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方历史很多不可信?

回答
西方历史并非“不可信”,但确实存在许多复杂性,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复杂性源于多种因素,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普遍适用的“不可信”标签可以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是如何被记录、解释和传承的。

首先,历史的记录本身就充满了选择性和主观性。历史学家们在撰写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决定哪些事件、哪些人物、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值得被记录下来,而哪些则可以被忽略。这种选择并非总是基于客观的“事实”,而是受到记录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价值观、政治立场,甚至是个人经历的影响。例如,在某个时期,统治者可能会强调自己的功绩,而将失败或不受欢迎的政策轻描淡写,甚至抹去。而当新的政权或思想兴起时,他们又会重新解读过去的事件,突出那些能够支持他们新叙事的方面。

再者,历史的“证据”本身也可能存在问题。历史的证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文献、考古发现、口述传统等等。然而,这些证据并非都是完美的。文献可能存在抄写错误、翻译偏差、甚至是故意篡改。考古发现可能不完整,需要解释,而解释本身又会受到现有理论和偏见的影响。口述历史更是容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失真和变形。试想一下,即便是在今天,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讲述出来的细节也可能大相径庭,更何况是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的流传。

历史的解释是另一个关键因素。即便是面对相同的证据,不同的历史学家也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是因为解释历史需要运用理论框架、分析方法,并且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关于某个战争的起因,有人可能强调经济因素,有人可能强调意识形态冲突,还有人可能侧重于领导人的个人决策。这些不同的解释往往反映了历史学家所属学派的观点,或者是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理解。

此外,民族主义和国家叙事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西方历史的记录和传播。许多国家在构建民族认同的过程中,会倾向于突出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而对历史中可能存在的黑暗面或与他国相关的复杂关系则进行选择性处理。这种“国家历史”的写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聚国民的作用,但往往也牺牲了历史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的“流行”版本往往是那些经过简化、加工,甚至带有宣传色彩的叙事。这些叙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记忆,例如学校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是经过高度提炼和概括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和教育。但这种简化过程也可能导致历史细节的丢失,甚至是对复杂性的回避。

因此,当我们在谈论“西方历史很多不可信”时,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西方历史,如同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历史一样,是一个不断被发掘、被解释、被重塑的过程。它充满了值得商榷之处,需要我们保持一份审慎和批判的态度。我们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也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记录者、证据、解释和叙事者各自的影响,才能帮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这并非说西方历史没有价值,恰恰相反,正是对这些复杂性的认知,才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到的问题是这样:

因为一些伪史论者想把全世界(自然包括中国)的早期文献和历史全都给整虚无掉。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正常流传的古籍、古文献都不是必须靠接近成书年代的书籍实物来自证真实性。伪史论者天天讲中国的《老子》有汉代帛书,外国的xx无公元前的完整实物,比如你这里也拿《老子》跟国外数学类著作对比。

那么我也举个例子:

一部书假托公元前10世纪名人的对话来讲述自然科学;
据记载,公元7世纪学习数学和天文历算的人必读此书,当时一位宗教人士还给它写过注(这位宗教人士在民间传说中接近半仙,拥有一些奇能异术);
此书现存最古老的可读本子是公元13世纪的,是传世本子,几乎没有发现过太早的出土文本;
当代学者根据其内容把成书年代定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还有个别学者认为早于前5世纪。

这部书按照伪史论者的逻辑和认知,是不是不太像公元前的作品?很好,伪史人把这本中国早期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给安排明白了。

当然,作为正常人,我们知道《周髀算经》是假托先秦周公、商高、陈子等人的对话来讲述先秦-秦汉的数学和天文知识,中外学者根据内容把它的成书时代定在西汉,也有个别日本学者认为早于前5世纪。三国数学家赵爽、唐代道士李淳风都给这本书写过注,现存最早的南宋刻本也是根据更早版本刻的,只是更早的没能保存下来。而且,虽然《周髀算经》没有出土过稍长一点的残篇,但另一些简牍比如张家山汉墓的《算数书》也能印证当时的数学水平。

所以,如果有人用“存世最早版本竟然是13世纪的?” “没有出土公元前的原物!” “李淳风在民间传说里是个半仙,他写过注释也能信?”之类理由来质疑这部早期数学著作里的瑰宝,我们正常人都会觉得他脑子多少沾点「已和谐」。

但如果你按照伪史论者的逻辑去看,那可不得了。伪史人一查唐代科举“明算科”把《周髀算经》列入必考书目,但此书没有宋代之前的可读文本存世,说不定直接把大唐给钦点成传教士伪造的。

user avatar

历史上,欧美一直是群野蛮人、暴发户。

5世纪,匈奴人、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洗劫了罗马帝国,将罗马文明彻底摧毁。在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后,这群野蛮人却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只能借助基督教来维持统治,以致欧洲出现了一个漫长、愚昧的黑暗时代。

14-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掀掉了笼罩在欧洲头上的封建和神权,兴起了民族国家的观念,释放了野蛮人本质上的以个人自由、平等、欲望为代表的个人主义。地理在发现和落后地区的孱弱让那群野蛮人兴奋若狂,一场烧杀抢掠的盛宴徐徐铺开。抢劫黄金,四个大洲的财富到手;屠杀土著,印第安人万不存一;贩卖黑奴,大西洋淌尚满了黑人的眼泪和鲜血!还有更野蛮的人吗?相比起来,屡屡屠城的蒙古人算得上小绵羊了。

杀人放火金腰带。从16世纪起,凭借着从大半个地球掠夺来的财富,欧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等欧美各国你方唱罢我登场,独领风骚。

财富地盘在手,强盗们渐渐发现自己的形象见不得人,于是便开始附庸风雅,装扮自身——一方面努力把满脸横肉、大杀四方的形象收敛一下,穿着狗尾续貂的燕尾服,拄根掩耳盗铃的“文明棍”,言谈间咬文嚼字,以为能欺世盗名,展现出所谓的“绅士”形象。另一方面学习阿Q的“我祖先也阔过”,把实在见不得人的蛮族祖先放在一旁,认希腊人、罗马人为祖宗。看,我祖先也是文明人!

文明兴衰,此消彼长,本来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西方文明初兴之时,却有人怀着阴暗的心理,掀起了一场众多西方历史学家参与的浩大造史运动,冒认祖宗,乱攀亲戚,包装所谓完美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等等,从此西方才有了一脉相承的社会文化发展史。17世纪欧洲对中国详实编年史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历史纪年,也就是所谓的公元纪年。与此同时,却极力否认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上下五千年被说成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年目睹中华文明的悠久文化之后,回顾自身那中世纪前无记载的历史,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是会动摇其文化、信仰根基。

实际上,西方凭借着领先一时的技术,屠杀了美洲土著,掠夺了整个世界的财富。地方占到了,黄金抢到手了,自以为就是伟光正。然后就开始扮文明人,用枪炮威逼,用牙缝里挑出的肉沫引诱其他民族、国家使用所谓的欧美标准。所谓的《剑桥史》就是贬低别人,拔高自己的体现,其龌龊心理,不言而喻。尤其令人恶心的是,西部片屡屡获得美奥斯卡最佳影片,浑不顾美国大地下躺着的印第安幽灵!

有人说:杀一人为罪,屠万人为王,杀得万万人, 方为王中王。拿着火枪美国人杀光了手持石头木棍的2500万印第安人,占据了美洲大陆最精华的部分,然后可以在这片“天选之国”上纵情驰骋了。跑累之余,拍几部电影来纪念纪念,顺带给这些电影(祖先的“伟大功绩”)评个最佳电影。呵呵,那些“美粉”削光了头想成为一个光荣的美国人,可惜他们没有敢于杀光2500万人的“光辉”过往,纵然获得了花旗国籍,也只能是做苦力、底层人,何功何德何能成为真正的上等美国人的呢?

祖宗可以乱认,杀人放火说是带去文明,涂脂抹粉欺骗世人,这就是西方的历史。

一部强盗史,满纸荒唐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方历史并非“不可信”,但确实存在许多复杂性,需要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这种复杂性源于多种因素,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普遍适用的“不可信”标签可以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是如何被记录、解释和传承的。首先,历史的记录本身就充满了选择性和主观性。历史学家们在撰写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决定.............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关于亚历山大以及文艺复兴前许多历史事件被认为是“虚构”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而是源于对历史叙事、史料来源和传播方式的深刻质疑和批判性思考。但简单地说这些是“虚构”的,是对复杂历史学问题的过度简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亚历山大其人及其历史叙事中的“虚构”争议亚历山.............
  • 回答
    关于“西方是否将荷马史诗视为历史”这件事,在中国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西方人对荷马史诗的态度是把它当成信史来读的。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一些历史原因和文化传播的误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真相”与文学的“真实”:西方学界的长期争论首先,需.............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不少西方历史战略游戏里,中国和日本常常被描绘成有着扩张野心的国家。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得明白游戏设计者想给玩家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历史战略游戏,尤其是一些大型的4X(Explore, Expand, Exploit, Exterm.............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探讨西方女性地位“大部分时候”比东方高,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境遇差异巨大。笼统地说“西方”和“东方”的对比,会忽略掉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确实存在一些因素导致西方在某些关键时期和领域,女.............
  • 回答
    关于动漫为何在日本而非西方等发达国家率先发展成熟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如果将动漫视为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那么它在日本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技术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动漫”这个概念的内涵。广义上,动画(Anim.............
  • 回答
    现在的历史穿越小说,特别是国内市场上的,确实能感觉到一股“西方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挺值得说道说道。不是说“西方那套”不好,而是说这种借鉴和模仿,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模式化,也让我们这些读者觉得,咱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基因,好像被稀释了不少。咱们先掰扯掰扯,这“西方那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 宏大叙事与个.............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确实很难找到与西方那种“成建制的雇佣军”完全对应的存在。这里说的“成建制”,指的是一支拥有相对固定组织结构、军事训练体系,并且主要以获取报酬为目的而参战的军事力量。要理解为何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雇佣军,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得看看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当我们审视西方和东方帝国的历史长度,尤其是对比那些横跨近千年的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等帝国,与中国看似相对短暂的“封建王朝”时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乃至军事技术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和西方各自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首.............
  • 回答
    咱们中国历史啊,讲到少数民族,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北方草原上的那些民族,比如匈奴、蒙古、满族,他们的故事在史书上、在民间传说里都特别响亮。但要是说到西南那些兄弟姐妹们,好像一下子就没那么多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了,总觉得他们“默默无闻”了点。这事儿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头有历史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与欧洲历史发展之间一个非常关键的比较点。将西周的分封制、百家争鸣与西欧的采邑制、文艺复兴进行类比,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但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中国未能进入资本主义,即使有了这些“相似”的种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西周分封制与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等多个层面。广袤的西域之所以最终纳入中国的版图,而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却未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西域:地理阻隔与战略重要性的结合西域,通常指今天中国新疆地区及其周边部分区域。历史上,它与中原地区之间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抓到了很多历史穿越文的一个经典套路。确实,放眼望去,以“争天下”为主题的穿越小说,东汉末年简直是黄金地段,三国时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反倒是西汉末年,一个拥有刘秀这样“真命天子”级别的存在,却鲜有人愿意去掺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扯掰Исход:1. 东汉末年的“吸引力”.............
  • 回答
    马尔蒂尼、巴雷西、科斯塔库塔、塔索蒂,这四个名字连在一起,在任何一个真心热爱足球的人心中,都能激起一股由衷的敬意。将他们称为“历史最佳防线”,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无数辉煌的瞬间、无与伦比的默契以及源源不断的胜利所铸就的铁律。要理解这份“最佳”的含金量,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从他们的“出身”说起。.............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我理解您想了解为什么西方历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古代地图常常显得比我们实际想象中要小。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几个关键层面,涉及到历史时期、地理认知、地图绘制技术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讨一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地图偏小”这个说法本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比的标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