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李氏朝鲜可以延续500年之久,超过所有中国封建王朝?

回答
李氏朝鲜之所以能够延续五百载,这个成就确实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背景下,李氏朝鲜的稳定和长寿显得尤为突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

一、 稳固的统治基础与严密的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的深度渗透与统治合法性: 李氏朝鲜以儒家思想为国教,这一点至关重要。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以及“忠君爱民”的道德观念。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为君主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制高点和统治合法性。百姓从小接受儒家教育,被教导要尊敬君主,服从权威。即使有不满,也很难在思想上形成颠覆性的反抗。国王作为“天子”,是联系天命的象征,其统治的合法性有神圣的色彩。
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与中国类似,李氏朝鲜也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然而,李氏朝鲜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在早期,更加注重儒家经典和道德修养的考察。这使得成为官员需要经过严苛的思想和学问上的训练,确保了统治阶层的思想统一性和忠诚度。同时,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本身也信奉儒家伦理,成为维护王朝秩序的重要力量。虽然士大夫内部也存在党争,但总体上是围绕如何更好地实践儒家治国理念展开,而非根本性的推翻。
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儒家强调宗法制度,李氏朝鲜将此发挥到极致。国王是李氏宗族的最高代表,整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家族。家族的荣耀和延续是至高无上的,这使得人们普遍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秩序,以保全家族的稳定和地位。这种强大的家族凝聚力,也间接巩固了王权。
强大的中央集权与地方管理: 李氏朝鲜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中央政府通过层层官僚体系管理全国,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定期考核,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坐大。尽管也存在一些地方性的问题,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 应对外部挑战的策略与内部稳定机制

“事大主义”的外交政策: 这是李氏朝鲜能够长期存续的关键外部因素之一。朝鲜王朝采取了“事大主义”的外交政策,明确以中国明朝(后来的清朝)为宗主国,承担朝贡义务,并从中获得政治和军事上的保护。这种政策使得朝鲜能够避免直接卷入与强大邻国的冲突,将自身的资源集中用于内部建设和稳定。即使在明朝衰落、清朝兴起时,朝鲜也能相对顺利地完成“事大”对象的转换,避免了类似越南等国在王朝更替时所遭受的巨大动荡。
精明的政治手腕与平衡策略: 李氏朝鲜的历代君主,虽然也有昏庸之辈,但整体而言,许多君主都展现出了不错的政治智慧。他们善于利用士大夫阶层内部的矛盾,通过“平衡”策略来维持权力。例如,当某个派系过于强大时,君主会扶持另一个派系来制衡。这种内部的权力制衡,虽然有时会导致党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任何一个势力能够挑战王权的根基。
对民间力量的有效控制: 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频繁不同,李氏朝鲜的民间力量相对受到更有效的控制。这得益于上述的儒家思想教育、宗法制度以及相对完善的基层管理。虽然也存在一些因赋税、徭役等问题引发的零星反抗,但未能形成足以威胁王朝统治的大规模起义。此外,朝鲜的社会流动性相对较低,大多数人被限制在自己的社会阶层中,增加了对现有秩序的接受度。
经济政策的相对稳定: 虽然朝鲜王朝也经历了经济上的挑战,但其经济政策总体上是稳健的。注重农业生产,实行相对公平的赋税制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稳定的经济基础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三、 与中国封建王朝的比较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那些动辄二三百年就走向灭亡的王朝,李氏朝鲜的优势在于:

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在大部分时间里,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相对强大且稳定的,能够为朝鲜提供保护。而中国自身,虽然强大,但也经常面临内部的动荡和外部的压力(如蒙古、满洲等),这导致中国王朝的精力更多地放在维护自身统治上,对藩属国的干预反而相对有限,给予了朝鲜一定的自主空间。
社会结构的独特性: 尽管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朝鲜的儒家思想和等级制度在实践中可能更加纯粹和 rigidly adhered to。例如,对国王的绝对忠诚和对士大夫阶层的依赖,以及对社会等级的严格划分,使得社会更加不易出现剧烈的变动。
缺乏大规模的内部冲突: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王莽篡位、黄巾起义,还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都曾引发过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严重削弱了王朝的根基。李氏朝鲜虽然也有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一些地方性的骚乱,但从未出现过能动摇整个国家根基的全国性农民起义或大规模内战。

总结来说,李氏朝鲜之所以能延续五百年,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强大的思想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的深度渗透,构建了稳固的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秩序。
2. 严密的社会管理体系: 科举制度、宗法制度、中央集权等,确保了统治阶层的稳定和对社会的控制。
3. 精明的外部策略: “事大主义”的外交,使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4. 有效的内部治理: 历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和对内部力量的平衡,以及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共同维系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可以说,李氏朝鲜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中国,而是在吸收了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和制度之后,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治理模式,从而实现了其令人惊叹的五百年延续。这其中,儒家思想的绝对主导地位和“事大主义”的外交策略,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两个支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周朝的国祚长达800年,当然周朝算不算封建王朝还有争议。不过我想题主的意思是为什么朝鲜的李家能在这个国家维持统治如此之久,远超中国大部分王朝,那我简单回答一下。
一个东亚的王朝要发生更迭,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外来入侵导致的灭国
二、统治阶级内部(军官、外戚、门阀等)的政变导致的王朝更迭
三、底层起义带来的王朝更迭

一、朝鲜为什么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被外来入侵灭国?
主要是两个原因:
1、李氏王朝前期,朝鲜本身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朝鲜的军镇主要包括以下两块:
西北四镇:15世纪上半叶,在朝鲜半岛西北部,朝鲜由作为两国传统边界的鸭绿江口沿江上溯到鸭绿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东、南岸,于这一地区先后设置了“西北四郡”:闾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闾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年,闾延郡东南)、姚芮郡(1443年,闾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间) 。并在以上地区也修筑了城堡,总计16座大城,25个小堡,从朝鲜南方强制迁徙大量居民在该地区定居,逐步实施对北部地区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鲜将鸭绿江南岸地区纳入了版图,鸭绿江随之成为中、朝两国西段边界的界河。
东北六镇:在朝鲜半岛东北部,朝鲜在几次边界争执中均以公崄镇作为划界要求。但实际上从公崄镇以北直至图们江的广大地区,都逐渐为朝鲜蚕食,明朝对此基本上没有激烈反应。朝鲜通过对这一地区女真人的大力招抚,控制了图们江的东南沿岸,先后设立了庆源(1434年)、会宁(1434年)、钟城(1435年)、庆兴(1437年)、稳城(1440年)、富宁(1449年)6个军镇,合称“东北六镇”。
这些军镇虽然不足以让朝鲜成为高句丽那样的军事强国,但足以让朝鲜应付一般的游牧民族的袭扰,朝鲜军队还能和明军配合进攻过女真部队,斩获颇丰。

在成化之役中,受明廷调遣的朝鲜大军,在主帅弼商的指挥下,以精兵万余人越过鸭绿江,分道扑向建州卫所在地婆猪江两岸与吾尔府等处。朝鲜军兵所过之处,焚烧村寨,捣荡屯落,遇青壮而杀,逢老幼而俘。朝鲜军大将鱼有诏率军攻破李满住父子据守的山寨后,大肆斩杀,李满住中箭后被鱼有诏所杀,其子李古纳哈也死于乱军之中。攻克李满住父子所居山寨后,鱼有诏令军士于寨中大树上,刮皮刻写了“×年×月,朝鲜主将康纯、大将鱼有诏等灭建州卫兀弥府诸寨,捣落屯落而还”的字迹。随后押解俘获的建州卫人畜而返。朝鲜军马撤退后,明军才赶到建州卫属地,见到了鱼有诏命人刻写在树干上的字迹,将此报告于明廷。鱼有诏剿杀李满住父子及部众的功绩,受到了明宪宗的嘉奖,“赐银五十两,缎绢各四疋”。


2、宗主国的保护
实际上直到明朝建立20年时,朝鲜的前身高丽依旧是元朝的属国,1388年李成桂发动兵变,背元投明,成立了朝鲜。“朝鲜”这个国家的名字,就是朱元璋赐的,朱元璋也把朝鲜列为永不征伐之国。无论明朝对朝鲜,还是朝鲜对明朝,在文化层面都是很有感情的。这点从明朝灭亡后,朝鲜虽然对清称臣,但是内部的一些公文依旧使用崇祯年号可见一斑。
万历朝鲜战争中,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军队来势汹汹,当时内部问题频发的朝鲜无力抵抗,几近灭国。明朝两次出兵,历经多次血战,把日军逼退。朝鲜的肃宗后来说:“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其实许多朝鲜正剧还是承认击败日本主要靠明朝的,但是更多的朝鲜意淫历史剧把李舜臣塑造成了单人拯救朝鲜加大明的大英雄,让我这个朝鲜历史剧爱好者非常遗憾。
但总的来说,由于明朝的实力,保护了朝鲜在壬辰年间没有被日本侵略灭国。
清朝对于朝鲜的保护也有一定的贡献,有清一代,在割让外兴安岭前,朝鲜接壤的只有大清。但《瑷珲条约》后,俄国接壤朝鲜,朝鲜内部开始出现亲俄派。但即便如此清朝仍旧保持了很强的对朝鲜的控制,比如袁世凯经营朝鲜的时候,日俄都没法出手。但是由于甲午败得太惨,基本上我们自己也不好意思提这一段历史了。
详见:袁世凯一战成名:朝鲜甲申兵变始末
甲午之后,朝鲜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在1897年成立朝鲜帝国,1910年被灭。
总得来说,朝鲜李氏在历史上始终处在宗主国明、清的保护之中,当宗主国大清崩溃,朝鲜只能投靠俄罗斯,但随着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利,朝鲜的灭亡只能进入倒计时了。
至于大清入侵朝鲜后为什么不吞并朝鲜,参考为什么中国各个朝代始终没有吞并朝鲜地区? - 历史,这个问题下面答案很多,角度各不相同,当然我个人认为大清当时纯粹是觉得没有必要,反正你都是我的属国了,我何必再多此一举吞并你后花人力物力财力管理你....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个答案我很认同,如果中原王朝吞并了朝鲜,很容易形成飞地,管理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二、朝鲜为什么没有被内部贵族推翻
1、内部原因:朝鲜始终没有完成君主专制,社会始终处在门阀贵族的统治阶段
朝鲜历史上,内部派系斗争之激烈,让中国的牛李党争之类的派斗都自愧不如。这一点,题主百度“两班贵族”即可,实际上现在两班贵族的后人在南北朝鲜还掌握了许多高位。
我贴一段资料,你们自己感受一下朝鲜有多少派斗....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拉开了朝鲜党争的序幕。
燕山君被废黜后,勋旧派权势如日中天。随着勋旧派人物的不断逝去,士林派开始崛起。朝鲜中宗时代,士林派因王位继承人问题,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姚荥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姚雍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朝鲜和中原王朝还有一个不同,是他们的宗室(王族)始终是一股势力,存在感高于中原。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纷繁复杂。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而朝鲜的外戚现象,也比中国的任何王朝都严重,朝鲜的外戚家族包括:开京姚氏、清州韩氏、坡平尹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

基本上朝鲜的宫斗剧,都是外戚集团争斗为主线,这与中国的宫斗剧是纯宫斗很不相同。

可以想见,门阀贵族忙着党争、外戚忙着倾轧争权、宗室也不团结,朝鲜李氏在中后期始终没有彻底掌握像中原王朝那样的专制集权。但也因此,朝鲜虽然一直有足以挑战王权的势力,但始终没有形成足以推翻王权的合力(毕竟宗室的力量还是很强的,外戚和士族一般都是联合宗室相斗),因此没有形成中原王朝诸如后周那样的内部朝代更迭。

2、除了内部原因外,最重要的外部原因是:明清两朝都会干预藩属国的内政。朝鲜历史上政变虽然不少,但每次政变后都会老老实实去找宗主国册封,得不到宗主国承认的朝鲜国王并不是真正的朝鲜国王。也正因此,只有姓李的敢政变,因为其他大姓都知道即便推翻了李氏自己也做不了王,因为会招来明军/清军。虽然在朝鲜历史上确实没有出现过政变变姓这种情况,但在越南历史上有过,当时陈朝被推翻后,明朝立刻入侵越南,复辟了陈朝,想必朝鲜贵族也以此为戒。

三、朝鲜为什么没被底层农民推翻
朝鲜历史上也有农民起义,但是规模都不大,规模最大的也就是上教科书的东学党起义了,没多久也被平息了。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讲了,只讲我个人的浅见:中国特色的农民起义往往是和封建君主专制捆绑的,当王权并不专制统一时,底层的起义或兵变也就很难形成合力
因为朝鲜始终处于大门阀统治阶段,类似中国的两晋,一般的老百姓即便不满也不会直接冲着朝鲜国王来,而都会对地方贵族发泄。“国王是好的,只是奸臣当道”的思想在古代朝鲜非常普遍,而派斗导致的内耗,对农民起义的出现也或多或少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另一大原因,更简单也更直接:朝鲜地方小,好管理。朝鲜是一个农耕国,整体的降水量尚可,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饥荒,历代虽然内耗,但还不至于苛政到让农民愤而造反的地步。即便有造反的苗头,自身的军事力量,或者借用宗主国的力量(东学党)也很好扑灭。

user avatar

我们可以先把视角聚焦到这500年中的某些特殊时段,比如1800年到1864年之间。

选择这两个年份的理由,有必要跟大家解释一下。1800年是朝鲜纯祖(23代)即位年,1864年则是朝鲜高宗(26代)的即位年。而这一个甲子左右的时间里,被称作是“势道政治”主宰朝鲜的时代。

什么是势道政治呢?按照《近世朝鲜政鉴》的说法:

凡军国机务,百官状奏,皆先咨于世道,而后奏于王。

换句话说,“势道”就是王权的代理人,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习惯说的“一人之下”的权臣。纯祖即位时不过10岁,权力逐渐落入他的岳父金祖淳及其家族手中。金祖淳一家就是著名的“安东金氏”

但由金祖淳辅佐纯祖,包括定金祖淳之女为纯祖王妃,这些其实是纯祖的父亲正祖大王的遗命。

正祖是近年来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朝鲜国王,毕竟有一大票关于他的影视剧。历史上的他是思悼世子的儿子,英祖大王的孙子。父亲思悼因为患上精神病且有谋逆行为被爷爷英祖处死,这一事件令身为世孙的正祖从小活在英祖继妃金氏和生母惠庆宫洪氏等外戚力量交锋的漩涡中。

所以,正祖继承王位后,极力加强王权,推行“右文政治”,把从小让自己头疼的外戚力量逐出朝廷,并试图提高士大夫的品行能力。

这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设立了奎章阁,实施“抄启文臣”制度,即从朝廷未满37岁的中下层官员中遴选优秀人才,进入奎章阁钻研经史,编纂书籍,与国王评判古今政治得失,重新塑造士大夫正气。

发明韩文的朝鲜世宗在位时,也设立过一个名叫“集贤殿”的后备人才机关。正祖设立奎章阁,就有追忆当年集贤殿盛况的因素在。

所以,正祖以世宗和集贤殿学士们的种种美谈故事来类比自己,希望恢复那时候的君臣关系:

在集贤盛际,或字呼儒臣,或步临月夜,貂裘玉杯之赐,御膳黄封之颁,传为胜事。

奎章阁文臣的待遇,也丝毫不输世宗的集贤殿,极为优厚:

“一自奎章阁创设以来,阁臣恩例逈出玉堂上。出入乘内司僕马,非最宠者不得备员于此。其衣服之侈,前古所无,而饮食亦然。”

可以想见,能进入奎章阁的无非都是正祖眼中的亲近之臣。前后10次的抄启,正祖一共选用了138人,其中三分之一后来都成为了一品到三品之间的高官。金祖淳就是从奎章阁出身的。

然而,到了正祖晚年,多年超负荷工作的身体江河日下。看着年幼的儿子,正祖觉得还是依赖外戚保险一些。

可是,该为儿子选一门什么样的外戚呢?思来想去,金祖淳无疑是一个极佳的人选。他身上有三个闪光点:

1.身为正祖的宠臣。

2.在奎章阁呆过。士大夫中的优秀人才。

3.金祖淳的政治立场是反外戚的清论士大夫。

“试看今日所谓士大夫者,果士夫样乎?此辈反为古之戚里之所不为者,此岂可曰用士夫乎?且古则廷臣与人主之间有戚里,故上下有间隔,国体世道,犹尊重矣。今则万人皆欲直接于上,其弊实甚于戚里有弊之时矣。予于近来益觉其然,而既行之规模不可猝变,予则不得不限予世而行之。然若后嗣王,决不可用予法,只可用戚里,以还国朝本色,然后国可以为国矣。

让原本“反外戚”的士大夫成为“外戚”来辅佐幼主。

这样,金祖淳但凡还要点脸,他肯定就要做一个“模范外戚”,不然怎么对得起自己。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金祖淳一家三代此后都成为了“势道”,甚至在朝鲜哲宗(1849-1864)时几乎完全架空了国王。

这种情况的发生必定不是正祖的本意。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还是要回到正祖父亲思悼的身上。思悼死后,英祖的继妃,也是正祖的继祖母贞纯王后一家极力迫害正祖,甚至于传播“凶言”,说正祖是罪人之子,如何能继承王位?而只要是太祖的子孙,谁不可以取代世孙呢?

朝廷此时,表面上也分为了时派和僻派。前者主要持同情思悼一家的立场(金祖淳也是时派),后者反之。

为什么要说表面呢?因为最近十几年来,根据遗留下的几百份正祖写给时派、僻派领袖的密札,学者们发现当时朝廷上许多时僻之间的斗争,背后实则都是由正祖故意操纵指挥的。

他通过“密札”这种形式,与大臣私下勾连,指挥朝廷的舆论风向。可以说,正祖利用的就是时僻之间的冲突,来维持各个党派的力量平衡。(当然,正祖是要求大臣看完后随即销毁密札,就算是子孙也不能出示。只不过很多人没这么干,这才有现在的真相大白)。

大家看到这,应该对正祖这个人有了基本的认识:

1.心机深沉。

2.崇尚学问。

3.锐意进取。

总而言之,正祖是一个天赋异禀,能力相当强的国王。而这种人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一个后果。

就是朝廷政治开始偏离原本的运行轨迹,并极度依赖现有君主的个人才能。

类比一下,就很像明世宗。世宗深居内宫,但依靠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和超高的政治素养,批阅奏章,“疾如风雨”,在很长时间内依旧比较成功的掌握朝廷。

但是,世宗朝结束之后,新任的君主(比如万历),显然无论是天赋还是勤奋,都比不上世宗。而世宗之前朝廷政务运作的机制,已经因为世宗数十年的深居简出被破坏,世宗时代新形成的模式,又没有同样有能力的皇帝予以维持。明朝后期朝廷的混乱,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朝鲜也是同样。在正祖之前,朝鲜的政治体制中,有几样能够制衡权臣的机制存在。

比如李重焕(1690-1756)所作《择里志》中就总结说:

“盖我国官制,异于上世,虽置三公六卿董率诸司,然归重台阁,设风闻避嫌处置之规,专以议论为政。凡内外除拜不于三公而专属吏曹,又虑吏曹权重,至于三司差拟,不归之判书而专任郎官。故吏曹正佐郎又主台阁之权,三公六卿官虽高大,少有不厌事,铨郎辄使三司诸臣论之。朝廷风俗崇廉耻、重名节,故一遭弹驳,不得不去职......此所以大小相维、上下相制三百年无大权奸而尾大难掉之患。此朝宗朝惩丽朝君弱臣强之弊,默寓防禁之机微也。”

也就是说,朝鲜在18世纪中期之前三百多年,之所以没有出现“尾大不掉”的权奸,就是因为“公论”的制衡。

朝鲜的国法,以司宪府、司谏院、弘文馆为三司。三司作为朝廷舆论的中心,力量相当强悍。为了表示对三司官员的尊崇,朝鲜的根本大法《经国大典》规定,朝廷高官即便遇到比自己品级低的司宪府、司谏院官员,也需要答拜回礼。

朝鲜王朝自16世纪开始,“朱子学”便占了统治地位,士林风气“崇廉耻、重名节”。而一般的权臣,是根本无力对抗整个主流意识形态的,除非他整个家族都打算社死。所以“一遭弹驳,不得不去职”。

这本来是朝鲜国王设置用以平衡朝廷力量的安排。高低官员分权,互相牵制。不过,我们刚刚也说了,到了正祖朝,因为身为“罪人之子”,正祖勤政崇尚学问,对朝廷的掌控欲要远超前代。因此出现了几方面重要的变化。

一是正祖为了推行改革,并从庞大的外戚力量中幸存下来,必须增强行政效率。而分权是肯定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所以正祖时代开始加强相权,权力往受国王宠信的高官身上集中。代表就是正祖从小的玩伴洪国荣。正祖即位前,跟洪国荣君臣盟誓,“唯光武能成子陵之高”,将两人的感情比作刘秀和严光。洪国荣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掌握军权,倾其所能保障正祖的安全,朝廷其他资历深厚的大臣在退朝后还得去洪国荣家听命于这个后辈。

二是正祖以密札操纵时派与僻派的言论,本身就削弱了三司的作用。甚至于,正祖之所以与僻派关系密切的原因,就是其“见人不是处,则力言痛斥”的特点。可以说,僻派取代了原本三司的职能。三司活动此后陷入低谷,并再未恢复。

更关键的一点是,正祖后期的身体虽然不好,但他的英年早逝出于所有人意料之外。

本身正祖设想的传位方式,是到了世子纯祖15岁时,自己禅让并隐居到新修好的要塞“水原华城”去,做个京城外的“太上王”。

水原华城是使用了清朝传来的西洋科技建造的坚固城堡,并且驻扎有正祖组织的亲军,多达两万人的“壮勇营”。因此,即便让外戚辅佐幼主,只要正祖这个太上王和壮勇营在,根本没有人有实力撼动王权。

但是,正祖的突然病逝,让这一切都成为泡影。传统上,朝鲜选择世子嫔要经过3次选拔,而正祖在内定金祖淳之女为世子嫔后,还未进行终选就突然病重身亡了。事发之仓猝,可见一斑。

这也就意味着,“太上王”、“三司”,这些原本能在外戚政治下维系王权的力量,全部失去了作用。

金祖淳祖孙3代在之后独霸政坛60年,可以说就是这样连环变化产生的结果。

不过,大家看到这应该也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金家不篡位?

原因很简单,正如之前所说,金祖淳身为正祖宠臣,从士大夫转换身份为外戚,他虽然跟前人一样排除异己,但始终做的不太过分:

人谓朝鲜外戚之用事,自祖淳始。然颇有文学,知存大体,振拔淹滞,未尝大失士大夫之心焉。

而任何权力的丧失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金祖淳的女婿纯祖大王也不是一个傻子,他也有模仿父亲正祖想要扩展王权的心思。

因此,纯祖和金祖淳的外孙孝明世子父子两,在王室还有点实力的时候,引入了另一强大的氏族,也就是丰壤赵氏,同样作为外戚牵制金氏。孝明世子的妻子就是丰壤赵氏,两人生下了朝鲜宪宗。

朝鲜王朝后期的最高权力机关叫做“备边司”(别称就是“庙堂”)。丰壤赵氏和安东金氏,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就围绕着备边司进行权力的争斗,彼此各有胜负。不过,任谁也无法彻底消灭对方。

备边司也由于完全变成了外戚弄权的大本营,所以在兴宣大院君上位后遭到撤废,而不久之后,日本人就要来了。

user avatar

李朝各个国君最忌讳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前朝高丽王朝。每当天朝习惯性地称呼海东为“高丽”时,不知道该有多反感了。

我要说的是,李朝不仅在党争方面碾压其他国家,期迫害前朝的恶劣程度也碾压中国许多朝代或者其他亚洲国家。这是它长寿的最大的因因之一。

1,屠王氏:王氏从半岛大姓变为小众姓氏

(洪武27年4月14日)两府、各司、耆老等皆以为: "尽去王氏, 以防后患。"
(15日)尹邦庆等投王氏于江华夏渡。(淹死的意思)
(17日)郑南晋等至三陟, 传旨於恭让君曰:臣民推戴, 以予为君, 实惟天数。 令君就居关东, 其余同姓, 各归便處处 保安生业…………台谏法官, 连章上请, 至于十二次, 累日固争, 大小臣僚又上书争之, 予不获已, 勉从其请, 君其知悉。遂绞之, 及其二子。
(20日)孙兴宗等投王氏于巨济之海。令中外大索王氏余孽, 尽诛之。

淹杀王氏的方式在南孝温的《秋江冷话》里有具体的描述

前朝王氏之亡也, 放诸王于海岛中, 谋臣皆曰: “不除必有后患, 不如杀之.” 于是恶其杀无名, 使善水者具舟, 诱诸王曰: “教书今下, 置诸君岛中为庶人.” 诸王喜甚争登舟, 舟离岸, 舟人穿其舟, 潜入海底……

王氏屠杀在书面上持续维持到了李芳远即位后的1413年,王氏即使逃过了杀戮,却在此后的约四百年里没法出仕为官。

2,毁高丽宗庙

(洪武25年9月30日)判中枢院事南誾曰: "毁其旧宮, 堀其旧土, 改作新庙, 何不可之有?" 上曰: "且勿伐前朝宗庙洞松木。"
(10月13日)命毁前朝宗庙, 作新庙于其地。

3,焚真影:除了对李成桂有恩的恭愍敬孝大王夫妇的画像以外,高丽历代天子以及后宫,宗室,功臣的画像均被人为烧毁。中国的朝代可不会丧心病狂到这个地步。

(1426年5月19日)礼曹据图画院呈启: "院藏前朝王氏历代君王与妃主影子草图, 请火之。" 命并贞陵半影烧之。
(1428年8月1日)礼曹启: "忠清道天安郡所藏前朝太祖真、文义县太祖真及铸像功臣影子、全罗道罗州惠宗真及塑像、光州太祖真, 请并移就留后司, 埋于各陵之傍。" 从之。
(1433年6月15日)礼曹启: "高丽诸王影十八, 在麻田县, 乞埋于屏处洁地。" 从之。

庆幸的是高丽太祖的铸像在1992年的显陵复建工事中被发现,弥补了一点点历史遗憾


4,迁都:由开京迁移到汉阳,开城迅速失势。其也能反应李成桂集体失去了一部分民心(或者压根没有过好名声)

直至今日,开城附近存在许多能反应对李成桂的反感的习俗和传说。

5,大规模灭佛:拆毁许多大寺,将佛教生存空间压缩到了山间。

跟高丽王朝有关的王室寺院暂且不论,连太祖李成桂所珍惜的桧严寺,首阳大君所创建的圆觉寺都没能逃过这持续五百年的灭佛运动。

6,史书的故意篡改:一开始想要抹除高丽许多僭越痕迹,例如将“大赦天下”改为“大赦”。即使被修改以后,两位废王的姓氏仍没有被纠正为王氏

(1423年12月29日)上曰: "如此微小星变, 不可录也。 高丽实录所载天变地怪, 不录于正史者, 依旧更勿添入。 其君王号谥则并依实录…… 其太后太子与官制, 亦不须改, 唯大赦天下则削天下二字, 亦不必改天下为境內。"

7,对前朝王陵的放弃:除了对李成桂有知遇之恩的恭愍敬孝大王的陵寝以外,其他的高丽陵园遭受了无尽的摧残,导致近一半的墓主身份不明

(1660年10月7日)崇义殿及王太祖陵墓近处偷葬者, 曾令京畿监司査启矣, 至是, 监司启闻, 而偷葬者, 多至一百七十处。

近几年,朝鲜持续发掘并确定了几处高丽王陵。

分别是元昌王后的温鞋陵,惠宗的顺陵,德宗的肃陵,靖宗的周陵

能把上述的这几种迫害一件不落地贯彻的国家也就只有李朝了,导致李朝不管多烂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过反鲜复丽的口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氏朝鲜之所以能够延续五百载,这个成就确实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背景下,李氏朝鲜的稳定和长寿显得尤为突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一、 稳固的统治基础与严密的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的深度渗透与统治合法性: 李氏朝鲜以儒家思想为国教.............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历史的回响:李氏朝鲜、德川幕府与阮朝,为何在各自国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探究韩国人对李氏朝鲜、日本人对德川幕府、以及越南人对阮朝之所以普遍持有正面或至少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深植于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之中。这背后,是国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塑造当下.............
  • 回答
    李氏朝鲜与明朝之间,用“父母之国”来形容其关系,既有其历史依据,也并非全盘如此简单,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利益以及文化认同。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一、朝贡体系下的“事大”首先,李氏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东亚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上的。在这个体系中,明朝作为.............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的爆火和《银河补习班》表现相对平淡,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影片内容、观众情感、市场营销、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情感共鸣与普适性:《你好,李焕英》的“催泪弹” 穿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你好,李焕英》的核心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思念。这.............
  • 回答
    李勣与李靖,这两位大唐开国初期的军事巨擘,确实常常被后世并提,尤其是在军事能力方面。然而,若仅仅依据显性的战绩来衡量,李勣的“辉煌”似乎不像李靖那样耀眼,这让不少人产生了疑问:为何他能与那位“战神”相提并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战功簿,更需要深入探究他们各自的军事理念、战场风格、以及在国家战略.............
  • 回答
    李渊和窦建德,同为隋末唐初的枭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李渊凭借一股锐气,在短时间内便占据了关中、河东、巴蜀这三大战略要地,为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窦建德虽然在河北经营了十年之久,却始终未能完成对整个河北的统一,最终黯然收场。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出身.............
  • 回答
    关于李渊和李密,他们都曾是隋末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风云人物,都曾怀揣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李渊最终问鼎中原,建立了大唐王朝,而李密却在风雨飘摇中兵败身亡,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颗璀璨却又短暂的流星。要探究这其中的原因,绝不能止步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处境、策略、能力,乃至.............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史料的可信度问题,尤其当史料的编写者与当事人物存在密切联系时。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在明朝朱棣和唐朝李世民的例子上时,会发现“李二粉”们的质疑和偏好,其实是围绕着“客观性”和“主观性”展开的,只不过他们对这两者的评判标准,似乎受到了不同角度的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李渊为何在早期不立李世民为太子,这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为关注的问题,其中牵涉到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李渊的个人考量以及李氏诸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并非有单一明确的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李渊创业之初说起。李渊在太原起兵,虽然最终成就了唐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是在隋末天下.............
  • 回答
    .......
  • 回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未能调兵镇压李世民,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渊的个人处境、李世民的军事实力以及事变本身的性质来深入分析。首先,事变发生时李渊的处境极为被动和孤立。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李世民的势力范围——京城。李世民作为秦王,在朝.............
  • 回答
    关于“李阳为何要加入安利”这一问题,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明确记载李阳(李阳,中国著名英语教育家,疯狂英语创始人)与安利(AOL,美国直销公司)存在直接的加入或合作关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及可能的误解澄清: 1. 李阳的背景与主要事业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1960年2023年)是中国著名.............
  • 回答
    李代数之所以要满足 Jacobi Identity,这并非是人凭空捏造的数学抽象,而是源于它在描述物理世界中的深刻根源,以及在数学结构上保持内在一致性的必然要求。更准确地说,Jacobi Identity 是李代数作为“群的生成元和其无穷小变换”的自然属性的体现,是其作为一种“微分算子代数”的根本特.............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武则天和李治如何化解长孙无忌的阻碍,我们得先理解一下长孙无忌这位在唐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孙无忌:太宗的心腹,皇权的天然屏障首先,长孙无忌绝非等闲之辈。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兄,也是皇后长孙皇后的哥哥。这意味着他在李世民登基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肱骨之臣。论功劳,他位.............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央视评李子柒为何火遍全球,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毕竟,一个农村姑娘,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却能让全世界都看得津津有味,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从央视的角度来看,他们肯定是从国家文化输出、乡村振兴、以及中国形象塑造这些宏观层面去解读李子柒现象的。毕竟,央视作为国家级.............
  • 回答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这桩往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衍生出不少猜测,其中一个颇为普遍的疑问便是:既然李世民狠下心来对亲兄弟下手,为何却放过了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帝李渊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李世民自身的.............
  • 回答
    杜甫的诗,的确千古传诵,笔下生辉,字字珠玑。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究是“卖炭得钱归,炭随流水去”的凄凉结局。为何这位诗中圣人,却不能像李白那样,用诗歌换取一份体面的生活,最终落得个贫困潦倒呢?这其中,原因复杂,绝非一句“命运不济”可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唐朝文人谋生并非完全依靠“写诗”。虽然诗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