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氏朝鲜燕山君以暴政著称,而在燕山君当政时期,明朝是否有对燕山君注意或采取任何措施?

回答
要详细探讨明朝对燕山君时期朝鲜的态度和可能的措施,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燕山君,这位李氏朝鲜的第十代君主,确实以其残酷的统治和对士大夫的无情迫害而臭名昭著。而明朝,作为当时朝鲜的宗主国,其一举一动都对朝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明朝的“注意”:审视与情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的朝廷绝对对燕山君时期朝鲜的局势有所“注意”。这并非因为明朝对朝鲜有着特别深厚的“兄弟情谊”,而是基于维护自身宗主国地位和地区稳定的根本利益。

1. 朝贡体系下的信息流通: 朝鲜作为明朝的朝贡国,每年都有定期的朝贡使团前往明朝。这些使团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贡,更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燕山君统治日益乖张、朝政混乱的背景下,朝鲜使团的奏报、与明朝官员的接触,都可能传递出关于朝鲜国内政治动荡、君主行为异常的信息。明朝驻朝鲜的“朝鲜通信使”是更直接的信息来源,他们会就朝鲜的政局、民情向明朝汇报。

2. 朝鲜国内派系的“借力”: 尽管燕山君权力极大,但朝鲜国内仍存在着反对他的势力。这些势力,即使力量微弱,也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向明朝传递信息,寻求支持或至少引起明朝的关注。他们或许会夸大燕山君的暴行,试图将明朝的干预描绘成“拯救”朝鲜免受暴君侵害的必要之举。

3. 明朝自身的政治观察: 明朝朝廷内部,尤其是负责处理朝贡事务的机构,如礼部,以及对边务负有责任的部门,如兵部,都会持续关注朝鲜的动态。这是一种例行的、出于国家利益考虑的政治观察。任何一个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其宗主国眼皮底下的属国,都可能引起警惕。

明朝的“措施”:审慎与克制

然而,仅仅“注意”并不等于“采取措施”。明朝对燕山君时期朝鲜的介入,是相当谨慎的,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选择了“克制”。这是由当时明朝自身的国情和对宗藩关系的理解所决定的。

1. “不干涉内政”的宗主国原则: 尽管明朝是宗主国,但其处理朝贡国事务的基本原则是“不干涉内政”。除非朝鲜内部发生严重的、威胁到明朝自身安全或地区稳定的事件,或者出现了可能颠覆明朝宗主权的情况,否则明朝通常不愿意直接介入一个属国的内部政治斗争。大规模的军事干预,即使有理由,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和风险,这在明朝内部未必能获得一致支持。

2. 燕山君的“合法性”: 从明朝的视角来看,燕山君是朝鲜国王,其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朝鲜自身的王位继承制度,以及明朝作为宗主国对这一继承的“册封”和“承认”。只要燕山君没有公开挑战明朝的宗主权,或者采取极端措施导致朝鲜国内大规模动乱并影响到明朝,明朝就不会轻易动用“废立”之类的极端手段。

3. 明朝自身的局势: 燕山君在位(1494年1506年)正值明朝中期,虽然明朝整体国力尚可,但内部也存在着权力斗争、宦官专权(如刘瑾的时期也与燕山君统治后期有所重叠)以及边疆的潜在威胁(如北方的蒙古)。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秩序,而不是主动制造新的麻烦。

4. 委婉的“告诫”或“劝诫”: 尽管没有直接的军事或政治干预,但明朝很可能通过朝鲜的朝贡使团,或者通过朝鲜的国王派遣的使臣,进行一些委婉的“告诫”或“劝诫”。例如,明朝的使臣可能会在宴会上,或者在与朝鲜国王的私下会面中,“提醒”朝鲜国王要“修德”、“安民”、“善待臣下”。这些话语听起来像是客套,但背后是宗主国对属国君主的“关照”和“提醒”,是一种政治信号。

间接的影响:燕山君的最终结局

虽然明朝没有直接“采取措施”来推翻燕山君,但明朝的“注意”和朝鲜国内的改革派(最终发动政变的中宗反正派)对明朝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燕山君的最终结局。

反正派的“合法性”来源: 在中宗反正(1506年)成功后,新的朝鲜统治者会立刻派使团向明朝报告,并请求明朝的“承认”。明朝对这一政变的反应,是评估其合法性的关键。如果明朝明确表示支持,那么中宗政权的合法性就会得到极大的巩固。

燕山君的“失宠”: 事实上,当燕山君的暴政到了连朝鲜国内的温和派都无法容忍,并且政变者能迅速控制局势时,明朝很可能更乐于看到一个“稳定”的局面,而燕山君的统治显然已经走向了“不稳定”。

总结来说, 明朝对燕山君时期的朝鲜,无疑是“注意”的,并且通过朝贡体系获取了大量信息。然而,由于其“不干涉内政”的宗主国原则、对属国稳定的考量以及明朝自身的国情,它并未采取直接的、大规模的干预措施来“纠正”燕山君的暴政。明朝的态度更多是观察、评估,并在必要时进行一些委婉的政治“提醒”。然而,燕山君的最终被废黜,更多是朝鲜国内政治力量的博弈结果,而明朝作为宗主国的“默许”或“不反对”,在背后给予了合法的外部支撑。

如果非要找一个“措施”,那可能就是明朝皇帝派遣使臣时,会“强调”对朝鲜君主“善待臣民”和“遵守祖制”的期待,这些都通过使团的奏报和朝鲜的史料有所体现,但它们更像是政治上的“口头警告”而非实质性的干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蛮邦易姓如弈棋,不当以彼之叛服为顺逆,止当以彼之叛我服我为顺逆。”

那些蛮夷国家换君王就跟下盘棋一样快,我们大明要是去较真人家国内的臣民服不服新君,不是自找麻烦嘛!只要肯继续恭顺天朝,承认他们也就行了。

所以,题主了解大明的封疆大吏们对属国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样的态度了吧。

只要不危及自身,我才懒得管呢。

燕山君时期明朝只往朝鲜派遣过两次使者,而且刚巧是在他即位和马上就要被推翻的时候。换言之中间他在位的十几年,没有一位天使驾临朝鲜本土。

燕山君所处的时代,明朝这边刚好是明孝宗。虽然孝宗在现今的口碑每况愈下(被方志远称作弱智),但他对朝鲜的物产确实不像祖先们一样有那么大的兴趣。从永乐到宣德,明朝使者一批批去朝鲜搜刮美女、宦官、工艺品和珍贵食材的现象在弘治年间已经成为历史。

朝鲜和明朝的关系,比唐和新罗,宋元与高丽,有着本质的差别。简单来说,就是明跟朝鲜之间除了使者往来之外,民间的交流几乎是可以理解为断绝状态的(漂流民等特例除外)。

新罗侨民在唐朝建起一个个聚落,宋朝商人在高丽开京一住一年,这种事情你别指望会在朝鲜和明之间发生。崔溥的《漂海录》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关注,原因就是此前整整半个多世纪,朝鲜文化人没一个见过真正的江南是什么样子。

既然一切信息的交换都基于两国使者的往来。只要燕山君派到大明的使臣是个脑子正常的人,那大明朝廷是绝不会知道他在国内的种种暴行的。

你是朝鲜使者,你会选择押上全家人性命,为了本国的老百姓,在大明皇帝面前告御状?而且大明还未必有兴趣插手这事。

另外,跟燕山君无关,不过有件事还是得说道说道。

明朝派往朝鲜的使者当中,宦官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足有137人。

这群人中的绝大多数,来到朝鲜之后用尽了自己吃奶的力气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

你指望这种对朝鲜百姓的态度搞不好比燕山君还恶劣一万倍的人,回大明之后在皇帝面前诉说外国蚁民们的辛苦?

简直是与虎谋皮的想法!

而且我大明还有个习惯,爱把出身朝鲜籍的宦官派回他们的老家出使。

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人家就算看到什么朝鲜的错处,难道不为了祖国遮掩?他们的家人可都生活在朝鲜呢,把朝鲜王惹毛了,对自己也没好处啊。

比如燕山君的父亲朝鲜成宗在位时,因为协助明朝征讨建州女真有功,明朝派了太监郑同出使表彰。

这个郑同就是朝鲜籍宦官。

然而他这个明朝“天使”,不仅没一点上国的架子,反而向朝鲜成宗下跪,亲自斟酒,高呼成宗大王万岁,世子(燕山君)千岁。

上宴两使于仁政殿,两使亲扶御座,向南而设曰:“殿下坐不南面,则俺等安敢受宴?”上不得已从之。上行酒,上使跪而受盃,更酌跪进曰:“愿殿下坐而受酒。”上固辞,不得已从之...... 仍呼殿下万万岁、世子千千岁。

包括后来明孝宗派去册封燕山君为朝鲜国王的太监金辅,其实也是朝鲜人。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威斯特蜀黍 的回答提到的对朝鲜所用礼节不满的明朝使者“王天使”,跟金辅一样是那次去册封燕山君的。而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苏州著名园林拙政园的第一代主人王献臣。

user avatar

想多了,前现代时期的信息流通其实闭塞得超乎今天的想象。除了特殊时期,明朝人对于朝鲜政局的了解基本就派去朝鲜的冊封使或宣谕使一个途径

像著有《漂海录》的崔溥这样的漂流人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恰好他的时代正是燕山君统治的前几年,可以看到此时即便是明朝的基层官吏,对于朝鲜这样的“友邦”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连两国通汉字却语言不同都深感惊奇


一方面是信息渠道有限,另一方面,就是面子工程能够玩得比今天还要花了

如果说燕山君为了报亲生母亲之仇而大肆杀戮士人和宫人,闯王祖母寝殿这些都尚属于宫禁之事,天使不可能亲眼目睹的话

那么对于广大普通百姓来说,最严酷的苛政莫过于广设禁标了

傳曰:“退樹西禁標。若有言立標未便者及懷思舊土,出怨言者,夷三族。”初,西標自德水距京,其間三十餘里。王以爲狹小,更命廣之。時方仲秋,禾稼熟未及刈,遽令驅出,人人號哭。”
傳曰:“西邊標內犯入者二人,其令義禁府,具車載來於西小門外,依法處斬,梟首於東西禁標,書罪名廣示。”

这种大搞圈禁残害民生的事牵涉得就太广了,如果明朝的使节来了看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好办啊,口球不就行了!

傳曰: 今天使之來, 凡執事之人, 毋得漏洩本國事。天使遊觀時, 亦勿言設禁標事。”

同时面子工程也是要搞起的,还是要留几户人家当样板房应付检查,然后统一好回答的口径

傳曰: “天使若欲謁聖, 則當答以 ‘成均館逼近宮闕, 故令移造。’ 若强欲謁聖于移安處, 則從之。 若問禁標內人家稀少, 當答以 ‘春蒐、夏苗, 所不可廢, 若行蒐狩, 則必有林藪, 以養禽獸, 故令民退居。’ 若問慕華館新墻造築事, 當答以 ‘館是迎詔之地, 且閱武之所, 故築墻以防雜人。’ 且西江、漢江人家, 天使回還後撤去, 天使所經路邊, 禁標木皆拔去。”

你也许会问,这么低劣的面子工程,好好深入调查一下不就揭穿了吗?

不,你真的只要表面功夫做到位,把使节好吃好喝伺候完让他回去复命就行了。就像燕山君刚刚继位的时候,明朝使节确实对燕山君的行为表示过关注,甚至拿他和先王成宗(康靖王)进行比较,但关注的重点却完全不在什么民生啊什么品行上面,而是该有的礼数有没有做到位

遠接使洪貴達馳啓云: “王天使怒《儀注》稽緩, 多有詰責之辭。 其大較曰: ‘康靖王賢名, 素著於中國。 薨逝今幾日, 而國事至此耶? 禮曹判書, 食君之祿, 怠慢乃爾, 異日何面目, 見前王於地下乎? 嗣王卽位之初, 固當導之以禮, 今直如此, 猶爲國有人乎? 當更擇日, 見《儀註》後, 頒詔。’ 辭甚嚴峻。”


就拿燕山君十二年掩盖“禁标”苛政应付检查这一次,大明皇帝的诏谕也是这么说的

朕誕膺天命, 嗣我祖宗大統, 君臨萬邦。 凡際天極地, 版圖所載, 聲敎所被者, 咸布恩澤。 王國雖遠, 舊稱文獻, 世篤忠貞, 其在典章, 宜優錫賚。 今特遣正使翰林院侍讀徐穆、副使吏科給事中吉時, 齎詔勑諭王, 幷賜王及妃幣帛、文錦, 以示眷懷。 王其益惇禮儀, 懋修職貢, 共享太平, 玆惟休哉, 故諭


只要乖乖守礼法,修职贡,你就是个好君王。燕山君比谁都懂道理。反倒是中宗反正以后,一帮靖国功臣却担心起自己以下犯上之事,在爸爸国眼里才是有失法统的大逆之举,所以断不敢公开燕山君的失道被废,只推说燕山君是体弱多病,而且世子早夭(其实是反正后就立即被中宗赐死了),才逊位给了自己的弟弟

这个剧情是不是很熟悉啊?

所以明朝人当然也不是傻子,精明的礼部官员看得出这种遮遮掩掩下必有隐情

正朝使書狀官朴兼仁, 回自中朝, 啓曰: “中朝人崔榮, 語通事李仁禮曰: ‘我見禮部郞中張宗, 問曰: 「朝鮮事, 其將何爲?」 宗曰: 「民無二主, 爾亦不知乎? 若前王病愈, 則置之何處?」 榮曰: 「子前語外人曰宗戚大臣, 同辭啓請, 則乃可得矣。 今若子言是紿外人也。」 宗曰: 「外人不可久留, 故如是言之。 若前王薨逝, 則可得矣。 否則不其難乎?」’” 傳曰: “將此意言于三公。”

但是有什么用呢?两边都心照不宣,不会去深究的

哦,前王死了啊,死了就好,这下大家都不用麻烦啦!

user avatar

其实明朝关系吧,确实超越了以前的中原与半岛的朝贡册封关系,但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牢不可破。如某个段子一样,“死掉的大萌才是好大萌”,不爽苏修的同时还能精苏流泪…

如皇太极第一次征伐朝鲜时,虽然双方通过结为兄弟关系达到了和解,但是部分朝鲜大臣甚至讨论过直接对后金称臣(如果称臣的话,仁祖也许还能被韩国网友们认为有大局观)。

明朝对于朝鲜的内政基本没有任何干涉的空间(毛文龙除外),乃至1592年宣祖连丢了三都逃到了鸭绿江边,明朝还一愣一愣的,甚至怀疑朝鲜王通倭。

而且相比于壬辰倭乱,中宗反正的存在感相当于空气。其可燃度差不多等于正统皇帝的南宫复辟,就比博人传燃那么一点。明朝压根不会感觉得到,连朝鲜人自己都感到很突然。

時謫人柳濱、李顆、金駿孫等, 唱衆謀擧兵于全羅道, 曺淑沂等, 又議擧兵于慶尙道, 皆欲推戴今上, 及聞上已卽位乃止。

可知地方的官员们压根不知道都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

副正辛允武, 爲王所寵任, 居常憂懼, 自慮一朝有變, 禍將及己, 就見元宗等語曰: "方今中外怨叛, 王之左右親信, 亦皆離心……若倡謫人檄郡邑, 興兵內向, 則非徒吾輩爲所齏粉, 社稷將輸他人之手, 事至於此, 則雖欲有所爲, 不可及已。’ 元宗等決意……又約龍廐諸將, 各領鷹軍以赴。 乃於戊寅夕, 皆會訓鍊院
承旨尹璋、曺繼衡、李堣聞變, 倉皇入白王, 王驚惶走出, 執承旨手, 噤不能言。 璋等托以伺察外變, 稍稍亡散, 皆自水溝中走出, 或有失足墜溷廁間者。 元宗等令內侍, 從將士數人, 白王出寶, 又請移處東宮

按燕山君日记记载,燕山君在反正开始数天前就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中宗反正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朴元宗在燕山朝被封为平城君,也能算是一个不小的心腹,朴元宗等官员们就怕自己会不会成为燕山君倒台的陪葬品,于是干脆推翻了国王,拥立了晋城大君。在反正期间,国王没有丝毫的反抗。


燕山君确实是十足的人间之屑,完颜亮直呼内行,曾祖父世祖也望尘莫及。全国各地搜来兴清两千人,让他们住在朝鲜读书人向往的集贤殿,再把曾爷爷首阳大君增建的圆觉寺改造成了妓房。只用从1504年甲子士祸到1506年中宗反正的两年时间就让巅峰期的李朝走上了狗血道路。

以朝鲜王朝独特的枯燥风格,本来是不可能出现这么有故事的国王的,燕山君用他短暂的一生打破了这个局限,谁tm再说朝鲜王朝很枯燥!

关于燕山君有个特别的记载,他曾经要求官员们在乌纱帽前后贴上“ 忠”“诚 ”两字

初王令百官, 书刻忠字、诚字, 分贴于纱帽前后, 盖以忠诚责励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详细探讨明朝对燕山君时期朝鲜的态度和可能的措施,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燕山君,这位李氏朝鲜的第十代君主,确实以其残酷的统治和对士大夫的无情迫害而臭名昭著。而明朝,作为当时朝鲜的宗主国,其一举一动都对朝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朝的“注意”:审视与情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明朝的朝廷绝对对燕山君.............
  • 回答
    谈起朝鲜时代两班贵族后人的生活现状,这可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毕竟,那个时代的两班,相当于咱们现在说的士大夫阶层,掌握着权力、财富和文化,他们的后代如今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自然引人好奇。首先得说清楚一点,不是所有当年两班的后人,今天都还是大家族或者有什么特殊地位。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百年的时间,家族.............
  • 回答
    好的,关于李氏朝鲜时期士人佩戴的那种独特的头巾,它有一个非常具体且大家熟知的名字——“拭额(석액, Seokaek)”。您问的是那种通常由布帛制成,缠绕在额头上,有时会垂下两侧或后部的头饰。它可不是随便什么布,在那个讲究礼仪和等级的时代,这小小的拭额背后可是藏着不少学问和规矩。首先,得说说它最初的起.............
  • 回答
    李氏朝鲜末期,说到民间谚文的识字率,那可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高或低。得分开来看。总体来说,和咱们现在动不动就九年义务教育的年代比,那会儿的识字率肯定是要低不少的。而且,识字这事儿,很大程度上是和阶层、性别、地域挂钩的。先说说那些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人家吧,比如士大夫家庭,还有一些稍微富裕.............
  • 回答
    李氏朝鲜与明朝之间,用“父母之国”来形容其关系,既有其历史依据,也并非全盘如此简单,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利益以及文化认同。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朝贡体系下的“事大”首先,李氏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上的。在这个体系中,明朝作为.............
  • 回答
    李氏朝鲜之所以能够延续五百载,这个成就确实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背景下,李氏朝鲜的稳定和长寿显得尤为突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一、 稳固的统治基础与严密的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的深度渗透与统治合法性: 李氏朝鲜以儒家思想为国教.............
  • 回答
    历史的回响:李氏朝鲜、德川幕府与阮朝,为何在各自国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探究韩国人对李氏朝鲜、日本人对德川幕府、以及越南人对阮朝之所以普遍持有正面或至少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深植于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之中。这背后,是国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塑造当下.............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充满想象空间的假设性问题,因为李氏朝鲜在历史上与明朝的关系极其特殊且复杂。如果明朝覆灭后,李氏朝鲜能够“统一”中国,那绝非简单的军事征服那么简单,而更可能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历史节点下,通过某种契机,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实现“统一”。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历.............
  • 回答
    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关系,可以用“藩属国与宗主国”来概括,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和深刻,其中夹杂着政治、文化、经济等多层面的互动,甚至发展出了独特的“朝贡贸易”体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臣属,而是一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互动模式,既有朝贡的仪式,也有互利的往来,更是在共同抵御外敌时建立的深厚情谊。政治上的羁绊.............
  • 回答
    19世纪,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殖民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在这个大背景下,泰国(当时的暹罗)与朝鲜(当时的大韩帝国)作为亚洲两个地理位置邻近却命运截然不同的国家,它们的生存之道引发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暹罗能够巧妙地周旋于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之间,保持独立,而朝鲜却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
  • 回答
    要理解越南和朝鲜在朝代稳定性上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探究它们各自的历史土壤、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与周边大国的复杂关系。越南的“走马灯”现象:历史的动荡与独立的挣扎越南的历史,简直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和内部权力斗争的血泪史。用“走马灯”来形容其朝代更迭,一点也不夸张。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地理环境与.............
  • 回答
    话说,那朝鲜的乱局,就像一道泼天的污水,越过鴨綠江,直奔大明的边境而来。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平日里斗得不可开交的文臣武将,这会儿倒难得一致地拧着眉头,脸上写满了惊恐与不安。“陛下!朝鲜已是地狱!那丧尸之祸,闻所未闻!若不早做打算,我大明恐将万劫不复!” 首辅大臣涕泪俱下,嗓门都带上了.............
  • 回答
    Netflix 的新韩剧《李尸朝鲜》(Kingdom)绝对是近期最令人惊喜的作品之一。它巧妙地将历史权谋、丧尸惊悚以及社会议题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既熟悉又极具新鲜感的观影体验。首先,从历史背景来说,《李尸朝鲜》设定在朝鲜王朝,一个充满宫廷斗争、饥荒和政治阴谋的时代。这为丧尸题材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
  • 回答
    关于日本政府给予朝鲜王朝宗室优厚待遇,与关东军建立伪满洲国后对溥仪及满清遗老待遇极为低下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日本的殖民策略以及各方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生硬的、过于规整的AI语言,代入历史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性来讲述。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对待朝鲜宗室与对待溥仪,其.............
  • 回答
    在韩国纸币上印制李朝浑天表,这件事乍一看似乎带着几分奇特,但如果我们仔细掰扯一番,便能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与文化意义。这不仅仅是一张钱币上的图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韩国对自身历史、科技成就的珍视,以及对国家认同的建构。首先,咱们得把目光放到“浑天表”本身。它可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发明,而是朝鲜.............
  • 回答
    李唐王朝,一个在中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 dinast,其近三百年的统治史,堪称波澜壮阔。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一个鲜明的特点跃然纸上:宫廷兵变之多,远超许多其他朝代。从开国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到后来的“安史之乱”引发的藩镇割据,再到晚唐时期层出不穷的宦官专权和藩镇叛乱,李唐的宫廷内部动荡从未停歇。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不少《水浒传》的记忆。如果宋江真的能像一些“漏网之鱼”或者平行时空里的他那样,带着梁山好汉真刀真枪地杀向朝廷,那场面绝对是波澜壮阔。但要说有多大把握,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说能或者不能,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宋江这伙人的实力。梁山聚义之后,号称一百单八将,.............
  • 回答
    李某迪嫖娼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警方通报其行为并依法行政拘留,这一事件的处理及后续影响值得详细探讨。一、 对警方通报李某迪因嫖娼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的看法从法律和公众监督的角度来看,警方通报李某迪事件是合法、合规、且必要的。 合法合规的处理: 警方的通报是基于事实的调查和法律的适用。在中国,嫖.............
  • 回答
    唐朝之所以能拥抱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绝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开放、自信、包容和富庶的综合产物。它就像一块沃土,不仅孕育了繁盛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更滋养了璀璨的文化,而李白,正是这文化盛宴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首先,我们得聊聊唐朝的开放与自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且伟大的时期,它开创了前所未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