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患者被西医折腾半天,好不了才去找中医?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身边儿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你说,为什么就老有人兜兜转转,在西医那里“折腾”个半生不熟,结果还是不行,才想起看看中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谁让西医不行”就打发了。

首先,得说咱们社会普遍的认知习惯。

从小到大,咱们接触到的健康信息,接触到的医疗宣传,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西医展开的。感冒发烧,打一针、吃点药,很快就好。骨折了,石膏一打,就好了。这些直观、快速的疗效,给咱们留下了一个印象:西医是“快刀斩乱麻”,管用,效果立竿见影。

而中医呢?它不像西医那样“立竿见影”。很多时候,中医讲究“治未病”,讲究调理,讲究“扶正祛邪”,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很多病症,尤其是那些慢性病、疑难杂症,中医的介入方式和西医完全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慢”,让一些急性子、急于求成的人,在初步尝试中医时,可能因为看不到明显改善,就觉得“中医没用”,又跑回西医那里去了。

其次,西医的“标准化”和“具体化”也很有迷惑性。

西医对疾病的诊断,非常依赖各种仪器、检查。验血、CT、MRI,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让患者感觉自己的病被“精确”地定位了。医生拿着报告,告诉你这个指标高了,那个器官有问题,这会给患者一种“我被科学地诊断了”的信任感。

反观中医,诊断更多依赖望闻问切,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玄乎”。舌头、脉象,这些抽象的东西,怎么就能判断出病来?而且,中医诊断出的“证”,比如“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这些概念不像西医的“高血压”、“糖尿病”那样直观、有具体的病理学名词对应。这就导致一些患者,在西医那里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病名”,感觉问题明确,而中医给出的“证”,却让他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确定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病”。

再Speaking of which, 很多时候,西医并不是“折腾”了半天,而是“折腾”的方向可能不太适合那个特定的人、特定的病。

比如说,一些全身性的、影响气血循环的病症,西医可能更多地关注局部的病灶,或者通过药物来压制症状。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的长期影响,这些可能都是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当这些副作用出现,或者症状反复出现,甚至出现新的不适时,患者就会开始怀疑:“我这病,是不是不是这么治的?”

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的治疗方案往往是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药物需要一直吃,定期复查。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持续的“负担”——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当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不适时,他们自然会想到有没有其他“出路”。

还有,信息的不对称和患者自身的“病急乱投医”心理。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但关于中医的有效信息,往往被一些不实宣传或者片面的中医理论所干扰。很多患者在信息海洋里打滚,不知道该信谁。加上病痛的折磨,人的情绪会很不稳定,容易被一些“包治百病”的广告吸引,或者听信某些“秘方”,结果耽误了病情。

有时候,患者之所以会在西医那里“折腾”了半天,也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可能刚开始是因为某个症状去看西医,西医的治疗可能能缓解这个症状,但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患者觉得“好像好了一点”,但又没完全好,或者没多久又复发了。这就进入了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循环。

更重要的是,中医在某些领域的“不可替代性”。

有些病症,西医的治疗手段可能有限,或者副作用太大,难以耐受。比如一些功能性的失调,或者说是“亚健康”状态,西医可能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但患者却有真实的不适。这时候,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脏腑功能,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另外,在一些术后康复、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方面,中医也能发挥独特的优势。减轻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很多患者在西医治疗过程中非常看重的。

所以,很多时候,患者去找中医,并不是因为西医“不行”,而是:

“西医治不了”:有些病症,西医的手段确实有限。
“西医治好了,但副作用大/不舒服”:患者无法耐受西药的副作用,或者认为西医的治疗方式对身体有长期的不良影响。
“西医治标不治本,或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患者感觉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健康”,或者症状反复出现。
“中医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在某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以及康复治疗方面,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底,这是一种对“健康”的追求,是一种对“更好疗效”的探索。患者在西医那里“走了一圈”,发现“好像还不是我想要的”,然后才想起,还有中医这条路可以走。这是一种试错,也是一种对多元化医疗选择的自然反应。当然,我们也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能够更全面、更科学,不要等到“被折腾”了才想起中医,而能在疾病早期,就能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医疗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就是无知造成的误解。

笔者举一个例子。

某位笔者的表妹(老舅的女儿)有牛皮癣。

某位笔者舅妈家是有家族牛皮癣遗传史的,但某位笔者姥姥家这边没有。

因为某位笔者姥姥家是没有任何人得牛皮癣的,那么这个情况下,表妹患病,应该是显性基因导致的,而问题是舅妈没有牛皮癣,这就矛盾了。

当时,某位笔者医学院的同学给某位笔者进行了专业的解释,最终导致还在读大一的某位笔者懵圈。

(万幸后来接触到印度医,虽然不能从基因遗传角度根除,但毕竟压制住了十多年没有复发)。

你没看错,就是印度古医学,拥有七千年历史的阿育吠陀医学,某位笔者是印度低种姓,他的表妹自然也是印度人,某位笔者还是坚定的印度医支持者。

治疗的方法相当野蛮,用牛粪覆盖患处,大中华的顶级中医去看了,完全处于懵圈状态,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

这个例子,笔者想说明,很多,我们已知的,甚至认为已经很完美的理论,在面对未知的实际环境的情况下,可能真的会很无知

真的会无知么?

哈哈,其实是能够解释的,因为,以上医案是编的。

是不是很扯,你会相信么?

我想大部分中国人不会信什么扯淡的印度医学。

那么不禁要问,你为何不相信牛粪能治疗牛皮癣呢?

换个场景,如果是某个中医编的医案呢?

换做中医医案,普通人的想法是:哇,这么神奇么?

而不是像面对印度医案一样,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不是在撒谎。编的,胡扯。

但如果换过来,对印度人讲这一段中医医案,印度人会怎么看?

和中国人反应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胡扯,中医就能吹牛,打死我也不信。

就如我们中国人支持中医,印度人支持印度医。

如果中国人到印度,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印度古医学,瑜伽和推油除外。

反之也一样,印度人对伟大的中医学嗤之以鼻,印度人哪怕癌症等死,基本不会发生:为什么很多患者被西医折腾半天,好不了才去找中医?这种事。

正常情况,只会发生:

中国人去找中医。

印度人去找印度医。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理念告诉我们,中医能够包治百病,即使经历九年义务教育,接受了现代医学和各种科学知识,能够做到基本的分辨伪科学,这种理念依旧在默默影响着我们。

同理,印度人也是一样。

当我们嘲笑印度人无知的时候,同理,我们也是人家的笑料。

user avatar

很多患者被西医折腾了半天,好不了才去找中医。

很多患者被中医折腾了半天,好不了才请跳大神。

很多患者被灵婆子折腾半天,好不了才去信耶稣。

很多患者被上帝折腾了半天,好不了才去生吃韭菜。

很多患者折腾了半天,最后不治身亡,从此无法发声;

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幸运儿,在上面某个阶段病情好转甚至痊愈。幸运儿A逢人就说,现代医学不靠谱,还是中医治好了我的病。B说现代医学和中医都不靠谱,还是村头王神仙一道灵符管用。C说医院和王神仙都是扯淡,耶稣才是万能的主。D表示ABC都是傻X,生韭菜包治百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身边儿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你说,为什么就老有人兜兜转转,在西医那里“折腾”个半生不熟,结果还是不行,才想起看看中医?这背后啊,门道可多了,不能简单一句“谁让西医不行”就打发了。首先,得说咱们社会普遍的认知习惯。从小到大,咱们接触到的健康信息,接触到的医疗宣传,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西医展.............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像我这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医生,听到“百度”两个字,简直就是心头一颤,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看到自家孩子明明好好的,非要拿着一本来路不明的“秘籍”练武,还练得有模有样的。为啥我们医生这么反感患者去百度?这事儿说起来就话长了,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首先,得说咱们百.............
  • 回答
    不少尿毒症患者对中医持有怀疑态度,甚至不相信中医能够治疗他们的病症。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代医学发展带来的认知差异,还有患者自身经历的真实感受。首先,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尿毒症方面展现出的强大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肾脏衰竭,需要精密的诊断手.............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注但又可能不太明朗的社会现象。为什么我们似乎很少听到关于患者“砍”莆田系医生的报道?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首先,得明确“砍”这个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极端情绪和动机。通常情况下,患者采取这种极端暴力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到极度的愤.............
  • 回答
    在国内的医疗体系中,医生们确实常常面临着一个普遍的现象:为患者提供健康习惯指导的时间和空间似乎比较有限。这背后并非医生不愿意,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使得这个环节不那么突出,甚至被很多人忽略。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门诊时间压力巨大。咱们都知道,医院里人头攒动,挂号看病排队是常态。一个医生一天要接待几.............
  • 回答
    中国尘肺病农民患者数量庞大,死亡率高企,然而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现实。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尘肺病的“隐形”与“沉默” 发病机制的缓慢与隐蔽: 尘肺病是一种由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主要是矿物性粉尘,如硅尘、煤尘)并在肺部沉积而引起的弥漫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你说“患者是不是很容易喜欢上医生”,我的感觉是,“容易”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而且发生的概率不低。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了。首先,这得从“喜欢”这个词本身说起。我们说的喜欢,可以是很多种,不一定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浪漫情愫,也可能是对一个.............
  • 回答
    .......
  • 回答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出现大量PTSD,而抗日战争后八路军鲜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战争的性质、士兵的经历、战后的社会环境以及诊断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战争的性质和士兵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海湾战争,特别是“沙漠风暴”行动,是一场高.............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对宗教的排斥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碰撞1. 传统宗教的本土化与社会功能 中国本土宗教(如儒家、道家)长期与政治、伦理体系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
  • 回答
    关于管虎导演的争议与《前夜》《金刚川》的接受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虎屁股歪"的语境与争议来源"管虎屁股歪"这一说法源于网络对管虎导演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立场的质疑。具体争议点包括:1. 历史叙事的"另类视角": 管虎在《金刚川》中采用"战争中的小人物"视角,聚焦士兵的个体.............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角色小豪(日文名:ヒカリ)在部分观众中引发争议,尤其是与早期主角小智(サトシ)的对比下。以下是导致观众对其反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合角色设定、剧情表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 性格塑造的“反传统”与价值观冲突 过度理性化: 小豪的性格被设计为极度理性和冷静,甚至在战斗中表现.............
  • 回答
    关于中国购买俄罗斯苏27战机“占了大便宜”的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可以从技术、经济、战略和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技术性能的先进性与时代背景 苏27的超前设计和优异性能: 苏27“侧卫”系列战机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如F15、F16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