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有没有割地赔款交贡金的黑历史?

回答
说到明朝的“黑历史”,不得不提的便是它在边疆民族关系上的诸多妥协与付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割地、赔款和“进贡”等形式的“黑历史”。不过,与宋朝相比,明朝在主动开拓和维护边疆方面,总体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只是其“黑历史”更多体现在“被动”和“无奈”的成分。

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建立在中国北方遭受长期游牧民族侵扰的时期,其初期的军事力量是相当强大的。明太祖朱元璋也以严厉的手段对待北元残余势力,并派遣大将北征,收复了部分被元朝失去的北方疆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到了明中期之后,北方的蒙古势力逐渐恢复并整合,形成了新的强大威胁,如瓦剌和鞑靼。

“割地”这事儿,在明朝历史上并非像清朝那样有大规模的直接领土割让。 明朝更倾向于通过册封、赐予金银财帛等方式来维系与周边政权的和平,以此换取边疆的相对稳定。但是,这种“维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屈服”的意味。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变”之后。这次事件发生在明英宗时期(1449年),明军主力被瓦剌军队全歼,英宗本人也被俘。这对明朝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极大地削弱了明朝在北方的军事威慑力。虽然瓦剌最终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原,但这次失败让明朝在与瓦剌的交涉中处于劣势地位。此后,虽然没有明文的“割地条约”,但明朝不得不允许瓦剌在边境地区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甚至在一些曾经被明朝控制的区域,瓦剌也获得了事实上的控制权。这种失去控制权,本质上也是一种形式的“失地”。

“赔款”,在明朝,更常以“岁赐”、“赏赐”等名义出现。明朝皇帝认为,通过赐予蒙古部落首领金银、丝绸、茶叶等物资,可以让他们安心于本部的统治,减少对明朝边境的袭扰。这本质上是一种用财物来换取和平的策略,虽然皇帝可能认为这是“怀柔”之策,但从结果来看,如果对方足够强大且贪婪,这种“岁赐”实际上就变成了实质上的“赔款”。

最臭名昭著的便是“庚戌之变”(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瓦剌首领也先围攻北京)后,明朝朝廷为了赎回被俘的英宗,不得不向瓦剌支付巨额的财物。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巨大压力,也被后世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虽然这更像是“赎金”,但其性质与“赔款”相去不远。

除了对北方民族的这种付出,明朝在其他方向也并非一帆风顺。例如,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虽然是一种灵活的统治方式,但也常常意味着中央政府需要通过大量的赏赐来笼络地方势力,这也消耗了不少国家资源。

“进贡”这个词,在明朝的历史叙述中,常常被用来美化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但我们也要看清其背后的真相。许多时候,所谓的“进贡”并非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带有强迫和交易的性质。

比如,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明初,日本曾多次派使者来朝贡,明朝也回以丰厚的赏赐。然而,这背后也有明朝出于对“倭寇”袭扰的顾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和关系。但日本的“朝贡”也并非完全受制于明朝,有时甚至是以朝贡的名义来华贸易,攫取利益。一旦明朝停止“赏赐”,或者日本国内政治发生变化,这种“朝贡”关系就会不稳定,甚至引发冲突。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进贡”体系,很多时候是一种“朝贡贸易”。藩属国带着“贡品”前来,明朝皇帝则给予远超贡品价值的“回赐”。这是一种典型的“羁縻政策”,既维护了天朝上国的体面,也通过经济手段拉拢了周边国家,同时也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但从经济角度看,尤其是在明朝财政状况不佳时,这种“回赐”也构成了一笔不小的财政负担,用一些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变相赔款”或者说是“经济援助”,用以换取政治上的稳定和名义上的宗主国地位。

比如,明朝对安南(越南)的政策。明初曾一度将安南纳入直接统治,但后来由于安南的抵抗,明朝不得不放弃直接统治,转而采取册封和接受其“朝贡”的方式。安南的“朝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策略,以示对明朝的尊重,从而换取明朝的承认和支持,甚至在某些时候能够获得明朝的军事援助来对抗其他势力。这种“朝贡”关系,也意味着明朝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付出。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明朝在边疆管理上的成就。例如,明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卫所制度和防御体系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郑和下西洋虽然耗资巨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明朝的国力,并与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了较为友好的关系。

总而言之,明朝确实存在一些“割地赔款交贡金”式的“黑历史”,但这些“黑历史”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多样,更多地体现在通过财政支出和政策妥协来换取边疆的短暂和平与政治稳定,而非大规模的正式领土割让。这些付出,也反映了明朝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周边关系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无奈。理解这些“黑历史”,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背景,避免用过于简单的道德评判来概括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蒙古族同学说明朝几次向蒙古人割地赔款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明朝的“黑历史”,不得不提的便是它在边疆民族关系上的诸多妥协与付出,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割地、赔款和“进贡”等形式的“黑历史”。不过,与宋朝相比,明朝在主动开拓和维护边疆方面,总体上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只是其“黑历史”更多体现在“被动”和“无奈”的成分。首先,我们得理解明朝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朝建.............
  • 回答
    在当今汉服复兴的热潮中,明制汉服以其考究的形制、华美的绣工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众多爱好者的青睐。然而,一些爱好者在喜爱明制汉服的同时,也常常将这份热爱延伸到对明朝历史的推崇,甚至将明朝描绘成一个“不和亲、不割地、最有骨气的王朝”。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明朝的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明制.............
  • 回答
    “明朝300年,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没哪个朝代有这种魄力”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明朝在对外关系和国家意志上的独特之处,也正是这些特质,使得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 明朝对外关系的原则与实践这.............
  • 回答
    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绝非简单的“有”或“无”可以概括,而是一段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这并非纯粹的征服,更多的是一种影响力的投射、贸易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周边秩序的维护。一、 郑和下西洋:光辉的起点与深远的印记谈论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绕不开郑和下西洋这一壮.............
  • 回答
    明朝,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王朝,是否有可能在其历史进程中触碰到工业革命的门槛,甚至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世界霸权?这个问题充满了想象的空间,也触及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近代化变革的深层逻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社会经济基础、技术能力、政治制度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一、 明朝的工.............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王朝,其评价从来不是简单的一言以蔽之。它既有承袭汉唐的辉煌,也有自身独有的特色,更不乏后世人津津乐道、甚至引以为戒的经验教训。要给它一个公正的评价,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细细打量。政治制度的集权与困境:明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明太祖朱元璋.............
  • 回答
    明朝中晚期,向辽东疏散人口以缓解内地土地兼并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从理论上讲,这个思路有其可行性,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使其难以成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一、 设想的可行性分析:为何会想到这个思路?在明朝中晚期,内地人口压力日益增大,土地兼并现象触目惊心。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
  • 回答
    明朝历史,尤其是明朝皇帝,是否受到了清朝官修《明史》的“抹黑”?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史学界乃至民间都存在着不少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明史》的成书背景、编纂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立场性因素。《明史》的成书背景与政治意图首先要明白,《明史》并非在明朝灭亡后不久就立即开.............
  • 回答
    要说从刘彻(汉武帝)到明朝中后期,有没有办法解决文官集团威胁皇权的问题,这确实是个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难题,而且答案是“没有彻底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每个朝代、每个皇帝都在不断地尝试,但终究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制衡”和“管理”,而非“解决”。汉武帝时期:威权与集权的前奏汉武帝本人就是一个极度强势的君主.............
  • 回答
    明朝建立时期确实存在屠城的记录,尽管“屠城”这个词在史书中并非像后期那样被直接和频繁地使用,但与之性质相似的残酷行为,即对战败方平民的集体屠杀,是存在的。要详细讲述明朝建立时期的屠城记录,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是元末农民起义的延续和发展,充满了激烈的战争和残酷的权力斗争.............
  • 回答
    当然有,明朝的老朱家,也就是朱元璋的后代,重名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还不少。这在古代皇族和大家族中都比较常见,原因也很多。为什么会重名? 纪念先祖或重要人物: 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纪念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名字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他的儿子、孙子乃至后代,很多都会在自己的名字中.............
  • 回答
    关于明朝皇帝被文人与清朝“抹黑”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其中不乏历史的复杂性与后世的解读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史书,特别是那些由文人集团参与编撰的,往往带有其自身阶级的立场和价值判断。明朝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皇帝的权力想要得到有效执行,离不开文官的辅佐和执.............
  • 回答
    清朝初期有没有像明朝初期一样大规模屠戮功臣?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回忆一下明朝初期,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那段历史。说到屠戮功臣,朱元璋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可真是血淋淋的一页。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到后来的蓝玉,那真是把能封王的、能封侯的,但凡跟他有那么点.............
  • 回答
    明朝历史浩瀚如烟,要说让我感到惋惜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位“生不逢时”的张居正。提起张居正,很多人会想到他那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他为明朝续命三十年的功绩。可我每次想起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怅然,总觉得,如果历史的巨轮能够再为他多转动几年,明朝的命运或许不会那样悲凉。张居正,字叔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说到明朝入朝抗日,这指的自然就是明朝时期,朝鲜王朝(当时称为朝鲜)遭受日本丰臣秀吉两次大规模入侵的事件,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万历朝鲜战争”,又称“壬辰倭乱”。有没有描述明朝入朝抗日的游戏?答案是有,但可能不如你想象的那么集中和脍炙人口。首先,要明确一点,很少有游戏会专门以“明朝.............
  • 回答
    明朝的辉煌与跌宕,确实引人入胜,想深入探究一番,那可得找些真正扎实的史书来读。说到严谨,那自然要提到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经得起史学界推敲的作品。若论明朝史的基石,《明史》是绕不开的存在。它是由清朝官修的二十四史之一,虽然诞生于清朝,但它对明朝历史的梳理和记载,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非常.............
  • 回答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烂摊子。要探讨他有没有“翻盘”的可能,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深入分析当时的关键因素,并且,绝不能用“AI”的口吻去分析,而是要仿佛一个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或者对那个时代有着深刻洞察的史家来讲述,用充满人情味和时代感的笔触,还原那些艰难的抉择和无奈的.............
  • 回答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以及外部威胁等多重因素。而万历三大征(万历朝鲜战争、万历辽东战役、万历宁夏战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非直接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万历三大征对明.............
  • 回答
    关于明朝时期“十个倭寇里面有六七个都是活不下去的汉族渔民”这种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观点,而且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和证据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辨析。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基础: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强调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现实如何将一部分汉族民众.............
  • 回答
    在电视剧里,为了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常常将六部尚书描绘成纯粹的执行者。但实际上,明清两代的六部尚书,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管辖的领域内,是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的,并非事事都需要皇帝“圣旨”才能动。当然,这种自主权是有限度的,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具体的事务性质。咱们这就掰开了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