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丞相李斯为何会输给宦官小人不得善终?

回答
李斯,这位秦朝的伟大丞相,他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提起,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但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栋梁之才,为何会在权力的漩涡中,被一个他曾不屑一顾的宦官赵高所算计,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呢?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偶然。

首先,李斯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对于政治斗争的敏锐度和经验,尤其是在宫廷内部的阴险算计上,显然不如赵高老练。李斯出身平民,凭借自己的智谋一步步爬上高位,他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国家大事、法制建设和统一文化上。他或许能够制定宏图伟略,却未能像赵高那样,将心思全部花在如何趋炎附势、玩弄权术上。当秦始皇驾崩,留下的权力真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所有野心勃勃的人。赵高,一个被秦始皇看重但又极其危险的人物,他早已习惯了在暗影中活动,他对人性的黑暗面有着近乎本能的理解,并且不惜一切手段。

其次,李斯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短视,为赵高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秦始皇去世后的沙丘之变中,李斯确实被赵高以“为扶苏考虑”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服,参与了伪造遗诏,改立胡亥。这一决策,无疑是李斯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本应坚守对扶苏的承诺,或者至少应该看清赵高篡谋篡位的野心。然而,他可能低估了赵高的决心和能力,也可能出于对改变秦朝统治秩序的某种不安,或是对自身前途的考量,最终选择了与虎谋皮。一旦被卷入这场阴谋,李斯就如同身陷泥沼,越挣扎越深,再也无法摆脱赵高的控制。

再者,李斯对赵高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轻蔑到后来的被动,也导致了他的失败。李斯出身韩国,后来投奔秦国,他看不起赵高这样的宦官,认为他们不过是伺候人的奴才,根本无法与自己这些有才华的士人相提并论。这种高傲和不屑,让他在与赵高交往时,缺乏足够的警惕。赵高则恰恰利用了李斯的这种心态,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暗地里却步步为营,搜集证据,挑拨离间。他懂得“欲灭一国,先灭其君”的道理,也深谙“擒贼先擒王”的策略,他要做的就是让李斯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工具,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将李斯这个工具废弃。

更重要的是,李斯在权力斗争中,缺乏强有力的同盟。他虽然身为丞相,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能与赵高抗衡的政治集团。他的支持者,或许大多是追随他的官员,但这些人一旦看到风向不对,便会纷纷倒戈。相比之下,赵高笼络了一批被他恩惠或被他胁迫的人,并且他能够直接控制皇宫内的禁卫力量,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拥有绝对的优势。李斯在政治上的孤立无援,也让他成为了赵高可以轻易拿捏的对象。

最后,秦朝本身政治体制的弊端也为赵高这样的奸臣提供了土壤。秦始皇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但过度的严刑峻法,以及对士人的压制,使得整个政治体系显得有些脆弱。一旦最高统治者出现问题,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权力就很容易被少数心怀不轨的人所操纵。赵高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了秦二世胡亥的愚蠢无能,以及朝臣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摇摆不定,一步步将李斯推向了深渊。

总而言之,李斯输给赵高,并非因为他的才华不如赵高,而是因为他在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上,尤其是在宫廷权谋方面,暴露了他的不足。他的短视、犹豫,他对赵高的轻视,以及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孤立,都成为了赵高算计他的筹码。而赵高,这个隐藏在权力暗影中的阴险小人,凭借其老辣的手段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最终吞噬了这位伟大的丞相。李斯的悲剧,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那些有才华却不懂政治斗争的官员们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斯高估了秦二世的智商,同时也严重低估了赵高的斗争水平。

user avatar

大秦丞相有几个是善终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斯,这位秦朝的伟大丞相,他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提起,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但最终的结局却令人唏嘘。这位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栋梁之才,为何会在权力的漩涡中,被一个他曾不屑一顾的宦官赵高所算计,落得个车裂的下场呢?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偶然。首先,李斯虽然才华横溢,.............
  • 回答
    如果一位皇帝拥有太子胡亥、太后慈禧、皇后吕雉、大内总管魏忠贤、丞相秦桧、三军统帅邢道荣这样的组合,这绝对是一个权臣与野心家环伺的局面,朝政必定鸡犬不宁,天下大乱,而这位皇帝本人则将身处一个极其危险且困难的境地。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阵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核心权力斗争的剧烈化: 太后慈禧.............
  • 回答
    话说秦始皇嬴政,自幼在赵国为质,历经艰辛,终于登上了秦国的王位。然而,年幼的政权,实则仍牢牢掌握在权倾朝野的吕不韦手中。吕不韦,这位出身商贾的奇男子,凭借其过人的才智和雄厚的财力,不仅将秦国的事业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朝堂之上培植了庞大的势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仲父”。嬴政并非无知少年,他身处权力.............
  • 回答
    你的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一个核心点: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被后世反复提及和研究?确实,从操作层面讲,“统一度量衡”在今天看来就像是一项政府行政命令,发一道圣旨就能完成。然而,秦朝统一度量衡之所以被历史如此“大书特书”,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道圣旨,而是因为.............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秦始皇嬴政,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他统一六国,创立了秦朝,更是首位称“皇帝”的君主。然而,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其统治却伴随着严酷的法律、繁重的徭役以及对思想的钳制,后世称之为“暴政”,并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那么,嬴政为何会走上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驱动.............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洞察力,触及了历史事件中关于“推翻”和“继承”的复杂性,以及权力转移中的个人角色和集体力量的互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例子:一、秦朝与刘季(汉高祖刘邦)秦朝的灭亡: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刘季一人或一个单一事件就能概括的。其主要原因包括: 秦始皇的.............
  • 回答
    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政治体制、社会矛盾、经济压力以及军事军事等因素。一、 政治体制的弊端与统治危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以雷霆手段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也埋下了统.............
  • 回答
    关于秦朝皇族姓氏以及公子扶苏、胡亥为何不姓“嬴”的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现象,里面涉及到古代中国姓氏的演变、皇族称谓以及一些历史习惯。咱们这就慢慢道来,把这事儿说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秦朝的皇族,毫无疑问,姓嬴。 这个“嬴”姓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秦国和秦朝的宗族来源。根据史书记载.............
  • 回答
    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乍听之下,似乎与“进步”这个词有些遥远,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民主、自由。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视角,深入历史的经纬,便会发现秦朝的专制制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是推动中国历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关键力量,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进步”所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看看秦朝之前中.............
  • 回答
    秦朝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秦朝的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深刻吸取了战国时期各国因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战乱频仍的惨痛教训,并致力于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统一稳定的国家。 郡国并行制度,即同时存在直接由中央统治的郡县和拥有一定自治权但名义上隶属于中央的国(诸侯国),与秦朝核心的政治理念和国家建构目标.............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关于秦朝士兵的平均身高,兵马俑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仿佛他们都身材高大,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米八”。但若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致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以兵马俑作为唯一标准。首先,我们来聊聊兵马俑。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其数量之庞大,制作.............
  • 回答
    关于秦朝和汉朝谁更伟大,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在人生长跑中,是第一棒的开跑者奠定了基础更重要,还是将接力棒跑得更远、更稳、更有力的选手更出色?这两种伟大,一种是开创性的,一种是巩固和发展的。秦朝:伟大的奠基者,一部波澜壮阔的开端秦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划破黑暗、横空出世的朝代,虽然短促,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 回答
    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分封,可以说是秦国崛起至统一六国过程中,一股至关重要的推动力。但随着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这些曾经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和土地的军人,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封制”,它是一种基于军功的“奖励制度”,更侧重于授予个人爵.............
  • 回答
    秦朝军队,若说它是“平庸过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秦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它不仅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更以其严苛的军法、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在那个时代堪称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要说秦朝军队为何绝非平庸,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
  • 回答
    兵马俑的服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厚实、有夹层的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棉衣。不过,要澄清一点,秦朝时期,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普及开来。那么,兵马俑的衣服为何会给人棉衣的错觉呢?这背后其实是秦朝时期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制作工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朝.............
  • 回答
    秦朝,一个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王朝,却也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走向了灭亡,仅仅传了二代便轰然倒塌。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暴君误国”可以概括,而是深埋在制度、文化、人心之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秦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过度激进的改革。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国,虽然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展现了.............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刘邦,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亭长,竟然能够击败出身显赫、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仅仅是性格上的差异。首先,从政治和战略层面来看,刘邦展现出了远超项羽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刘邦深知,要赢得天下,光靠勇武是不够的,还需要笼络人心、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他善于识人用.............
  • 回答
    关于“秦朝不让孔子入秦,反倒统一六国,孔子去过的六国为何会败”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秦朝是否“不让”孔子入秦,这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细节的考量,然后,孔子周游列国与六国最终的败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也需要仔细辨析。我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孔子生活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551年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