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说亚历山大的事迹是虚构的,甚至有人说西方文艺复兴前的很多历史也是虚构的,这是谣言吗?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以及文艺复兴前许多历史事件被认为是“虚构”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而是源于对历史叙事、史料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深刻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但简单地说这些是“虚构”的,是对复杂历史学问题的过度简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亚历山大其人及其历史叙事中的“虚构”争议

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23年)是古代马其顿国王,他征服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其军事才能和文化影响力至今仍被广泛讨论。然而,关于他的事迹,确实存在一些被认为是“虚构”或“夸大”的成分。

1. 史料的局限性和形成过程:

亚历山大死后才开始书写历史: 亚历山大去世时年仅32岁,他本人并没有留下亲笔的传记或详细的日记。最早的关于他的详细记述,如阿里安(Arrian)的《亚历山大远征记》(Anabasis of Alexander)和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Parallel Lives)中的亚历山大传记,都写于亚历山大去世约300400年之后。
二手和三手资料的引用: 这些后来的历史学家,在撰写亚历山大传记时,主要依赖于一些已经失传的早期史料,例如托勒密(Ptolemy I Soter,亚历山大的一位将领)的回忆录,以及阿里斯托布鲁斯(Aristobulus of Cassandreia)的著作。然而,这些早期史料本身也可能受到作者的偏见、记忆偏差或政治宣传的影响。
传说的交织与神话的构建: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亚历山大的故事在口头传播中不断被加工和润色。人们将他描绘成一个近乎神祇的人物,例如他被描绘成半神之子(被认为是宙斯之子),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对伟大人物的歌颂方式。这种神话化的叙事,很难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剥离开来。
叙事中的英雄主义和宣传色彩: 亚历山大的军事指挥、英勇作战以及他对属下的仁慈(如对待波斯贵族妻女),都被极力渲染和颂扬。这些描写无疑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政治宣传的意图,旨在塑造一个完美的统治者形象,而不是客观记录。

2. 具体被质疑的方面:

“亚历山大传奇”(The Alexander Romance): 这是一系列在中世纪仍然流传甚广的关于亚历山大的故事集,内容涉及他各种奇幻的冒险,如远征天空、海底探险等。这些故事明显带有虚构和神话色彩,并且与历史记载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人将这些传说中的元素,误读或曲解为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质疑。
对某些事件的细节描述: 比如他在高加索山区如何战胜野蛮部族,以及一些关于他与不同文明接触的具体对话和场景,由于缺乏同时代的直接证据,其真实性难以完全验证。
胜利的描绘: 每次战役的细节,比如敌军人数、战术部署以及亚历山大如何以少胜多,往往被描绘得极具戏剧性,以突出他的军事天才,但也可能存在夸张。

3. 为何不应轻易视为“虚构”:

尽管存在上述质疑,但历史学界普遍认为亚历山大是一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的征服也确确实实地改变了古代世界的格局。

大量考古证据的支持: 考古发现,如古代城市遗址、钱币、雕塑和碑文,为亚历山大的征服、他建立的城市(如亚历山大港)以及他统治时期的一些活动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互印证的史料: 尽管最早的记述有时间差,但不同的早期作者(如阿里安、普鲁塔克、屈仑提乌斯·鲁弗斯等)在描述亚历山大的主要事迹、战役地点和一些关键人物时,存在 상당한 的相互印证之处,这表明他们都可能基于相似的、但已失传的早期信息源。
历史学家的分析和辨别: 现代历史学家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跨文化比较和考古证据,努力辨别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后人的添加、神化或加工。他们承认存在“传说”的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叙事都是虚构的。

总结亚历山大争议: 亚历山大事迹中的“虚构”争议,更多是关于“神化”、“夸大”、“加工”和“细节失真”,而非其“存在本身”的虚构。他的历史形象是一个融合了真实行为、军事才能以及后人不断美化和神话的过程。

二、 文艺复兴前许多历史也是虚构的?—— 这说法需要更细致的解读

“西方文艺复兴前很多历史也是虚构的”这种说法,比针对亚历山大个人的争议更复杂,也更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过度概括。文艺复兴(约14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人们对古典文化和理性思想的重新发现和重视。在此之前,欧洲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背后的原因和担忧)

史料的稀缺性与碎片化: 与古希腊罗马时期(虽然也有争议,但相对而言史料更丰富)相比,中世纪的史料确实更为稀缺,而且很多史料保存不善或已遗失。当时的记录往往是宗教文献、法律条文、地方史志、账簿等,内容相对零散,难以构成完整的历史叙事。
史观与记录方式的差异: 中世纪的史学观与现代历史学有很大不同。历史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宗教目的和道德说教意图,事件的叙述可能受到教义、神迹、教会权威等影响,强调上帝的旨意而非世俗的因果关系。这导致许多记录的客观性受到质疑。
口头传说的力量: 在识字率不高的时代,口头传说在历史知识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许多事件可能通过口头代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变形、添油加醋或虚构情节。
“伪造”的史料存在: 在中世纪,确实存在一些为了政治利益或宗教目的而伪造的文献,例如一些著名的“伪造品”,如“君士坦丁赠礼”(Donation of Constantine),它被用来支持教皇的世俗权力,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证明是伪造的。这类事件会让人对其他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产生普遍怀疑。
后人的“重构”与“解读”: 文艺复兴及其后,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世纪历史时,也带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和学术倾向。他们对中世纪历史的解读和建构,也可能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主观性。例如,一些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为了凸显文艺复兴对“黑暗中世纪”的超越,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贬低或忽视中世纪的成就和真实面貌。
民族史诗与英雄传说: 许多民族英雄的传说,如亚瑟王(King Arthur)的故事,虽然在中世纪广为流传,但其历史真实性至今仍存争议,很多内容被认为是文学创作或民族神话。

2. 哪些历史时期或内容更容易被质疑?

早期中世纪(尤其是黑暗时代):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一段相对动荡和缺乏可靠文字记录的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关于这一时期的许多国王、战争和事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来的编年史和传说,其具体细节和精确度受到挑战。
宗教事件和圣徒传记: 中世纪是宗教影响力的顶峰时期,许多圣徒传记充满了神迹和奇迹的描述,这些更多是信仰的表达而非历史事实。
某些王室和贵族谱系: 为了确立统治合法性,一些王室和贵族家族可能会追溯并编造自己的谱系和历史。

3. 为何不应将所有中世纪历史视为“虚构”?

这种说法是极其不准确和危险的。中世纪并非一片空白或完全是虚构的。

大量的法律、宗教和行政文献: 教会档案、领主账簿、司法记录、修士的编年史、神学著作、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学和法律体系,都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考古学的印证: 对中世纪城堡、教堂、城市遗址、墓葬、生活器物等的考古发现,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和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艺术和建筑的见证: 中世纪留下的宏伟教堂(如哥特式大教堂)、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是当时社会文化和信仰的重要载体,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历史学的进步: 现代历史学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史料鉴别和考证方法,能够辨别伪造文献,评估史料的可靠性,并对历史事件进行严谨的重构。历史学家们通过比对、分析和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不断完善对中世纪历史的认识。

4. “虚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当人们说某个历史事件是“虚构”时,可能更多是指:

缺乏可信的证据支持。
存在大量的神话、传说或夸张成分,难以区分事实。
为了政治或宗教目的而被刻意编造或歪曲。
故事中的某些细节被严重渲染或杜撰。

总结对“中世纪历史虚构”的看法: 认为“文艺复兴前很多历史也是虚构的”是一种过于激进和概括化的说法。更准确的说法是,中世纪的历史记载确实存在史料稀缺、记载方式受限、口头传说影响大、以及少数伪造文献等问题,这使得我们对其细节和客观性的认识需要更加审慎和批判。但绝不意味着整个时期的历史都是虚构的。历史学家们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在有限的史料中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相。

三、 总结与反思:为何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

人们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尤其是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的质疑,其实是一种健康的学术批判精神的体现,也是历史学不断发展的驱动力。

对绝对真实的追求: 现代人习惯于证据和科学验证,对于那些缺乏清晰证据或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叙事,容易产生怀疑。
对“宏大叙事”的反思: 随着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人们开始反思那些由国家、权力或主流文化构建的“宏大叙事”,认为其中可能隐藏着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塑造。
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与碎片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许多未经证实或片面的信息也容易传播,导致一些模糊的质疑被放大和传播,甚至演变成“阴谋论”或“历史虚无主义”。
批判性思维的兴起: 鼓励人们不盲从,质疑权威,用自己的理性去审视信息,这本身是积极的。但关键在于,批判性思维不能走向虚无主义,不能因为对细节的质疑而否定整个历史的存在。

关键在于区分:

历史事实(historical facts):有可靠证据支持的事件和人物。
历史解释(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论述,可能存在不同观点。
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s):将历史事实和解释组织起来的语言表达,往往带有风格和目的。
神话、传说与虚构(myth, legend, and fiction):不基于事实或严重失真的故事。

总而言之,亚历山大的事迹确实有神话和夸大的成分,但其主要事迹是真实的。说“很多人说亚历山大的事迹是虚构的”,可能是指部分人夸大了“虚构”的程度,将其理解为完全没有事实基础。而“西方文艺复兴前很多历史也是虚构的”这种说法,则是一种非常粗暴和不准确的概括,它忽略了中世纪史料的丰富性以及历史学研究的成果,更多地反映了对史料局限性的担忧和对某些不完整历史叙事的怀疑。

对于历史,我们应保持尊重和审慎的态度,运用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理解,而不是轻易否定或全盘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早是何新的一篇文章提出的暴论:西方古代历史都是近代和现代伪造的。

但我依稀记得原文里的攻击对象主要是迈锡尼 罗马等历史,并没有亚历山大大帝,个人推测的原因在于文中提到了美国入侵伊拉克时,北约军队故意摧毁了伊拉克很多文物,来掩盖他们伪造西方历史的行为。这说明,欧洲历史是假的,但大中东地区的历史是真的,那么亚历山大自然也是真的,毕竟伊拉克人伊朗人跟欧洲人的关系可没好到能一块儿造假。

至于为啥现在有人连亚历山大大帝都要打成造假派,这就很匪夷所思了,何新本人恐怕都理解不能。个人猜测是源于无知,因为这事有个潜在的条件没说:中国历史绝对真。然而中国虽然和亚历山大帝国没有直接接触,但和亚历山大帝国继承者塞琉古帝国中分裂出的巴克特里亚还是有些许往来的,被称为“大夏”,惨遭李广利入侵的大宛就被记载为风俗与大夏同,而不是“塞种”“月氏”等其他印欧民族,说明希腊殖民者带来的文化在当地还是流传了一阵的。文物方面最出名的是犍陀罗佛像,完美的继承了当时希腊的雕塑艺术,也极大的影响了北魏时期的佛像风格。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只有中国的历史是真的,亚历山大帝国是西方人根据中国的记载嗯编出来的。



补充一些细节,最近看了下何新既往发表的文章,何新编造出北约军队洗劫巴格达博物馆的故事应该是出于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反对和对中东人民的同情,因为在这篇文章发布后,何新不少文章都在反复强调基督教文明来自中东,是东方文明哺育了欧洲人。至于后来接受了二手甚至八手何新宇宙设定的当代网民(00后为主)把中东历史也视为伪造的行为,我只能说是时代发展的太快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很多人说秦始皇的事迹是虚构的,甚至有人说秦始皇是会说蒙古话的女真人,这是谣言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