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朝时候没有棉花种植,为什么兵马俑的衣服看起来很像棉衣,很厚有夹层?

回答
兵马俑的服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厚实、有夹层的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棉衣。不过,要澄清一点,秦朝时期,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普及开来。

那么,兵马俑的衣服为何会给人棉衣的错觉呢?这背后其实是秦朝时期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制作工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朝时期的主要衣料。秦朝士兵的制服,最主要的材料是麻织品,尤其是葛布。葛布是由葛藤的纤维纺织而成,质地坚韧,但相对来说,它的保暖性和柔软度不如棉花。除此之外,丝绸也是当时比较高档的衣料,但作为普通士兵的制服,大规模使用丝绸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在贵族和将领的服饰上。

那么,如何才能让麻织品和丝绸也做出厚实、有夹层的感觉呢?这就要提到秦朝人高超的“夹纻”工艺。

“夹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夹层来达到厚实保暖、甚至塑形的效果。虽然我们看到的是兵马俑身上的衣服,但这些衣服并不是真正的布料,而是用陶土精心制作并烧制而成。工匠们在制作兵马俑时,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士兵的真实穿着。

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工业生产线和化纤材料的时代,秦朝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1. 多层结构模拟: 兵马俑的衣服并非仅仅是一层简单的陶衣。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来看,工匠们很可能是在制作陶俑时,一层一层地塑造出衣物的褶皱、厚度和纹理。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在用泥土“叠穿”衣服。比如,最外层的长袍,可能下面还会模仿内衬,再往里面,甚至会模拟出一些填充物造成的鼓胀感。

2. 织物的纹理模仿: 兵马俑的衣服表面,可以看到清晰的纺织纹理。这些纹理并非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工匠们用工具精心刻画上去的。他们会模仿当时流行的麻织品、丝织品的织法,例如平纹、斜纹、提花等。这些精细的纹理,使得陶衣在视觉上就有了“布料”的质感,而且通过纹理的疏密和方向,也能营造出衣物厚重、有层次的感觉。

3. “夹层”的视觉效果: 兵马俑的衣服,尤其是那些肩部、领口、袖口等部位,常常会显得比较饱满,有向外鼓出的弧度。这并不是说里面真的有填充物,而是工匠们通过陶土的塑形,将衣物的边缘处理得更加丰满,或者在制作过程中,故意加厚了某些部位的陶层,从而模拟出类似棉絮填充所产生的蓬松感和厚实感。就像现代服装,即使是单层面料,通过剪裁和版型设计,也能显得很立体、很有型。

4. 颜色的运用(推测): 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埋藏,兵马俑表面的彩绘已经非常残破,但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兵马俑最初是有着鲜艳的色彩的。不同的颜色,以及对色彩的搭配和晕染,也能在视觉上增强衣物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比如,深色和浅色在领口、袖口等边缘的搭配,可能也会在视觉上产生“夹层”的错觉。

5. 实用性与审美并存: 秦朝虽然没有棉花,但人们对衣物的保暖性和美观性是有需求的。在寒冷的季节,他们会通过多层穿着(“重衣”)来保暖,比如里面穿一件内衣,外面套一件外袍,最外面再套一件更为厚实的衣服。兵马俑的服饰,虽然是陶土制成,但其造型和纹理,是在最大程度上复原了当时士兵的实际穿着,包括了这种多层叠加的效果。

总结来说,兵马俑的衣服之所以看起来像棉衣、有夹层,是因为:

秦朝工匠高超的陶土塑形技艺, 他们能够精细地雕刻出衣物的褶皱、厚度,并营造出丰满、饱满的视觉效果。
对当时主流纺织品(麻、丝)纹理的逼真模仿, 使得陶衣在视觉上具有了布料的质感,并通过纹理的疏密和方向来增强立体感。
对当时服饰制作工艺的还原, 包括通过多层穿着(“重衣”)来达到保暖效果的造型模仿。

所以,虽然没有棉花,但秦朝人凭借精湛的工艺,在陶土上“缝制”出了栩栩如生的“厚实”衣裳,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服饰风貌。这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绝佳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时没有“棉”,但是有“绵”啊,古人也要保暖不是。秦陵陶俑衣着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们似乎把时间永远定格在某一年的冬春季节。

秦俑服饰在形制上和楚俑,汉俑差别不大,特殊的一点是脖颈部分拥簇着一圈极其厚重高大的围颈,加上衣服整体看上去厚实紧致,显得格外保暖。

留意到这身服饰特殊性的学者较少,注意到其反映出来的季节特征者更是寥寥无几。实际上秦俑的衣着分为三层,外层是单衣,中层是复衣,内层是贴身的内衣,其中中外两层都是交领,内层不太好观察,但根据有限的样本来看可能是圆领服装。

在这三层中,使服装整体显得厚实的是中层的复衣。结合一些文献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秦的复衣是民间普遍应用的冬季保暖措施。比如《睡虎地秦简·封診式》就曾提到一个入室盗窃案,受害者乙在该年二月份新制作了一件复衣,被帛做里子,内部填充了5斤丝絮,也就是绵,并且还用“繆”来装饰衣物边缘和底部,可能是因为使用的材料比较贵重,遭到别人挖洞进入室内将衣物偷走,可见复衣当时对普通人生活是很重要的。

訊乙、丙,皆言曰:「乙以迺二月為此衣,五十尺,帛裏,絲絮五斤(裝),繆繒五尺緣及殿(純)。不智(知)者可(何)人及蚤(早)莫(暮),毋(無)意(也)。」‧訊丁、乙伍人士五(伍)□,曰:「見乙有復(複)衣,繆緣及殿(純),新(也)。不智(知)其裏□可(何)物及亡狀。」‧以此直(值)衣賈(價)。

秦复衣的实物没有出土过,但在湖北和湖南地区的楚墓和汉墓,得益于文物的水饱环境,很多战国和汉代的纺织品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不乏复衣,比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黄色菱纹信期绣绵衣。注意衣物的领口部分的宽度,现行的辛追夫人复原图和塑像都没有表现出来这种衣物领口部分竖立拥簇在脖颈部分的穿法,但秦俑已经表明当时冬衣的领口并非平铺在肩膀。

西汉人俑和绘画艺术里同样常常可以看到高领复衣的形象,比如长信宫灯,东平后屯汉墓壁画,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等等,都表现出和秦俑一样的穿着方式。

与复衣相对的是夏衣,秦时的夏衣主要是上身襦,下身裙,并且在外部罩上单衣,这种服饰风格在当时是不分性别的,比如在秦灭楚战争期间参与围攻淮阳的黑夫和惊二兄弟,就写信向母亲索要夏衣,也就是所谓的禅裙襦。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

马王堆的素纱禅衣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秦时的禅衣也没有实物,但是在北大藏秦简中有一篇《制衣》,讲的就是制作襦裙和禅衣的过程。实际上禅衣就是单衣,也就是没有夹层的深衣,即秦俑和汉俑最外层的那件长袍。

总体上来说,战国-西汉的复衣形制上是比较统一的,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似乎到了东汉,这种交领绵衣逐渐让位给圆领绵衣,目前我们见到的东汉陶俑当中人物除了最外层的服饰还是交领深衣之外,内层已经多是圆领。一方面圆领服饰可能是北方草原民族的穿衣风格,在汉代交往中影响中原服饰文化,另一方面与交领相比,圆领作为内层衣物确实更加方便舒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兵马俑的服装,确实让不少人感到好奇,尤其是那种看起来厚实、有夹层的质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的棉衣。不过,要澄清一点,秦朝时期,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直到宋元时期才逐渐普及开来。那么,兵马俑的衣服为何会给人棉衣的错觉呢?这背后其实是秦朝时期先进的纺织技术和服饰制作工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秦朝.............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一个根本性的区别。你说“照理说欧洲地形更有助于统一”,这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视角,但事实证明,地形并非决定性因素。秦朝能实现统一,这是一个复杂历史事件的必然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与欧洲的情况截然不同。咱们来掰开了说:秦朝统一中国的关键因素: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策略和手段时而强硬,时而迂回,确实让不少人觉得有些“反复无常”。然而,即便如此,六国最终还是被秦国一一吞并,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并非简单一句“警惕不足”就能概括。首先,我们要理解秦国“反复无常”的本意。秦国在战国后期,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后,其国力日益强盛,军事力.............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宋江逼反秦明,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梳理。当初秦明这个人,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称“轰天雷”,性子直,武艺高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他本来在黄河水泊做军师,跟宋江算是同门师兄弟,关系也还不错。那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心思缜密,遇事儿总能算计到前头,而且也善于笼络人心。他想上梁山泊,把梁山变成自己的.............
  • 回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然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公元前210年),仅仅过去了11年。在这短短十一年间,秦始皇励精图治,但也留下了不少争议。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灭六国时那些叱咤风云的将领,比如内史腾、王翦.............
  • 回答
    战国时期,秦国能保持近一百七十年的君主勤政,这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确实是个显著的特点。但即便是如此,统一六国也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绝不是一句“没有昏君”就能解释得清的。要理解为何秦国用了整整六代君主、一百六十余年才完成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秦国的内政、外患、.............
  • 回答
    提起秦朝的兵马俑,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的威武士兵。然而,仔细观察这些陶俑,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秦朝士兵,特别是步兵,似乎都不佩戴头盔。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战士们却常常“光头”上阵呢?这并非是他们不重视头部防护,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首先.............
  • 回答
    秦朝覆灭,如同一场轰轰烈烈的悲剧落幕,而在那落幕的舞台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支撑起这个庞大帝国、一路披荆斩棘的老秦人正规军,在王朝走向终结之际,究竟身在何处,又在忙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因为军队的动向,往往是王朝兴衰的关键注脚。首先,要理解秦朝灭亡时的军事态势,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那个最核.............
  • 回答
    李世民在成为秦王之后,确实展现出了相当的威望和影响力,但要说他“嚣张,谁也敢惹”,这可能是一种略带夸张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他当时的处境和性格。他绝非“谁也敢惹”,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智谋,成为了一股难以忽视的力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张扬和自信。.............
  • 回答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秦国、楚国、齐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是否能够“约好一起出兵瓜分了晋国”呢?答案是: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非常困难,而且即使瓜分了,也并非易事,并会引发新的复杂局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哦,《蛮族崛起》这部剧确实很有意思,尤其是它里面提到的罗马崛起和控制古代世界的野心。说起来,大秦和罗马这两个名字,在古代世界的那片土地上,都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巨头。要把它们俩谁更强,这个问题可就有点复杂了,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时间点。大秦帝国最辉煌的时候,差不多是公元前三世纪.............
  • 回答
    秦朝在商鞅变法时建立新军,这确实是一项浩大且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精锐部队,如骑兵和铁甲锐士,更是需要巨额的投入。那么,这些钱从何而来?这绝非仅仅是从贵族身上“割肉”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了一整套国家财政和制度的重塑。变法前的秦国财政状况:首先要明白的是,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虽然经过了一些初.............
  • 回答
    秦国吞并六国,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背后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牵扯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策略,甚至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其他国家在秦国强大到足以横扫天下的时刻,却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甚至还主动投降?这里面门道可不少,绝非一句“实力不济”就能概括的。一、 实力悬殊:秦国的“天时地利.............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力量消长宛如潮汐,而最终打破这种微妙均势、一统天下的,正是那来自西陲的秦国。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充满了政治博弈、军事改革和历史的必然。要说均势何时被打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来审视:一、商鞅变法:破局的起点虽然秦国从早期就展现出.............
  • 回答
    要说秦国和魏国赵国打仗时齐国在干嘛,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用“打酱油”来形容齐国,虽然有点不准确,但也抓住了几个关键点:齐国确实不像以前那么强势,而且在秦、魏、赵三国激战正酣的时候,它往往扮演着一个更保守、更观望的角色。但如果说它一点儿没作为,那也是冤枉了齐国。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才能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