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历史老师上课说珍珠港事件其实罗斯福在发生之前就已经知道,就是为了征兵而已,请问是真的吗?谢谢!?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

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

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的一些密码电报,包括“紫色密码”。通过这些电报,美国截获了大量信息,了解到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动向,以及日本国内对与美国开战的讨论。理论上,如果这些信息被充分利用并与分散的情报联系起来,应该能预见到日本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然而,事实是,驻扎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袭击发生时并没有收到任何明确的警告。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情报机构在传递和分析这些关键信息时存在故意隐瞒或失误,以至于珍珠港的指挥官没有得到应有的警报。

2. 军事部署的异常: 许多人指出,在袭击发生前,珍珠港的军事部署存在一些不寻常之处。例如,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被整齐地停泊在一起,成为了日军轰炸机的绝佳目标。同时,许多飞机被停放在露天跑道上,容易受到攻击。批评者认为,这种低效的防御部署,与当时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军事实力不符,可能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陷阱”。

3. 罗斯福的“战争渴望”: 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非常浓厚,大部分民众反对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罗斯福总统本人却倾向于支持盟国,并希望美国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来。因此,一些人推测,罗斯福可能利用珍珠港事件作为制造公众舆论支持参战的契机。一旦美国遭受袭击,公众的愤怒就会压倒孤立主义,使罗斯福能够合法且顺理成章地向国会宣战。

4. 事后处理的态度: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迅速对日本宣战,并以压倒性的民意支持结束了孤立主义的争论。而对于事件发生前的情报失误,官方的调查似乎并没有完全澄清所有疑点,甚至有人认为官方报告是掩盖真相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对这种说法的反驳和更主流的历史学家的观点:

1. 情报解读的复杂性: 虽然美国破译了部分密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准确预知所有细节。电报数量庞大,翻译和分析都需要时间,而且很多信息是零散的,需要整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图景。当时的情报部门,尤其是陆军和海军的情报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况且,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有广泛的军事部署,美国情报人员也确信日本的注意力集中在东南亚的英荷殖民地,而不是夏威夷。

2. 军事部署的常态化: 战列舰停泊在一起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为了方便维护和进行演习。虽然事后看来这是个巨大的漏洞,但在当时,很少有人预料到日本会进行如此大规模、远距离的偷袭。同时,飞机停放在露天跑道也是当时的常态,虽然存在风险,但主要是为了应对更常见的威胁,而非像珍珠港这样大规模、事先未经警告的空袭。

3. 罗斯福的战略考量: 罗斯福确实希望美国能参与二战,但他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方式,例如通过《租借法案》援助盟国。如果他真的策划了珍珠港事件,这无疑是一场极其冒险且道德上站不住脚的赌博,一旦暴露,其政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罗斯福下令隐藏情报或刻意制造了一个无防御的状态。

4. 日本的战略机密性: 日本对这次袭击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整个舰队的行动几乎没有被美国方面察觉。偷袭珍珠港是日本海军山本五十六大将力排众议提出的一个大胆且高风险的计划。从日本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希望通过一次成功的打击来削弱美国海军的力量,从而为他们在太平洋的扩张争取时间和机会。

总结来说,你的历史老师提出的说法,即罗斯福为了征兵而故意放任珍珠港被袭击,是一种在历史学界存在,但并非主流的“阴谋论”观点。

支持者 认为有太多的巧合和疑点,并且认为罗斯福有强烈的动机促使美国参战。
反对者 则强调情报工作的实际困难,以及缺乏直接证据来支持这一指控。他们更倾向于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由于情报失误、误判以及当时特殊的国际局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

对于像这样的历史事件,由于其影响深远且涉及多方因素,往往会留下很多可以被解读的空间。作为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批判性地思考,并了解各种说法的证据基础和局限性。目前,大多数历史学家更倾向于认为,珍珠港事件虽然暴露了美国情报和防御上的严重不足,但并没有证据能够确凿地证明罗斯福总统事先知情并故意允许袭击发生。他更大的“罪过”,也许是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日本的行动能力和日本方面不愿与美国开战的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即便是知道也没用。

伟大的卫国战争里,对苏联的战前情报系统做了分析,说什么……对情报的筛选不足,真正重要的情报被掩埋在无关紧要的海量信息下。

我们不能断言美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我看来。日本人会开战,美国是有这个防备的。

为此积极战备的表现为,列克星敦、萨拉托加、企业当时都有向前线机场运送飞机的任务计划。

然而对于珍珠港的偷袭,就算他们得到这个情报也不会重视,因为以当时的眼光看,航母打战列舰编队是很离谱的。

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有这么一说,筛选情报就是从一大堆信息中,选出最合理最可能的一项。(这点,心理测量者里有提到,而老虚编的剧情,一向还是有理论根据的)。

如果美国当时以此作为情报筛选的标准,那么必然不会料到日本人会偷袭珍珠港。

user avatar

历史教学,第一步要让学生尊重历史,第二步要让学生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第三步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准确无误的“基本历史事实”,最后才是分享“未证实的理论”或者“逸闻趣事”。

大忌是向学生灌输教师以为正确的所谓“事实”。

珍珠港的阴谋论(军政高层中的某些人预先了解了日军行动企图并无作为)本来就是非常边缘化的讨论了,走到“罗斯福这个人知道针对珍珠港基地的这次袭击无所行动,从而调动舆论”基本进入小报级别。学界对前者驳斥已久,就算是开玩笑范畴内的市井小报和舰队街出版物,最多也就只能走到“事实不得而知”这一步,搞那一套“尚有材料没有公开”或者捕风捉影去“索隐”,敢拍胸脯说是事实的少之又少。这些年来天天打假,做情报史和加密的打假所谓的“知情论”,做军事史的打假IJN远程打击能力究竟有多少可预计之处,做人物史的打假丘吉尔和罗斯福知不知情,打假几十年了到今天半点用没有,仍然有人大言炎炎,往轻里说是对历史不负责任,往重里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去他的,反正知乎不太用了,敞开天窗说话,如果历史老师(尤其是K-12的真正的“老师(teacher)”,而不是大学的“教师(instructor/professor)”)给学生这么说,那是犯了错误。

如果要相信这阴谋论,一个人必须无视USN在塔兰托战后的讨论和报告(以及对报告的消极态度),要一厢情愿地先相信USN确信IJN会集结大半机动部队横跨半个太平洋在太平洋舰队腹地复制袭击,而不是按照整个间战期间的部署在东亚准备防御反击(哈哈哈哈哈哈),要相信USN清楚理解IJN的RAS能力(哈哈哈哈);要无视一系列作者伪造/曲解包括JN-25B在内的情报材料自证阴谋(哈哈哈哈),要无视塔兰托后珍珠港防卫调整措施和防空火力的增强;然后最关键的是,要相信太平洋舰队在袭击出现即战争爆发的基本前提下,心甘情愿把全舰队主力舰兵力顺路送进去(那是8(9)艘战列舰)。

没有道理。

如果有人真的认为可信,那么应该说是个人自由,考虑到历史研究不可还原的本质,说不定未来会证明事实却有蹊跷。但是,这是以人的身份来谈,而不是教师。教师可以谈“美方是否有意无意在纵容日方军事冒险,从而牵制舆论”,“美方在战前究竟获取了哪些信息有可能推论出袭击的发生”,甚至可以谈“历史上有哪些学者为袭击理论立传作书,他们的论点是什么”——但是走过去,告诉学生,“罗斯福在珍珠港发生前就知道袭击计划”,这就暗含了“我是老师,我以我的权威告诉你,这个(被驳斥/未被证实的)阴谋论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研究性大学的“instructor”和“professor”与K-12的“teacher”有所区别。因为前者不可避免地在教授探讨本人的认识,而后者却应该避免之:人文,社科,科学,工程的教授们一定会教给你自己一脉的认知。学生也清楚其他大学或者同部门内的其他学者可能有不同观点。但是如果一个K-12语文老师告诉你某一篇课文不和他本人的胃口,却显得很多余。真正的“teacher”目的应该是方法论。不能在学生还小的时候就肆意用自己的世界观和学科观点去影响塑造之。

我说完了,就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
  • 回答
    咱们历史课本上常说“汉承秦制”,这话听着是挺顺当,但仔细咂摸咂摸,这“承”字背后,可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要说汉朝真的“承”了秦朝多少,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看。首先,在政治体制上,秦朝建立的那一套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系,汉朝基本是接着用了。你想啊,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确实触及了一个许多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感到困惑,甚至是有些忽略的方面。当我们谈论“侵略史”时,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比如八国联军、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相比之下,俄国(这里我们通常指的是沙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如果曹丰泽带领一万忠实粉丝穿越到明末,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实验。要详细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改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考量:一、 曹丰泽及其粉丝团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丰泽”和“忠实粉丝”意味着什么。假设: 曹丰泽本人: 拥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明末历史有一定了解(无论是.............
  • 回答
    8月14日,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特别的日期,但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创伤、或者铭记历史的人们来说,它承载着沉重而深刻的意义——这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在这一天,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曾经被剥夺了尊严、身心遭受摧残的中国女性。她们的故事,是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不容遗忘的伤痛。数十万中国女.............
  • 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当我们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后人会以怎样的目光打量我们?这既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也一个发人深省的追问。我想,未来的评价绝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们会看到我们曾经的伟大,也会看到我们的渺小;会赞叹我们的成就,也会批判我们的失误。从宏.............
  • 回答
    “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这句话,如果抛开历史的复杂性,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似乎带有一种被动、防守的色彩。然而,将这句话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与元朝这个鲜明的例外进行对比时,它所映射出的民族精神,远非简单的“挨打”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更为 nuanced(微妙)且深邃.............
  • 回答
    咱们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些“历史常识”,听起来头头是道,但细究起来,很多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故意歪曲的。今天就来聊聊几个咱都熟悉,但其实错得离谱的历史说法,保证听完你得捋捋思路。1.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农书医药书?这事儿,得辩证看。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焚书坑儒”,仿佛他就是个不学.............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在漫威宇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反派乃至普通人在命运的推动下,书写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无数传奇。他们并非只是故事中的符号,而是切实地改变了时间线、塑造了格局的关键人物。要说有哪些角色“造就”了后来我们熟知的漫威历史,那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名单,但有些名字的重要性,足以撼动整个宇宙的根基。钢铁侠:.............
  • 回答
    .......
  • 回答
    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关键节点,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变化。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周期的特点: 一、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重塑1. 后疫情时代的结构性调整 供应链重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集中的风险(如芯片短缺),导致各国加速“.............
  • 回答
    “我们现在是不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准确回答。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权衡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和依然面临的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进步的时代,原因如下: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
  • 回答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触摸得到的过去。它们就像一本本沉默的书籍,等待我们去翻阅,去解读,去倾听它们穿越时空发出的回响。当我们走近一件文物,不是在看它冰冷的材质,而是在看它背后隐藏的故事,看它所承载的时代的印记,看它所折射出的人类文明的轨迹。拿一件古代的陶器来说吧。它或许只是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邃意义的问题。它并非是那种能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道理,更像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自身存在根源的探寻。首先,读历史,是为了认识我们是谁。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凭空出现,我们是过去无数代人的延续。我们今天的思想、习俗、社会结构,甚至我们使用的语言,都是历史.............
  • 回答
    给历史分期,这事儿咱们是不是必须得干?要我说啊,这就像是给一本厚厚的书加个目录,或者给一片广袤的土地划个区域。要不要分,真得看咱们怎么用它。为什么会想着分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历史太庞杂了,太长了,太多的事情挤在一起,咱们人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也理不清。想想看,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
  • 回答
    我们是否将历史的重要性看得过重了?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当下、塑造未来的一种根本性思考。历史,作为过往事件的集合,往往被我们赋予了巨大的力量,它似乎能够解释一切,指导一切,甚至规定一切。但当我们深入审视,这种“历史决定论”的倾向,是否真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还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知投射?或许,我们常常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担当,确实不是简单的一句“非此即彼”就能回答的。我们既不能沉溺于过去的伤痛无法自拔,也不能因为是“战胜国”就趾高气昂,忘乎所以。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首先来谈谈“缅怀历史”。“缅怀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