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有啥用?
等老人都去世了,事情更棘手。
这一块确实得向韩国人学习,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把受害者雕像硬怼在日本在全世界使领馆门口。
给中国人一遍又一遍讲受害者多惨有啥用,得让日本人从小孩到老人都知道,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历史,气的手脚哆嗦也得面对承认才行。韩国是连航母和DF41都没有的小国,人都不怕,等啥?等待戈多?
相关题材电影推荐:
韩国电影《我能说》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慕强的传统。古时候他们假装自己是小大唐,近代假装自己是小大罂。几个法学院毕业后加入美军的下级士官在没有空调的太平洋小岛冒着暑热拟订日本“和平宪法”。原子弹降下不久,这部由英语写成的宪法翻译为日语,成为了日本中小学教科书。军国主义毒害的几代人的社会秒变完美符合美式政治正确。曾经在侵略途中写下畅销百万的《兵队三部曲》的军旅作家,被民间学者推举为“一号文化战犯”的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战后蛰伏几年,成为了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1954年来到不计前嫌的国度访问,回国后批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给我的印象和大战期间的大政翼赞会很相像。 ”传递真相,勿忘历史,我们应该帮助日本人民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然后他们就能自觉的永不再犯。毕竟日本人学习能力很强,也很懂得遵守规矩。
道歉恐怕是等不到了,有资格接受道歉的幸存者们有一个少一个了。
初中的教科书里要增加关于慰安妇等的篇幅,浓墨重彩地和其他日军暴行写到一起。每年在胜利日都召见一次日本驻华大使,提一阵这事情。
当然,哪天真的要到最终解决日本问题的地步了,办法多得很。
当年日本本土的女人也有很大一批被迫当慰安妇的。她们最终的结局是啥?战败后,被从“一亿玉碎”瞬间跳到“一亿总忏悔”的日本当局,组织起来去给洋大人们慰安了。这个在日本国内,可没人忘也没人敢忘。
今天在微博和知乎都发了这个想法
看到微博有一个话题 #慰安妇纪念日#
勿忘历史是对的,但是我们用词应严谨,个人认为准确的说应该叫“慰安妇受害者”或“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否则会引发歧义。
这个就像我们不能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样,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并不仅仅是咬文嚼字,而是对曾经经受苦难同胞的尊重。
我是个文字工作者,对这些内容比较敏感。我们在陈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用加引号的“慰安妇”,或者用“日军强征慰安妇”,用以斥责日军的暴行。
在提及具体人物时,切不可直接称之为慰安妇,而应用“慰安妇”受害者”或“慰安妇制度”受害者。
她们的苦难太深重,我们用语言文字提及时,要有明确态度,切忌有任何歧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