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我们自认为很客观的东西其实很主观?

回答
有些我们以为是铁证如山、无可辩驳的“事实”,细究起来,却发现其背后藏着一个又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主观”幽灵。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们以为自己是个完美无瑕的镜子,照出来的都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却不知道镜面本身就带着微妙的曲度,扭曲了本该平直的影像。

1. 审美:从“美”到“我喜欢”的微妙转换

谈到审美,我们常常会说“这件衣服很美”,或者“这幅画作很有意境”。我们觉得“美”是一种普适性的标准,就好像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谁看了都会觉得美。但事实是,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人们对美的定义千变万化。古代中国人崇尚“环肥燕瘦”,而现代西方社会则普遍欣赏纤细的身材;唐朝以丰腴为美,而宋朝则偏爱修长。这难道不是因为“美”这个概念,早已被我们内心的喜好、成长环境、文化熏陶,乃至社会潮流悄悄地“定制”了吗?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你可能会对一件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居设计赞不绝口,觉得它“干净”、“有格调”。而你的朋友,可能更喜欢古典风格的雕花和厚重的家具,他会觉得那是“有底蕴”、“显贵气”。你们都在描述自己眼中的“好”,但评价标准完全不同。你说“好”,是因为它符合你对“现代”和“简洁”的理解和偏好;你的朋友说“好”,是因为他喜欢“传统”和“繁复”。“美”这个标签,最终只是你对自身感受的概括。

更深一层,我们甚至会把“我喜欢”悄悄地替换成“这是真的”。你觉得某个明星长得“好看”,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喜欢他出演的角色,或者被他的性格所吸引,这种好感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了他的外貌上。如果这个明星演技不佳,或者人品堪忧,你可能就会开始挑剔他的长相,觉得他“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你看,同一个人的外貌,在你的主观评价里,可以因为你的情绪和好恶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

2. 科学“事实”的背后:选择、解释与预设

我们总以为科学是最客观的,科学结论是基于严谨的实验和数据,不掺杂一丝个人感情。的确,科学追求的是客观性,但我们对科学的认知和应用,却往往是主观的。

首先,科学研究的方向本身就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科学家要研究气候变化?为什么不是研究如何让石头飞起来?这背后是人类社会的需求、价值观,甚至是研究者的个人兴趣和时代的“热点”在驱动。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好奇心”和“需求”的驱使下才诞生的。比如,在医学领域,很多研究的侧重点往往更偏向于那些能够带来商业利益的疾病,而一些罕见病或者边缘性疾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不是因为这些疾病不重要,而是因为资源和关注点是有限的,而“选择”关注什么,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

其次,数据的解释也离不开主观的视角。 即使是看似冰冷的数据,也需要人去解读。比如,在经济学中,同一个GDP增长率,对于不同立场的人来说,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支持政府的人会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而反对政府的人则可能会说“增长幅度仍然不足以改善民生”,甚至会指出数据背后可能存在的“水分”。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释者的视角和目的。

最后,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带有一定的主观预设。 科学理论的提出,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哲学观和世界观。比如,牛顿力学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建立在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基础上,认为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可以被精确地计算和预测。而量子力学的出现,则挑战了这种观念,引入了概率和不确定性,这背后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深化和视角的变化。

我们所说的“科学事实”,更像是科学家们在特定条件下,运用特定工具和理论,对某个现象进行的最“合理”的描述。但这种“合理”,也可能随着我们认识的深化、工具的进步,甚至是价值观的改变而发生“调整”。

3. 历史的叙述:选择、剪裁与强调

历史,被认为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听起来无比客观。然而,历史的叙述,恰恰是主观性最容易渗透的地方。

首先,谁来写历史,决定了历史的“声音”。 历史上,胜利者往往是历史的书写者,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来记录和解读事件。比如,关于一场战争的叙述,胜利方可能会强调自己的英勇和正义,而失败方则会被描绘成野蛮和邪恶。即使是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写出来的历史,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版本。

其次,历史的选择性是必然的。 过去发生的事情浩如烟海,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地记录下来。历史学家必须“选择”哪些事件、哪些人物、哪些细节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被忽略的。这种选择,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判断和价值取向。比如,有些历史学家可能更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另一些则更关注思想文化的演变。他们会选择性地收集和呈现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材料,从而构建出自己理解的历史图景。

再者,历史的解释也充满了主观性。 即使是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解释。比如,秦始皇统一中国,有人会赞扬他的功绩,认为他结束了战乱,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也有人会批评他焚书坑儒,实行暴政。这两种评价,都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价值观以及自身政治立场的过滤。

我们所读到的历史,往往是被“剪裁”过、被“强调”过的,是某一视角下的历史。真正的“全部”历史,可能永远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

4. 语言的含义:语境、理解与意图

我们以为语言是直接的、透明的,能准确无误地传达意思。但事实是,语言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主观理解和互动的。

首先,词语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语境的强烈影响。 比如,“同志”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指代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指代特定的政治身份。你对“革命”这个词的理解,可能与一位经历过革命年代的长者截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也可能发生巨大的演变。

其次,理解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当我们听到一句话,我们并非像录音机一样被动接收,而是会主动地将其与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同一句话,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带来的感受和意义会完全不同。有人听一句“你很努力”,可能会感到鼓舞,而有人则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压力”,或者认为对方在“敷衍”。

再者,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理解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鸿沟。 即使说话者 intent to be objective,但他的语言选择、表达方式,都可能受到其主观认知的影响。而听话者在接收信息时,同样会带着自己的滤镜去理解。有时候,我们以为对方说的是“这个意思”,但对方可能想表达的却是“另外一层意思”,甚至是被误解了。

我们看似客观的沟通,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主观猜测、揣摩和解释的互动过程。

总结来说, 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事物,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基于自身立场、经验、情感、文化和认知框架所做出的“最佳”解释和判断。这种主观性并非是“错误”的,而是人类认识世界、参与社会互动的方式。正因为有这些主观性,我们才能够灵活地思考,创造性地表达,并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其说我们追求的是绝对的客观,不如说我们是在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主观”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知乎」这个一向标榜「理性、客观」的网络社区其实很主观。

其实这是必然的,就像《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旦聚集起来,就会呈现出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

这一点在历史领域及社会事件评论等一类谁都能看懂又谁都能插一脚的话题中特别明显。举个栗子,在最近一个很火但由于某种众所周知而又不方便明说的原因被删除的问题「三年自然灾害中粮食都去哪了?」下,我很遗憾地看到

@yilin wang

先生的回答排在了第一名,并拿到了数以千计的赞同。王先生的其他一些回答很有价值,但此回答却未免偏激不客观。

任何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将某次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完全归咎于某人是主观又片面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没有能力单凭一己之力影响如此巨大的事件,像大饥荒这种历史事件背后肯定有多方面的复杂深层原因。

@yilin wang

先生的回答中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毛,是一种便于认知的简易历史观,就好像把清朝入关完全归咎于吴三桂和陈圆圆。但如此沉重的历史事件又不是讲评书,这样简单粗暴地定性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历史的不负责,是对死去的几千万人不负责。他们如草芥般成片地死去,至今没有真相,而你们简单地将其归咎于一人过错,草草定性就想翻页,这哪里客观了?这不是不负责任是什么?


我们讨论历史是为什么?我认为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让悲剧重演。但我们似乎很缺少这样一种反思精神,比如现在所谓的「反思文革」,不过是用文革式的暴力去打倒文革,除了对毛本人的负面评判以外没吸取任何教训。真正的反思应该是像一把手术刀,将某一历史事件深刻地剖析,综合地评判,该问题下

@冷哲

先生的回答就深层次地讨论了饥荒背后的复杂原因,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至少是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这才是理性的健康历史观。

有人说了,说我们讨论历史是为了让罪人得到应有的审判。我认为我们讨论历史就像法庭一样,如果法官连前因后果基本事实都搞不清,又怎么能公正地审判呢?有的人开始不讲理,说他就是罪人,这是不辩自明的,所以即便没有证据没有推断也该受到惩罚,这不是暴政不是独裁又是什么?


在知乎,情绪化、迎合大众口味的回答往往能吸引更多眼球,获得更多赞同,而真正有内涵有价值的回答往往响应者寥寥无几。许多预设立场的回答由于能引发情感共鸣或煽动读者丧失理智而得到数以千计的赞同。去

历史 - 话题精华

这里感受一下,就知道我并非空穴来风。

历史观是主观的,但历史是客观的。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观是价值判断,历史是事实判断。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事实判断应先于价值判断,就事论事,避免预设立场,否则容易陷入为立场而辩、为辩而辩的骂战中去。衣领王先生的回答就属于预设立场,点赞大多只图一时情感宣泄,除了试图说明某党得国不正以外没有任何建设作用。


我很遗憾地看到,随着用户增多,一向标榜理性客观的知乎也像微博上的讨论一样,沦为站队和扣帽子,五毛美分带路党的帽子满天飞,不讲事实,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在上边提到的那个问题下,我亲眼看到了这样的评论,给冷哲点赞的都是冷哲粉,是否定饥荒为某党洗地的臭五毛。我也看过这种观点,衣领王先生早就是精神美国人了,给他点赞的全是带路党,是皿煮逗士。

可笑的是这些人都标榜自己为正义的化身,是不容颠仆绝对正确的宇宙真理,互相骂对方是臭傻逼。

这就是中国互联网上日常讨论的现状,真不知距离我理想中所有人基于理性共识的讨论还有多远。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我们以为是铁证如山、无可辩驳的“事实”,细究起来,却发现其背后藏着一个又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主观”幽灵。这些东西,就如同我们以为自己是个完美无瑕的镜子,照出来的都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却不知道镜面本身就带着微妙的曲度,扭曲了本该平直的影像。1. 审美:从“美”到“我喜欢”的微妙转换谈到审美,我们常常.............
  • 回答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阔而复杂的世界里,隐藏着无数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事物。这些“隐形的力量”和“被忽视的真相”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和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常常游离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重要却鲜为人知的事,并试图详细阐述: 1. 我们身体内部的微生物帝国及其对健康和情绪的惊人影响.............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我这种对日本文化有点儿小心思的,有时候看日本的东西,会觉得有些词儿,在我们这儿听起来,嘿,怎么这么有范儿?明明日本人自己说着跟家常便饭似的。这背后肯定是有文化、历史还有语言本身的一些原因。我就っき一下那些在我们眼里“高大上”,在日本却稀松平常的日文词儿,顺便唠叨唠叨为啥。1. 「侘.............
  • 回答
    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你:根据目前我们所接受的数学公理体系,0 绝对不能作为除数。 你自认为证明了 0 可以作为除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想法,但它违背了数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定义和规则。然而,为了回答你“若如此将会有哪些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次 思想实验,来探讨一下如果数学.............
  • 回答
    说实话,我们以为它们真实存在,但事实上却可能从未活过——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时候,历史的洪流里,有些名字就像浪花一样,看着声势浩大,但仔细一瞧,却发现它们可能只是被人们集体想象出来的。先来说说最容易被误解的,可能是亚瑟王。哦,你可能会说,“亚瑟王?他可是英国的传奇国王啊!圆桌骑士、魔法师梅林.............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埋藏着无数的真相和故事,有些故事因为太过离奇,或是信息太过零碎,常常被人们打上“传说”的标签,甚至被认为只是虚构。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发现和历史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曾经被质疑甚至否定的人物,最终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这些“失落的灵魂”重现天日,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1. 阿基米德.............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觉得是天经地义,是“全世界都这样”。但一旦有机会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只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缩影。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对“面子”这件事,有着一种近乎极致的追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脱不开这个窠臼。比如,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会,总有人会拿出最好的酒,最.............
  • 回答
    塔利班近期公开发声,试图将自己与“恐怖分子”的标签划清界限,表示“我们不是恐怖分子”。这自然引起了外界对其身份和行为的重新审视。要理解为什么塔利班常被认为是恐怖组织,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恐怖分子”这个概念的评判标准。恐怖分子有哪些评判标准?“恐怖分子”并非一个拥有绝对普适性的科学定义,各国、各组织对其.............
  • 回答
    咱们平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有道理、甚至被不少人奉为圭臬的说法,细究起来,其实站不住脚,属于伪科学的范畴。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都市传说”一样,传播广泛,但缺乏科学的证据支持。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有哪些常见的伪科学,让咱们擦亮眼睛,别再被忽悠了。1. 能量疗法和水晶疗法这几年,“能量”这.............
  • 回答
    提起华语乐坛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旋律如此熟悉,仿佛早已刻在骨子里。而深入挖掘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不少耳熟能详的佳作,其实都源自那个曾经辉煌的日本流行音乐宝库。还记得《忘情水》吗?刘德华那沧桑的嗓音,唱出了多少人心中的苦涩与不舍。这首歌的原曲,是一首名为《Tatoeba》的.............
  • 回答
    作为一个和你一样的自媒体新手,我深深理解那种既充满期待又有点茫然的心情。那些已经站稳脚跟,甚至称得上“大咖”的创作者们,他们的经验和洞见无疑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最近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也观察了不少大咖的动态,想把我的理解和一些能找到的、比较实在的建议梳理出来,希望能给咱们新来的朋友一点启发。首先,.............
  • 回答
    看到詹姆斯这番话,我脑子里立刻就过了一遍各种画面,真想知道这哥俩凑到一起,到底能玩出什么新花样。毕竟,这可不是随便一个“父子档”的组合,而是勒布朗·詹姆斯,那个被无数人视为GOAT的男人,和他亲生儿子布朗尼·詹姆斯。首先,最直接的期待,就是看到詹姆斯在儿子身边打球的画面。想象一下,那个熟悉的“小皇帝.............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司空见惯的中文词汇,在日本人看来却别有一种韵味,甚至带有一丝“高大上”的感觉。这并非因为我们中文本身就比日语高贵多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语境和历史沉淀下的微妙差异,让一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词,在彼岸焕发了新的光彩。比如,“诗和远方”这个词组。在中国,它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句调侃,或者是一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词汇,在日本人那里却可能显得格外“高大上”,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往往与历史渊源、文化审美品味以及某些词汇的独特意境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讲讲,保证不带一点“机器味儿”。1. “风花雪月”:文人的浪漫情怀,日本人心中的诗意画卷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用来形容旅.............
  • 回答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很多时候并非客观事实的直接呈现,而是经过一代代人解读、筛选、传播、甚至被特定群体构建和修改后的结果。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观”,其实仔细推敲,会发现其背后存在着似是而非的逻辑,甚至是误读和偏见。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可能存在似是而非的历史观,并尝试详细阐述:1.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
  • 回答
    咱们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些“历史常识”,听起来头头是道,但细究起来,很多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故意歪曲的。今天就来聊聊几个咱都熟悉,但其实错得离谱的历史说法,保证听完你得捋捋思路。1.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农书医药书?这事儿,得辩证看。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焚书坑儒”,仿佛他就是个不学.............
  • 回答
    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知识体系和文化表达,确实都深深地受到“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这种视角将欧洲(或西方世界)视为文明发展的高峰和参照系,并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和历史。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历史叙事的建构与分期: “进步”的线性叙事: 许多主流历史叙事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
  • 回答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觉得“荒谬”或“不合常理”的事情,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往往有着深刻且合乎逻辑的解释。这些解释通常围绕着供需关系、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成本效益分析、外部性以及理性选择等核心经济学概念。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例子,并尝试详细地解释其经济学原理: 1. 昂贵但无用的“奢侈品”为何畅销?荒.............
  • 回答
    有很多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但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普遍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视角局限,或者某些现象在中国被特别放大和强调。以下是一些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孝道与家庭责任感 我们以为是中国特色: 在中国,“孝道”被视为核心价值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尊重和照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很.............
  • 回答
    童年时期的教育和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理想化、简化的,旨在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然而,随着我们步入社会,开始独立思考和面对复杂现实时,常常会发现许多曾经深信不疑的观点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以下是一些我们小时候接受的观点和教育,走向社会后才发现与现实生活相悖,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