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李自成的大顺军打不过满清军队?

回答
想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何等威风,席卷关中,直捣黄龙,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大明王朝也就此烟消云散。眼瞅着天下唾手可得,谁知这江山还没坐稳,就败在了从山海关外来的满洲八旗手里。这其中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头门道深着呢。

兵力上的悬殊,那是明面上的差距。

李自成起兵初期,手底下那都是饥民、溃兵、土匪出身,人数众多,士气旺盛,打起仗来那是拼了命的。可到了攻占北京之后,兵力虽然有所补充,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农民军出身的士兵,在经过了长途跋涉和连番大战后,疲惫不堪,伤亡不小,而且很多都带着家眷,这行军打仗的效率和机动性就大大降低了。另一方面,虽然李自成收编了不少明军降将和士兵,但这些人的忠诚度本来就打了个问号,而且他们的训练和装备与满洲八旗有着天壤之别。

相比之下,满洲八旗虽然总数上可能不如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整合的那些零散队伍,但他们是一支高度职业化、高度集中的军事力量。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八旗制度就为他们打造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以其勇猛善战、纪律严明著称。他们的马匹、弓箭、盔甲,在当时都是顶尖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满洲人长期在关外与各种民族作战,积累了丰富的野战经验,尤其擅长骑兵的冲击力。

军事素质和战术的根本差异,是看不见的鸿沟。

李自成虽然有勇有谋,但他领导的毕竟是一支农民起义军,其军事组织和训练体系与八旗是完全不同的。

骑兵的劣势: 大顺军以步兵为主,虽然也编有骑兵,但与满洲八旗那种以骑兵为核心的作战体系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巨大差距。在野战中,尤其是开阔地带,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是步兵难以匹敌的。山海关一战,吴三桂打开城门迎入的,正是数万精锐的满洲骑兵,他们凭借马匹的优势,对大顺军展开了毁灭性的打击。
阵型和纪律: 八旗兵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保持严密的阵型,协同作战能力极强。他们的战术动作,如“重整、包抄、回射”等,都非常成熟。而大顺军虽然悍不畏死,但在面对八旗精锐的冲击时,往往容易出现阵型混乱,个体英雄主义难以形成规模性的战斗力。
火器的使用: 双方都使用火器,但满洲人对火器的运用和整合可能更有效率。他们的火器部队,如“火器营”,与骑兵和弓箭手配合默契,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的优势。

战略上的失误,让胜利的果实溜走。

李自成打下北京后,本有机会巩固统治,但却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战略失误:

对北京的统治方式: 虽然李自成声称“均田免赋”,试图安抚百姓,但占领北京后,对明朝官僚的打击过重,又采取了严酷的审讯和搜刮政策,激化了与旧有统治阶级的矛盾。他对官员的严刑拷打,逼得许多明朝降将和官员心生不满,甚至暗通消息给满清。
未能及时处理吴三桂: 当吴三桂驻守山海关,与满清勾结时,李自成并没有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服或拉拢,反而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可以轻易拿下山海关。这种战略上的犹豫和轻敌,给了满清一个绝佳的介入机会。
进退失据: 在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迅速从北京撤退,往山西方向转移。但这一撤退过程,并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军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补给,加上满清骑兵的追击,使得大顺军损耗严重,士气低落,最终导致了其迅速瓦解。

人心向背和政治基础的软肋。

农民起义军的根基,往往在于“替天行道”,推翻腐败的王朝。李自成最初是抓住了明朝晚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矛盾,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然而,一旦进入建国阶段,就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建立有效的统治机构。

缺乏政治经验: 李自成及其核心班底多为草莽出身,缺乏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他们如何处理与旧官僚、士绅的关系,如何建立税收体系、维持社会稳定,都显得生疏和仓促。
统治合法性的挑战: 尽管李自成称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其统治合法性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传统士大夫阶层中。相比之下,满洲人虽然是外族,但他们挟“天命”和“复仇”的旗号,又善于利用汉族传统的政治观念,例如“顺天意而兴仁义”,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部分汉人的支持,特别是那些被大顺军打压或不满的士绅。
后勤保障的压力: 攻占北京后,李自成需要养活大量的军队和人口,这对其后勤保障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生产和征收赋税,军队的维持和士气就会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李自成大顺军败给满清,并非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们拥有短暂的军事优势和革命激情,但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高素质的职业化军队、成熟的治国方略以及有效的战略规划。当面对一支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战术成熟、政治上更有策略的满洲八旗时,这份优势就如昙花一现,终究难以抵挡历史前进的洪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早就想写关于明末各个势力的战力对比,但是水平有限又太懒迟迟没有动笔

这个回答简单的说说我的看法,算是开个小头(如果不想看来龙去脉可以直接看结尾)

首先要说明的是 ,明末起义较早的农民军骨干有很浓重的军事色彩,不仅仅是陕西三边的民风剽悍,还以为明代陕西社会与边军体制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在万历末陕西就出现了小股流寇势力,其组成大多是萨尔浒之败后逃回陕西的溃卒。如果把时间推到崇祯元年十一月农民大起义的开端府谷王嘉胤起义,我们会发现,仅仅在一个月后,也就是崇祯元年十二月,西北边备的中心固原因为长年缺饷发生了固原兵变。(不要忘了,王嘉胤也是边兵出身)

这两场起义本质上就是朝廷放弃的九边丘八和千万饥民以“蚍蜉之身撼大树”揭开了明末的大幕

固原兵变持续几个月,“流劫泾、原、富、耀之间”便被朝廷的官军打散,其中相当一部分“固原贼”被纳入王嘉胤部,剩下一部分在固原一直活动到崇祯二年,洪承畴率万余人围剿,其突围走淳化。《明通鉴》记载“固原贼尽入贼党”。

所以后来发展的明末义军三十六营中骨干成员的军事素质是相当过硬的

举几个例子:

李自成,驿卒出生,妥妥的军事背景;

过天星张天琳,《平寇志》记载其原为延绥镇兵(《延绥镇志》可为佐证);

王文耀,翻阅《延绥镇志》猜测其原先应为明军夜不收,后在八队中被呼为“夜不收”

张献忠,延绥镇兵;

谷可成,怀远堡军卒,于米脂参与李自成起事

......

还有很多将领事迹不可考

虽说初期义军军事素养过硬,但是因为王嘉胤过早牺牲,缺少威服众人的领袖和清晰的战略目标,农民军各部过于分散,且战力参差不齐。

李自成在崇祯四年六月二十四路农民军推举王自用时还只是八队队长,手下只有骑步兵七百人,三队投奔李自成之后其势力才不断壮大。

此时的农民军与官军战力相差悬殊,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军内部结构松散(明军其实也差不多),后勤缺乏保证。而且从士兵本身军事素质来说比起九边精锐还是有不足。

但好处也有“分和无常,飘忽不定”,有利于保存自身的有生力量,逐渐壮大

在这期间,农民军逐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流动作战的战术习惯,以快速机动的骑兵为主,且常以声东击西的奇袭战法。农民军围蒲州奇袭大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王自用受抚时,李自成势力已发展到三营之众

此时的农民军是相当危险的,从张凤翼《兵部题为“晋省”贼势披猖等势》中可见,崇祯五年,明朝方面西有李卑艾万年被巡抚许鼎臣所留,只有贺人龙一千余人在吉、宁一带与农民军交战,总兵张应昌驻扎在汾阳打死不肯挪窝;东面张宗衡麾下宣大的四千七百战兵只是把义军赶往西边了事;河南毛葫芦兵也驻足不动。其实四面八方的明军加起来也没有义军一半多,何况大部分都不挪窝,这个时候的义军短暂的获得了片刻喘息之机

紧接着兵部开始计划调集山西周围可供支配的机动兵力合力剿杀义军了

明军计划动员:

督臣张宗衡所辖宣大白安虎大威标兵两千
李卑标兵一千
贺人龙一千
左良玉两千三百
以上总共八千余人,负责平阳泽潞十一州县
抚臣许鼎臣因驻守汾州,负责西北路明军,下辖:
麾下总兵张应昌、苟伏威两千
史记、颇希牧一千
艾万年一千五百
调宁武兵一千
代州北楼利民马站老营兵共两千
合为七千名
西北三边总制洪承畴也派遣曹文诏率三千五百精兵出潼关

明军的构想,就是三面进击,把义军困死在晋中,不让他们流窜河南

就在奏疏递上去的同时

李自成联合过天星、八金刚等部攻破石楼渡黄河,突破垣曲进入怀庆,就这么突围了.....

入怀庆之后义军好一通搅和,又一次打乱了明军的部署,虽然被驻守阳和的边军击败,但当机立断避入太行山,经过十日休整以后,果断回击怀庆,于河口击杀参将王士英

这已经足以证明义军已经渐渐掌握了战场的节奏,《国榷》记载“最枭獍者为闯将、紫金梁”

叫闯将的人也可能是大大的狡猾

崇祯六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原因有三:

一,李自成所部兵数过少的问题开始暴露,明军与义军的实力并不对等,因为明军的装备远强于义军,所以虽然由总兵一级的武官麾下标营人数大概只在一千到三千不等,但其拥有的大小轻炮火铳和家丁这种精锐中的精锐可以弥补一定程度上的人数差距,所以就能看到义军转战河南时单打独斗的情况下败多胜少,但在合营的情况下会好不少(崇祯六年河南局势大致上是明军一到两万余人,义军各部总计十万余人,局部战斗明军:义军大概在1:4左右)

二、六年初李自成保守估计只有万余人,王自用死后余部二万奉闯将李自成为主,李自成势力保障至三万,其战术思想开始形成

三、义军中的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部为战力最强,整体战斗意志上升,与明军精锐已然不相上下,七月李自成、高迎祥部在五日前连败于左良玉曹文诏的情况下于二十日大战曹文诏六次,双方伤亡惨重,后从八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受挫,十二月诈降突围后复又分营。

崇祯八年到九年是李自成为首义军极速成长的时期,其大致战略方针和战术思路确定下来。

可以把曹文诏之死作为参照,曹文诏先于崇祯七年大同败与皇太极,后于崇祯八年湫头镇与李自成、张天琳、乱世王交战,被左右合击,所部尽没。

明军的优势在于火器军备先进,精锐士卒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高,关于战斗意志口说无凭,举一个例子:

虽然这是一场伏击战,但是两千多就敢围上万人(参战义军应为万余骑军)也可见明军的自信(或者说傲慢)

还有一个记录在兵部提行稿中,一股400百左右的明军在一个守备的带领下追击千余农民军长达十日,但总是慢一天,中间还几次交战,最后追的干粮吃完,鞋也走破了才作罢。

义军在这种酷烈的形势下也开始建立完备的军事体系:

1、建立哨探:“伏路静静听,以防袭杀”

2、行军分前拨、倒拨,左翼、右翼,相互策应

3、作战时:“左右埋伏,更番迭承”

《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载“对敌有冲锋埋伏,奇正合法,其狡不可当也”

此时的农民军逐渐走上正轨,以曹文诏中伏身死为节点,明军逐渐发现以同样的兵数对付顺军逐渐捉襟见肘

崇祯九年李自成、罗汝才围攻光州,已经可以动用二十门火炮攻城了:

进剿的官军,也达到了六千之众.....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部的义军将会迎来一场质变

但是在这之前,李自成必须度过他在崇祯朝十七年中最困难的时光

此时为崇祯九年,年初的义军纵横陕西,与明军互有胜负,在义军队伍中表现最好的应该是李自成与张天琳部,其中张天琳因左光先、柳绍宗穷追不舍,且军中断粮投降,后因李自成再入陕北复举义旗。李自成除了在四月败于曹变蛟与左光先以外并无败绩。

虽然李自成战果颇丰,但是陕西义军的整体情形不容乐观,洪承畴虽然道德低劣,但其人军事水平极高,况且其麾下有曹变蛟、左光先、柳绍宗、贺人龙等人所率边军精锐,入陕义军渐感独木难支

是时候合兵了

原定在四月月末停留固原的混天星郭汝磐、九条龙刘进福南下,高迎祥于汉中北上攻石泉与李自成会和但是洪承畴提前预判了义军的动作,派遣左光先一路逼迫郭汝磐东走。

北面义军合军的计划已经泡汤,现在只能期望南面的高迎祥与李自成联合

好巧不巧,孙传庭刚走马上任

孙传庭其人,作战水平并不及洪承畴,练兵之法也并无出彩之处

但其胜在一个没下限:

孙传庭所统的官军,一路上拼命搜括居民的粮草财物,残酷地对农民政权管辖下的人民实行阶级报复。九月八日,兵至汝州,义军都尉李养纯投降。九日,抵宝丰城下。李自成任命的宝州牧陈可新、州判姜鲤组织百姓据城抵御。十二日晚,有绅衿二百八十八人私自出城投降,“城遂破,诸军蜂拥入,城中鼎沸,火光照若白昼。”陈可新、姜鲤等均被捕杀。孙传庭从投降的二百八十八人中,“择二高年,命一一指名,不能名者十余人,疑为贼,斩之。”对其他城中百姓,更借口“为贼固守”,全部杀光(22)。官军别部于十二日夜攻占唐县时,也借口义军老营曾留在该县,将全城居民屠戮殆尽。——《明末农民战争史》

击败高迎祥也是打了一个伏击,闯王(高迎祥为闯王)以长途跋涉、天降大雨骑兵施展不开、军中缺粮的情况下足足打了四天,最后力尽不支败退进山中被捉....

流寇数十万,最强无过闯王,彼多番、汉降丁,坚甲铁骑。洪承畴、卢象升即日报斩获,不过别营小队耳

此时的李自成还在纵横徽州、阶州

所以还是别吹孙传庭了

高迎祥被俘的一个月后,李自成终于和张天琳、郭汝磐、高迎祥余部会和,此时的李自成部为陕西义军仅存的劲旅,因此被推为“老掌盘子”

这段时期的各种资料应该注意的有三点:

一、李自成部农民军在崇祯九年之前的马军占比并没有想象中的高,真正的质变应是崇祯九年三月李自成奇袭天水明军牛马营补充数千战马,这也是在五月李自成能在徽州顺利躲过柳绍宗追击的主要原因

二、此时的陕西明军大致结构发生了变化,洪承畴主持的剿贼工作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

1·总督洪承畴战局判断精准,抓大放小;

2·其麾下总兵所辖标兵人数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骑军的作用开始出现凸显,标营内部构成发生转变 比如崇祯九年兵部档表明进行追击任务的马军粮饷耗费太巨,逐渐成为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崇祯五年第一支被李自成成建制消灭的延绥总兵俞冲霄,其下标兵三千,有精骑一千。还有祖大乐转战郧阳时因骑兵不便入山,撇开骑兵只率步卒追击。而在明后期边军体系中本应带领奇兵的副总兵转变为率领步卒防守截击的角色(此前被李自成击杀的艾万年便是掌奇兵的副总兵),总兵职权进一步提升。

3·此时陕西明军军数虽少但总体实力还是强于闯军:

六月乙酉,洪承畴上言:“秦中兵今实数共骑步一万三千有奇,见选川兵五千有奇俱步卒专蓝田、商、雒等处,堵剿秦、豫接界之寇。先是,闯将李自成众约三四万,混天王众约二万,过天星、满天星众约二三万,历次剿散。混天王逃延绥、定边,势孤,复合闯将、过天星、满天星等,今奔延绥等处,犹可督责收拾。闯塌天、闯王、蝎子块俱出郧、襄,已奔兴安、汉中。进则入三秦,退可犯楚、豫。亟宜合兵凑饷,力图协剿——《明史纪事本末》

三、义军的由于多年流动作战的经历,逐渐形成了:喜欢设伏(以李自成为最)、攻城准备仓促分工不均、分兵较频繁、怯于野战的习惯,此类习惯应付崇祯四-八年的明军自然是绰绰有余,但洪承畴、卢象升主剿时一改往日方针。左光先、曹变蛟、柳绍宗部人数较少但机动性和战斗力极强,从屡次交战情况来看以上三部明军追赶的义军很紧,以至于李自成那么爱打伏击战的人经常来不及布置伏笔伏击明军;卢象升则不同,卢象升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他选择将入援辽军(骑军较多)并入前锋,火攻步卒三营置于后阵。且放弃分兵进剿的方法,采用增募主兵屯田,合主客兵一处寻敌决战,重堵不重剿。

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并无对错之分,陕西军队的马匹比荆楚多是事实,同时期的宣大总督标营五千中马军就占了两千,陕西的马匹自然比宣府更加宽裕。荆楚地在南方,也非边防重地,平日主要靠客军作战,而客军粮饷支出过大,主兵且少,这种方略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所以一南一北双管齐下,农民军在连番打击之下力不能支,陕北原三十六营如今死的死降的降。

因蝎子块部被明军围攻,李自成、张天琳被迫与蝎子块分开。后又于宝鸡中伏,被洪承畴、贺人龙追杀逃入千陇山中

李自成在千陇山中迎来了第一次成长

休整一个月后的李自成复出攻宝鸡,连战连胜,并且,李自成开始不畏惧与官兵正面野战,崇祯十年二月,李自成刚出山不久就与曹变蛟、白广恩、左光先、祖大弼(此人于松锦斩杀后金穆克谭)、孙显祖这帮猛人刚正面:”连战七日,杀伤相当“,一个月后洪承畴亲自率左光先、曹变蛟、马科、祖大弼、孙显祖又一次与李自成合战,还是没决出胜负。十多日后李自成分张天琳兵南下,独自屯兵徽州山中与明军主力合战。四月又与左光先、孙显祖、曹变蛟作战,两军于雨天大战,两败俱伤。

五月祖大弼追击义军孤军深入,又又又被伏击了.....死伤大半,游击祖杰、参将费邑宰、守备王泽鸿具死。

七月与明军相持与阶成山:”气焰风声,益非昔比“

此时的李自成已经转变了昔日的流寇打法,开始有目的的主动引军与明军主力决战,如遭遇尾随小股明军,便会十分熟练的打出一套伏击战(除了左光先)

同月在洪承畴、曹变蛟、左光先、孙传庭的夹击下伤亡千余的情况下保全老营,还打了一套防守反击

李自成军中出现”老营“,我倾向于将之理解为顺军的精锐嫡系,《石匮书后集》曾经提到农民军作战时一般将老弱士卒置于外,精锐骑兵置于内的战法,应该和《怀陵流寇始终录》中士卒护得老营撤退的记载吻合

又根据《孤儿吁天录》记载,张献忠于崇祯十年受抚时自报”马兵七千,步兵三千“(《上戴治院疏》)郧阳抚治造报了张献忠部花名册,其中提到解散一万八千农人,留下精兵一万一千。此时的李自成部总数应该也在三万左右总数最高不超过五万,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推测李自成部有精兵一万五千余。且从李自成多次避退入山的情况看,步骑比例应不及张献忠高,还是以步军为主

有些人在阅读史料时可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误区,比如“马大肥捷”之类的描述多用于形容张献忠、罗汝才等人而非李自成。

《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载崇祯十五年时罗汝才部有已有五哨骑军,每哨三千,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而对于李自成的记录依据时间先后,其军队作战方式并不相同。

在李自成被陈奇瑜围困时,其部下应以骑兵为主,《绥寇纪略》记载其被困于车箱峡时因大雨马匹困顿,弓弦不张,李闯部的战法应该还是以弓骑为主。与陈子龙《陈忠裕文集》卷三“骑兵步兵”记载相符:

我聞將吏之言曰寇非智勇遇人也壯賊人挾兩騎去來如輻風人不及覺其格鬬也去官軍討四十步則駐馬不勁弓弩齊發俟我小卻遂馳騎躁禍之或從旁起伏橫截我陣我兵之昕以數牝也此雖敗軍懦將之言然不可

当然这种以弓弩在四十步距离进行火力投射的战术并不能很好的对付明军的火车营攻势,明军的常规战术通常为马军为前锋,火车营(或者是操火器步兵)居后。同时期的后金实际上也大体沿袭这个思路,只不过后金的重骑数量和质量上比起明军优势更大,而明军方面则是轻炮装备率更高

后金的作战思路在努尔哈赤时期的特点大致为车骑配合

从《满洲实录》“太祖破董仲贵战图”可以看出,后金是依托盾车掩护其精锐重骑在明方一万步兵的枪炮射击下进入骑兵作战范围,从而突破屏障,《清太祖实录》中有“楯车冲入敌营”的相关记载

皇太极时期后金的火炮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搅和明军驻堡的、也有掳掠汉人工匠进行仿制的(一开始的质量不怎么好),在大凌河明金双方的长山之战皇太极先是撇开车营率两万骑兵突击明军,其中左翼因为躲避明军炮火跑到了右翼,明军在损失过半后合营,皇太极复于明军东面布置大炮火箭轰击,等到车营到来,再以盾车当先,骑兵于后射箭,一番苦战后击溃明军。后金佟养性所辖主要为战车。松锦的东西石门之战,明军阳和五营把总九营中军带炮二十门与后金互射,不分胜负

说回李自成这边,崇祯九年十年李自成出陇山开始寻敌野战的表现来看,其应该改变了之前的思路,采用了崇祯十四年被明方记录的“三堵墙”战法

所谓“三堵墙”就是前锋列马兵三万(《国榷》一说一列七千二百人)分为三列,分别着红、白、黑三种颜色的号衣,三阵列前者返回后者向前,轮番迭承。如果久战不胜,便使马兵佯败,长枪步兵三万又接战,马军回转分两翼合击

所以也难怪洪承畴会说:“左右埋伏,更番迭承,则剿杀之难也”

但此时的李自成军中真正的精锐战兵只有一万余,除开老八队,其中还有一些是高迎祥余部

但是在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傅宗龙、孙传庭、曹变蛟、左光先的联合打击下,义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在明军猛烈的连环打击下分兵逃散,开始出现大面积的投降,李自成几乎被左光先追击了一整年,最危险的时候李自成本人只剩三百余骑的两军相隔四十里。

被孙传庭于南原伏击后,只剩下了十八骑

但是即便如此,李自成也始终没有受抚,甚至去说服张献忠复反

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延绥镇志》记载,李自成在崇祯十一年的减员并不是被歼灭的,其实八队本部很多是被冲散了,在商洛山中李自成一直在“收集散亡”,并且一改年轻时的作风“昼则射猎,夜则读书”

出山之后的一年李自成也打出八队的旗号收集往日被冲散的旧部,几个月后又招得精锐千余,后遁入商洛山接受各处流散的农民军势力进行整编重组,这也是为什么仅仅在一个月后,重组的农民军能够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待到崇祯十三年末,李自成已然破茧化蝶,以猛虎下山之势席卷河南,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加入义军,李自成正式开始了他的永昌之旅

关于崇祯十四年以后的战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也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说,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明方人员倒戈就发生在这个时期:(粗表,不全)

李自成军在崇祯十四年打了几场大规模的歼灭战,成建制的消灭了明军在北方所剩无几的有生力量,并且缴获了大量武备军器,火炮的运用逐渐得心应手,火炮因后勤局限和出现时间较晚一般不用于野战

李自成本人的指挥能力和技战术水平可以说是绝无敌手,最有名的郏县之战,李自成先断粮道逼迫孙传庭出击,白光恩认为士兵疲累胜算不大,开战前带着自己的八千人火车营撒丫子溜了,李自成军中有一个被俘虏的原明士人,李自成很器重他,没想到他暗中和孙传庭商量里应外合。两人书信被李自成发觉后,李就将计就计。在阵前一改往日战法将阵型设五重,最外为老弱,次三层为骑军,再次骁骑,嫡系老营家口居中,明军冲破三层马军阵型又遇骁骑死斗、步卒以白木棍击打,余众为新兵,见马军尽没,纷纷溃逃。

至少在崇祯十七年,大顺军的战斗力、军器、战阵经验、主帅能力经过这十七年炼狱一般战火淬炼,已经完全不逊于关外的后金

其最大的差别在于——大顺太年轻

顺军的战斗力特别是战斗意志可以说是更胜一筹的,但是其并没有适应后金在辽西战争中火器为重的作战方式,顺军的马军步卒的三眼枪、快枪装备的应用很广泛,但是明代战争形态已经是冷热兵器并重,热兵器对于后勤体系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所以大顺还不具备在野战中大规模投入使用各式轻炮战铳的条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顺军缴获明军大量火车营但运用不广的道理。

后金则不同,辽西的高烈度战争将后金军备体系建构成为明军的加强版,其重骑战斗力完全可以与闯军的骁骑相比,更重要的是将盾车、炮车与骑兵结合的车骑战术,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后金对大顺是有一个信息差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顺军在地形兵力的主场优势情况下对付后金常常是两败俱伤,况且入关后大批前明兵将降清,清军实力更是暴涨。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李自成对后金的判断失误,而且高估了吴三桂此人的节操,即使是在一片石后金倾巢出动+吴三桂辽军的情况下,李自成处于兵力的绝对劣势一方,最终依然带领数千骑精锐有序撤往真定。

潼关之战,刘芳亮、李自成在顺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多次袭营,虽然在清军的火力打击下伤亡惨重,但是具《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的记载分析,有几次清军险些崩阵

所以大顺并非简单的打不过,只是再牛逼的人也抵不过“时也命也”

反驳那些说“明不亡于流寇”的人,让他们自己去看看流寇死事诸臣表:

你跟我说不亡与流寇?上到总督下到知县割麦子一样死,这™不叫亡于流寇?

附:除开表中所记,其他时间段投闯的明军还有(类似姜瓖那种光速投清的人间の屑不计入):

原明军副将后为罗汝才心腹的赵应元;

西安内应原明军副将王良智(其死因不详)

原明陕西兵备道樊一蘅麾下标将贺珍

固原->甘州总兵左光先(明末t0级别的猛人)崇祯十六年降于李自成,深得李自成信任,永昌二年富池口断后被俘降清

榆林总兵梁甫

原明总兵陈永福、其子陈德

宁夏总兵官抚民,死于山海关

原明保德守备白帮政

原明朝密云巡抚王则尧

原明朝河南道监察御史韩文铨

原明朝将领罗岱的家丁谢应龙,精通火器

user avatar

大顺军的人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来源:

第一,李自成从商洛山带出来的老兄弟。这些人军事素质过硬,组织纪律性极强,而且对李自成绝对忠诚,都是在最艰难危险的环境下与李自成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死忠。唯一的问题就是数量太少,只有一千来人。

第二,以河南人为主的饥民。他们是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也是闯军能崛起中原的基础。但是,这些人的军事素养很一般,闯军也一直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训,只能让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谁活下来谁就是精锐。

第三,以秦军为主的官军降兵。这些人就是某些人口中的“九边精锐”,九边之中,甘肃、固原、宁夏、延绥、山西、大同、宣府、蓟门八镇的兵马大部分都被李自成打败收编了。可是由于时间太仓促,李自成完全没时间对他们整编,几乎都是由原来的将领继续统带部队。

这些人的战斗力固然不错,可是意志力、纪律性都比闯军嫡系差得远。打顺风仗的时候,固然勇猛无比,可是到了逆境之中,还是那些饥民以及早期与闯军共患难过的官军逃兵能坚持抗战,而那些后期成建制收编的官军,只有少数几支部队打得很顽强,大部分都是败退甚至投降。

在打明军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明军已经菜成那个德性了。而他们遭遇的清军,则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手。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根据地,经过33年的经营,到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统一了除叶赫部之外的女真各部。1618年攻明,1621年夺取辽沈。到1644年的时候,他们已经用一个甲子的时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军事体系。

如果说1644年的清军已经进化到了完全体,当时的闯军只能算成长期。

论军队的作战经验、兵员素质,清军经过了和明军多年战争的锤炼,不是闯军中比例过高的新兵能比的,只有少数闯军老部队才能达到清军的水平。

论组织纪律性,清军有成熟的军事制度,且结成了比较稳固的利益集团,而新投靠李自成的军阀们没有太多利益和闯军捆绑在一起,李自成也缺乏制约他们的手段。襄阳建政以前就加入李自成麾下的那些部队的组织纪律性是不亚于清军的,可是只靠他们根本填不满战线。

在意志力、斗志上,闯军的嫡系部队丝毫不亚于清军,甚至比清军更强。至于那些当惯了墙头草的明军,他们有意志力?

后勤补给上,双方是半斤八两,清朝在辽东经营时间虽长,但辽东能提供的后勤补给是很有限的。闯军控制的地盘虽然很大,但是几乎全是1644年才开始恢复生产,1643年只有鄂北豫南一带组织了屯田。

清军在火器部队的运用上也比闯军有优势。

直到忠贞营时期,闯军才完成了整合。经过从山海关之战到荆州之战的大浪淘沙,那些不够忠诚的人该跑的都跑了。但是这个时候,闯军老部队已经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地盘也只剩下夔东一隅,没有稳定的粮饷来源,清军又不像明军那样垃圾,闯军没有流动作战的条件。结果就是军队只能越打越少,和清军硬拼消耗,还有大量水土不服、瘟疫等因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所以也就再也不具备战胜清军的条件。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相信那种斗兽棋一样的战力比较?

九边精锐都是让满清歼灭的?

那武安之战中被歼灭的昌平兵算什么?

那为什么蓟门总兵邓玘在汤阴之战被李自成摁着暴打?

为什么陇州之战中贺人龙被打得跟孙子似的?

为什么曹文诏的兵马被闯军杀得只剩不到两千人?

为什么尤世威面对李自成打都没打就垮了?

为什么俞冲霄手下的延绥骑兵被全歼了?

为什么华亭之战中洪承畴和李自成鏖战七天也只能拼个两败俱伤?

为什么左光先、曹变蛟和孙显祖在郭家坝之战里又和闯军打得两败俱伤?

为什么祖大弼带来的关宁军在铁锁关之战里死伤大半?

为什么取得“西南奇捷”的侯良柱死在李自成手里了?

在商洛山时期以前,李自成和明军一直是互有胜负。用郝摇旗的话说:

商洛山之前,农民军和明军的战斗就是一场比拼意志力的消耗战,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

为什么一贯以杀降著称的洪承畴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反而招安了大批农民军,甚至把白广恩、高杰、牛成虎、折增修等人当成了中坚力量,对于高汝利、张天琳、刘忠、郭应聘、焦得名、武大定这些人当了官军却不肯打其他农民军的做法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崇祯连张献忠和罗汝才都急不可耐地招安?

因为明军在这场鏖战中也被农民军消耗得非常虚弱,银子花没了,粮食吃光了,军中的老兵大量伤亡,还流行瘟疫。

不招安流寇,和他们打到底?要消耗的军费将比发给这些受招安部队的军饷高得多。如果崇祯、洪承畴、孙传庭手里有钱有兵有粮,他们难道不想把农民军斩尽杀绝吗?他们是真没这个本事。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孙传庭进京勤王时,都不得不带着高汝利、张天琳、刘忠这些刚招安没多久的农民军一起去才能保证足够的兵力。

至于李自成冲出商洛山之后,那就只剩下闯军吊打明军了。傅宗龙、杨文岳、汪乔年、丁启睿、孙传庭五个督抚轮番上阵,结果除了丁启睿之外都送人头了。倒不是因为丁启睿最厉害,而是因为丁启睿最不要脸,葬送了十八万大军还有脸回来。

四个总督被击毙,几十万大军被歼灭,还有人在这里腆着脸说明军打得赢闯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何等威风,席卷关中,直捣黄龙,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大明王朝也就此烟消云散。眼瞅着天下唾手可得,谁知这江山还没坐稳,就败在了从山海关外来的满洲八旗手里。这其中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头门道深着呢。兵力上的悬殊,那是明面上的差距。李自成起兵初期,手底下那都是饥民、溃兵、.............
  • 回答
    李金池校长和张桂梅校长,两位都是在教育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也都以严格的管理、在艰苦条件下“打逆风局”著称。然而,纵观舆论评价,两人的口碑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涉及她们各自的教育理念、实践方式、传播渠道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重维度。相似之处:严苛的基石与逆境中的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要理解为什么后来大家喊的是“反清复明”而不是“反清复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认知与合法性: “明”的合法性根深蒂固: 尽管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但“大明”作为统治了中国二百多年的王朝,其合法.............
  • 回答
    关于曹化淳为何会打开彰仪门迎接李自成,以及因此遭受“拷饷”损失巨款的说法,这其中牵扯着一段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明末崇祯年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首先,我们得明白曹化淳的身份和他在当时的角色。曹化淳是明朝末年掌管京营的太监,具体来说,他是掌管京营的“提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内心深处的感慨。确实,放眼如今的内娱,要找出一两个能与范冰冰、李嘉欣、关之琳当年那种“惊艳绝伦”、“一眼万年”的代表性美人,感觉难度指数直线上升。不是说现在没有好看的艺人,而是那种能够凭借颜值就瞬间抓住所有人目光,甚至成为一种时代符号的美,好像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要细.............
  • 回答
    薇娅和李佳琦,两位都是直播带货界的顶流人物。但说起上综艺节目这件事,两人的活跃度却相当不一样。大家普遍的观感是,薇娅似乎比李佳琦更爱露面综艺,也更频繁地出现在各大荧屏上,而李佳琦则相对“清净”一些。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综艺感”这个东西,其实挺主观的,而且不.............
  • 回答
    黄晓明的情感世界,确实像一出引人入胜的连续剧,而前任们的故事,更是其中的看点之一。在这些前任中,Angelababy(杨颖)对李菲儿和秦岚表现出的态度差异,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背后牵扯着时间线、事件细节以及个人情感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种态度差异,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黄晓明与这.............
  • 回答
    李克强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内涵与当代年轻人的历史性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战略,并随后在历年政府工作中得到持续强调和推进。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寻求新增长动能的一项深刻的战略调整。.............
  • 回答
    特朗普关于拆除罗伯特·李雕像的言论,并将此与华盛顿和杰斐逊的雕像相提并论,触及了美国历史、纪念碑争议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冲突。要理解这一言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理解特朗普言论的背景和目的: 针对罗伯特·李雕像拆除的反应: 特朗普的言论直接回应了美国各地(特别是夏洛茨维尔)因种族主.............
  • 回答
    要评价李北方公众号文章“关于谭秦东的身份,媒体为何坚持不懈地欺骗大众?”,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它试图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批判性,直接指控媒体存在欺骗行为,并且将矛头对准了“谭秦东的身份”这一关键点。这暗示了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谭秦东时,可能歪曲了他的真实身份、经历或者动.............
  • 回答
    俞渝朋友圈开撕李国庆,这无疑是2019年年末最轰轰烈烈的“豪门恩怨”大戏,信息量巨大,牵扯到夫妻关系、商业利益、家庭丑闻等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俞渝的核心爆料、李国庆的回应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内幕。事件的起因:离婚纠纷升级事情的导火索是李国庆与俞渝之间离婚及财产分割的纠纷。两人.............
  • 回答
    国足新一期大名单这次公布,确实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尤其是洛国富、艾克森、李可这几位归化球员的再次入选,算是给了不少一直关注国足的球迷们一个明确的信号。首先,说实话,看到他们三个的名字在列,我首先想到的是国家队的整体实力和战术布置。毕竟,他们来到中国足球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从最开始的“试水”到现在的逐渐融.............
  • 回答
    作为一名枪械爱好者,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式栓动步枪,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怀。春田、莫辛纳甘、Kar98k、李恩菲尔德、三八式、九九式、中正式,这些名字仿佛自带一种厚重感,它们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也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要说它们之间的区别,那可就太多了,就像描述不同风格的武侠高手,各有千秋。我尽量细致.............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为什么李自成的名气比张献忠大得多?说起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无疑是两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们都曾搅动天下,一度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但细究起来,李自成的名头似乎总是比张献忠更响亮,流传更广。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他们的 政治遗产和历史叙事 说起。李自成,他一度建.............
  • 回答
    李自成最终败给满清,并非一时之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他能横扫大明,将崇祯逼到煤山,却在面对仅十万左右的清军时步履维艰,乃至最终覆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军事、政治和人心向背的复杂原因。一、李自成击败大明军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李自成何以能瓦解大明。这并非是他军事实力远超大明,而是大明自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李自成粉丝,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去理解,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个“农民起义领袖”然后就完了。很多人喜欢他,确实有他们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在不同的人群里可能又不太一样。首先,得承认李自成他真的敢打敢拼,而且打出了名堂。你想想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官府腐败到骨子里。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虽然李自成在前期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组织力,一度颠覆了明朝统治,但其最终的溃败速度之快,令人唏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局限性:1. 政治上的野心与急功近利: 过早称帝,脱离.............
  • 回答
    明末农民起义之所以没有像黄巾和黄巢那样被彻底剿灭,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剿灭”或“不剿灭”可以概括。更准确地说,是明末的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活”了下来,并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而前两者则是在它们那个时代被镇压了下去。咱们得先梳理一下这几场起义的背景和特点,才能看清它们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