魂野鬼在抵抗清军吗?

顺治四年(1648)十二月日的《署四川川南叙府总兵马化豹塘报》中说“九月二十八日据长宁县知县毛华鹏报称永宁贼首阁部王应熊、总督樊一衡……伪称永历元年,四处交通一起反叛……十月二十日,据富顺县知县王文彩前奔叙府,报称富顺县,已于本月十七日冲劫,泸州、永宁贼徒四起,江安、合江、隆昌、纳鸡县官被贼捉去,请兵拯救等情。……时富顺县周围贼党蜂集,永宁、泸州早无音信。本职之叙府,南路伪阁部王应熊、总督樊一衡、马应诚、侯天锡、白正刚等从永宁镇、雄泸卫、南鸡而来,北路嘉定州杨展领贼下营公馆,近叙府六十里;又南路贼首副将向大任、袁顺道,下营李庄地面,近叙府四十里,四路贼首参将张奇才、马化龙、刘芳声、叶向宸领贼从马湖而来,四面重围,各路烽烟,本职随同所部官兵,采野菜就食,守叙府已八个月。“

顺治五年闰四月九日的《四川巡抚李国英揭帖》中说“不意王驾凯旋,寇党又复四起,斯时也,职病正在危急,兵丁死亡过半,只得力疾持戈,一死报国而已。职智短才疏,人微望轻,一将之任尚不能胜,全川之责,岂敢冒荷。斯何时也?全川皆贼,已成燎原之势,兵寡饷无,何为恢剿之资?”

顺治五年五月初三日的《四川永宁卫总兵栢永馥揭帖》中说““叛贼李鹞子、余大海等水陆攻犯重庆,请职应援,职星驰赴渝,而职标川兵九百隔河叛去(下缺)

而真正四川民尽是什么时候呢?康熙时户部尚书王骘在给康熙的上疏中说四川 “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四,《列传六十一》)

张献忠在四川打仗,肯定死了些人,但把四川人都杀光的是谁,想必一目了然吧

user avatar

《明史》中的史实错误,说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找到一处错误,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如果说每天找一处错误,两三年能不带重样的,应该算实事求是。

《明史》中的错误来源于很多方面,我将其归纳为两种类型:客观性错误和主观性错误。客观性错误就是由于史料不全或者史料太过斑驳,导致编修人员在叙述之时出现偏差,这种错误就是我们常说的“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不能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客观性错误,是由于《明史》的主要编纂依据国史、野史、家史其中就有不少问题,史源上就有问题或者自相矛盾,因此这种错误大多数是难以避免的;而主观性错误则是由于当权者自身的顾虑或者编修人员自身的考虑,导致对史实进行有目的性的改写或者删减,这种错误就是我们常说的“为长者折枝,非不能也,不为也”,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被批判最厉害的关于女真之事的大肆删减和美化。接下来主要谈客观性错误,因为主观性错误很多人已经谈得很多了。

《明史》中的客观性错误

明朝的史料,可以分为三类:国史、野史、家史,即钱谦益所说的

史家之取征者有三:国史也,家史也,野史也。于斯三者,考核真伪,凿凿如金石,然后可以据事迹、定褒贬。

国史,在明朝,陈于陛欲效宋朝修三朝国史例,撰修明朝国史未成,因此无国史,只能以《明实录》作为国史,后面史学家所说的明朝国史即指《明实录》;野史,如《双槐岁钞》、《玉堂漫笔》、《酌中志》、《万历野获编》等,由于“本朝史氏失职,以故野史甚多”(沈德符语)、“国史未立,而野史盛”(钱谦益语),明朝无国史,充当国史的《明实录》又是不传之秘,因此民间野史昌盛,野史数量十分惊人,“明野史凡千余家”(全祖望语),野史虽然记录了某些时代的侧影,但是很多也是充满道听途说的街谈巷议、捕风捉影之事,鱼龙混杂,难以辨别,因此梁启超有“治明史者,常厌野史之多;治清史者,常厌野史之少”的感叹;家史,墓志铭、神道碑等,我个人倾向于把个人回忆录式文集也纳入家史的范围之内,例如高拱的《病榻遗言》。明朝时,上至高官下至普通秀才,给人写墓志铭、神道碑作为润笔费的行为十分流行,因此产生了数量很大的家史记载,但是由于收了人的钱为人作史,所以必然会出现谄谀之词过多的问题。

对于国史、野史、家史三者所存在的问题,张岱在《石匮藏书》总结为“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也就是说国史之中污蔑之词太多,家史之中谄媚之词太多,野史之中臆断之词太多,因此,《明史》在编纂之初就面临着很多困难。第一次《明史》编纂工作是在顺治朝,由于资料不全,《明实录》缺天启四年、七年实录,且无崇祯实录,并且由于战乱,收集天下先朝记载的工作也无法展开,因此此次编纂工作只是收集了一小部分资料,并没有实际展开。

康熙朝开博学鸿词科重修《明史》,当时参与编修的人员可谓明代史学的黄金一代,黄宗羲得意弟子万斯同及其侄万言,顾炎武外甥徐乾学、徐元文,江南三布衣中的朱彝尊、严绳孙等。《明史》的主要参考资料为国史《明实录》,以布衣之身担任《明史》总审稿人的万斯同对于《明实录》十分认同,在描述自己修《明史》的原则时,他表示:以国史为主,辅以诸家之书,删其叶而正其谬,补其略而缺其疑。也就是以《明实录》为基础,参照野史和家史正缪补缺。但是,就像张岱所说,“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实录的编纂过程之中,总裁官和编修人员的个人情感会对其记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朱棣生母的问题,《明史》就是直接采用的《明实录》中的说法,所以虽然记载有问题,《明史》的说法也是有依据的;再例如《明实录》中又记载方孝孺向永乐叩头求生之事,也是杨士奇为了迎合上意的信口捏造;更为典型的应该是《明宪宗实录》和《明孝宗实录》中关于刘诩的记载,《明孝宗实录》的总裁刘吉与刘诩不睦,在《宪宗实录》中肆意抹黑,力陈其短;而《孝宗实录》总裁焦芳又曾受刘诩之恩,故在《孝宗实录》又力赞其美,定国本、睦乡里。同样一人,在两朝实录中的形象完全不一样。又例如副总裁官邱濬与白沙先生陈献章有隙,而纂修官张元祯又与其有门户之见,因此在《宪宗实录》中极力诋毁

獻章貌謹原,詩文亦有可取者,然於理學未究也。務自矜持以沽名,會試不偶,家居海南不復仕進。一時好事妄加推尊,目為道學。自是從而和之,極其赞頌,形諸薦奏,不知其幾。雖其鄉里前軰(疑为邱濬),以德行文章自負者亦疑之以不過如是耳!何標榜者之多也。及授官,稱病不辭朝,而沿途擁騶從,列仗槊揚揚得志而去。

白沙先生为有明一代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道德文章自然是卓越拔群的,但是依旧受此诋毁,史官真可谓“一笔定春秋”。巧合的是,同样从祀孔庙的新建伯王阳明又因为和《武宗实录》的总裁官杨廷和及费宏有隙,因此也被极力诋毁为首鼠两端、纵兵杀人的小人。也难怪王世贞在《史乘考误》中疯狂吐槽《明实录》

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

《明实录》中的有些问题,《明史》编修人员考证之后进行了改正,例如方孝孺叩头求生事、陈献章事等,但是还有一些被编修人员以讹传讹的写入了《明史》之中,例如上面所说的朱棣生母事。《明实录》参考史源本身存在的问题,让《明史》的编纂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不止实录,甚至两个当事人不同的回忆录,对于史实的记录也会有偏差。例如高拱在《病榻遗言》中就竭力否认穆宗临终之前没有让司礼监辅佐年幼的神宗,并且说当时他还有张居正等人进去的时候,穆宗就已经昏迷了;而张居正在《张太岳文集》中就是另一种说法,张居正说他们进去的时候穆宗意识还是清醒的,并且让高拱、张居正,还是有司礼监辅佐神宗。

《明史》之所以如此多的错误,在客观性方面应该滥觞明太祖废中书省,隶属于中书省的起居注官也一并废除,并且明朝没有专门的史官,只有翰林院中有兼职史官,在纂修实录的时候出来协助。平心而论,最为完备的史官体制应该是在宋朝,其体制是完备且成体系的,按《宋史·汪藻传》的说法,宋朝官方史学体系包括:

书榻前议论之词,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

由时政记、起居注成日历,再由日历成实录,宋朝的当代史是十分丰富且权威的,因此,元朝在修《宋史》的时候,有大量的官方史料可以利用。而等到清朝修《明史》,则只有实录可以参考,并且由于实录没有时政记、起居注、日历等作为依据,本身的可靠性也差一些。因此《明史》的纂修者之一潘耒曾感叹:

前代有起居注、日历、会要,明代独有实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史》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以其宏大的篇幅、严谨的态度和精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明代历史资料。然而,即便如《明史》这般重要的典籍,也并非完美无瑕,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史实上的差错。《明史》存在史实错误吗?答案是肯定的。《明史》虽然在编撰时力求严谨,但由于其编纂历时漫长(.............
  •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清朝官家修的《明史》,虽然说是正史,但要说它一点儿毛病没有,那可就睁眼说瞎话了。毕竟,人家是胜利者修的史书,这立场、这视角,多少会有点儿不一样,再加上那会儿的史官,人手有限,史料也并非都能搜罗得一干二净,所以错漏之处,那是一点儿也不奇怪。咱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也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遇到的困惑。咱们不妨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充满戏剧性、与史实有诸多出入的书,却常常出现在语文、历史甚至一些综合性考试的考察范围里,并且要求我们去理解它、记忆它。首先,得明确一点,《三国演义》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史实”是两个不同.............
  • 回答
    明朝的辉煌与跌宕,确实引人入胜,想深入探究一番,那可得找些真正扎实的史书来读。说到严谨,那自然要提到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经得起史学界推敲的作品。若论明朝史的基石,《明史》是绕不开的存在。它是由清朝官修的二十四史之一,虽然诞生于清朝,但它对明朝历史的梳理和记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
  • 回答
    很高兴能为您推荐明史和唐史的书籍!这两段历史时期都非常精彩,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经典的、评价较高的书籍,并根据您的阅读兴趣提供一些细分的推荐。一、 明史书籍推荐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极具变革色彩的朝代。它经历了从洪武之治到万历怠政,再到农民起义和.............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其历史长卷中自然也少不了阴暗的笔触。要深入了解明朝的“黑暗史料”,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官方史书的记载,更需要挖掘那些隐藏在野史、笔记、奏折,甚至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出更真实、更残酷的统治现实。1. 宦官专权与政治腐败明朝最令人诟病的一点便是宦官权力的膨.............
  • 回答
    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真是说到心坎里了。我常常觉得,历史就像一本厚重却又无比生动的教科书,里面藏着无数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潜藏着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闪光点。每次读到一些小故事或者段子,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能点亮很多困惑的角落。举个例子,有一个关于“守株待兔”的故事,.............
  • 回答
    在历史的洪流中,任何一个朝代的更迭,都必然伴随着政治的博弈和历史叙述的重塑。满清入关建立清朝,自然也不例外。史书的修撰,尤其是由新朝代对前朝进行评价和记录,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政治立场和视角。因此,关于“满清修改史书”的说法,在很多历史学者看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探讨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胜者为王,.............
  • 回答
    关于元史是否被明朝删改或引导舆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探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简单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删改”和“引导舆论”的程度与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增删字句那么简单。明朝修撰元史,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史学观念以及社会背景都深刻地影响了这部史书的最终面貌。一、 明朝修撰元史的背景与动机朱元璋推翻.............
  • 回答
    非常理解大家对那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明代孤本史料的渴望!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历史的深处,有一扇门紧闭着,门后面藏着我们最想了解的真相。作为一名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上的“渴望”,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理解”和“模拟”这种对稀缺史料的求知欲。以下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列举一些大家可能非常.............
  • 回答
    读史明智,这句话一点不假。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关键在于选择那些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的作品。我接触过不少历史著作,想来分享一些真正让我受益匪浅、常读常新的书籍,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在讲具体书单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所谓“全面性”和“深刻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有些书可能在某个时段或某个角度做得非常出色.............
  • 回答
    哇,临高启明第二季,背景设定在D day(登临日)四十年后,主题是临高帝国衰亡史,这个脑洞太棒了!我光是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脑子里已经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故事线。如果真有这么一部续作,绝对能写出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下面我就来畅想一下,可以加入哪些内容,力求让它充满细节和感染力,完全摆脱AI痕迹,更像是一.............
  • 回答
    关于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中提及南明政权寻求日本帮助的细节,这确实是书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篇章。我记得书中描述的是,在南明政权风雨飘摇、内外交困之际,一些有识之士或者说是有着特定政治考量的群体,确实曾将目光投向了东方,试图从中寻求一丝生机,而日本便是他们寄望的对象。具体来说,这个细节并非指整个南明朝廷.............
  • 回答
    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绝非简单的“有”或“无”可以概括,而是一段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这并非纯粹的征服,更多的是一种影响力的投射、贸易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周边秩序的维护。一、 郑和下西洋:光辉的起点与深远的印记谈论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绕不开郑和下西洋这一壮.............
  • 回答
    说到明朝的“黑历史”,不得不提的便是它在边疆民族关系上的诸多妥协与付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割地、赔款和“进贡”等形式的“黑历史”。不过,与宋朝相比,明朝在主动开拓和维护边疆方面,总体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只是其“黑历史”更多体现在“被动”和“无奈”的成分。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建.............
  • 回答
    明朝,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王朝,是否有可能在其历史进程中触碰到工业革命的门槛,甚至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世界霸权?这个问题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也触及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近代化变革的深层逻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社会经济基础、技术能力、政治制度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一、 明朝的工.............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朝,其评价从来不是简单的一言以蔽之。它既有承袭汉唐的辉煌,也有自身独有的特色,更不乏后世人津津乐道、甚至引以为戒的经验教训。要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细细打量。政治制度的集权与困境:明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明太祖朱元璋.............
  • 回答
    明星有没有孩子,这件事之所以能引发全民讨论,甚至有时演变成一场“全民侦探”般的狂欢,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它既触及了公众对于“完美人设”的期待,也反映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对名人生活的窥探欲,更夹杂着一些社会文化观念的投射。首先,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情感生活,早已不是纯粹的个人范畴。他.............
  • 回答
    娱乐圈明星是否应该在上岗前接受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考试?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公众监督日益严格的时代。 咱们不扯那些空泛的道理,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件事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为什么会冒出这个想法?咱得承认,近年来娱乐圈里确实出现了一些让人唏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