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桧是如何从一个抗金志士“主战派”变成一个割地求和“主和派”的?

回答
秦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斗争、个人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的,我们需要梳理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

一、 北宋末期的崛起与“主战”的立场

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在北宋末年,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北方民族威胁,尤其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此时,朝廷内部对于如何应对金朝的侵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主要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早期的才华与抱负: 秦桧在宋徽宗时期进入仕途,以其出色的文才和对时事的洞察力迅速获得认可。他多次上书陈述朝政,显示出强烈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金兵南下,宋朝的危机: 北宋末年,金朝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北宋皇帝被俘,京城汴梁被毁,半壁江山沦陷。在这一危急关头,秦桧表现出了坚定的抵抗金朝的态度。他认为国家应该全力抵抗,而不是屈膝求和。
“主战”的论调: 当时朝廷中也有一些主张求和的官员,认为北宋实力不济,抵抗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秦桧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观点,他曾多次上书,表达了誓死抵抗的决心。他认为,屈膝求和不仅会丧失国土,更会损害国家的尊严和士气。

二、 靖康之耻后的被俘与北上

靖康之耻是秦桧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点。

被金军俘虏: 在金兵攻破汴梁后,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皇室成员、大量官员以及普通百姓都被金军俘虏,押往北方。秦桧作为当时宋朝的官员,也未能幸免,一同被俘北上。
在金国的经历: 在北方金营中,秦桧度过了数年。金朝是如何对待他的,以及他在这期间的心理和政治思想是如何变化的,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导致其“转变”的关键所在。
接受金朝的统治和文化? 一种说法是,秦桧在金营中被迫接受金朝的统治,甚至与金朝的官员和贵族有所接触。为了生存,他可能不得不适应金朝的环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金朝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
对宋朝“无能”的失望? 长期处于被俘状态,眼见着故国积弱不振,屡战屡败,秦桧对宋朝朝廷的无能和软弱可能产生了极大的失望。这种失望感是否会影响他对国家存亡的判断,进而影响其政治主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个人生存与政治考量?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生存往往是第一位的。秦桧是否为了保全自身性命,而不得不迎合金朝的意愿,在关键时刻改变自己的立场?这其中可能掺杂着复杂的个人生存策略。
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他被俘的这段时间里,宋朝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在不断变化。当他最终被金朝释放回到南宋时,朝廷的权力中心和主要矛盾可能已经与他离开时大不相同。

三、 归宋后的重新崛起与“主和派”的形成

秦桧被金朝释放回到南宋后,他的政治生涯再次进入一个高潮,但他的立场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获得金朝信任: 金朝之所以释放秦桧,很可能认为他可以作为自己在南宋的代理人,或者至少是一个愿意与金朝合作的人物。秦桧能够被释放,本身就暗示了他与金朝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默契或交易。
回到南宋的政治环境: 当秦桧回到南方时,南宋朝廷在宋高宗赵构的领导下,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金朝的威胁依然存在,而内部对于如何应对金朝也存在分歧。宋高宗本身就倾向于议和,以求稳定。
与宋高宗的契合: 秦桧回国后,由于他在金国的经历,尤其是他对金朝情况的了解,加上他本身的政治才能,很快获得了宋高宗的信任,并被任命为宰相。更重要的是,秦桧的“主和”思想与宋高宗“偏安江南、议和苟安”的政策不谋而合。
“议和”的理由: 秦桧“主和”并非完全没有理由。他可能认为,南宋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难以与强大的金朝抗衡,继续战争只会招致更大的损失。他可能认为,通过割地赔款换取和平,能够让国家暂时稳定下来,为日后发展积蓄力量。
政治上的权谋与策略: 也有学者认为,秦桧的“主和”也是一种政治权谋。他深知宋高宗的意愿,也看到了“主战派”的局限性。通过成为“主和派”的领袖,他能够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并实现自己的一系列政治抱负,例如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成为“主和派”的旗帜: 随着秦桧地位的上升,他成为南宋“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并且凭借其政治手腕,压制了“主战派”。他积极推动与金朝的和谈,并最终达成了“绍兴和议”。

四、 绍兴和议与历史的评价

绍兴和议是秦桧“主和”政策的最终体现。

和议的条款: 和议规定南宋向金朝称臣,并支付巨额岁币,同时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金朝。此外,岳飞等“主战派”的将领被罢官、遭害。
历史评价的争议: 秦桧的转变和他的“主和”政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民族英雄还是卖国贼? 对于秦桧的评价,历史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许多人认为他为了个人权势和苟安,出卖了民族利益,是罪大恶极的“卖国贼”,这体现在他被后世塑造成奸臣的典型,祠堂中跪着受万人唾骂。
顾全大局的政治家?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当时南宋国力不足以抵抗金朝的情况下,秦桧的“主和”政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和国家灭亡。他们认为,他以个人的名声为代价,换取了南宋相对稳定的统治,也为后来南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复杂的人格与动机: 更有观点认为,秦桧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其动机并非单一的卖国或求全。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境遇,其政治理念和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他在北宋时期的“主战”可能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而其在南宋的“主和”则可能夹杂着对现实的判断、对宋高宗的忠诚以及对个人权力的追求。

总结来说,秦桧从“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是一个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1. 靖康之耻的冲击和在金国的经历: 被俘的经历极大地动摇了他对宋朝实力的信心,也可能让他产生了对金朝统治的某种认知和适应。
2. 对南宋国力衰弱的判断: 他可能认为南宋已无力与金朝抗衡,战争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3. 与宋高宗政治立场的契合: 宋高宗“偏安江南、议和苟安”的政策为秦桧的“主和”提供了政治土壤。
4. 政治野心和权谋: 成为“主和派”的领袖,使他能够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并实施自己的治国理念。

秦桧的转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讨论和解读的对象,其复杂的动机和历史影响也使得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还是应该看合订本。

绍兴年间,宋金议和的过程很复杂。

不仅仅在南宋朝廷中,有主战主和两派,内斗不可开交,最后以杀岳飞达到高潮。

在金国朝廷中,同样也有主战主和两派,内部倾轧惨烈程度,完全不亚于南宋。

爱好者们,大多比较清楚南宋朝廷内部的情况,对于金国内部情况,则所知甚少。但我们想弄清楚“议和”的问题,想弄清楚秦桧的问题,不能不同时研究一下金国。


还是从秦桧说起。

按史书记载,靖康之耻前,秦桧确实是有一段小粉红时期的。他反对割地、反对投降、反对金国所扶立的伪楚政权,所以被拘押在金营,然后随着徽钦二帝,一起押送北方。

我们不能否认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应该认定,在北宋灭亡前,秦桧不是个主和派,更不是投降派。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被金国放还,回到南宋朝廷之后,秦桧就彻底蜕变成主和派,甚至投降派了。

那么,他的转变,肯定也就发生在被俘金营的阶段,这个“俘虏”阶段,大概有三年时间,从1127年靖康之耻,到1130年十月。

你说秦桧是到了金营,遭遇了毒打虐待,或者目睹金人残暴兽行,于是犯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此就一生跪舔金人,这个归纳就太过简单化了。

秦桧确实不是人,但他很有才,很有头脑,不是被吓大的。而且也并没有历史记载,秦桧到底遭遇了什么非人的虐待呢?我看他在金国内部,很吃香的,混的风生水起。

金国内部当时是什么情形呢?

太宗完颜吴乞买在位当皇帝,但此时的金国,和中原王朝是不一样的,他是一个部落制军事民主政权。就是说,皇帝名义上是皇帝,但不是大权独揽的,而是各个军事贵族们,共同治理。这些军事贵族,在金国有个专有名词,叫“勃极烈”。

其中完颜宗翰是权力最大的一个,甚至可以凌驾皇帝之上。

根据《呻吟语》记载,金太宗登基后,一次从国库偷钱买酒喝,犯了禁令。然后完颜宗翰为首的“勃极烈”们,就一起把金太宗拖下御座,打了二十军棍。皇帝因为偷钱买酒喝,被打屁股,这也算千古奇闻了吧。

那么秦桧在敌营三年,能不能看出来金国内部的实际情况和权力结构呢?我想肯定是可以的,毕竟秦桧很聪明,情商很高。他和这些“勃极烈”们,都有很密切的直接交往。

秦桧先是打通关节,巴结上了完颜宗翰。然后在分配俘虏时候,又被分给了完颜昌,深受完颜昌的信任。完颜宗弼也有宴请秦桧的记载。

金国内部派系林立,内斗不断,早先就有“劾里钵”系和“非劾里钵”系的分野。之后又有“太祖系”和“太宗系”的对立。

我就不展开说金国内部派系斗争的情况了。但大致来说,完颜宗翰是“非劾里钵系”的首领,完颜昌是“太宗系”的干将,完颜宗弼是“太祖系”的干将。

秦桧在金国的交往,可以横跨这三系,跟三系内部的重要人物都有密切往来,你就说情商高不高。

当然这三系不是一直在内斗,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分分合合。

秦桧在金营的三年,因为金国刚灭辽灭宋,天下未定,所以派系只是暗斗,还没有图穷匕见。所以秦桧得以结交不同派系的大佬。

当然总体来说,秦桧还是与完颜昌关系最密切,毕竟他是分给完颜昌的俘虏,一直在完颜昌麾下任参谋。秦桧能够在随军南征过程中,携家眷逃回南宋,肯定以及一定,不是靠自己的武功,而是与完颜昌商量好的,就是完颜昌派回来的。

完颜昌就是金国内部的“主和派”,当然他也是“太宗系”的。完颜昌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堂弟,其实他应该算是“非劾里钵”系的,跟宗翰一样。但后期他结盟了太宗的儿子宗磐,就成了“太宗系“,就不细讲了,总之他是主和派。

完颜昌带着秦桧南征,主要攻击目标就是北宋残余势力和南宋军民,包括跟岳飞等也交过手。但完颜昌作战并不顺,恶战挺多,完颜昌的女婿都被俘虏了。当然另一路主将完颜宗弼,打得也不太顺,黄天荡之战都是这一时期。

应该是看到中原军民抵抗比较强烈,而金国内部也很不稳定,朝中权力倾轧,北方起义不断。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完颜昌开始有了”主和“的思想。

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完颜昌把秦桧放回了南宋。其目的不言自明,就是让他回去也作”主和“派,宋金和议,达到完颜昌的政治理想。

如果我们把时间停止在这一年,品评完颜昌和秦桧这一对”主和派“,那还真不能批评他们各自卖国求荣。因为宋金连年征战,已经打了三四年,未来还要再打十多年,生灵涂炭。如果真能和议,也不失为给百姓谋了福利。

所以”主和“本身就是一个选项,值得考虑。当然,”和”不是问题,怎么”和“才是个问题。

从来没有人指责完颜昌“主和”是卖国求荣,当然他在金国内部的政敌除外。因为完颜昌的“主和”,是侵略性的主和,是要攫取大量利益之后才“和”。话说回来,金国强大啊,强国从来都是这副嘴脸,难道要完颜昌发扬国际主义精神,让利于南宋不成。

再说回秦桧,他是带着任务被放回来的。

秦桧当然也知道,他一个丧家之犬,回到南宋有什么份量。唯一的倚仗,就是他和完颜昌的交情,他和金国的关系。

秦桧的和议主张,当然首先得到了宋高宗的赞赏,开始重用。宋高宗也在连年征战中,被打怕了,打阳痿了,他也希望议和。秦桧回来肯定得跟高宗说啊,太君里面也有主和派啊,完颜昌派我来,就是主持和议的啊,你想和议,就得重用我。要不他怎么爬到宰相之位呢?

秦桧回到南宋第二年,就拜相了。

但完颜昌在金国也还不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不但有金太宗,还有大权独揽的宗翰,所以议和这件事在金国也推动缓慢。

秦桧并没有能一招制敌,上任之后直接搞定议和之事。所以拜相第二年,秦桧就遭遇了水逆,被高宗罢相,而且张榜公布,以示不再启用。

高宗撤掉秦桧的理由,就是秦桧曾跟高宗许诺过,“为相数月,可耸动天下”,结果至今没看到结果。其实翻译一下,就是秦桧承诺宋高宗,我掌握宰相之权,数月之内,必然达成宋金和议,结果绩效考核不及格,于是被撤职。

秦桧这次被雪藏,又是三年。

我觉得这三年,宦海沉浮,是秦桧彻底蜕变的根源。

如果说青年秦桧还有些血气方刚,如果说他和完颜昌的谋划议和,也还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在。这次摔倒,让秦桧彻底明白了,权力,只有权力,才是一切。什么政治理想,什么民族情结,都是扯淡,权力才是一切。

秦桧的再次起复,来自于一场变故。

1135年正月,金太宗去世。

金太宗一死,金国内部就连续乱了好几年。先是宗翰独揽大权,然后宗干、宗磐结盟,把宗翰干掉。后来宗干又联合宗弼,干掉了宗磐。完颜昌是宗磐一党的,也随着宗磐的覆灭,而被干掉了。

这场宫廷大动乱,持续了四五年时间。最后的胜利者宗干,也老死了,唯一硕果仅存的,就剩下完颜宗弼了,开启了完颜宗弼大权独揽的时代。

金太宗一死,金国内部暗流涌动,自然这段时间就无暇南侵,所以完颜昌的“主和”理念,占了上风。而且有一段时间,完颜昌和宗磐一党,在金国内部非常有权势,也能够推动和议的达成。宋高宗也看到了形势的变化,便重新启用了秦桧,准备重开和议。

结果也还算不错,绍兴九年,宋金达成和议。这个和议,对于南宋当然是很屈辱的条件,但弱国也不可能在外交上占到太多便宜,也只能如此了。不管怎么说,完颜昌和秦桧共同推动的“和议”,历经十来年的反复,终于达成了。

风云突变,就在绍兴和议达成的第二年,金国内部又发生了政变,就是宗干和宗弼联合,绞杀了宗磐和完颜昌一党。

完颜昌一死,宗弼上台,又重新开始“主战”。

宗弼率十万大军南侵,岳飞、刘锜、吴璘等分头迎击,可歌可泣的抗金战役很多就是这次发生的,什么顺昌大捷,颖昌大捷,朱仙镇大捷,与诸君痛饮,直捣黄龙,都是这次的事。

我们要说的是,到了这个时候,两国的所谓“主战”、“主和”之争,都完全变味了。都由国策之争、政治路线之争,变成了内部权力斗争。

你所属的派别,就是你的政治烙印,根本洗不掉的。你是主和派,那你想跟主战派达成妥协,除非你下台,下台也基本就意味着身死族灭。反之,也是如此。

南宋这边如此,金国那边也如此。南宋是主和派摁死了主战派,所以秦桧冤杀了岳飞父子,夺了韩世忠的兵权,等等。金国是主战派摁死了主和派,宗干宗弼把完颜昌一家也全灭了。

秦桧是不是坏,是坏。岳飞是不是冤杀的,是冤杀的。

但南宋的主战派就都是好人吗?

岳飞毫无疑问是好人,大大的好人,民族英雄,完人,再怎么推崇都不为过。他不是搞权力斗争,他真的是有理想,他是真的想救国救民。

但其他主战派呢? 张浚?张俊?韩世忠?韩侂胄?

怎么说呢,不是主战的都是好人,更多的主战派,也是借“主战”这杆大旗,搞权力斗争,让自己上位。就不再展开了。

无意为秦桧洗白,也洗不白,西湖边跪千年就是他应得的报应。

但他可能也不是从一出生,就一黑到底,一黑到死的。他也可能曾经有过血性,曾经也有过政治理想,但是被权力倾轧碾碎了,他自己沉沦了。

最后还得说一个人,宋高宗。底下主战也好,主和也好,猪脑子打成狗脑子。宋高宗干嘛呢?人家玩帝王心术呢,人家搞制衡呢,你以为他真的为黎民百姓着想?

他和秦桧也是相爱相杀大半生,互相折磨,到死方休。为了什么?都是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

他没在西湖边上跪着,我觉得是世界最大的不公。

user avatar

我觉得秦桧的转变没什么不可思议的。

就是典型的从兔兔变为了神友。

上学的时候各种我们真是太厉害了,工作之后就是变得很现实。

很多人其实对靖康之变一点都不了解,他们只知道金军如何厉害残暴,宋军多么弱小。却根本不知道,靖康之变中宋朝的那些充满了睿智的操作。

可以这么说,靖康之变那么耻辱完全就是宋朝这边自己作出来的。比如,吏部尚书王时雍和开封府尹徐秉哲为了讨好金军,主动搜刮开封城内漂亮的汉人女子数万人送入金军大营中。当时北宋人称其为“金人外公”。

在靖康之变中,北宋精英阶层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中国历史下限。嬴政,刘彻,李世民他们要是看到这事估计能当场暴毙。

有时候这人一旦梦想破灭,他的行事就会变得极端起来。秦桧很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人。开始的时候,看不起那些北宋官吏,一心想要匡扶天下。

经过靖康之变这场巨变,看清楚宋朝上上下下的行为之后,秦桧觉得,累了,毁灭吧,狗屎一样的宋朝没救了。什么他妈的匡扶天下,重回汉唐,老子想开了,搂钱才是真的。

别以为秦桧的这个心理变化不可能。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反正就是类似于爱之深,恨之切。

我再讲一个宋朝真实发生的类似事情。

宋仁宗时期,西夏崛起,宋军连续惨败三场。

而为西夏军出谋划策的,是两个汉人,一个叫张元,一个叫吴昊。张元在宋军惨败之后,于战场上留诗一首: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这个张元,史书记载他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

他在投西夏前曾经积极为北宋出谋划策如何平定西北。他曾经投奔宋朝的守边将领,结果因为话不投机,他被轰走了。按照张元的这种性格,他肯定不是说什么,我们要给西夏岁币,我们打不过给修城池固守这种话。他肯定说的是,如何选将练兵,如何用骑兵主动决战。

没准他说到激动的时候会来一句:“我愿为先锋,请走马诣边郡,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取逆胡之首献将军帐下。”

如果这是汉朝或者唐朝,甚至哪怕是南朝宋齐梁陈,张元也能青史留名。但可惜时代变了。

宋军将领估计是以大宋自有国情在此为理由拒绝了张元。

后来过了好长时间之后,彻底对宋朝失望的张元就投奔西夏了,最后官拜西夏中书令。从上面那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张元对于宋朝是多么的痛恨。简直就是指着宋朝鼻子骂,什么宋朝名臣,连我都打不过,纯粹一群傻X。

灭南宋的刘整也是这么一个人,当年他怀着保卫大宋的情怀来到南宋,积极帮助南宋抗击金军蒙军。但是后来刘整对南宋彻底失望了,于是投奔元朝。

四年十一月,入朝,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
廷议沮之。
整又曰:“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
世祖曰:“朕意决矣。”

..................

有人说我洗白秦桧?

这问题问的就是秦桧是怎么从抗金变为投降派的。

我的回答是,秦桧从抗金变为投降派没什么不可能的。这种人多了去了。在宋朝就有两个鲜活的例子,就是张元和刘整。这有什么问题吗?

再比如人民名义里的祁同伟,开始的时候是英雄,后来成了趋炎附势为虎作伥的小人。

毛主席当年还说过: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难道他也是洗白秦桧?

宋朝当时的情况就是,哪个大臣敢提整军经武复汉唐往昔之疆,谁就是大宋的头号敌人,给蹉跎一辈子。你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卖国装糊涂反而得到宋朝皇帝以及朝野上下的称赞。这种环境下,秦桧从抗金变为投降派有什么不可能?

历史也证明了,在成为投降派之后,秦桧一下子起飞了,开始权势滔天。

根据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记载的一件事,说秦桧的孙女秦童丢了一只猫。为了讨好秦桧,临安府的官吏把秦桧家附近所有的百姓都抓走进行拷打审问。当整个临安府没找到这只猫之后,秦桧就命令皇宫的禁卫军去找,赵构看见禁卫军没了,吓得还以为是金军杀来了。

后来秦桧是善终的,终年六十六岁,南宋政府还追赠其为申王,谥号“忠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桧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斗争、个人动机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主战派”转变为“主和派”的,我们需要梳理他人生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和事件。一、 北宋末期的崛起与“主战”的立场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西安 600 年明秦王府城墙倒塌”事件,我需要先进行一些澄清。目前并没有官方或媒体报道指出西安明秦王府的城墙在近几年有发生大面积倒塌的事件。西安现存的城墙主要是明代修建的,历经 600 多年,虽然有一些部分经过修缮和加固,但整体结构是相当稳固的。如果存在“600 年明秦王府城墙倒塌”的.............
  • 回答
    BBC的一篇报道将秦凯在里约奥运会上向何姿求婚的行为解读为“男权主导行为”(male control),这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可能存在的视角差异。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 BBC 这篇报道可能提出的论点。当提到“男权主导行为”时,通常意味着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中国”这个概念的本质、历史叙事的构建以及民族国家形成等多个层面。如果我们假设“元清非中国”,那么从秦朝开始的“中国称霸东亚2000多年”的说法,确实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会变成一个伪命题,至少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解释才能成立。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几.............
  • 回答
    秦国发现郑国渠是“疲秦计”,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顿悟”的时刻。它更像是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推理中逐渐形成的认知。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和具体情境。一、 起源:郑国渠的修建与秦国初期的“善意”首先要明确,郑国渠最初的修建者是韩国的谋士郑国。韩国当.............
  • 回答
    秦国和齐国,一个雄踞西陲,一个地处东海之滨,地理上可以说是相隔甚远,并没有直接的边境线相连。然而,在战国纷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尤其是经济上的往来,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巧妙得多。秦齐两国之间的贸易,并非通过直接的边境交换,而是依赖于一系列间接的渠道和贸易网络。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条.............
  • 回答
    比亚迪秦PLUS DMi 确实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变速箱,它的动力系统叫做 DMi 超级混动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是一台发动机和两台电动机,通过一个叫做 EHS(Electric Hybrid System)的电控系统进行智能协调和分配动力。所以,当你说它“没有变速箱”,其实是指它没有那种我们熟悉的齿轮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秦始皇陵的复杂程度与秦代社会是不匹配的。”这句话出自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段清波之口,在考古界和历史学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和讨论。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审慎和质疑的态度,它挑战了我们对于秦始皇陵这一宏大工程的传统认知,也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未解之谜,甚至是对现有史料解读的再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
  • 回答
    秦晖先生的《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一篇极具启发性和思考深度的文章,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朋友名单”或“敌人名单”,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历史和辩证的视角,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哪些力量和因素真正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哪些力量和因素在阻碍其发展和进步。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 回答
    鸿茅药酒当事人谭秦东于5月17日发布的声明,其中包含了“是想抓眼球”、“考虑不周”、“深表歉意”等表述,这一声明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促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个事件的发展及其后续的表态。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声明发布的背景:要理解这份声明,首先需要回顾事件.............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既定的轨道,让诸葛亮在长平之战前夕执掌赵国军政大权,那么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巨变,其走向将与我们熟知的历史截然不同。首先,诸葛亮绝不可能重蹈赵括纸上谈兵的覆辙。长平之战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孝成王对军事的浅薄认识,以及对经验丰富的廉颇的误信和罢免。诸葛亮以其“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假如我是秦桧,我该怎么给自个儿辩一辩。别的不说,这锅扣我头上几百年了,也该听听另一边的说法不是?首先,得把这“罪名”先拆开来看。大家伙儿说我秦桧是“卖国贼”,是“奸臣”,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这几顶帽子,可真够重的。但仔细想想,咱们得把时间、地点、人物都摆清楚了,才能.............
  • 回答
    “宋体由秦桧发明”这个说法,听起来颇为离奇,毕竟秦桧是南宋时期的权臣,以卖国求荣闻名,而宋体字是在宋朝才出现的,这其中的时间线似乎并无太大矛盾。但细究起来,这个谣言的来源,并非出自什么历史典籍,也非学者研究,更像是一场带着戏谑和批判色彩的民间传说,或者是有人故意为之的“黑历史”。要深究这个谣言的“来.............
  • 回答
    吕思勉先生认为秦桧受到冤枉的观点,在史学界是一个备受争议但并非没有依据的论述。要详细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吕思勉先生的史学观、他对于秦桧所处历史背景的解读,以及他如何分析史料并得出结论。首先,理解吕思勉的史学观至关重要。吕思勉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研究以严谨、求实、注重社会经济和制.............
  • 回答
    游客脱鞋拍打秦桧像,这事儿可真是闹得沸沸扬扬,让人一言难尽。站在道德和文明的层面上说,这事儿确实容易引来争议。咱们都知道,像秦桧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印象,尤其是岳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以,有人对秦桧像表达不满,甚至带有情绪化的行为,也能理解。毕竟,在一些人看.............
  • 回答
    《江南百景图》这款游戏,自从它上线以来,就在玩家群体里激起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围绕着它的人物设定。要说最引人注目的,那肯定绕不开将秦桧、魏忠贤这些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奸臣、负面人物的角色,直接定级为“天”。这个操作,怎么说呢,简直是站在了历史评价的风口浪尖上,让很多玩家都觉得难以接受,甚至引发了一.............
  • 回答
    淮阳岳飞观前游客打“秦桧”,这桩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有人在岳飞庙(或者说岳飞观,名称有些地方不太一样)前面,把塑造成秦桧的泥像或者道具给打了一顿。这事儿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和讨论。事情的背景与细节:首先得明白,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却.............
  • 回答
    假如当年登上秦朝皇位的不是秦二世胡亥,而是长子扶苏,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很可能就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苏其人,在史书中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温文尔雅、仁厚宽厚,与急功近利、专横暴戾的赵高、李斯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信奉“仁政”,与秦始皇推行的严酷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使得他在诸公子中.............
  • 回答
    吾乃秦之民,生于斯,长于斯,视国如父,视民如兄弟。昔日,六国争霸,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耕战不辍,终成虎狼之国。然,吾国独抗天下,亦非易事。每闻战鼓雷动,心有戚戚焉。吾知,战士们浴血沙场,为的是家国安宁,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然,战火连天,亦伤及无辜,吞噬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