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称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回答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的声明,无疑释放了多重积极且重要的信号,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

一、 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强有力保障,底气十足

战略储备的安全网: 粮食作为“国之大计”,其库存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历史新高的库存意味着我国拥有强大的战略粮食储备,足以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洪涝、干旱、病虫害等)、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粮食供应中断、大规模疫情爆发影响生产和运输,甚至全球性粮食危机。这层“安全网”筑得非常牢固,为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不惧国际粮价波动: 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大。充足的国内库存可以帮助国家在国际粮价高企时,不至于被动受制于人,能够更好地稳定国内粮价,减轻通胀压力,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是一种主动可控的态势,而非被动应对。
粮食自给自足能力的体现: 高库存也间接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产能的提升。在保障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再建立起历史性的高库存,这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科技兴农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的生动体现。

二、 宏观调控能力和政策执行力的显著提升

科学的供需平衡与储备管理: 粮食库存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历史新高的库存表明,国家在粮食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储备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和有效的政策引导。这包括对产量预测的准确性、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以及在适当时机进行收储和投放的能力。
稳定市场和价格的有力武器: 在市场供应充裕、价格偏低时,国家适时收储,可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避免“谷贱伤农”。在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时,国家可以适时投放储备粮,平抑物价,稳定市场预期。历史高位库存为这种调控提供了更充足的弹药。
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粮食储备政策的执行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合作。这一成绩也说明了相关部门在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执行力和协调能力。

三、 对农民利益的有力保护和农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当粮食产量丰收,市场价格可能面临下行压力时,国家通过建立高库存,意味着在必要时能够有效消化一部分产量。这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预期,避免因丰收而导致农民收入大幅下降,从而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的高库存也可能促使国家在未来更加注重粮食的品质化、多样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迈进,而非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这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 稳定的粮食供应和价格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高库存的实现,也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科技的进步以及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这些都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对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直接贡献

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为民天,粮食是民生的基石。充足的粮食库存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口粮供应,能够确保老百姓吃得上饭、吃得起饭、吃得好饭,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最基本要求。
增强民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当知道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备时,民众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时会更加安心,这种安全感是社会稳定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基础: 稳定的粮食供应能够为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腾出资源和精力,避免粮食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

五、 可能的潜在挑战和未来政策导向的思考

虽然是积极信号,但历史新高的库存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挑战,并预示着未来的政策导向:

仓储成本和管理压力: 巨额的粮食库存意味着巨大的仓储成本、物流成本以及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如何高效、科学地管理这些储备,减少损耗,避免陈粮霉变,将是长期挑战。
资金占用和效率问题: 粮食储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平衡储备规模和资金效益,避免资金的过度占用而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市场信号的解读和政策调整: 持续的高库存可能需要国家审慎解读市场信号,适时调整收储和投放策略,避免因过度干预而扭曲市场功能。
结构性调整和优化需求: 可能会促使国家更加关注粮食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是否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并对部分低质、低效的粮食生产进行结构性调整。

总结来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称我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它宣告了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信心的增强。它意味着:

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
宏观调控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大幅提升。
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得到了坚实的保障,社会更加稳定。

在看到这些积极信号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和着手解决随之而来的潜在挑战,以确保粮食储备体系的高效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真正将粮食安全转化为发展的更大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说鼠疫,牛灾,虎争,兔饥,龙缓么。

自从雷神山,火神山的事后,发现管理层也不是完全不信这种神奇的偈语么。

所以出来安稳一下情绪,让大伙儿不要哄抢,以免浪费粮食,大概是要集中力量应对明年吧。

user avatar

预期影响的是国际粮油价格,我们国家提前未雨绸缪,做准备。结果老百姓想的太多,导致官方出来安抚下情绪。

明年国际粮价不乐观,因为主要粮食出口大国、印度、巴西、美国的粮食生产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干扰。另外,今年由于海运价格的问题,商品粮出口也有问题。而今年以来,化肥,种子、燃油这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全在涨价。

如果你看新闻联播的话,你就会知道,因为生产成本上涨,而销售渠道受阻,国外商品粮生产主力农场主们,今年的日子很不好过。所以,这部分农场主明年很可能减少种植面积,等国际粮价上升或者生产成本下降后,再恢复种植规模。所以,明年国际市场会很紧,不能再从国际市场找平衡了。

你们平时不看新闻联播,喜欢刷自媒体震惊体新闻,当然觉得有大事要发生。实际上连续两三个月都在强调粮食安全、节约粮食,这只是节约粮食行动的一部分。

农业部几十亿的卫星几十颗在天上飘着,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全球估产。(当然无知者觉得,它们主要任务是充当军用卫星作用,好让军用卫星无事可做)预计,明年可能全球歉收,今年就会提前做准备。如果情况不如预期,就不会下强硬的政策干预市场。如果情况比预期严重,就会很早下政策开始干预市场。

最后,农业养殖才是粮食消耗的大头。市场普遍预期明年生猪养殖出现阶段拐点,如果生猪养殖规模下降的比较厉害,即便粮食歉收些。搞不好还没需求端下降的厉害,出现粮食歉收、价格下跌也不奇怪。

user avatar

先简单说两句

今年粮食丰收很不容易,因为今年我国雨水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多。一个结果就是秋收秋种比往年明显偏晚(至少晚一个星期)。而且雨水会对玉米等的收储都有影响。

我国因为历史原因(从晚清就经常性的饥荒饿死大量人口),一直是把吃饭问题当做首要问题之一的。所以粮食储备一直抓的很紧。而且还在不断进口粮食和各种农业产品。

今年冬天南方各地大力推进冬季油菜种植。我猜油料可能会有所紧张。


今年好像不止我国,全世界要么旱要么涝,天气都不怎么好。

如果有知友留心,会发现今年连路边树上的虫子都比往年多了,这是因为连续大雨,不能打药,导致错过了消灭幼虫最好的三龄以前时期。这就是今年多雨造成的影响之一

至于说国际粮食价格,已经不是要上涨,而是已经在不断上涨了。今年美国,俄罗斯等主要粮食出口国普遍减产,一方面是天气原因导致粮食减产,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化肥等农资价格大涨导致美俄农场主种粮积极性下降。

估计明年有几个粮食进口大国如埃及,尼日利亚会很难过。


至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毛遂自荐一个我的老答案

zhihu.com/answer/217550

user avatar

疫情战争饥荒和死亡

不打垮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接踵而来

我国就是在应对饥荒


人民还是学会成由节俭败由奢吧

寅时卯粮终究要出问题的

user avatar

现在是刚刚秋粮入库的时候啊,要这都不能让库存上升到高位水平,那才是出了大问题了。

经过四年去库存之后,然后又经过一年半增库存。现在秋粮入库的峰值库存大约是160%。

在98-14年,秋粮入库的时候,粮食库存一般能达到200%年消费量水平,吃上一整年,在下一年收获之前也有100%以上。

毕竟,今年大丰收,然后连续几年大灾歉收也不是没发生过。下一年收获,比如说减产30%甚至50%怎么办,那就要从存量里拿出来。100%年消费量水平,实际上就是一个保证连续几年减产30%甚至50%的情况下,可以从库存里释放,填补缺口。而期间食品供应可以继续敞开了消费,完全不需要紧缩。

假设连续三年减产30%,那么我们的库存变化就是200%→100%,(1年歉收)100+70%→70%,(2年歉收)70+70%→40%,(3年歉收)40+70%→10%,(丰收)10+100%。而期间食品供应可以继续敞开了消费,仍然保持100%消费水平,完全不需要紧缩。(这是简化举例,没有讨论两季作物、纬度收获季时间、进出口平衡等等问题)

经过四年去库存之后,然后又经过一年半增库存。现在秋粮入库的峰值库存大约是160%。

你说低么,也不是很低。57-81年期间秋粮入库的峰值库存就没有超过过95%年消费量。日子也熬过来了。而83-98年其实也就110%年消费量的峰值库存水平。

200%库存,意味着哪怕连续三年大灾歉收,期间食品供应可以继续敞开了消费,完全不需要紧缩。而160%无非就是稍微紧缩一点而已。目前的气象预报水平下,发生连续大天灾歉收而事先无预警的概率很低。

至于说战争阴影,除了全面核战争几万发核弹乱飞那种核阴天。常规战争的世界大战对农业的影响,远不如水灾旱灾的冲击大。

user avatar

避重就轻的如实描述呗。

历史高位,是否跟社会需求相匹配,不得而知。

口粮的储备量很大,但是饲养性农作物的储备量是否OK呢?

让现在的个人,像祖辈那样一餐仅仅一斤到一斤半米饭,一个月3斤油的配给,怕是没人愿意吧?就算愿意了,这个储备量模式中的参数是不是也要大幅调整?

很多时候信心比物资更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