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秦晖《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

回答
秦晖先生的《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一篇极具启发性和思考深度的文章,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朋友名单”或“敌人名单”,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历史和辩证的视角,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哪些力量和因素真正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哪些力量和因素在阻碍其发展和进步。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真正的朋友和敌人不是由外部力量的定义来决定的,而是由其行为是否能够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以及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来判断。 这与许多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如“西方国家都是敌人”、“亲西方的都是朋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评价这篇文章:

1.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与“人民的利益”作为核心判断标准:

超越简单的民族主义或意识形态标签: 秦晖先生回避了简单地将“谁是朋友/敌人”归结为某个国家、某个政党或某个意识形态。他强调的是历史进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认为,评价一个外部力量或内部力量是否是“朋友”,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中国人民长远、根本的利益。
“人民”的内涵: 这里“人民”并不仅仅是指某个特定的群体,而是指在中国历史转型中追求更自由、更公正、更繁荣、更独立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文章通过回顾历史,揭示了历史上曾有外部力量(如某些西方国家在特定时期)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也曾有内部力量(如腐朽的统治阶层)成为阻碍中国发展的绊脚石。
动态变化的视角: 真正的朋友和敌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一个曾经的朋友可能会成为潜在的敌人,反之亦然。文章促使读者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不被固定的身份标签所束缚。

2. 对历史叙事的反思与挑战:

挑战“非黑即白”的历史观: 文章最深刻的价值之一在于它挑战了中国官方叙事中常常出现的“非黑即白”的历史解释。例如,在长期的历史叙述中,西方国家往往被描绘成清一色的侵略者和敌人。秦晖先生则指出,在某些时期,西方的一些思想、制度和力量,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例如开明君主维新派引进的西方技术和制度,甚至在辛亥革命前后,西方一些国家也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区分“国家利益”与“统治集团利益”: 文章也隐含地提醒我们,要区分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与该国“统治集团的利益”。有时候,一个国家的统治集团为了其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损害中国人民利益的行动,但并不意味着该国所有民众或所有力量都与中国为敌。反之,也有可能存在一些对中国人民友好但并非政府代表的力量。
内部的敌人比外部的敌人更可怕: 文章深层次地揭示了一个观点:中国最大的敌人往往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的专制、腐败、愚昧和阻碍进步的力量。 外部的力量能否成为朋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能否主动学习、吸纳有益的因素,并抵御有害的影响。一个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追求国家进步的中国,才最有能力辨别和应对外部挑战。

3. 倡导理性、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反思思维惰性: 文章是对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思维惰性的一种挑战,呼吁读者不要轻易接受简单的口号或预设的框架,而是要用理性、证据和独立的思考去分析问题。
拥抱开放和学习的态度: 鼓励读者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学习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无论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是来自过去还是现在。真正的强大在于自身的进步和完善,而不在于孤立和封闭。
关注个体权利和自由: 虽然文章没有直接大谈特谈个体权利,但其核心逻辑——“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包含着对个体自由、尊严和幸福的追求。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保障其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4. 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现实意义: 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日益复杂微妙的背景下,秦晖先生的这篇文章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考框架。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些现象,不被表面化的言论所误导,而是去洞察其背后是否真正服务于中国人民的利益。它也提醒我们,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时,最重要的不是“谁在说我们是朋友”,而是“谁的行为确实在帮助我们变得更好”。
潜在的局限性(或者说,需要进一步阐释的方面):
“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定义: 虽然核心标准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如何具体界定和衡量“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存在不同诉求和利益的情况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更细致的讨论。
外部力量的复杂性: 外部力量往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知识分子等,其立场和行动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如何辨别这些差异,并从中找到真正的“朋友”,需要更具体的分析和判断。
内部改革的必要性: 文章强调了内部因素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和保障内部的改革,使其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利益,那么讨论也可能显得有些抽象。

总结来说,秦晖先生的《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一篇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文章。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它教会我们:

以历史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尺度来衡量一切。
警惕简单化的二元对立和标签化思维。
认识到中国自身改革和进步的重要性是应对内外挑战的关键。
保持理性、开放和批判性的精神,去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

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醒我们在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忠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选第一卷第一篇第一句就辨析敌友,然后解答。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秦晖这个标题也是从毛选来的,毕竟那个时代给了他读书认字的机会。

但毛从来说“中国人民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基本不会泛泛地提什么中国的敌人。举个例子,下面这篇重要文献定义了现在中国政府的合法性,看看毛如何措辞: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武器。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哪有什么一成不变,能随意概括所有人利益的“中国”,当然也不会有一个稳定的敌人。

最近100年,中国人民最大的敌人是反动落后的统治者,以及帝国主义列强。

但是,非要像秦晖那样,要在帝国主义身上找亮点的话,你查查西原借款和宁海号巡洋舰,榨取国民给中国政府出行政经费,给中国海军造旗舰的日本帝国主义算什么呢?算好朋友?剩下那些在中国修铁路造租界的呢?1840年代就深入交往的老朋友?

连举例都在中学教科书周围打转,秦晖的年龄活到狗肚子去了。

最后,推荐秦晖换到日本和德国视角写写这篇文章。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是单纯讨论秦老师的学术呢?还是另有所指?我今天才反应过来。。。属于比较愚钝。

秦老师是典型的政治学家,中国的政治学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政治学等同于国际政治学,但其实这俩拥有完全不同的逻辑和方法论,政治学研究的一定是一个族群的内部问题,而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是不同族群之间的问题。用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去套国际政治学的现象,就会得出非常可笑的结论。

比如历史学家经常反复提醒大家一个事实,欧洲最好战的国家是哪一个?从历史上看欧洲最好战的国家毫无疑问是英国,英国一国对外发起的战争以及取得的战果,超过所有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从1688年到1918年这200多年间,英国几乎每年都在打仗,同时英国却是欧洲最民主最进步的政治体。这种民主进步和对外扩张的政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为什么?因为对外扩张恰恰是民主的诉求~也就是民主并不一定会带来和平,而只会带来符合民众需求的政策。在这个语境下,18-19世纪的英国人需要政府扩张,所以英国就频繁发动对外战争。最终导致一战。

user avatar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这个问题谁有资格回答?不是某几个几十年后的“知识分子”,而是生活在当时的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已经做出回答了:他们在国共内战中支持共产党。谁和共产党一伙谁就是朋友,谁和国民党一伙谁就是敌人。

中国人民是如何回答的?用参军支前打仗流血牺牲的方式回答。这是终极形式的人民民主投票:血票。血票高于纸票,更高于知识分子的笔墨。

是人民被共产党蒙蔽了吗?蒙蔽二字能解释共产党在412后的重新崛起吗?能解释长征后的重新崛起吗?能解释抗日敌后根据地发展出亿人解放区吗?能解释解放战争中被俘国军十天半月就大批转化为共军吗?能解释1945年还干不过日本皇军而1950年就能击败美军?

如果你能昧着良心不顾常理常识仍然把人民的血票选择说成是错的被蒙蔽的,那么用同样的标准我也可以轻易把西方近五百年的一切成就都黑成暴政和谎言。可是这样有意思吗?

许多文科知识分子的一个大毛病就是不讲人民立场不接受人民史观。既然如此,那人民群众也可以不接受你的说教。别忘了,群众也能读书上大学了,群众也能出国看世界了,群众也会找资料写文章了。而且很多群众还懂你们不懂的东西:数学,军事,信息技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