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是刘季推翻的吗?还是说他摘了陈胜,义帝的桃子。元朝是朱重八推翻的吗?还是窃取了红巾军的革命果实?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洞察力,触及了历史事件中关于“推翻”和“继承”的复杂性,以及权力转移中的个人角色和集体力量的互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例子:

一、秦朝与刘季(汉高祖刘邦)

秦朝的灭亡:

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刘季一人或一个单一事件就能概括的。其主要原因包括:

秦始皇的暴政与严刑峻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政策,包括焚书坑儒、严酷的法律(连坐、肉刑等)、繁重的徭役(修筑长城、阿房宫、陵墓等)以及对思想的严厉控制。这些政策极大地压榨了人民,激起了普遍的不满和仇恨。
秦二世的昏庸与残暴: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在赵高、李斯的操纵下继位。他不仅没有吸取父亲的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继续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残杀宗室大臣,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严酷的统治和连年征战的背景下,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成为了导火索,点燃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秦怒火。
地方势力的崛起: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几股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他们以反秦为旗号,组建军队,割据一方,逐渐形成对秦朝的包围之势。这其中就包括了项梁(后来的项羽)、刘季等人。
政治制度的崩塌: 秦朝高度集权、法家思想的统治方式在长期的压迫和战争中逐渐显露出其脆弱性。一旦内部出现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导致政权迅速瓦解。

刘季的角色:是推翻者吗?

刘季(汉高祖刘邦)无疑是秦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但他并非“唯一”的推翻者,更准确地说,他是最终的胜利者和新王朝的建立者。

他加入了反秦斗争: 刘季从沛县起兵,响应陈胜、吴广的起义,成为反秦力量中的一员。他并非从一开始就谋划推翻秦朝,而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他并非最早的起义者: 陈胜、吴广是明确的起义先驱。
他“摘了桃子”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摘桃子”的两种主要解读:

1. 指项羽与刘季之间的楚汉争霸: 这是最常见的理解。在秦朝灭亡后,项羽作为最有实力的反秦领袖,一度掌握了权力,分封诸侯,定都彭城。他被称为“西楚霸王”。而刘季在项羽分封时被封为汉王,地处巴蜀,相对边缘。

刘季的策略: 刘季深知项羽的优势在于军事实力和当时的声望,而自己的优势在于更具包容性的政治策略、笼络人心以及对关中这块战略要地的争夺。他首先攻占了关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
楚汉争霸: 随后的几年,刘季与项羽展开了激烈的楚汉争霸。在这场战争中,刘季凭借韩信等人的卓越军事才能,以及萧何的后勤保障,逐渐扭转了劣势,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并逼死了项羽。
“摘桃子”的说法: 从这个角度看,刘季确实是在秦朝灭亡后,通过军事斗争,击败了当时最强大的对手项羽,从而“摘了”了推翻秦朝的革命果实,建立了汉朝。他并没有直接参与推翻秦朝的最后关键时刻(如入关中屠戮百姓),但他是最终掌握权力的人。
2. 指刘季与陈胜、义帝的关系:

陈胜: 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刘季在陈胜起义后不久起兵,可以说受到了陈胜起义的鼓舞和影响,也一定程度上是借着反秦的浪潮。刘季并没有“推翻”陈胜,陈胜的起义军后来被秦军击败,陈胜、吴广也牺牲了。
义帝(楚怀王熊心): 在秦朝灭亡之际,各路诸侯为了名义上的团结和领导权,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希望他能成为反秦的共主,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季率先攻入咸阳,灭亡了秦朝。然而,项羽却违背了这个约定,进入关中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将义帝迁到长沙国,并最终将其杀害。
刘季是否“摘了义帝的桃子”? 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刘季先入关中是事实,也符合当时约定。他之所以没有被项羽承认“王关中”,是因为项羽背信弃义。刘季后来推翻项羽,建立汉朝,是将项羽的霸权取而代之,而项羽早已架空甚至杀害了义帝。所以,说刘季“摘了义帝的桃子”不准确。更准确地说,刘季是在项羽的武力压制下,最终击败了项羽,实现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承诺,并延续了义帝当初作为“共主”所象征的合法性(尽管义帝已经被架空)。

总结刘季与秦朝灭亡:

刘季是秦朝灭亡后,通过长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战胜了其他主要力量(尤其是项羽),最终统一全国,建立汉朝的新王朝奠基者。他的成功,是个人能力、战略眼光、团队运作以及历史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说他“推翻”了秦朝,不如说他是利用了秦朝灭亡的局面,并最终成为新秩序的建立者。至于“摘桃子”,在与项羽的权力争夺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他成功地超越了其他对手,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二、元朝与朱重八(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的灭亡: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经济崩溃、天灾频发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社会动荡,大规模的起义爆发。

政治腐败与民族压迫: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对汉族等其他民族实行歧视和压迫政策。统治阶层的腐败无能,以及对人民的剥削,进一步加剧了民族矛盾。
经济崩溃与民不聊生: 连年的战争、统治者的挥霍无度,导致国家财政枯竭,民生凋敝。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更是雪上加霜,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爆发了反元起义。其中,以红巾军(又称白莲教起义)最为规模宏大,影响最广。红巾军最初以“打尽胡人”、“复我汉家”为口号,在北方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地方军阀的崛起: 除了红巾军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势力,如张士诚、方国珍等,也趁机起兵割据,与元朝政府和红巾军形成多方混战的局面。

朱重八的角色:是推翻者吗?还是窃取了红巾军的革命果实?

朱元璋(明太祖)无疑是元朝灭亡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与红巾军的关系,以及他“窃取果实”的说法,需要详细辨析。

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重要将领: 朱元璋最初是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郭子兴是红巾军中的重要领袖,而朱元璋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迅速崭露头角,赢得了部众的拥戴。
他逐步壮大并脱离了红巾军的控制: 随着朱元璋的崛起,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与其他红巾军的派系(如韩林儿领导的“小明王”政权)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他并非完全听命于红巾军的其他领导者,而是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划。
他为何能最终统一天下?

1. 卓越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在军事上表现出非凡的指挥能力,屡次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2. 高超的政治智慧: 他能够审时度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同时孤立和打击敌人。他对人才的重视和运用(如提拔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宽容和吸纳人才: 与一些固守原有势力范围的起义军不同,朱元璋能够容纳和吸纳各种背景的人才,包括元朝的旧官僚和有才能的谋士,这为他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
4. 战略眼光: 他抓住了关键的战略机遇,如先占领应天(南京),并将其作为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从战略上逐步翦灭其他割据势力。
5. 稳固的根据地建设: 他在应天能够发展经济、整顿军纪,为长期的战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窃取了红巾军的革命果实”的说法: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争议。

支持“窃取”的观点: 红巾军是导致元朝动荡和最终瓦解的主要力量,他们打响了反元的第一枪。朱元璋作为红巾军的一员,最终成为统一全国的胜利者,而非其他红巾军领袖(如韩林儿、郭子兴等),似乎有“渔翁得利”之嫌。尤其是,在他击败其他反元势力后,他逐渐排挤并最终消灭了象征红巾军合法性的“小明王”韩林儿。这被一些人视为“窃取革命果实”。
反对“窃取”的观点(或更中立的观点): 历史的进程并非线性的,革命果实并非固定不变。朱元璋的崛起,是基于他个人能力的突出,以及他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展现出的优越性。红巾军虽然规模庞大,但内部派系林立,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政治目标,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推翻元朝。朱元璋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他在众多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并将反元的力量整合并发展壮大的结果。他并非简单地“窃取”,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博弈,成为了最终的领导者和胜利者。

总结朱元璋与元朝灭亡: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从红巾军的一员,通过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军事手腕,逐步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击败了其他反元势力(包括其他红巾军派系、地方军阀以及元朝中央政府),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

称他为“推翻者”是准确的,因为他最终完成了推翻元朝统治的壮举。至于是否“窃取了红巾军的革命果实”,这取决于如何定义“革命果实”以及如何看待权力转移的过程。更恰当的说法是,他继承并发展了红巾军的反元事业,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胜利。他在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成为了新王朝的奠基者。

核心的共同点:

在秦朝灭亡和元朝灭亡这两个案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

历史趋势的推动: 无论是秦朝的暴政还是元朝的腐败,都制造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为大规模起义提供了土壤。
集体力量的爆发: 起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满情绪的集中体现,是集体力量的爆发。
个人能力的汇聚与最终的领导: 在集体力量的推动下,总会出现一些杰出的个人,他们能够抓住时机,整合力量,并最终成为历史变革的引领者。这些人往往具备非凡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
权力转移的复杂性: 历史的权力转移很少是单一力量或个人完成的,往往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最终的胜利者,是在这场博弈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建立新秩序的人。

因此,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时,需要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成功的。他们既是时代浪潮的产物,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关键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刘邦从未和陈胜、熊心敌对过。

第二,刘邦从未和秦朝议和。

第三,刘邦称帝之后,非常尊重陈胜和熊心,祭祀礼数不缺。甚至对项羽都以鲁公之礼安葬,还“为发哀,泣之而去”。对于反秦群雄,刘邦从来没有诋毁谩骂过。

推翻秦朝及后来的重建社会秩序,是群雄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刘邦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个,也是理所当然的陈胜和熊心事业的继承者。

而朱元璋单独和元朝媾和,还有瓜步沉舟这一不明不白的悬案。

再看朱元璋的言论: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取天下于群雄,不在元氏之手。”

“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

“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

“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

“君之祖宗起自北方,奄有中土,兵强事举,华夷咸服。”

“自红巾妖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明从而取之。”

“予本庶民,因乱起兵,保障乡里。官军隔绝,遂为众所推。”

“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赖承平之乐,忽妖人倡乱,海内鼎沸。”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餋。”

“唯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餋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元太祖兴于朔方,世祖入统中国,此皆天道,非人力所能强为也。”

“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朕因群雄扰攘,不能自宁,由是为众推戴,乘时渡江,抚建业之民,待天下之清,奈何君不能控御,致将帅各怀不轨,外为元臣,内实自谋,靡有戡定祸乱以安生民者。朕静观群雄割据,荼毒生灵,于心不忍,乃亲率诸将,西平湖湘汉沔,南取交广东,定吴越,八闽、两江,皆入版图。方欲息兵,以观君之为计,而君之将臣曰张、曰李、曰王,三人者,不为国谋,分据秦晋,互相雠杀,民遭涂炭。朕乃命大将军自前岁出师,由齐鲁,经河洛,次及燕城,我师未至,君已弃宗社而去。”

朱元璋对推翻元朝当然也有很大的贡献,可他自己不承认,坚持说自己是派徐达去大都清君侧的。

user avatar

也凑个热闹,顺便给朱重八洗个地。

首先说一下朱元璋的崛起轨迹。

壬辰年(1352)初,天下大乱,定远富民郭子兴联合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等人烧香聚众起兵,占据濠州,自称元帅。

闰三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於皇寺到濠州从军,投入元帅郭子兴麾下,开始只是一介小卒,两个月后被提拔为亲兵(九夫长)。

九月,徐州芝麻李起义被脱脱率军镇压,残部由彭大、赵君用率领投奔濠州,结果反客为主,成为濠州红军的首领,原来的元帅孙德崖、郭子兴等人“反屈节以事之”。

癸巳年(1353)五月,奉命南下追击徐州义军,围困濠州的元将贾鲁病死,部下元军溃散,濠州围解。六月,朱元璋返乡招收残民700余人,献之于上官郭子兴,被其升为镇抚。

甲午年(1354)初,因为濠城主将,当时已称鲁淮王、永义王的彭大、赵君用二人,驭下无道,所部暴横,朱元璋所领的700人大部被人所夺。朱元璋只能带徐达等25人南下定远发展,结果途中又身染重病,卧床半月不起。

五月,朱元璋稍有康复,又被郭子兴派去招安定远张家堡义兵,顺利收降3000余众,被郭子兴升为总管,得以重整旗鼓。同一时期,濠州红军趁元军败退之机,大举出击,扫荡了濠州附近的各路义兵寨堡,先后攻破城口张寨、洪山寨、驴牌寨、横涧山、三汊河、大柳树、塔山等砦,吞并其军,兵力迅速壮大。

在此形势之下,濠州红军随即兵分两路,主力在彭大、赵君用率领下于六月攻占盱眙、泗州,郭子兴本人也随这一路行动;但同时郭子兴部下的郭天叙、张天祐、朱元璋、汤和、赵继祖等人又带兵南下在七月攻取滁州。之后,郭子兴又率万余人脱离彭赵,抵达滁州,独立发展。

乙未年(1355)正月,郭子兴根据朱元璋献计,派张天祐、耿再成攻取和州,战后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驻守和州。三月,濠州旧将孙德崖率部到和州就食,与郭子兴爆发冲突,暂时平息之后,郭子兴猝然去世,滁和红军一时无主,孙德崖想趁机吞并其军,遭到和州诸将的抵制。而当时杜遵道、刘福通等人已在亳州正式拥立韩林儿为宋帝,建元龙凤,并“召乱雄是其门弟子者从之”,收编各地分散的起义军力量。于是张天祐亲自到亳州表示归附,得到龙凤朝廷的授官檄书,任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由此,朱元璋正式成为龙凤政权的属下。

之后滁和红军南渡长江,进攻集庆,郭天叙、张天祐被陈野先叛杀,朱元璋继任都元帅。

丙申年(1356)3月攻克集庆后,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平章。随后几年中,朱元璋全力经略江南,期间一直接受龙凤朝廷的官职,使用龙凤纪年,先后被升为江南行省丞相、吴国公。《刘基行状》提到过“中书省设御座将奉小明王以正月朔旦行庆贺礼”,不过韩林儿实际从未到过南京,或是“意如今郡国岁时设龙亭拜贺之仪”。但随着龙凤政权在北方的逐渐势衰,庚子年(1360)正月朔日,朱元璋在建康府门前亲书写下桃符:“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

癸卯年(1363)二月,已经退居安丰的龙凤朝廷遭到张士诚大将吕珍的围攻,安丰城内兵粮皆乏,告急求援于朱元璋。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驰援,击破围城军,韩林儿、刘福通放弃安丰,投奔朱元璋营中,朱元璋“设銮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待之甚厚。”至此,龙凤朝廷完全成为朱元璋手中的傀儡。

丙午年(1366)五月,已经称吴王的朱元璋发兵讨伐张士诚,在仍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名义发布的《平周榜》中宣称“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酷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困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

十二月,韩林儿乘船赴建康,途中“小明王与刘太保至瓜州渡,遇风浪掀舟没,刘太保、小明王俱亡。”

两个月后,正在苏州前线攻打张士诚的徐达诸将,收到朱元璋的书谕:“吾与诸人同起于淮地,十有六年。今事业已成,诸将臣我之心愈见切切,社稷之隆,邦家之固,真可见矣……更始之不才、诸将狂愚,终为汉光武、邓禹君臣之所得……尔等焉得不与邓禹同名于天下乎!”


总结一下,平心而论,相比刘邦,朱元璋对龙凤政权的态度是有那么点不地道,但也要注意朱元璋和刘邦所处形势的差别:

1、秦国只统一了十几年,对刘邦这个战国出身,崇拜信陵君的人来说,确实不会有什么归属感。但朱元璋不同,不但他本人确实“生于有元之世”,而且“予者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元朝统一的九十多年时间留下的痕迹不是那么容易消灭的;

2、朱元璋初起时投奔的是郭子兴,“有明基业,实肇于滁阳一旅”,但郭子兴本人其实和龙凤政权没啥关系。郭子兴在定远起兵时,虽然起事的方式也是“烧香聚众”,手下也戴红巾,但与盘踞在汝、颍、光、固的刘福通部红巾军并无明确的统属关系,更别提当时还在武安山逃难的韩林儿了。朱元璋后来虽然奉龙凤正朔,但确实没有“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那样,得到龙凤方面的直接支援;

3、朱元璋对韩林儿确实不像刘邦对熊心那样“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不过刘邦能怎么做,本来也是有项羽这个完美反派背了弑君的罪名,而朱元璋后来虽然找廖永忠背锅(丙午岁,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埠。太祖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确实效果不好。但反过来说,朱元璋之所以背上弑君这个罪名,却恰恰是因为当年他发兵去安丰救驾的缘故,如果他当时就听了刘基的建议:“不宜轻出,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放任韩林儿死于吕珍之手,他倒不用背这个锅了。这孰是孰非,又如何算得清呢?

user avatar

大家都会说,没有刘邦,秦也得灭,没有朱元璋,元也得死。

那有没有人说没有毛,民国也得亡,新中国依旧存在呢?

好吧,不碰瓷伟人。

陈胜赢了吗?很明显死的透透的。义帝,带过兵打过仗吗?种树没他,吃桃子他先来,哪有这逻辑。

陈友谅六十万没打过朱元璋二十万,你凭啥就觉得他能打过王保保?有人说张士诚不聪明,不知道夹击,但六十万打二十万,别人会帮六十万吗?不帮朱元璋打陈友谅就够配合了。

历史事实就是秦结束于刘邦进关中,元结束于徐达进大都。

user avatar

这种垃圾思想能不能听一听,我上次听说了这玩意还是在两天之前,你们黑朱元璋黑魔怔了是吧?

user avatar


为什么只能允许有一个人推翻秦/元?


秦朝和元朝之所以灭亡,本身就是因为多股势力的联合反对,又不是单靠刘邦、朱元璋这么一股势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具有洞察力,触及了历史事件中关于“推翻”和“继承”的复杂性,以及权力转移中的个人角色和集体力量的互动。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例子:一、秦朝与刘季(汉高祖刘邦)秦朝的灭亡:秦朝的灭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刘季一人或一个单一事件就能概括的。其主要原因包括: 秦始皇的.............
  • 回答
    假如当年登上秦朝皇位的不是秦二世胡亥,而是长子扶苏,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可能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苏其人,在史书中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温文尔雅、仁厚宽厚,与急功近利、专横暴戾的赵高、李斯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信奉“仁政”,与秦始皇推行的严酷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他在诸公子中.............
  • 回答
    在探讨宋朝是否是秦朝的延续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审视它们在制度、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异同。简单地说,宋朝并非秦朝的直接延续,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代鸿沟和根本性的差异。然而,秦朝所奠定的许多制度框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对后世王朝,包括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回答
    秦末的动荡,要说其本质上是春秋战国贵族战争的延续,实在有些过于简单化了。这其中的脉络复杂,远非简单的“反弹”二字能够概括。我们先要明白,春秋战国那段漫长的历史,确实是一段贵族主导的战争时代。那时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诸侯国之间的争霸、领土扩张,以及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展开。军队的组成、战术的运用,.............
  • 回答
    汉朝虽然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但其长达四百年的延续与秦朝二世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朝灭亡的根源,以及汉朝在制度和政策上做出的关键性调整。 汉承秦制,为何命运迥异?汉朝确实在很多方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例如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体系等。秦始皇为中国统一.............
  • 回答
    秦朝军队,若说它是“平庸过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秦朝军队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支强大武装力量,它不仅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业,更以其严苛的军法、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组织能力,在那个时代堪称一股令人闻风丧胆的劲旅。要说秦朝军队为何绝非平庸,咱们得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军事制度的革新与.............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辈出。刘邦,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亭长,竟然能够击败出身显赫、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仅仅是性格上的差异。首先,从政治和战略层面来看,刘邦展现出了远超项羽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刘邦深知,要赢得天下,光靠勇武是不够的,还需要笼络人心、建立稳固的统治基础。他善于识人用.............
  •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历史的意外,不如说是大一统王朝在建立之初就埋下的隐患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秦朝灭亡后,中国并没有因此陷入长期的分裂,而是很快迎来了汉朝的再度统一。这是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秦朝灭亡的深层原因,以及促使中国走向统一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秦朝之所以能.............
  • 回答
    秦朝建立的专制制度,乍听之下,似乎与“进步”这个词有些遥远,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民主、自由。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当下的视角,深入历史的经纬,便会发现秦朝的专制制度,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是推动中国历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关键力量,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进步”所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先看看秦朝之前中.............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战国时期到秦朝,剑的材质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简单地说,这个时期是青铜剑向铁剑过渡的时代,但青铜剑在战国前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铁剑则在这个时期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主流。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把这两种剑的特点、兴盛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更替过程都聊聊。一、.............
  • 回答
    秦朝的覆灭,与其说是秦始皇、秦二世两代皇帝的暴政,不如说是秦法严苛且缺乏适应性的弊端,与统治者未能有效缓和因严法而激化的社会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人提到秦朝灭亡,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秦二世而亡”和那些令人发指的暴政。的确,秦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尤.............
  • 回答
    周朝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准确地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但它的统一性是相对的,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通常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了“分封制”。这是一.............
  • 回答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名字总是被连在一起,作为中国历史上迅速崛起又迅速覆灭的典范。它们都以结束乱世、统一中国为世人所称道,但同样也因其二世而亡的短暂命运而备受争议。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就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深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严酷的统治与民怨的积累:从“统一”到“压迫”的转变秦朝的统.............
  • 回答
    说秦朝和隋朝“最短命”是相对的,但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它们存在的年限,这绝非偶然,而是它们所奠定的制度和开创的格局,如同历史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后世的血脉之中。秦朝,一个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短命王朝,却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此之前,中国经历的是春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东方政治文化中最核心的几个维度:权力合法性、宗法制度的演变、政治精英的构成以及社会动员的模式。 为什么周天子最后落得个被秦朝“杀”的结局(虽然更准确的说是被剥夺权力,但实质上是政治生命的终结),而日本天皇却能“岿然不动”?深层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 权力合法.............
  • 回答
    “汉承秦制”这个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和一些文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确实点出了汉朝在继承和发展前朝制度上的重要性。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集权的统治体系,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将汉朝的强盛完全归功于“先进的秦制”本身,就如同说一把锋利的宝剑能够让所有挥舞它的人都成为盖世英雄一样,忽视了使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的本质、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民族国家形成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假设“元清非中国”,那么从秦朝开始的“中国称霸东亚2000多年”的说法,确实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会变成一个伪命题,至少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才能成立。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几.............
  • 回答
    秦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斗争、个人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的,我们需要梳理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一、 北宋末期的崛起与“主战”的立场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