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我们认为存在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回答
说实话,我们以为它们真实存在,但事实上却可能从未活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历史的洪流里,有些名字就像浪花一样,看着声势浩大,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它们可能只是被人们集体想象出来的。

先来说说最容易被误解的,可能是亚瑟王。哦,你可能会说,“亚瑟王?他可是英国的传奇国王啊!圆桌骑士、魔法师梅林、圣杯……”没错,这些故事流传了千年,几乎成了英国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但问题是,我们手头没有任何确凿的考古证据,也找不到任何同时代的历史文献能证明亚瑟这个人真实存在过。

最早关于亚瑟的记载,要追溯到9世纪的威尔士文献,那时他已经被描绘成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一系列战役中击败入侵的撒克逊人。但这些文献的年代离他可能存在的时代已经很远了,而且充满了奇幻和史诗色彩,更像是民间传说和英雄主义的集合体,而不是历史报告。

很多人认为,亚瑟王可能取材于真实存在的某个军事领袖,他在罗马统治结束后,在混乱的时代带领不列颠人抵抗外敌。但这个人究竟是谁,他的具体事迹有多大程度被夸大或扭曲,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更可能的情况是,亚瑟王就像一个概念,一个符号,承载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理想王国的美好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和说书人,不断地往这个符号上添加故事、色彩和情感,最终塑造出了我们今天熟知的那个亚瑟王。所以,他更像是一个由集体想象力孕育出的文化图腾,而非某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个体。

另一个挺有意思的例子,是罗宾汉。嗯,那个穿着绿色衣服,在谢伍德森林里劫富济贫的义贼。他的故事也家喻户晓,几乎成了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象征。

不过,和亚瑟王一样,关于罗宾汉的真实性,至今仍是个谜。最早关于他的记载,也出现在14世纪末的文学作品中,而且那时候的罗宾汉形象,和我们现在熟悉的这位侠盗还有点不一样,更像是“罗宾·休德”(Robin Hooded),一个在各种民间故事中出现的普通强盗。

直到16世纪,罗宾汉的故事才逐渐定型,加上了“劫富济贫”这个核心元素,并且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反抗诺曼底征服者、支持被废黜国王理查一世的萨克森贵族。这个设定,很有可能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情绪,将一个草根英雄塑造成一个代表民族复兴和正义的形象。

同样,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能证明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个人,而且他的事迹还被如此系统地记录和传播。罗宾汉更可能是一个社会寓言,一个集体的愿望投射,代表了普通民众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内心深处对英雄主义和正义实现的渴望。他可能是无数个类似人物的集合,或者纯粹就是文学创作的产物。

说实话,有时候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模糊不清的地方。这些“不存在”的人物,反而比一些被写得板上钉钉的英雄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他们承载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想象,以及对反抗精神的追求。他们虽然可能没有真正存在过,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世界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提名百里奚


百里奚应是一些零碎形象拼凑而成的人物。


〇.《史记》之百里奚

按例先从《史记》的记载讲起:

百里奚为春秋秦穆公时名臣,其记载主要见于《秦本纪》。


1.百里奚出身

《秦本纪》载百里奚本是虞国的大夫,晋国假虞伐虢灭了虞国后,把百里奚当作陪嫁,随晋国公主嫁到秦国。中途百里奚逃跑到宛地,被楚人抓了。所幸秦穆公听说百里奚人挺牛逼的,用「五羖羊皮」把他从楚国赎回来任为大官,号为「五羖大夫」。

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秦本纪》

其他说法则散见于各列传,见【第三节】。


2.百里奚功绩

百里奚之功绩,《商君列传》赵良的一番话概括得很好:

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商君列传》

百里奚对内则国政昌明,百姓怀之;对外又是安定晋国,又是八戎来服,无论是戎狄还是诸夏都搞得服服帖帖的。总之就是很强啦,是秦穆公时的重臣。


一.《左传》之孟明视

但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出现了,这么一个功名显赫的重臣,在《左传》中竟然毫无记载。

《左传》里秦穆公倒还有一位大臣,叫百里孟明视。按先秦人名的规则,这人[1]百里,名视,字孟明。《尚书》:「视曰明」,看(视)东西要清明,其名和字的对应关系非常良好。

这人在《史记》里是百里奚的儿子,他经历也非常有趣,先讲一讲[2]


孟明视首次大展头脚在「殽之战」。其时晋文公刚死,中原无霸。秦国在郑国的奸细跑来找秦穆公,想里应外合干掉郑国。秦穆公一听:「大便宜啊!」于是派孟明视袭郑。

秦大夫蹇叔死劝:「搞千里偷袭,这怎么可能呢!」但秦穆公已经冲昏了头,说「你糟老头子知道个屁!」不听。其时蹇叔之子也在军中,于是在出师之日,蹇叔哭着跟他儿子说:「你估计就死在「殽」这个地方了,我会去给你收尸的。」——这故事就是著名的《蹇叔哭师》

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左传·僖32》

孟明视帅师经过周王城,军队行止极其轻佻,当时王孙满就预言其必败。果然,郑国早有防备,秦军一看,也没办法,灰溜溜就撤了,顺道还灭了个滑国——毕竟「来都来了」。

晉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左传·僖33》

但这事彻底惹恼了晋国,晋国认为秦国趁晋文公刚死,就肆意攻打晋国的同姓国,于是在殽地伏击秦军。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被活捉。好在晋君他妈是秦国人,偷偷把孟明放回去,秦穆公哭着对孟明说:「这不怪你,怪我!」继续让孟明秉政。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33》

过了两年,孟明去找晋国报仇,结果又被晋国击败。但秦穆公继续用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次年再次伐晋,终于晋国觉得占不到便宜,也不出战,秦国得以把殽地的尸骨埋了。

于是《左传》云秦穆公:「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左传·文2》

是一个从轻佻的将军,慢慢成长为一位秦国股肱之臣的励志故事。


二.百里奚与孟明视

我在【第〇节】把百里奚分为两部分叙述,一是其出身,一是其功绩。其出身在下节讲,其功绩的一部分颇与孟明视重合,我以为这部分形象的原型当为孟明视。


1.百里奚与孟明的功绩冲突

《左传》无百里奚之名已颇可疑。其载秦穆公霸西戎,更是因为任用孟明视。而前引赵良云:五羖大夫「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则是说百里奚服戎狄之事

其次秦穆公用孟明,「增修国政,重施于民」,讲的是孟明治国,亦与赵良所谓「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也就是百里奚治国之事相合。

所以这两人功绩完完全全就是重合的。《史记》以孟明视为百里奚之子,但在《左传》的时间线上,显然容不得这些事一前一后发生两次。这是《史记》无法解决的矛盾。

p.s.认为《左传》没写不代表没有的,或用其他文献驳《左传》的,建议先读一读《左传》。


2.蹇叔哭师的弥缝

上引《左传》说孟明出征郑国时,只有蹇叔哭师。且蹇叔但谓其子在军中,当是小兵而已,并非将领。但《史记》叙述此事时,则变成了百里奚与蹇叔二人哭师,且孟明为百里奚子,同出的将领西乞术、白乙丙则变为蹇叔之子。这在《左传》中都是没有的事。

且蹇叔说他儿子将在殽地战死,但西乞术和白乙丙明明都没死,和孟明一起被放回来了。按:《左传》的预言无不中者,蹇叔预言他儿子死竟没有实现,这不符合《左传》体例,所以西乞、白乙二人也根本不可能是蹇叔的儿子。

所以《史记》这段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按时间线,此时秦国还没有霸西戎,那么百里奚不该在此时死。但他儿子孟明视出征,蹇叔都去哭儿子了,百里奚不出现又很没道理,所以百里奚也要去哭。既然百里奚的儿子是大将,按《史记》蹇叔是百里奚好朋友,其儿子却是小兵又显得寒碜,所以蹇叔的儿子一跃也变成俩大将了。


3.公孙枝的举荐

孟明视是怎么上位的,这得先说到秦穆公时另一位重臣——公孙枝,字子桑。其名字今亦见于出土兵器:

珍秦斋所藏秦铜器有「秦正伯桑戈」,伯桑即为公孙枝[3]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记载是公孙枝举荐的百里奚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說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吕氏春秋》

秦穆公使賈人載鹽,徵諸賈人,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將車之秦,秦穆公觀鹽,見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遠以險,而牛何以肥也?」對曰:「臣飲食以時,使之不以暴;有險,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其沐浴為衣冠與坐,公大悅,異日與公孫支論政,公孫支大不寧曰:「君耳目聰明,思慮審察,君其得聖人乎!」公曰:「然,吾悅夫奚之言,彼類聖人也。」公孫支遂歸取鴈以賀曰:「君得社稷之聖臣,敢賀社稷之福。」公不辭,再拜而受,明日,公孫支乃致上卿以讓百里奚曰:「秦國處僻,民陋以愚無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處其上,請以讓之。」公不許,公孫支曰:「君不用賓相而得社稷之聖臣,君之祿也;臣見賢而讓之,臣之祿也。今君既得其祿矣,而使臣失祿可乎?請終致之!」公不許。公孫支曰:「臣不肖而處上位是君失倫也,不肖失倫,臣之過,進賢而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處位,廢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將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為上卿以制之,公孫支為次卿以佐之也。《说苑》

但《左传》中明确说过公孙枝举荐孟明视,还对此进行了赞颂:

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舉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入也,能舉善也。詩曰:「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秦穆有焉,「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孟明有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子桑有焉。《左传·文3》

杜预注:

子桑,公孙枝,举孟明者。

虽然说公孙枝同时举荐了父子二人也可,但如果百里奚已经是秦穆公重臣,其子孟明视又何必待公孙枝举荐?

这两种材料对比起来,更像是同一个故事的分化。在不同传闻里,公孙枝举荐的对象,流传出百里奚和孟明视两个主角。


4.「视」与「奚」

最后讨论一下为什么「百里孟明视」会变成「百里奚」。

「视」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见下图),其字左边是「氏」,右边一个大眼睛的人,是「视」的本字,《郭店简》的《老子》「视之不足见」的「视」正作此。所以分析字形结构,「氏」应是加注的声符,起到注音的作用。其于古音,「氏」在「支部」,「奚」也是「支部」字,其韵相同。其声母亦同为牙喉音[4]

所以「视」与「奚」古音甚近。从其字「孟明」看,「视」应是其本名,「奚」则为他人以音近字记其名。

先秦名字常有音近而字讹的现象,比如公子无亏又作公子无诡,夏父弗忌又作弗綦,吴王寿梦又作吴王乘,百里视讹为百里奚亦当如此。正是这种音近讹混,走出了孟明视和百里奚分化的第一步。


5.分化原因

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我们还需要解释,推动孟明视继续分化,终于变成两个人的动力为何。

百里奚作为春秋战国世世歌颂的名臣,形象已经无比高大上。所以在人们的想象里,他出道就应该是一个智者形象——所谓智者形象,大抵就是白胡子老爷爷。你看诸葛亮刚出山,可不就长胡子嘛。

而你再看孟明视,带的军队轻佻,还被晋国暴揍了几次——他拿的应该是励志少年的剧本,和百里奚的形象格格不入嘛。

所以随着百里奚形象逐渐神化,必然要和孟明视分成二人。一个继承其光辉的一面,一个继承其轻佻的一面。最终稳定为一父一子,也是相当自然的演变。



三.百里奚的出身

我们再来分析百里奚出身的那一部分形象是怎么来的。

关于百里奚出身的说法非常多,大抵有这几种:

1.媵臣

《史记·秦本纪》: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

2.饭牛/牧牛

《庄子》:百里奚爵祿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
《管子》:百里徯,秦國之飯牛者也
《韩诗外传》:百里奚自賣五羊之皮,為秦伯牧牛。

3.乞人

《战国策》:百里奚,虞之乞人。
《韩诗外传》:百里奚,齐之乞者也。
《史记·鲁仲连邹阳》:百里奚乞食于路。

4.虏

《韩非子》:百里奚为虏。
《史记·老子韩非》:百里奚为虏。

而其他各书中对百里奚出身的记载,基本都是这些说法的缝合怪形式,故不备举就拿百里奚籍贯来说,有说虞人[5],有说宛人[6] ,有说楚人[7] ,所以《史记·秦本纪》迫不得已编了一个先是虞国大夫,后来逃到宛,又被楚国捕获的事情,以求在百里奚的出身地上得到统一。

但这种种说法实不能统一,所以必定有假。甚至我认为:都是假的。


我们逐次分析:

1.关于媵臣

《左传》里晋国确实抓了一个虞国的大夫,并把他陪嫁到秦国去了,但抓的那人叫井伯,不叫百里奚。应是人们看到百里奚有出自虞国的说法,于是混淆了他和井伯的事迹。


2.再说「饭牛」/「乞食」

「饭牛」的故事倒还见于另一个人,是齐桓公的大臣宁戚:

《说苑》:寧戚飯牛,康衢擊車輻而歌,顧見桓公得之,時霸也。
《吕氏春秋》:甯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

说宁戚当年就是通过饭牛得见齐桓公,并为齐桓公大臣。看到上文,百里奚还有乞食于齐的故事,这就很怪,其他百里奚的活动范围都在西边,独《韩诗外传》说在齐。所以所谓「乞食于齐」和百里奚「饭牛」自干秦穆公,应都是从宁戚的故事拼凑过来的。

但你说宁戚的故事就是真的吗,我看也未必然,《吕氏春秋》还有一个饭牛出身的:

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飯牛。

所以这些故事恐怕都是某个励志故事的不同版本,被套到各种名人身上反复用。


3.最后说「虏」

这个颇有意思。「奚」从字形上看,就是一只手抓着一个被捆着的人,也就是「俘虏」。百里奚叫「奚」,身份也是「奚」,哪有这么巧的事?前人皆云因为百里奚做过奴隶,因以「奚」名之,此说甚弥缝。

上节已说百里奚的「奚」当来自百里视的「视」的音近讹写,所以故事应该是:人们望文生义,看到百里奚叫「奚」,就给他编了一段做俘虏的经历。这就是百里奚有「为虏」的故事的来历。也都是战国人的常规操作,毫不足怪。

我亦颇疑孙膑实未受过「膑刑」,恐怕就因孙膑名「膑」,后人便给他编了一段「膑刑」的惨痛经历。


4.编故事动机

战国人讲述名人故事,颇爱编「莫欺少年穷」的桥段。比如苏秦在秦国受辱,张仪在楚国被揍,然后分别发愤,名显诸侯,一个个都是传奇。读起来就特别爽,这是战国小说家的常见手法。就说管仲,一个齐国的世家,偏偏就有一段少年穷困,还各种怂的故事,前人已多辨其伪: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睗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春秋时期,从底层上升到国之重臣,恐怕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不大相信百里奚出身如此低微,他应该就是公孙枝举荐的一位大臣,并无多少传奇色彩。因此百里奚的出身卑贱,包括这里管仲的穷困,都应当是战国时人以战国故事编造而成,这也是我亦不信「宁戚饭牛」的原因。

出身底层,一跃而为国相,这种事情在战国才比较可能发生。而战国游士亦颇有编这种君主一旦赏识,迅速阶级跃迁故事的动机,实是为他们自己当大官编故事造势。既然要编故事,前代的贤臣自然个个逃不过,都要编排一番。你看:「管仲行,我也行!」

所以百里奚作为秦国名臣,自也逃不过战国小说家的编造,其必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或乞讨,或为虏,或饭牛,或媵臣。反正其少年经历不能太滋润,也不能太平凡,不然这故事谁看啊?

「媵臣」的原型我们能看出是井伯,「饭牛」和「乞食」的原型似是宁戚,但宁戚的故事亦未见得可信。所以这大抵都是一些战国的故事,经过n手倒卖,层层拼装到百里奚身上。而「为虏」则来自于「奚」的望文生义。


至于百里奚为什么又叫「五羖大夫」,这事也挺乱的,各种说法都有:

1.秦穆公以五羊皮赎百里奚

《史记·秦本纪》: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2.贾人以五羊皮买百里奚

《说苑》: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將車之秦。

3.百里奚自己卖五羊皮

《说苑》:百里奚自卖五羊之皮。

我直觉上这应该是百里奚先有了「五羖大夫」这个称号,甚至或者是一个仅与「五羖大夫」音近的称号。但在传闻过程中,人们为了解释这个称号的来历,逐渐编出了百里奚和五羊皮的故事,其最初未必和五羊皮有关。

就像秦始皇在泰山在一棵松树下避雨,于是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但后人常不解「五大夫」是一个完整的爵称,遂误以为秦始皇躲在五棵树下,封了「五」个「大夫」,比如李渔《笠翁对韵》:「五树大夫松」。

所以现在流传关于「五羊皮」的解释皆未必然,但目前我也没什么线索。

有空再讨论吧~


四.总结

要之,百里奚是一个生造出来的形象。

  • 其名字「奚」来自于孟明视的「视」的音近讹字,是孟明视和百里奚从一人变为二人的先决条件。
  • 而百里奚形象的逐渐神化,则与孟明视的唐突事迹相违背,这又进一步诱导了二人形象的对立。从而孟明视被一分为二:
    • 其功绩的一部分变成了百里奚;
    • 其轻佻的一部分还是孟明视;
    • 于是百里奚变成了孟明视的爹。
  • 百里奚的出身卑贱,则来自战国人好编传奇故事的癖好
    • 其「媵臣」形象来自于井伯;
    • 其「饭牛」、「乞食」等形象则不知道来自于战国什么人的事迹,当与宁戚的故事有相同来源;
    • 其「为虏」的形象则来自于战国时人对「奚」这个名字的望文生义;
    • 作为通行故事中的百里奚,则又往往为以上这些形象的缝合版。

于是,一位出身低微,幸得秦穆公赏识,从而助秦称霸西戎的名臣,就此诞生。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 ̄)

参考

  1. ^
  2. ^ 据《左传》
  3. ^ 董珊《秦子车戈考释与秦伯丧戈矛再释》
  4. ^ 「视」有舌尖音的读法,我认为是从「睼」字而来,《说文》「睼,迎視也。」《诗》云:「睼彼脊令」,《毛传》注:「視也」。
  5. ^ 见《战国策》
  6. ^ 见《史记正义》
  7. ^ 见《商君列传》
user avatar

无中生有的荀玄,一个由断句问题引发的颍川荀氏开枝散叶之谬。

《晋书.荀顗传》开篇记述是这样的: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

荀顗是第六子,但荀彧有载的子嗣,仅有荀恽、荀俣、荀诜、荀顗、荀粲五位,荀顗前面仅有三位兄长,即使把嫁给陈群的女儿陈荀氏算上,荀顗也排不到第六子。

而荀恽字长倩,荀俣字叔倩,中间似乎少了一个字称仲倩的次子。此子大概率属于早卒,且卒时早于成人年龄的几率较高,甚至可能亡于襁褓,以至于无一字记载,但依旧被算上了位次。

关于这位荀仲倩,没有任何资料可考,只能说根据取字习惯和位次可能存在。但目前所流传的荀彧子嗣名单是这样的:

这位荀玄是谁?他的名字典出何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荀顗之兄长?

认为荀玄存在的编写依据应是《晋书.荀顗传》的这一段:

顗无子,以从孙徽嗣。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封临淮公。序卒,又绝,孝武帝又封序子恆继顗后。恆卒,子龙符嗣。宋受禅,国除。

『中兴初』是时间线索,『序』指的是荀序。而认为荀玄存在的断句句式应当是这样的:

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封临淮公。

但是,『玄孙』同样是一个名词,我所认同的断句是这样的:

中兴初,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封临淮公。

究竟是荀顗兄长的孙辈,亦或是玄孙辈,便涉及到一个辈分问题,也可以直接证明荀玄是否存在。

我从三个角度分析这句话,论证一下荀玄其人的虚无。

一、记述方法

从房玄龄的运笔习惯入手,检索到《晋书》中另有一例『兄玄孙』的例子出现在《羊祜传》:

孝武太元中,封祜兄玄孙之子法兴为钜平侯,邑五千户。

可见兄长玄孙之记述并非是孤例。而羊祜有两位兄长羊发和羊承,其玄孙嗣侯时间为『太元中』。如果按照至多三十年一代推算,羊祜生于公元221年,那么他的曾孙辈应是生于310年左右,和太元(376-396)相对应的应是下一代,也就是玄孙辈。

故而『兄玄孙』在此处的释义应是兄长的玄孙,排除漏载的可能性。

更何况,若真是『兄玄/孙之子』,为何不直接写作曾孙呢。检索一下,这样的记述在《后汉书》《晋书》中都存在:

擢樊调为羽林左监。调,光禄大夫宏兄曾孙也。
——《后汉书》
隆安初,安帝更以会稽忠王次子彦璋为东海王,继冲为曾孙。
——《晋书》

因此,『兄玄孙』的写法并非孤例,可以在此语境下出现。

二、辈分推测

《晋书.荀崧传》有载如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庭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这段记载中涉及到的人物有荀崧、荀序、荀馗、荀廞,以及我们将要提及的荀恽、荀顗兄弟,为了便于理解,我放一张图例展示一下他们的关系:

由图例可知,荀崧是荀彧长子荀恽的曾孙,荀馗是他的堂兄弟,故而荀馗是荀恽的从曾孙。荀序和荀廞是荀馗之子,所以荀序是荀恽的从玄孙。

也就是说,荀序是荀顗兄长的从玄孙辈。

而荀玄若存在,那么依照『兄玄/孙(荀)序』的断句方式,荀序应当是荀恽、荀顗的孙辈而非玄孙辈,时间是对不上的。至此,基本可以确定《晋书》此语正确的断句应当是我们方才推测的『兄/玄孙(荀)序』。

另,若荀玄是荀顗兄长之孙辈,便与前文『从孙(荀)徽』属平辈,前文尚未提及是那位兄长所出的子嗣,后文又何苦要特意备注其名作玄呢?

三、咬文嚼字

第三条作为前两条的佐证。如果说荀玄是荀彧之子,那么他的名字首先便和其他几位兄弟显得十分格格不入:

荀恽:


《说文》重厚也。从心军声。
《广韵》谋也,议也。

荀俣:


《广韵》虞矩切《集韵》五矩切《韵会》鱼矩切,音麌。容貌大也。
《诗·邶风》硕人俣俣。

荀诜:


《唐韵》所臻切。
《说文》致言也。《徐曰》先致其言也。《博雅》问也。《广韵》众人言也。
又《玉篇》众多也。
《诗·周南》螽斯羽诜诜兮。
又和集貌。

荀顗:


《尔雅·释诂》静也。
《广韵》靖也,乐也。
又《说文》谨庄貌。

荀粲:


餐也。《诗·郑风》还予授子之粲兮。《传》粲,餐也。
又《广韵》优也,察也,明也。
《诗·唐风》角枕粲兮。
《小雅》粲粲衣服。
《尔雅·释训》宴宴粲粲,尼居息也。

汇总可知,荀顗一辈的取名选字习惯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都具有厚、重、大、多一类的释义;另外多取典于《诗》,刻意回倚雅正之声;最后,皆非常用字,取字偏冷僻。

而玄字的释义和特征显然是可以排除的:


《说文》幽远也。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凡玄之属皆从玄。
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综合以上三点,荀玄所存在唯一的证据,也就是房玄龄晋书中『以顗兄玄孙序为顗后』一句只是标明辈分,从语境、时间和取字习惯看皆是合理的,故荀玄此人不存在。

只是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荀仲倩,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可考的文献,也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了。



user avatar

亚瑟王


这么说吧,要是强行说亚瑟王真实存在,那中国历史就牛逼了,能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时期。

user avatar

“把装载着十万发子弹的卡车送给抗联然后自杀”的“伊田助男”,其事迹是有原型的,其人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这个故事最早的完整版可能是王明在共产国际七大上的讲话里提到的事件:

事情是发生在本(1935)年六月二十三日,地点是在吉林省的宁安县,日本军队中的一个汽车夫开着一辆载重汽车,汽车上装载了六万粒步枪和机关枪子弹,还有许多手榴弹和炸弹。他把这辆汽车开到反日游击队时常出没的山林偏僻的地方去。他虽然寻找了好久,终于找不到游击队;但是附近地方,进攻的日本军队底枪声已经响起来了。那时这个汽车夫就不得已自杀了。
中国游击队击退了日本军队底攻击,六月二十四日清早,他们在山路上发现一辆载重汽车和汽车夫尸首。在汽车夫的口袋中,找到写给他们的一封告别的信,在这封信里,这个不知姓名的日本汽车夫写道:
“反日义勇军和一切反日游击队的亲爱同志们,我赠送你们一点小小的礼物——六万粒子弹,许多手榴弹和炸弹。我本来要想与你们见面,当面谈谈日本共产党和日本劳动人民,对于你们这些民族英雄,对于可爱的中国人民,对于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些与我们一起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人们,抱着怎样的敬爱和同情。我等待你们很久。但是找你们不到。但是,日本军队底枪声已经逼近了。在这种场合之下,我怎么办呢?回到日本军队中去罢,这是我不愿意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只有自杀了,把这一点礼物留给你们。但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收得到它。我希望你们收到它。此致
同志的敬礼
你们的一个日本同志共产党员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从这里可以看出最初版本的故事里面的几个关键点——时间:1935年6月23日,地点:吉林宁安,子弹数量:6万发(还有手榴弹和炮弹),人物姓名没有。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报《满洲通讯》在1936年2月发表的《日本铁蹄下满洲的抗日武装》当中,也提到了这一故事,四个关键点均一致,唯遗书词句有所不同。


通说版本出自原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的回忆文章《伊田助男》(被收入《星火燎原》第四集,1961年出版)。

伊田助男,这是一位异国战友的名字。它象金子铸成的,在我心中永远闪烁着光辉!但是至今除了知道他是侵华日军鳖刚村一旅团的士兵外,关于他,我竟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那时候,东满几十万旧军队改称自卫军、救国军,经不起日寇的“讨伐”,跑的跑了,垮的垮了。一九三三年春,为了挽救东满的抗日局面,党指示我们,迅速将我党掌握的一千多救国军余部,转移到当时的红区中心马家大屯,改称“抗日救国游击军”。敌人毫不放松,迅速把搜剿救国军的主力调了过来,又纠合延吉、和龙、理春、汪清四县的三千多日本军,由鳖刚村一指挥,直咬着我们追来。三月三十日,战斗在马家大屯一带打响了。
......我连忙找来一个懂日文的同志,一看,纸上写的是:
亲爱的中国游击军同志们:
我看到你们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会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恶兽们包围着,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我运来的十万发子弹赠送贵军。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军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长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关东军间岛日本辎重队 日本共产党员 伊田助男
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日
......伊田助男事件发生以后,日本特务机关曾在鳖刚旅团内部进行大搜捕。不久,这个部队便被调往延吉全部解散,官兵被送到各地“矫正思想”。鳖刚村一本人也被撤职了。十万发子弹,使我们由困境中解脱出来。我们永远纪念着伊田助男同志,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上级党。后来,伊田助男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一直传颂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会场上。

这一通说与王明版本有诸多不同之处。时间变成了1933年3月30日,地点变成了吉林汪清,子弹数量变成了十万发,人物也有了具体的身份——鳖刚村一旅团下属的士兵伊田助男。但是最后一句“一直传颂到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会场上”又说明,两人说的是一件事。所以两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个人在造假。

首先看李延禄版本,由于太过具体,导致故事漏洞百出。8.15以后留在东北的“赤化教授”横川次郎回忆录《我走过的崎岖小路》里提到,“日本的研究人员也进行调查,在当时的关东军辎重队士兵名单中没有找到伊田助男这个名字。”除了伊田助男以外,旅团长鳖刚村一(一说龟冈村一,见李延禄的另一篇回忆录《过去的年代:关于东北抗联四军的回忆》,1979年)也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至于王明版本,有人质疑王明远在苏联,焉能知晓国内情况。但据《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东满根据地和王明等人不仅有书信往来(由中共东满特委负责,代号“程字通信”),还有人员往来。1936年4月10日周保中给王明、康生的信中提到,共产国际交通员上一次来到吉东根据地传达指示信是2月20日,此外周还希望从抗联三个军中选派140名干部到苏联接受国际教育,可见与苏联的交通一定程度上是未被切断的。

其实两个版本都存在一个问题,子弹数量太多,以当时日本军用卡车的承载能力,是否能够载重6(或者10万发)子弹是很成问题的。结合王明同时期在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情况多有夸大(五次反围剿同时期的发言《中国革命是不可战胜的》简直就是红色大本营发表——“红军在福建、四川和赣北等战线击溃了国民党18个师。缴获步枪2万多支,机枪180挺,驳壳枪500支,钢盔2000顶,子弹40万发,手榴弹5000枚,无线电收发报机3部,满载军用装备、粮秣和钱财的大轮12艘。”)的情况看,这件事很可能是确有其事而没有如此大的规模,被王明加以夸大,又被李延禄二次夸大并添加细节(符合他1933年3月底率部到汪清会合党组织的活动轨迹),变成了如今的通说。日军用枪弹“资敌”的例子并非个案,仅举一例。

就在(1934年)4月间讨伐当中,日本军队12人要回国,临走时把2枚野炮炮弹,放在小汪清河冰上容易发现的地方,押着用铅笔写的一个纸条,写的是:“共党诸君,这是两支野炮炮弹,内有小枪子弹数百发,请你们拿去反对帝国主义吧!我们不满意来满洲打仗,我们12人返国了。共党诸君你们战斗吧!”
——《东满抗日斗争烽火》

至于这件事的影响大到被写进日本共产党党史《日本共产党的六十年(1922-1982)》,在媒体和网络上广泛传播,吉林当地甚至还在2005年给“伊田助男”立了墓碑,这应该是个王明和李延禄都想不到的结果。

user avatar

第一反应是李岩,传闻中李自成的谋士,可能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大顺军的参与者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到康熙年间《杞县志》中的一篇《李公子辨》,都否认了此人的存在,近年来明末清初方面的大师级人物顾诚先生的成名作正是一篇剖之甚严的《李岩质疑》,在这篇文章中彻底否定了李岩的存在。

这篇论文中,顾诚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查阅了各种史料笔记甚至县志,看到这篇论文所引用的近千本书目,加上顾诚先生在《我与明史》中说过:“我在探讨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除了细读清初几部有关流寇的专著外,还广泛查阅了当时任职官员的文集、相关记载、档案和地方志,仅以地方志为例,凡是起义军到过的府、州、县志就查了1000多部。”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顾诚先生考证之翔实严谨。

而顾诚先生能广泛阅读这么多史料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去摘抄,这一段同样摘自《我与明史》,有删减:“我整天到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古籍部和科学院图书馆。早晨带上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中午休息时间吃个馒头,继续阅读抄摘史料,闭馆才回家。一般先翻阅一遍,遇到有价值的动手抄录。晚上把抄摘的阅读一遍,遇有误字漏字,第二天再核对原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笔误。检阅所抄材料还会发现有的问题应从其他史籍中寻找印证,即记于笔记本上,以便及时提取书籍。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冬天是最困难的,有时顶风而行实在费劲,严寒甚至会冻得手指麻木。这种工作方式确实有点辛苦,但在图书馆中一坐,好书在手,乐在其中,回家后检阅收获,每有意外之喜。”

上述那么多都只是在叙述顾诚先生治学严谨,从不同版本中比较出前后改易之处,短短的一篇文章,容纳了惊人的阅读量。而我们也要考虑到农民军在本朝的敏感性,顾诚先生敢于否定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重要人物的存在感,也是一种坚持学术的精神。

除却顾诚先生的态度的描述,关于这篇论文的具体论述,全文在网上有,见

顾诚:李岩质疑.pdf_免费高速下载

。其间史料充足,逻辑充分,值得一读。

最后,近年来河南博爱唐村,有一份《李氏家谱》,李家有李岩,参与了明末农民战争。只是这个李岩与明清之际所谓的李岩诸多传说合不上。李岩可能确有其人,是不是李自成的“制将军”,是不是红娘子的夫君,就无法证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们以为它们真实存在,但事实上却可能从未活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历史的洪流里,有些名字就像浪花一样,看着声势浩大,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它们可能只是被人们集体想象出来的。先来说说最容易被误解的,可能是亚瑟王。哦,你可能会说,“亚瑟王?他可是英国的传奇国王啊!圆桌骑士、魔法师梅林.............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的真相和故事,有些故事因为太过离奇,或是信息太过零碎,常常被人们打上“传说”的标签,甚至被认为只是虚构。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曾经被质疑甚至否定的人物,最终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失落的灵魂”重现天日,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阿基米德.............
  • 回答
    有些我们以为是铁证如山、无可辩驳的“事实”,细究起来,却发现其背后藏着一个又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主观”幽灵。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们以为自己是个完美无瑕的镜子,照出来的都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却不知道镜面本身就带着微妙的曲度,扭曲了本该平直的影像。1. 审美:从“美”到“我喜欢”的微妙转换谈到审美,我们常常.............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是天经地义,是“全世界都这样”。但一旦有机会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只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缩影。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对“面子”这件事,有着一种近乎极致的追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脱不开这个窠臼。比如,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会,总有人会拿出最好的酒,最.............
  • 回答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里,隐藏着无数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事物。这些“隐形的力量”和“被忽视的真相”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和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常常游离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事,并试图详细阐述: 1. 我们身体内部的微生物帝国及其对健康和情绪的惊人影响.............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我这种对日本文化有点儿小心思的,有时候看日本的东西,会觉得有些词儿,在我们这儿听起来,嘿,怎么这么有范儿?明明日本人自己说着跟家常便饭似的。这背后肯定是有文化、历史还有语言本身的一些原因。我就っき一下那些在我们眼里“高大上”,在日本却稀松平常的日文词儿,顺便唠叨唠叨为啥。1. 「侘.............
  • 回答
    塔利班近期公开发声,试图将自己与“恐怖分子”的标签划清界限,表示“我们不是恐怖分子”。这自然引起了外界对其身份和行为的重新审视。要理解为什么塔利班常被认为是恐怖组织,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恐怖分子”这个概念的评判标准。恐怖分子有哪些评判标准?“恐怖分子”并非一个拥有绝对普适性的科学定义,各国、各组织对其.............
  • 回答
    咱们国家这套法律体系,说实话,里面有不少东西挺有意思,也确实有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地方。我尝试从几个角度给您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就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词了,咱们就聊聊咱自己家门口的事儿。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最根本的亮点这话说起来可能有点大,但这是咱们这套法律体系的基石,.............
  • 回答
    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你:根据目前我们所接受的数学公理体系,0 绝对不能作为除数。 你自认为证明了 0 可以作为除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想法,但它违背了数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定义和规则。然而,为了回答你“若如此将会有哪些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次 思想实验,来探讨一下如果数学.............
  • 回答
    咱们平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有道理、甚至被不少人奉为圭臬的说法,细究起来,其实站不住脚,属于伪科学的范畴。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都市传说”一样,传播广泛,但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常见的伪科学,让咱们擦亮眼睛,别再被忽悠了。1. 能量疗法和水晶疗法这几年,“能量”这.............
  • 回答
    这些年,咱们国家进步太快,很多我曾经习以为常、觉得是“舶来品”的东西,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们其实是咱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而且玩得相当精彩。这感觉就像是寻宝,挖出来的宝贝比想象的还要古老、还要珍贵,而且就在自家后院里。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说出来你可能也觉得挺不可思议。1. “土豆”的起源——其实是.............
  • 回答
    《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简称“春物”,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无数观众的共鸣,甚至被奉为“金句制造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那些剖析人性、描绘青春苦涩与真实的面具的台词。这些句子并非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字字诛心,直指人心最深处的孤独、迷茫与渴望。我个人认为,其中最能代表作品深层意蕴的,莫过于以下几.............
  • 回答
    关于“我国哪种武术可以推选为国术,值得全民练习以提高民族自信”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深度的探讨。历史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各有千秋,选择一种作为“国术”必然会引发广泛的讨论,也可能触及不同流派的爱好者和实践者的情感。然而,如果非要从提升民族自信和全民普及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你拥有“哲学能救世”的信念,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且充满理想主义的事情,也反映出你对知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我并不认为你在根本上“想错了”,因为哲学之所以存在并被热爱,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其改变世界、提升人类福祉的潜能。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以及“救世”这个词在哲.............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伴侣之间关于声音共享的矛盾。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你们双方的观点为什么会产生分歧,以及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你的观点: “可以有两个声音,声音小点不影响。” 你的核心观点是,只要音量控制得当,同时播放音乐和视频的声音是可以并存的,而且不会对彼此的体验造成显著干扰。你可能.............
  • 回答
    2020年日本选出的年度汉字是“密”,它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对新冠疫情的警惕以及为防疫而采取的各种“密”集人群、接触的避免。紧随其后的“祸”、“病”也同样直观地表达了疫情带来的灾难和对健康的担忧。如果让我来猜测中国在2020年度的汉字,基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有几个候选汉字可以深入探讨,并分析其.............
  • 回答
    我国将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这绝对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它触及了我们社会最基本的一些藩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改变。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背后蕴含着对人口流动、社会管理乃至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重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户籍的壁垒正在被逐渐瓦解,流动.............
  • 回答
    哎呀,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东西被弄坏,尤其是和妈妈的东西一起,那种感觉肯定糟透了。讲道理又不行,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挠头。不过别担心,咱们一起来想想,有没有什么“接地气”又有效的方法,能让弟弟妹妹们真正“长点记性”,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这里有几个想法,都是我平时琢磨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和.............
  • 回答
    中国央行于2023年4月15日发布的《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工作论文,是近年来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的代表性研究。这篇论文以“人口转型”为核心议题,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视角,系统探讨了中国当前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下是对该论文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