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历史课本所学的汉承秦制,承了多少?

回答
咱们历史课本上常说“汉承秦制”,这话听着是挺顺当,但仔细咂摸咂摸,这“承”字背后,可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要说汉朝真的“承”了秦朝多少,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看。首先,在政治体制上,秦朝建立的那一套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系,汉朝基本是接着用了。你想啊,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等官职,这些都是皇帝直辖,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这套“皇帝郡县”的架构,极大提高了统治效率,也防止了地方割据。汉朝呢?虽然在早期有分封一些王,但核心的行政区划还是郡县,而且地方的官员,比如郡守、县令,也是由朝廷来任命、考核,这和秦朝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这是汉朝继承秦朝最根本的一点。

再往细了说,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度,汉朝也基本上照搬过来。虽然具体的官名和职能上有所调整,但那种层层负责、分工明确的中央官僚机构,让皇帝的政令能够一层层传达下去,并且有相应的部门来执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些高官,在汉朝同样存在,虽然他们的实际权力大小和权力分配会随着皇帝的偏好和朝代的发展而变化,但这个框架是没怎么动的。

还有一点,就是法律制度。秦朝以严刑峻法著称,虽然汉初因为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黄老之学”,对百姓相对宽容,减少了苛政。但是,秦朝建立的成文法典,那些关于户籍、赋税、徭役、刑罚的条文,并没有完全废除。很多基础性的法律框架,汉朝还是在参考秦朝的。就像建一座新房子,不能说把地基刨了重来,总得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缮和加固。

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举措,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汉朝并没有否定这些,反而是继续沿用了统一的文字,这为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奠定了基础。虽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更多的是思想统治层面的改革,而不是在物理层面上推翻了秦朝的文化遗产。

当然,说“汉承秦制”,绝不是说汉朝就是秦朝的翻版。汉朝毕竟是经历了几代皇帝,对秦朝的经验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在继承秦朝制度的“骨架”时,也在往里面填充“血肉”,让这套制度更符合当时社会的现实。比如,秦朝的郡县制太过严苛,导致民怨沸腾,所以汉初的文景之治,就在制度的执行上更加灵活,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汉朝也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处理宗室和地方势力的问题上,采取了更平衡的策略,比如后来出现的“推恩令”,就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的一个例子。

所以,“汉承秦制”更像是一个历史的承继和发展,秦朝是奠基者,它留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制度框架,而汉朝则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了调整、完善和升华。它没有完全推翻秦朝的“车子”,但肯定给这辆车换了发动机、修了减震,并且换了条更平稳的路来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分封诸侯王之外,汉朝对秦朝的制度基本全盘接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历史课本上常说“汉承秦制”,这话听着是挺顺当,但仔细咂摸咂摸,这“承”字背后,可大有门道,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要说汉朝真的“承”了秦朝多少,那得从方方面面来看。首先,在政治体制上,秦朝建立的那一套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系,汉朝基本是接着用了。你想啊,秦始皇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高中生感到困惑和沮丧的问题。当课本上的内容与自己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家长、老师、甚至个人经历)接触到的信息产生较大差异时,很容易产生“课本是假的”这种想法。作为家长或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处理方式的得当与否,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认知以及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在了解珍珠港事件时,都会听到一种说法,认为罗斯福总统早就知道日本要进攻珍珠港,并且默许甚至策划了这次袭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能够顺利参战。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论据:1. 情报解读的疑点: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破译了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也确实触及了一个许多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感到困惑,甚至是有些忽略的方面。当我们谈论“侵略史”时,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比如八国联军、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知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相比之下,俄国(这里我们通常指的是沙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如果曹丰泽带领一万忠实粉丝穿越到明末,这无疑会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充满变数的历史实验。要详细分析其可能造成的改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考量:一、 曹丰泽及其粉丝团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曹丰泽”和“忠实粉丝”意味着什么。假设: 曹丰泽本人: 拥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对明末历史有一定了解(无论是.............
  • 回答
    8月14日,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特别的日期,但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创伤、或者铭记历史的人们来说,它承载着沉重而深刻的意义——这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在这一天,我们不禁会想起那些曾经被剥夺了尊严、身心遭受摧残的中国女性。她们的故事,是被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不容遗忘的伤痛。数十万中国女.............
  • 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当我们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后人会以怎样的目光打量我们?这既是一个让人好奇的问题,也一个发人深省的追问。我想,未来的评价绝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们会看到我们曾经的伟大,也会看到我们的渺小;会赞叹我们的成就,也会批判我们的失误。从宏.............
  • 回答
    “我们都是接受攻击,而不是主动攻击”——这句话,如果抛开历史的复杂性,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似乎带有一种被动、防守的色彩。然而,将这句话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与元朝这个鲜明的例外进行对比时,它所映射出的民族精神,远非简单的“挨打”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种更为 nuanced(微妙)且深邃.............
  • 回答
    咱们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些“历史常识”,听起来头头是道,但细究起来,很多都是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故意歪曲的。今天就来聊聊几个咱都熟悉,但其实错得离谱的历史说法,保证听完你得捋捋思路。1. 秦始皇焚书坑儒,只留农书医药书?这事儿,得辩证看。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脑子里立刻蹦出“焚书坑儒”,仿佛他就是个不学.............
  • 回答
    元朝历史的学习,确实常常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民族情感,其中夹杂着自豪与反思。很多人会疑惑,元朝明明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外部势力入主中原,为何我们至今仍对其历史抱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某种程度的自豪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或民族归属问题,而是对历史进程、文化融合以及中华文明韧性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
  • 回答
    在漫威宇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无数英雄、反派乃至普通人在命运的推动下,书写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无数传奇。他们并非只是故事中的符号,而是切实地改变了时间线、塑造了格局的关键人物。要说有哪些角色“造就”了后来我们熟知的漫威历史,那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名单,但有些名字的重要性,足以撼动整个宇宙的根基。钢铁侠:.............
  • 回答
    .......
  • 回答
    我们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关键节点,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变化。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历史周期的特点: 一、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重塑1. 后疫情时代的结构性调整 供应链重构: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过度集中的风险(如芯片短缺),导致各国加速“.............
  • 回答
    “我们现在是不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准确回答。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权衡我们所拥有的优势和依然面临的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进步的时代,原因如下: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
  • 回答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触摸得到的过去。它们就像一本本沉默的书籍,等待我们去翻阅,去解读,去倾听它们穿越时空发出的回响。当我们走近一件文物,不是在看它冰冷的材质,而是在看它背后隐藏的故事,看它所承载的时代的印记,看它所折射出的人类文明的轨迹。拿一件古代的陶器来说吧。它或许只是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邃意义的问题。它并非是那种能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道理,更像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自身存在根源的探寻。首先,读历史,是为了认识我们是谁。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凭空出现,我们是过去无数代人的延续。我们今天的思想、习俗、社会结构,甚至我们使用的语言,都是历史.............
  • 回答
    给历史分期,这事儿咱们是不是必须得干?要我说啊,这就像是给一本厚厚的书加个目录,或者给一片广袤的土地划个区域。要不要分,真得看咱们怎么用它。为什么会想着分呢?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历史太庞杂了,太长了,太多的事情挤在一起,咱们人脑子不好使,记不住,也理不清。想想看,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到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
  • 回答
    我们是否将历史的重要性看得过重了?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理解当下、塑造未来的一种根本性思考。历史,作为过往事件的集合,往往被我们赋予了巨大的力量,它似乎能够解释一切,指导一切,甚至规定一切。但当我们深入审视,这种“历史决定论”的倾向,是否真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还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知投射?或许,我们常常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