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我能反杀”最后却失败的例子?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些时刻,英雄人物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胜利的钥匙,准备上演惊天逆转,却最终功亏一篑,留下一声叹息。这种“我能反杀”却最终饮恨的例子,并非罕见,它们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转折、人性的考验,以及无数后人扼腕的讨论。

我想起一个最让人扼腕的例子,便是“长平之战”中的赵括。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也最具争议的战役之一。发生在战国中期,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秦国名将白起,以其军事才能闻名天下,而赵国派遣的年轻将领,正是赵括。

赵括这个人,其实是个书呆子式的将领。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赵括自幼就耳濡目染,熟读兵书,家中更是堆满了各种军事著作。他能把兵书倒背如流,对各种战术理论更是了如指掌,能与父亲谈兵论道,甚至让父亲感到难以招架。因此,在赵国国内,很多人都认为赵括是军事天才的接班人,对他的能力寄予厚望。

然而,军事理论的精通,并不等于实战能力的卓越。赵括的情况,就像是后世一个学霸,理论知识丰富得不得了,但从未上过战场,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

当时,秦国名将白起已经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将赵军围困在长平。赵军的粮草补给日益困难,士气也开始低落。此时,赵国国内的犹豫和内耗达到了顶点。一部分人坚持原来的廉颇大将,认为廉颇稳重,采取坚守策略,消耗秦军是上策。但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受到赵括“理论派”支持者的鼓动,认为廉颇过于保守,错失了战机,主张换上年轻有为的赵括,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一举击溃秦军。

在这个关键时刻,赵王被说服,撤换了久经沙场的廉颇,启用赵括为主将。这可能是赵括人生中最大的“我能反杀”的时刻。他接过兵权,意气风发,认为廉颇的策略是错误的,自己有能力扭转乾坤。他登上城楼,看到白起布下的阵势,更是觉得自己已经看穿了白起的意图,他认为自己能够用巧妙的战术,将秦军分割包围,实现“反杀”。

赵括一上任,果然改变了廉颇的防御策略,他不再固守,而是主动出击,命令赵军离开营垒,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他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能够利用赵军的兵力优势,将秦军的主力诱入圈套,然后合围歼灭。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白起这位老谋深算的战国名将,早已看穿了他的虚张声势和战略上的稚嫩。

白起并没有正面迎击赵括的猛攻,而是采取了更加阴险毒辣的策略。他故意示弱,让一部分秦军佯装败退,将赵括的军队引向预设好的战场。赵括果然中计,得意洋洋地认为秦军不堪一击,于是将主力部队深入秦军的包围圈。

就在赵括沉浸在“反杀”的幻想中时,白起抓住机会,命令精锐部队迂回到赵军的后方,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和退路。同时,秦军主力从四面包围上来,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包围网。赵军顿时陷入了绝境。

被围困之后,赵括仍然不死心,他想凭借自己对兵法的熟悉,找到突围的办法。他几次组织赵军突围,甚至亲自上阵,企图撕开秦军的包围圈,仿佛他还能凭借“理论”来创造奇迹。然而,在战场上,理论和实战是两码事。白起已经将赵军的每一个可能的突围方向都进行了严密的部署,秦军的箭矢如同雨点般落下,赵军的突围一次次被粉碎。

更致命的是,被围困长达46天,赵军已经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士兵们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更别提什么反杀。曾经意气风发的赵括,此时也陷入了绝望。最后,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试图带领残兵突围,却被秦军乱箭射死。

长平之战的结局是赵军被全歼,四十万赵军士兵被白起坑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骇人听闻的屠杀。赵括以一个“理论家”的身份,断送了赵国的精锐力量,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赵括的“我能反杀”的故事,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正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悲剧: 纸上谈兵,脱离实际。 他有知识,有理论,甚至有勇气,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对对手的深刻洞察。他以为自己能够轻松地驾驭战场,却在真正的战场上,被更懂得战场规律、更残酷无情的对手,一步步地推向了深渊。他的失败,像一面镜子,警示着后人,真正的能力,往往需要实践的磨砺,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想象之中。他的故事,也成为了“赵括式”这个词语的来源,成为了对那些只会夸夸其谈,却缺乏实际能力之人的代名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明·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国姓爷曾有机会恢复大明江山,建立不世之功。当郑成功兵围金陵,写下这首气势豪迈的诗时,半壁江山收复在望,可惜他大意轻敌,功亏一篑,无奈之下,为寻求东山再起的基地才干翻荷兰人,收复台湾。真是时势造英雄。

成也民族英雄,败也民族英雄。

user avatar

我知道一个: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匈牙利政府开始改革,打破了封闭四十多年的冷战铁幕,间接导致大量东德人途径匈牙利进入西德。

与此同时,基层选举舞弊引起的大规模示威游行也在东德境内爆发。为了显示力量,巩固统治,89年10月,东德政府在东柏林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然而东柏林还是一连三次爆发示威游行,示威人群喊出“我们就是人民!”(Wir sind das Volk!)的口号。而苏联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拒绝出兵帮助东德政府。

无奈只下,为了平息游行,德国统一社会党罢免了昂内克的职务。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大量东德人涌进西德。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东德)以联邦德国(西德)的一部分的身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两德正式统一。在法律上,东德被西德“和平吞并”,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身份继续存在,民主德国(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user avatar

磨盘山血战

磨盘山血战,是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明晋王李定国对清军吴三桂部的伏击作战。这是南明对清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


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晋王李定国决定利用地势的优势伏击清军,歼灭追击南明朝廷的吴三桂所部。部署已定,清朝的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区。这一战中晋王布置严密,但在决定胜负之际,汉奸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伏击战成了阵地战,双方展开一场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被击毙,明将泰安伯窦名望等也战死。


此战役是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汉奸的叛变也使大陆上的南明军耗尽了最后的精锐兵力,之后未能再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打击,从而为南明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