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从开始就与宗教密切联系甚至会为宗教服务,我国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国家教育与宗教的早期紧密联系,以及中国在此方面的差异,根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西方教育早期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历史的必然

1. 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罗马帝国晚期与基督教的崛起: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晚期逐渐成为主流信仰,并在帝国分裂后,成为维系欧洲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教会不仅是精神的中心,也承担了社会管理、慈善救助等功能。
教会作为知识的保管者和传播者: 在中世纪,罗马教会及其修道院是当时欧洲主要的知识中心。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哲学思想,以及神学理论,主要由教会人员(如修士、神父)在修道院的学校中保存、抄写和研究。
教育的“功能性”: 当时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最早的大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学习拉丁语、古典文学、哲学,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圣经》,传播教义,以及服务于教会的行政和教义解释工作。因此,神学自然成为“万学之母”,其他学科都围绕它展开。
教会作为社会组织: 教会不仅仅是宗教机构,它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土地、财富,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法律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的设立,自然会受到教会的引导和资源的倾斜,以符合教会的社会功能和发展需求。
“公学”与教会的联系: 即使是后来出现的“公学”(public schools),很多也与特定的教会有着历史渊源,其办学宗旨中也往往包含培养具有良好基督教品德的社会精英。

2. 西方教育目的的演变与宗教的影子:
人文主义与世俗化: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社会开始出现世俗化的趋势,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教育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神职人员的培养。但即便如此,长久以来形成的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以及人们普遍的宗教信仰,使得宗教的元素依然顽固地存在于教育内容和价值观中。
道德教育的基石: 基督教提供了西方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框架和价值观。因此,即使教育目的逐渐世俗化,将基督教教义中的道德原则(如爱、宽恕、诚实)融入教育,仍然被认为是培养公民美德的重要途径。
“公立”教育的复杂性: 到了近现代,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和世俗化进程的深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由政府主导的公立教育系统。然而,在一些国家,虽然实现了政教分离,但历史遗留的宗教影响依然存在,例如某些学校可能仍然允许进行宗教活动,或者在课程中会提及宗教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这是一种更为复杂和微妙的联系,而非直接的“为宗教服务”。

中国教育与宗教的差异:历史与文化的另一条轨迹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的性质:
“宗教”概念的差异: 首先需要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概念与西方基督教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国文化更多呈现出一种“混合性”或“融合性”的特征。儒家、道家、佛教等虽然有宗教的成分,但更多被视为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的工具。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确立了其在中国社会和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儒家虽然强调“敬天”、“祭祀”,但其核心在于“人伦”、“道德”、“礼仪”以及“治国安邦”。它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而非一套严格的、排他性的神学体系。
“政教合一”的模糊性: 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君权神授”的说法,但“政教合一”的程度远不如中世纪的欧洲。皇权拥有绝对的世俗权力,并且对宗教(包括佛教、道教)有着相当程度的控制和利用。宗教更多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社会力量,为统治者提供合法性,或者安抚民心,而很少能独立于世俗权力之外,形成教育体系的主导者。

2. 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心:
为科举和官僚体系服务: 中国古代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是为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服务。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历史和策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儒家道德修养、能够理解和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士大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经典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养性”,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目标。这种教育模式是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和“士大夫”展开的,而非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教化”而非“信仰灌输”: 儒家教育更侧重于“教化”和“道德示范”,通过经典的学习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将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而非对特定神祇的信仰灌输。
寺庙和书院的角色: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寺庙和书院等教育场所,但寺庙的教育功能相对有限,多为僧侣的培养或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而书院虽然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机构,但其兴办往往与官僚、士大夫阶层紧密相关,其内容也以儒家经典和学术研究为主,并非直接为某种宗教服务。

3.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学习西方,但侧重技术与制度: 晚清以来,中国在寻求变革的过程中,也学习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学习的重心更多放在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学科设置、教学方法等“制度层面”,以及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以应对国家危亡。
教育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目标: 现代中国教育的设立,首要目标是培养面向国家建设、抵御外侮、民族复兴的国民。教育被视为国家强盛和民族独立的工具,其内容和方向都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去宗教化趋势: 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后来的政治变迁,中国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使得教育与宗教的联系进一步淡化,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去宗教化”的趋势。教育的根本任务被定位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以及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总结来看:

西方教育早期与宗教的紧密联系,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作为欧洲社会结构、文化认同和知识传播核心的必然结果。教育承担着培养神职人员、传播教义、维系社会道德等功能,因此服务于宗教是其早期非常自然的定位。

而中国则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儒家思想的“入世”和“政治哲学”属性,以及皇权对社会和教育的强力主导,使得教育的重心始终放在“修身”、“齐家”、“治国”等社会伦理和政治实践上,其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士大夫而非虔诚的信徒。即使在近代学习西方教育时,中国教育更侧重于技术和制度的引进,并将教育目标聚焦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这使得教育与宗教在理念和实践上都走向了更远的距离。

可以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路径,决定了教育在不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宗教指的是那种:

1.最高层领袖的都是男人

2.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虽然不能代表绝对真理,但是能够自洽且有一定的先进性

3.虽然内部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但是依旧宣称自己是优秀的,高尚的。虽然其教义明确限制,但是其中高层信徒在经济犯罪和性犯罪方面,却广为人知。一旦信徒有违背组织教条的,要么尽力掩盖,要么就将其绝罚出组织

4.有庞大的组织资产,但是基本不对外公开,其信徒需要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

5.信仰可以偏差,成员可以出错,但是最高层是一定不会犯错的,甚至自称可以代表真理

6.以组织名义大力发展医疗,教育等产业,表面看是服务大众,实则有扩张其教义,试图发展更多信徒

7.在某些国家广受欢迎,但是在某些国家被视为洪水猛兽

8.对异见份子和反对教派曾施行过严酷的镇压和迫害

9.特别喜欢传教,尤其喜欢给小孩子传教,即便该宗教不能代表绝对真理,还是喜欢不断渗透。有时候甚至强迫孩子信教,尤其是父母都是信徒的家庭。组织基层还会组织唱诗班,大一点的学生还会要求他们背诵教会的历史和教条,反复洗脑。

10.不管对方同不同意,是否有时代局限性,只要是有贡献,就喜欢追封对方为坚定的信徒。曾经拥有庞大的信徒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实际信徒比例大幅下降,现有信徒中,很多都是文化信徒。

11.虽然很多信徒宣称自己很坚定,但是大部分都没有通读过教内著作。一大部分坚定的反对者也没有通读过,一小部分反对者反而研究颇深。差不多都是口里承认,行为乖张。

12.宗教内部迫于现实压力而发展出修正主义,自说自话。不过还算是符合了客观事实。


就上述这种宗教,那我们国家怎么可能有呢。从西方而来的那套,与我们的文化基础是相抵触的,更何况我们更看重人的力量,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化概念。

天佑我中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国家教育与宗教的早期紧密联系,以及中国在此方面的差异,根植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西方教育早期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历史的必然1. 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罗马帝国晚期与基督教的崛.............
  • 回答
    菲律宾自2016年以来实行的禁毒政策,特别是时任总统杜特尔特主导的“禁毒战争”,确实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也包括许多西方国家的强烈谴责和非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菲律宾禁毒政策的核心及其引发争议的方面:首先,菲律宾的禁毒政策,尤其是“禁毒战争”,其核心目标是将毒品及其相关.............
  • 回答
    汉唐时期,中国对西域(泛指今中国新疆地区及周边一些区域)的主权体现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并非简单地通过现代意义上的“直接管辖”。同样,国外地图不将其列为中国领土,也根植于历史演变、地缘政治和地图绘制的视角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汉唐对西域的主权体现:汉唐时期对西域的主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
  • 回答
    西方人使用空调的频率确实比许多亚洲国家低,但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说空调在国外是“奢侈品”也过于笼统,需要更细致地分析。为什么西方人普遍不那么依赖空调?这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看:1. 气候差异: 历史和地理因素: 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其气候相对温和,夏季的极端高温天数并不像.............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 回答
    很多国外电影推崇西藏文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渊源,也有文化吸引力,更有商业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西藏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 精神信仰的深度与神秘感: 西藏的藏传佛教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哲学体系。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如转经、磕长头、观想)、对生死轮回的阐释、以及众.............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翻译的策略。简单来说,西方语言普遍称美国为“合众国”(United States),而东方语言则更多使用“美利坚”(America)及其变体。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语言学原因。让我们详细分解一下: 一、 西方语言为什么普遍使.............
  • 回答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国近代落后西方主要甚至全部是满清的责任?”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这一宏大历史进程的责任完全或主要归咎于满清,虽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也确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解读。这种观点背后,往往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强调、对复杂成因的忽视,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以及文艺复兴前许多历史事件被认为是“虚构”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而是源于对历史叙事、史料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深刻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但简单地说这些是“虚构”的,是对复杂历史学问题的过度简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亚历山大其人及其历史叙事中的“虚构”争议亚历山.............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西方历史并非“不可信”,但确实存在许多复杂性,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复杂性源于多种因素,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普遍适用的“不可信”标签可以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是如何被记录、解释和传承的。首先,历史的记录本身就充满了选择性和主观性。历史学家们在撰写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决定.............
  • 回答
    .......
  • 回答
    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涌现出大量全才,而如今教育发达却专业人才辈出,全才稀少,这背后是社会结构、知识体系、经济模式乃至人类认知方式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教育“不发达”,而是教育的逻辑和目标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文艺复兴至19世纪:时代的呼唤与全才的土壤那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黎.............
  • 回答
    要探究中西方吹管乐器在外观上的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美学偏好,更是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技术发展、材料运用以及演奏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西方的吹管乐器“外观上有很多复杂的结构”,而中国的“外表很光滑”,这个概括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需要细致区分。很多西方管乐器(比.............
  • 回答
    中国神仙和西方神祇在道德形象上的差异,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源于各自文化土壤中对“神性”与“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对个体价值的侧重不同。如果仔细梳理中国神话体系和西方神话体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你会发现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首先,我们得承认,将“道德.............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中华传统武术打不过西方搏击,这个观点确实流传甚广,也确实有一定现实基础。 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仍有大批外国爱好者对传武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有着多重、深邃的原因。要说透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正视“打不过”这个论断。确实,在纯粹的竞技格斗层面,规则明确、训练系统.............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尖锐的,也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情况。在我看来,学西方哲学的人之所以会“看不起”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哲)和中国哲学(中哲),背后往往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且这种“看不起”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现象。一、 话语体系和学术范式上的差异与隔.............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身边儿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你说,为什么就老有人兜兜转转,在西医那里“折腾”个半生不熟,结果还是不行,才想起看看中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谁让西医不行”就打发了。首先,得说咱们社会普遍的认知习惯。从小到大,咱们接触到的健康信息,接触到的医疗宣传,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西医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