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有没有在东南亚经营?

回答
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绝非简单的“有”或“无”可以概括,而是一段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这并非纯粹的征服,更多的是一种影响力的投射、贸易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周边秩序的维护。

一、 郑和下西洋:光辉的起点与深远的印记

谈论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绕不开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这支庞大的船队,在永乐年间七次远航,其规模之宏大、航程之遥远,在人类航海史上堪称空前绝后。郑和船队的航行目标,与其说是单纯的军事征服,不如说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以及拓展贸易往来。

宣扬国威与朝贡体系的巩固: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不久,急需确立其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领导地位。郑和船队的出现,向各国展示了明朝强大的国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许多东南亚国家纷纷遣使来朝,进贡方物,并接受明朝的册封。这是一种以“中华文明中心”为核心的外交模式,通过朝贡关系,明朝在区域内拥有了相当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例如,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就曾接受明朝的册封,成为明朝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和贸易枢纽。

贸易的推动与经济联系: 郑和船队不仅是外交的使者,更是贸易的催化剂。他们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从东南亚换取了香料、珍宝、象牙、犀牛角等特产。这次航行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往来,为东南亚带来了新的商品和技术,同时也为明朝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郑和船队在东南亚设立了多个贸易点,为后来的民间贸易奠定了基础。

对当地政局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郑和船队也扮演了干预当地政局的角色。例如,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郑和曾成功平息了一场内乱,扶持了合法的统治者。这种干预并非为了直接统治,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区域的稳定,从而保障明朝的贸易通道和朝贡体系的畅通。

二、 海禁政策下的贸易与互动

尽管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逐渐转向了保守的海禁政策,但明朝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并未完全中断,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

官方贸易的限制与民间贸易的活跃: 严厉的海禁政策旨在限制私人出海贸易,以防止走私和海盗活动。然而,这种政策也催生了更为活跃的民间走私贸易。许多中国的商人,为了寻求财富,铤而走险,将中国的商品偷运到东南亚,再换取当地的特产。这些民间贸易活动,虽然不被官方承认,却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明朝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甚至在某些时期比官方贸易更加活跃。

港口城市的兴衰: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港口城市,如满剌加、苏门答腊的旧港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了明朝与东南亚贸易的重要节点。即使在海禁时期,这些港口仍然是走私贸易和非法贸易的集散地,明朝官员对此也并非完全不知情,有时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默许或有限的监管。

倭寇的利用与对东南亚的影响: 在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饱受倭寇侵扰。虽然倭寇主要活动于中国沿海,但其背后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国际贸易网络,其中就可能涉及东南亚的商人或商品。这种间接的联系,也构成了明朝与东南亚互动的一部分。

三、 战略考量与地缘政治

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也并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和外交层面,更深层的是一种战略考量。

抵御外敌的屏障: 明朝视东南亚为抵御来自南洋方向潜在威胁的战略纵深。维持与东南亚国家的良好关系,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秩序,有利于明朝的边防安全。

维护海上通道的安全: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明朝希望通过建立朝贡体系和加强海上巡逻(尽管后期有所减弱),来保障这些通道的安全,防止被敌对势力控制。

对其他大国的制衡: 在明朝建立初期,北方边境受到蒙古的威胁,南方也面临着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挑战。通过在东南亚施加影响,明朝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其他大国在区域内的活动,维持自身的区域优势。

四、 局限性与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并非一成不变,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非殖民化的经营: 与后来的欧洲殖民者不同,明朝并未在东南亚建立大规模的殖民统治,也未直接占领其土地。其经营模式更侧重于“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朝贡、册封、贸易等方式施加影响。

政策的摇摆: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之后,明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走向了相对封闭的海禁政策。这无疑削弱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为后来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到来留下了空间。

实际控制力的有限: 尽管明朝在区域内拥有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但其对东南亚诸国的实际控制力非常有限。这些国家仍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并且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外交活动。

总结来说, 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是一场以宣扬国威、巩固朝贡体系、促进贸易往来为主要目标的区域性影响力投射。郑和下西洋是其最辉煌的体现,但即便在海禁政策下,民间贸易和间接影响依然存在。这种经营模式并非征服式的殖民统治,而是一种基于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考量的复合型互动。然而,政策的摇摆和实际控制力的局限性,也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伏笔。明朝在东南亚留下的印记,既有宏大的航海史诗,也有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淡去的区域互动,共同构成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东南亚地理范围按照标准定义,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共11个国家。这是题目所说的范围。

那么,在这十一个国家里,涉及明朝通过土司羁縻、实际占领的方式经营过的,有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四个,通过册封授官设制的方式打交道的是印度尼西亚,通过册封藩属国方式进行的有菲律宾、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进行过交流的则包括以上全部,另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设立过军事基地性质的官厂。下面拆开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说一下他们和明朝的交往历史。

1、越南

越南是和明朝交流最为频繁的东南亚国家(几乎没有之一)。那时候的越南,北边是安南,南边是占城,另有个别地区在当时属于明朝直接管理。

明朝建立的洪武元年,越南是陈朝裕宗陈日煃在位。洪武二年朱元璋宣谕四海,高丽、日本、琉球、安南、占城、吕宋等各个国家,五月遣使册封陈日煃为安南国王,十二月册封阿答阿者为占城国王,这年年底,占城、安南双双前来入贡,明朝对于二者的宗主关系确立。

建文二年,陈朝权臣胡季犛废陈少帝自立,建立了越南胡朝,而明朝正值靖难之役,无暇南顾。六年之后,腾出手来的永乐大帝就开始解决越南问题,灭安南国,将安南按照内地例,设交阯布政司,下辖十五府、四十一州、二百一十一县,又置交阯都司,辖四所十四卫。但是越南此起彼伏的反抗一直持续,成为明朝的噩梦之一。宣德三年,明朝诏废交阯三司,三年后又册封在当地反明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黎利为安南国王。至此,越南北部又恢复为宗主国附庸关系。

嘉靖六年,黎朝权臣莫登庸篡夺帝位建立安南莫朝,越南进入南北朝时期。嘉靖十九年,明朝陈兵十万于镇南关,征讨莫朝,莫登庸自缚请降,明朝诏设安南都统使司,封莫登庸为安南都统使,轶从二品,世袭,安南法理上成了内属明朝的自治单位。万历二十年,越南黎朝攻占莫朝都城升龙,莫朝实际灭亡,但是莫朝残余势力仍盘踞越南北部的谅山、高平一带,一直持续到南明永历三十一年也就是清康熙十六年。其间,在明朝灭亡之后,南明势力仍然保持了对莫朝的宗主宣称,而在南明江河日下之时,还有明朝势力撤入越南,上演了一出波及南明、清、越南黎朝、越南莫朝两国四方的大戏。

占城因为在陆地上隔着安南,所以与明朝的交流要少的多。洪武三年,朱元璋遣使颁科举诏于占城,也就是说,那边的读书人可以来明朝参加科举(如果考得中的话)。占城国的历史,就是被北边的安南国不断南侵的历史,明朝这边从一开始就有“安南与占城构兵,天子遣使谕解”的事,这还是洪武三年的事,而占城最后一次进贡明朝,是在嘉靖二十二年,从那之后,占城基本就成了安南的自留地。

永乐元年,安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攻占了占城首都,但是天道有常,五年之后明朝南下灭安南,占城也在明朝要求下挥师北伐,夺回了一部分土地,但是有一部分地方也被明朝先期占领,并设置了升华府。那时候占城和明朝的关系非常好,郑和等人下西洋,多次都是抵达占城休整,双方宾客往来,书写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美好篇章

2、老挝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内陆国,老挝在元朝的时候曾被元朝占领,设立了老告总管府,也就是现在的琅勃拉邦。老挝在《明史·外国传》里是找不到的,因为它在《土司传》——老挝军民宣慰使司。

老挝在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都有和明朝联系,最后一次进贡是万历四十一年。老挝宣慰司长期是安南的侵略对象之一,明朝多次责备安南。嘉靖准备征安南的时候,老挝还是计划中的一路偏师,准备征调老挝、八百、车里、孟艮四家兵马,从侧翼攻击安南。

3、柬埔寨

明朝那时候,柬埔寨还叫真腊。洪武三年,明朝遣使臣郭徵等诏谕真腊,次年,真腊国王遣使进贡,然后和明朝保持密切的贡使往来一直到景泰年间。然后就没了。

明朝和真腊还有一个外交小故事。

当年明朝派人出使真腊,结果有三个兵不知道是怕死在那边还是怎么,半道上跑了,使臣找来找去找不着,又怕回去被朱棣给炖了,于是施压真腊国王。真腊国王死的心都有了:你找不着我就能找着?但最后还是想了个办法——从真腊逮三个人代替那仨逃兵,回国了。然后朱棣知道这事了,倒是没发雷霆之怒,反而很和谐地处理了这事:中国人自己跑了,和他们真腊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让他们赔偿呢?再说了,他们的话和咱们的也不一样,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我咋用他们呢?于是给这仨倒霉鬼发放了衣服和盘缠,送回去了。

当年某国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搞的中国鸡犬不宁好几年;这明朝一次丢了仨,也没见如何,啥叫大国风范?!(战术后仰)

4、泰国

泰国在当时叫暹罗。当时泰国北部的清迈、清莱,被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制度,羁縻设置了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永乐年间又拆分出了八百者乃军民宣慰使司。

暹罗和明朝关系不错,洪武三年朱元璋遣使招谕其国,那时候他们还叫暹罗斛国。暹罗斛国国王在洪武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连续五年入贡,给明朝送来了大象、乌龟、黑熊、白猿、暹罗地图等物件。洪武十年,这国家的太子亲自来入贡,朱元璋很高兴,派人送去一颗印,“暹罗国王之印”,从那之后,他们就叫暹罗了。

暹罗国在明朝中后期有一次很露脸的出现是在壬辰倭乱的时候。那年他们给大明万历皇帝上书,说要派水师攻打日本,明朝说你别添乱,这事就寝了。凑巧,赶上刘綎打缅甸,路上招募了不少暹罗兵,然后又给带到朝鲜去了——所以,暹罗也是壬辰倭乱的参与者之一。

暹罗最后一次进贡明朝,是在崇祯十六年。此后在南明的时候,仍然保持了很强的存在感,岷王朱禋氵纯之子朱雍□最后就退入了暹罗,不知道有没有后人在那边。另外,暹罗当年还准备率部响应李定国,合兵对付清朝,结果在半路上接到了李定国病死景线的消息,于是大哭而去。

5、缅甸

今天的缅甸,在明朝的时候还是一盘散沙。明朝对此实行的是册封设立羁縻行政区的方式,所以他在《明史》的位置是《土司传》。大抵而言,今天的缅甸北部,克钦邦东部的迈立开江以东到恩梅开江之间,是里麻长官司,恩梅开江到高黎贡山之间属于丽江军民府,克钦邦西部和实皆省是孟养军民宣慰使司;掸邦以萨尔温江为界,东边是孟艮御夷府,西边是木邦军民宣慰使司;曼德勒、马圭所在的缅甸中部,是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勃固、仰光的印度洋沿海一带是明朝设立的大古剌军民宣慰使司,稍微往北的东吁附近,介于缅甸司、大古剌司之间的,是底兀剌军民宣慰使司;而底马撒军民宣慰使司有争议,谭其骧地图册定位在马来半岛的毛淡棉附近,但是据考古发现,这个宣慰司有可能不在这儿,而是在印度的阿萨姆地区。

大致就是这样。

明朝和缅甸的战争网上说的很多,但是有一个误区很多人都进了坑:和明朝在万历年间在云南掐架的那个缅甸,实际上是在统一了缅甸中、南部之后的底兀剌宣慰司,而原来的“缅甸”宣慰司,其实是被南边这个给灭了的倒霉鬼。前边的这个被称为东吁王朝,后边的叫阿瓦王朝,咱们总是拿着类似于明清继承关系来琢磨,实际上人类似于南北朝或者是东晋与十六国。而被曲老师吹爆的麓川王朝,实际上是滇西的一个政权,只不过是介于中缅边境,所以理论上并不能算缅甸的。

6、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在当时还一群小邦国,其中有个叫急兰丹的就是今天的吉兰丹,这个在永乐年间曾和明朝关系不错,永乐九年遣使入贡,第二年郑和也去他们那儿进行了友好访问。

当然,这堆小邦和明朝关系比较近的是彭亨。洪武十一年,彭亨国王麻哈剌惹答饶遣使入贡,在永乐九年、十年、十二年、十四年,都与明朝有往来,在万历年间明朝还知道有彭亨的存在。

7、新加坡

新加坡当时是柔佛,挨着彭亨。在永乐时期柔佛还不是啥出名的国家,甚至可能都没有政权,所以郑和遍历西洋,“无柔佛名”。到了万历年间,这个名字才出现,“其酋好构兵,邻国丁机宜、彭亨屡被其患”,而且这个时候柔佛已经是南洋华人重要聚集地了,因为这里是重要的商贸之城——华人贩他国者多就之贸易,时或邀至其国。

8、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最被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是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南苏门答腊省的旧港宣慰司。永乐五年,也就是明朝出兵安南的同年,设置了旧港宣慰司,以南洋旧港地区华人领袖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永乐二十二年,旧港宣慰使施进卿去世,其子施济孙请袭,朱棣派郑和去宣旨任命施济孙为新一任旧港宣慰使。很多人都说这只是明朝的YY,明朝没有任何管辖此地区的具体举措。那这就是见仁见智了,毕竟琉球国《历代宝卷》记的最后一封关于旧港宣慰司的国书,是正统五年双方商贸来往时候留下的,也就是说,此时旧港宣慰司的名号在还存在于南洋。更多的是个名号,要是只悬挂一个“施”字招牌,亦或者什么其他王国,保不齐半道上就被人劫了,去琉球吕宋安南占城等国贸易往来的时候也不一定好使,宰客也说不准。但如果挂着“大明旧港宣慰使 施”呢?国字头的,甚至于比安南国王、琉球国王还近——毕竟你是外藩,而我是内职。这个面子还是会有的。

第二处说的比较多的就是爪哇,说某事某事给忘了的时候往往就到爪哇国去了,爪哇,元朝的时候带人去砸过场子,但是输了——这也是元朝武德含金量不如宋的证据之一,你看人大宋在澶渊就打了大胜仗。明朝的时候,爪哇入贡比较多,交流也多。洪武二年,明太祖遣使以即位诏谕其国。

当时爪哇国有东王、西王(不是太平天国那种),这俩打来打去,正碰到郑和带着友好的使者们登岸,西王的部下也是猪油蒙了心脑子勾了芡,居然带人上去砍死了明朝一百七十人,西王当时就吓懵了,赶紧谢罪。永乐听了直嘬牙花子:杀了人你得赔钱,杀了一百七十个,你就赔黄金六万两吧!

可恶的西王凑了三年,凑出来一万两,郑和过去收租,一看只有一万两,说你这不像话啊,跟我走一趟吧!到了北京,礼部也不含糊:哎?欠钱不还?我希望你喜欢顺天府的地牢,因为你会在那里度过余生!永乐满脸黑线:朕操,你们别闹行吗,咱是天朝上国,不是小流氓知道吗?!朕罚款区区六万两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的错,我难道真缺这些钱吗?!(崇祯:皇爷爷你不要我要!)

第三处就是苏门答腊。苏门答腊有明朝的一个军事基地——苏门答腊官厂,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后勤基地之一。下西洋的时候,那可是几百条船上万号人,这人吃马嚼的,开开门的挑费二十多亿,还有船只的维修保养,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地点,于是明朝就在海外设立了四个官厂,分别是满剌加、苏门答腊、古里、忽鲁谟斯。

官厂啥样呢?

摆栅城垣,立四门更鼓楼,晚上巡逻警戒,城垣里又设立重栅小城,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在这些仓库里存贮,以备随时之用。

其中,满剌加官厂就在印度尼西亚。

9、文莱

文莱当时叫浡泥国。洪武三年八月,明太祖命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浡泥。这国家和明朝关系非常棒,棒到他们国王亲自来中国朝贡然后死在中国然后葬在中国,不回去了。浡泥麻那惹加那国王墓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南麓,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国王墓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六年,浡泥国国王携王室、陪臣,共计15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同年10月病故南京城,年仅28岁。明成祖朱棣遵其“希望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以礼葬王侯的仪式埋葬,谥恭顺王,建祠祭祀,并以西南夷人身份入籍中国坟户,世代为之守墓。

浡泥国王墓,2012年11月南京浡泥国王墓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遗产点之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根据日程,2015年完成准备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遗大会审议。2019年9月8日,文莱公主玛斯娜为浡泥国王历史陈列馆揭牌。

10、菲律宾

菲律宾当时两个主要国家,北边的叫吕宋,南边的叫苏禄。

吕宋虽然离着中国很近,但实际上交往并不多。洪武二年、三年的时候明朝满世界撒使者,但是吕宋一直到洪武五年才遣使入贡,而且在永乐八年之后就不来了。

然而这并不代表明朝和他们的故事就没了,实际上吕宋和明朝之间的故事很多,比如华人在那边帮着打仗,比如华人过去抢地盘,比如大财迷万历听说那边有银矿之后想要远征吕宋,比如国姓爷当年想征服吕宋以反攻大陆……当然,最出名也是最彰显明朝实力的,则是吕宋撤侨事件。

公元1594年1月6日,一批武装的中国帆船抵达马尼拉,率队的是7名中国官员,他们自称来自中国福建漳州。西班牙人在记录中宣称,这7名中国官员级别很高,不是总督就是县令。

1594年3月24日,临时总督路易斯在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中写道:

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马尼拉这里的10000华人中的一半,乘坐他们本国派来的船只回国。目前已经有3000华人上船了。我们还会尽量往船上塞华人。

为了威吓西班牙人,连三大征都搬出来了:如日本诸岛犯我属国,朝廷三遣吏兵屠釜山,恢復朝鲜,还直其王,以守宗庙;鬼方杨酋不畏王章,夺父、贼弟、弃妻,擅杀其民,南檄吏士驱兵进缚,千里之国夷宗翦土,鞠为茂草:非尔等所耳而目之者乎?

三大征都搬出来了,也算可以了。

苏禄就有趣了。

还记得前面说的中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国外国王墓吗?一个就是前文所说的南京浡泥国王墓,还有一个,就是这个苏禄国王墓,在山东德(dei)州。

永乐十五年,跟着郑和来北京朝贡的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刺在回家的路上病死在山东dei州,他的儿子仰慕大明,就上奏说不准备回去了,让弟弟回去当国王吧,我就在这儿陪着爸爸了。于是,山东dei州的这个苏禄国王墓边上还有一个村,是外国王爷的后裔守陵人。

11、东帝汶

那时候叫古里地闷,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去过。

user avatar

谢邀

答案是有

马欢《瀛涯胜览》

“凡中国宝船到彼,则立排栅,如城垣,设四门、更鼓楼,夜则提铃巡警,内又立重栅,如小城。盖造库藏仓廒,一应钱粮顿在其内,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其国王亦自采办方物,挈妻子带领头目驾船跟随宝船赴阙进贡。”

这是正儿八经地在一个属国设立官仓作为前往东南亚各地做官船贸易的集散地,算作明朝官家在东南亚的经营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再往宽点说,如果是受明朝政府承认的商人,至少隆庆开关后那些拿着船引往来东南亚各个贸易都市的华人社区的海商,也可以算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具体可以去读《东西洋考》。反正我从来没有听说不能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搞经营这种怪话的,不然外商社区这种怎么算?跨国公司怎么算?

只会张口“实控”闭口“实控”的明朝PTSD就不要来这个回答下面复读尬杠了,勿谓言之不预

以上

—————————以下内容已无关问题,可勿看——————————————

就知道这种话题会引来碰瓷的,碰瓷的大概套路我也猜得到,无非就是看不懂回答,只盯着“属国”两个字当喷点然后反复迫真类比嚼烂梗的小鬼罢了

然而可惜的是,不管这些属国自己如何自嗨,如何cos大明的外交模式和周边的国家交往,这跟他们接受朝贡关系,向大明称臣受封的事实时一点也不冲突

有些人之所以觉得朝贡可笑,核心原因还是这块的阅读量太少,不了解近代早期是怎样一种模糊且错综复杂的state systems,不知道这种用Tributary States强化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做法,远远不是大明一个孤例。


就拿很多带清粉津津乐道的所谓“法理”来说,向克里米亚鞑靼纳贡的带俄罗斯,向Porte纳贡的波立联盟、威尼斯和哈布斯堡,从法理角度上都可以称之为奥斯曼的“属国”呢

不服吗,不服就把那些属国身份的外交文书全部撕毁呗

当然,法理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但U1S1,综合法理、政治影响力、军事干预能力和经济上的重要性,说明朝早期的马六甲是明朝的属国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所以拿什么巴铁关系来这里强行尴尬迫真论证的明黑小鬼,只能说好走不送了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明清时代,与中国联系最紧密的附属国无疑是朝鲜与琉球。因此,这两个国家留下了大量对研究明清历史有极高价值的史料,比如琉球王府编纂的《历代宝案》。

那么,为什么我要着重的介绍这本书呢?原因也很简单,这是琉球王府500年来历代留存的外交文书的合集。

可以说,《历代宝案》是琉球与中国、朝鲜、东南亚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一手史料。

而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琉球王国与东南亚各国互通使节之时,无论是琉球发出去的国书,还是收到的,使用的都是汉字:

1463年,明英宗天顺七年,琉球发往满剌加国国书

另外,从这道国书我们能很直接的看出,琉球派出的使团,从正使吴实坚,到两位通事(翻译),都是华人。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专门从福建一带挑选了“闽人三十六姓”,令他们移居琉球,教授琉球国造船技术并担任翻译。这不,中国移民的作用很快就凸显了出来。

而最经典的一份国书,我认为是宣德三年(1428年)的这一件(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我就不截原书了):

首先,这份国书的发出者是琉球国国相怀机,接收者为“旧港管事官阁下”,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旧港宣慰司的领导。

而值得说的地方,从开头就有,怀机在这里用的敬语是“端肃奉书”。

在1370年,明朝甫一开国,明太祖朱元璋就对国内的书信用于进行了变革。朱元璋认为像是“顿首”、“再拜”、“百拜”这些词“皆非实礼”。从此之后,但凡致书于尊者,皆称“端肃奉书”,答则称“端肃奉复”。

可见,琉球国与东南亚诸国间的交往,也遵循着明朝制定的书信用语格式。

另外,在提及护送漂流民等具体事务的时候,无论是琉球还是东南亚诸国,使用的都是明朝年号标明具体时间。

数百年来,琉球国能够使用明朝的汉字、年号、书信用语,畅通无阻的与东南亚诸国进行外交和贸易,足以证明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向安南、暹罗、爪哇、琉球、日本诸国发布了自己的即位诏书:

“太祖高皇帝时,诸番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

有趣的是,此后琉球王府发出的国书,在请求东南亚乃至朝鲜厚待琉球商团时,常常会提到明成祖的这道圣旨中“四海一家”之语:

洪熙元年(1425),琉球致暹罗(泰国)国书
宣德三年(1428),琉球致旧港国书

有朋友或许会说,光看琉球本国收录的文书,是否不太准确?那我们来看看《朝鲜王朝实录》中的琉球国书,照样可以见到“四海一家”

大明皇帝的理念,就这样通行于东亚及东南亚世界之中。

user avatar

答案是肯定的——有!

1、交趾(1407年——1428年,存在21年)

明朝一度收复,设郡县、置交趾布政司。虽然时间短,但不是没有。如果非要说明朝没有在东南亚经营,那么首先请重新定义东南亚,并将越南开除出东南亚的行列。

2、旧港宣慰司(1407年——1470年,存在63年)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有过一点,时间也短。

有人拿三佛齐说事,那就捋一捋怎么回事。

其实三佛齐早在洪武三十年就被灭国了。 当时旅居三佛齐旧港的华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 这时的新三佛齐王朝其实已经是华人国家。

永乐三年,成祖派梁道明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和部下郑伯可一同回国,留下副手施进卿带领众军民。而梁道明受招安后回到了老家,没再回去。

永乐五年,郑和从非洲返航,遭遇海盗袭击,施进卿请郑和协助,郑和大破海盗陈祖义,押回京师受戮。同年,施进卿派女婿往京朝贡,明成祖诏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

宣慰使是明清命名西南海少数地区土司世袭官职,尽管宣慰使有朝贡、按年缴纳定额赋税、战时听供征调的责任,但仍属于标准的羁縻。

但不管怎么说,从永乐五年开始,施进卿成为明朝的官员。

说明朝经营过巨港,有2个标志。

1、实际利用:郑和船队到达旧港,进行了物资补养、船质检查和修补的工作。 当地记载 : “中国明朝皇帝的舰队停泊了一个月,以休整船舶。 ”这说明明朝自己不假他人之手在巨港至少有经营过一个军港区。

2:对行政长官人选决定性干预:施进卿死后,旧港宣慰使继承权发生争执。施二姐根据施进卿“本人死,位不传子” 的遗嘱,实际控制着旧港宣慰使的行政权限。施济孙为了抢夺权利,派丘彦成到朝廷请封。郑和船队到达旧港后,了解了事情真相,没有封施济孙为旧港宣慰使,而是改封施二姐为旧港宣慰使, “是其女施二姐为王,一切赏罪黜陟皆从其制”。

停止下西洋后,明朝对巨港的经营自然停止了。而由于没有了祖国的支持,人单力薄的施家也在成化六年被灭。

最后,说明朝对东南亚的经营,地方小、时间少、力度弱,都是成立的。但说没有,肯定是胡说八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绝非简单的“有”或“无”可以概括,而是一段复杂而充满战略考量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明朝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这并非纯粹的征服,更多的是一种影响力的投射、贸易网络的构建以及对周边秩序的维护。一、 郑和下西洋:光辉的起点与深远的印记谈论明朝在东南亚的经营,绕不开郑和下西洋这一壮.............
  • 回答
    如果明朝愿意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其能力和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政治意愿、资源分配、当地势力博弈、国际局势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朝的国力与技术基础1. 军事与航海能力 明朝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巅峰。郑和船队规模庞.............
  • 回答
    明朝虽有锦衣卫、东厂等赫赫扬名的特务机构,但清朝皇帝在驾驭百官、控制舆论方面却显得更为得心应手,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并非因为清朝皇帝没有特务,而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更精妙、更系统化的统治策略,以及利用了与明朝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剖析.............
  • 回答
    嘿,老乡!听到你在西安读大专护理,明年就毕业了,还碰上东亚大学留学机会,这事儿我得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你说的“东亚大学”是哪一个。日本名字里带“东亚”的学校不少,比如“东亚大学”本身(这个学校在山口县,名字确实就叫东亚大学),还有一些大学可能名字里包含“东亚研究”之类的,但主体名字不.............
  • 回答
    明朝历史浩瀚如烟,要说让我感到惋惜的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那位“生不逢时”的张居正。提起张居正,很多人会想到他那雷厉风行的改革,以及他为明朝续命三十年的功绩。可我每次想起他,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怅然,总觉得,如果历史的巨轮能够再为他多转动几年,明朝的命运或许不会那样悲凉。张居正,字叔大,.............
  • 回答
    在电视剧里,为了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常常将六部尚书描绘成纯粹的执行者。但实际上,明清两代的六部尚书,尤其是在他们各自管辖的领域内,是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的,并非事事都需要皇帝“圣旨”才能动。当然,这种自主权是有限度的,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具体的事务性质。咱们这就掰开了揉.............
  • 回答
    在清朝灭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中,长江天堑和江南水乡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明朝曾经引以为傲的强大水师,其命运却在战局的变迁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境地。这其中的 interplay,值得我们细细道来。长江天堑:屏障的失效与地理的牵制长江,作为一条横贯中国东部的巨龙,其天险之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南国屏.............
  • 回答
    在丁卯之役和丙子之役这两场发生在朝鲜与后金(后来的清朝)之间的战争中,朝鲜确实再次向明朝发出了求援的呼喊,这与壬辰倭乱时期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相似之处:对明朝的依赖和期望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在于,朝鲜始终将明朝视为宗主国,并在自身面临外敌入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明朝求援。朝鲜统.............
  • 回答
    关于段正淳在临死前是否明白段誉不是他亲生儿子这件事,在金庸原著《天龙八部》中,并没有明确的、确凿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和情节来推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段正淳与段誉关系的一些关键点。段正淳是段誉的“父亲”,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也是段誉一直以来接受的身份。段正淳也一直以父亲的身份对待段誉,尽.............
  • 回答
    当然,这种经历,我曾亲眼见过,也曾在许多故事里读到过。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你正沉浸在一段悠闲的时光里,忽然间,一阵风吹过,带来一抹淡淡的香气,还伴随着一阵熟悉的笑声。你抬起头,看见一个人,他带着某种吸引人的光彩,径直朝你走来,仿佛他本就属于那里,又仿佛他的到来,让原本平.............
  • 回答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是读书人仕途的唯一正道,而进士出身更是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就为了这一个名号,但正如俗话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高”也是有讲究的。一旦中了进士,却发现名次不理想,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还能不能再考一次?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明清科举制度下,一旦你通过了最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进化”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生物物种在文字出现后的几千年里,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进化。然而,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那种“明显”的、足以引起普通人关注的,或者说与人类自身发展有显著互动,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尺度内发生显.............
  • 回答
    要是明朝真有电视机这玩意儿,那可就热闹非凡了!想想看,不用跑断腿去听街头说书的,也不用挤破头去看京剧名伶的台词了。这电视机一摆在家里,那可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活生生的写照。首先,肯定少不了帝王家事和朝堂风云。皇宫里那些勾心斗角、妃嫔争宠的小道消息,肯定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制成那种宫廷剧,让.............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若壬辰战争推迟至明朝崇祯年间爆发,其对明朝的影响无疑将是颠覆性的,并且几乎可以断言,这将是压垮这个风雨飘摇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便没有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明朝也很难幸免。以下将详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力求剥离AI痕迹,呈现更贴近历史推演的分析:一、 财政已是强弩之末,战争将是雪上加霜.............
  • 回答
    明朝在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六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南北官制”或“南北内阁”的早期形态。这种制度在明朝初期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北方边患和南方经济重心转移等历史背景而设立的。南京的六部,在明朝初期(洪武、建文时期)与北京的六部是并存且享有同等权力的。然而,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不同朝代灭亡后留下的历史遗产的差异。关于为什么我们“只听说过”明朝遗民“明乡人”,而很少听说宋朝有类似的称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明乡人”这个说法本身。它并非一个官方的、广泛使用的历史术语,更多.............
  • 回答
    明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也常常是人们讨论和批评的焦点。每当看到有人对明朝口诛笔伐,总会让人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在明朝存在的那段时期,世界上真的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存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拿明朝的疆域、人口或者军事力量来和某个同期国家做简单的对比,那样的描述太过于枯燥,也无.............
  • 回答
    要详细探讨明朝对燕山君时期朝鲜的态度和可能的措施,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燕山君,这位李氏朝鲜的第十代君主,确实以其残酷的统治和对士大夫的无情迫害而臭名昭著。而明朝,作为当时朝鲜的宗主国,其一举一动都对朝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朝的“注意”:审视与情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的朝廷绝对对燕山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