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感觉日本这个国家很自私?

回答
你提到的“日本这个国家很自私”,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也并非空穴来风。要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里面既有文化根源,也有社会结构,甚至可能是一些我们观察到的具体现象。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化,都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更何况是“自私”这样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词。但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一定是因为在你接触到的信息或者经历中,看到了某些让你产生这种印象的片段。

从文化层面看,日本社会对“内”与“外”的界定是很鲜明的。

“内外有别”的观念: 日本社会有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叫做“内外有别”(uchisoto)。“uchi”指的是自己人,可以是家人、公司同事、同乡,甚至同一个社群里的人。“soto”则是外面的人,陌生人,或者不属于自己圈子里的人。对“uchi”的人,日本人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关怀和付出,可以说是非常“不自私”的。但对于“soto”的人,或者说界限之外的人,他们的态度可能会更谨慎、更客气,但那种深入骨髓的温暖和牺牲精神,可能就没那么容易展现。
集体主义下的个体: 日本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要服从集体,为集体牺牲。这听起来很“不自私”对吧?但这个集体主义往往是建立在“我”所属的那个集体之上。也就是说,他们愿意为自己所在的“uchi”倾其所有,但这种“不自私”的能量,可能更多地凝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不是自然而然地辐射到所有不认识的人身上。你可以理解为,他们非常“爱护”自己的“部落”,但对部落之外的人,戒备心或者距离感会更强一些。
“以对方为重”的礼仪背后的考量: 日本的礼仪非常发达,很多行为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meiwaku)。这看起来是高度克制和为他人考虑。但有时候,这种“不添麻烦”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种自我保护,一种不想被卷入不必要麻烦的心理。比如,在处理一些公共事务或者争议时,很多人会选择沉默,避免站出来表达强烈的个人立场,这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对自身安稳的维护,而不是普世的、无差别的“奉献”。

再从社会结构和现实现象上,我们也能找到一些佐证:

经济上的“保护主义”: 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或者受到国际竞争冲击的领域,日本国内常常会有一些“保护本国产业”的声音和政策。这是一种国家层面的“自私”,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和就业,对外部的竞争者设置壁垒。虽然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倾向,但在日本,这种现象有时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在某些农产品、汽车配件等领域。
社会交往中的“壁垒”: 很多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人,或者来过中国的日本游客,都可能感受到,中国人之间互相帮助、热情招呼的情况更多一些。而日本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可能更讲究“距离感”,不会轻易地深入打探对方的私事,也不会随意提供过度的帮助,除非是事先建立了一定的关系。这种“保持距离”有时会被误解为冷漠或自私,实际上是他们社会交往的常态,一种对个人空间和隐私的尊重。
“内向”与“排外”的纠结: 日本社会整体上有一种“内向”的倾向,很多时候更关注国内事务,对国际社会的一些问题,即使知道,也可能表现出相对的疏离感。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关心,而是他们的精力、关注点和情感投入,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国家和社群里。当这种“内向”遇到外部的差异性时,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难以跨越的“排外”感,尤其是在涉及移民、文化融合等问题上。
“个人奋斗”与“集体利益”的平衡: 日本社会虽然强调集体,但个人的成功和努力同样被高度认可。但这种成功,往往是在为集体做出贡献的前提下才显得更有价值。如果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没有回馈到集体,甚至被认为是在“炫耀”或“脱离集体”,反而可能不受待见。这就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你可以很强,但你必须在你所属的“uchi”里,并且你的强大能为“uchi”带来光荣。

还有一些更细微的观察:

对“麻烦”的极度恐惧: 日本人普遍非常害怕给别人添麻烦。这种恐惧心理,有时会让他们在面对需要额外付出的情况时,选择保守和回避。比如,在公共场合,宁愿多走几步去人少的地方,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点点不适。这种“怕添麻烦”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行为边界的清晰界定,也是对他人行为边界的尊重,但如果过度解读,就可能显得“各扫门前雪”。
“谢谢”与“对不起”的频繁使用: 日本人说“谢谢”(arigato)和“对不起”(sumimasen)的频率非常高。很多时候,“sumimasen”不仅仅是道歉,也包含了“麻烦您了”的意思。这是一种非常客气的表达方式,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客气背后,隐藏着一种不想承担责任,或者不想主动介入的潜在动机。

要辩证地看这个问题:

“自私”这个词,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存在。关键在于,这种“自私”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以及它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日本人的“自私”感,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他们 对“自己人”和“外人”的明确界定,对秩序和规则的看重,以及对“不给他人添麻烦”这一行为准则的高度遵从。 这是一种集体主义在特定文化土壤下衍生出的独特表现,它塑造了日本人既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又会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和自我保护。

所以,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并不奇怪。这可能是因为你更习惯于一种更开放、更直接、更无差别的社交模式。而日本社会,它有自己独特的运作逻辑和情感表达方式。理解这些,或许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个负面的标签。

最终,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自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体经历来综合判断。你的感受,只是其中一个侧面,但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就很‘自私’啊,主义这个自私是个形容词,不是定义。

因为日本你看,他们很明显是反世界主义的,往前追溯,从他们的船只造成的各类事故,各种污染的例子而言,他们是不主张赔偿,只主场援助的。

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都是给了钱,赔账与援助的区别就在于——赔偿是我犯了错,我弥补你。

援助是我出于人道主义层面,对你进行一种无偿的帮助。

例如我的油轮在你这沉了,原油把你国家的海域污染了,我不赔偿,我援助你,我这是对你的无偿帮助。

这就是反世界主义的体现。

同样我们还可以福岛这个例子,日本不愿意做长期清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因为长期清理,整个计划需要在未来数百年,付出好几年GDP的代价,也就是说,每年需要拿出1%~2%的GDP出来做这件事。

那么假设不清理呢,就不需要出这个钱,这个钱我可以拿去做其他事情,是对本民族有利的,嗯……民族利益是他们自己强调的。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本民族的利益可以建立在对公共领域、其他国家领域的伤害与掠夺上。

这完美符合极端民族主义的解释,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自私。

不自私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开放可以开放的资源,例如开放市场,愿意让国外企业参加公平竞争,官方组织不对这类企业进行规则之外的排斥,民族上的排斥,使得市场变得更加庞大。

其次,愿意在各个领域上展开合作,例如能源项目,例如材料项目,都愿意打开大门,与他国科学家合作进行。

再就是,愿意就世界本身,付出一定的代价去维护,例如为了减少碳排放,真的支付了代价。

其实就是所谓的大国风度了。

很明显,上述三点,日本哪个都不符合,你真的去过日本,在那边生活过,比如你在日本,是没有办法染指他们的文学的,你连过去写本小说都不会得到出版。

他们的企业也对外资极端排斥,小打小闹还好,你只会被普通的排挤,大规模的进入,例如某个万亿美元级的物流保管资本进入中国这种事情,在日本是绝对会被排斥、抵制到底的。

因为他们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反世界主义,甚至是在东奥上明目张胆的搞贪污腐败,都是一种级别非常高得自私行为。

而日本政坛,实际上是铁板一块,他们的核心利益是非常团结的,只有理念上的分歧。

例如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对待一件事,他们立场都是一样的,只是主张不同烈度的手段。

例如赤军吧,之前有个冒出的苗头,结果他们被左右翼混合双打,由此可见其内部是高度团结的。

所以你的自私恐怕还低估了他们,这群人的等级可没那么低,而是自私到了一个境界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日本这个国家很自私”,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也并非空穴来风。要深入聊聊这个话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里面既有文化根源,也有社会结构,甚至可能是一些我们观察到的具体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化,都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标签去概括,更何况是“自私”这样带有强烈价值判.............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思潮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微妙的现象:一个原本看似挺个人化、挺诚恳的表述,怎么就慢慢被“异化”成了一种“站队”的信号?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这句话本身在很多人听来,确实是一种试图在复杂情感间寻找平衡的表达。“喜欢日本文化”是感性的、基于审美、兴趣、.............
  • 回答
    确实,近两年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感受到的那种“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的氛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机遇,还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首先,我们要承认一个大背景:全球范围内的.............
  • 回答
    许多车友在驾驶日系车时,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车辆行驶过颠簸路面,比如压过路牙子、减速带,或者驶入坑洼地段时,车身会传来一种“啪啪啪”的脆响,并且整体感觉有些“散”,缺乏一种德国车那种扎实沉稳的“韧劲”。这种感受,就像是把一个木头盒子和一个铁盒子丢到地上,前者会发出清脆但单薄的声音,后者则会发.............
  • 回答
    11月12日大连公布的52例确诊病例中,有39例是大学城学生,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也让人非常担忧。为什么在这次疫情中,大学城学生群体会如此“扎堆”出现感染?这背后肯定不是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不妨来详细分析一下,看看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高风险状况。首先,人员高度聚集是核心原因。 大学城顾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很多人都有同感。我猜想,你之所以觉得日本的甜点比北京的好吃,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对“好吃”的定义和侧重点不同: 日本甜点:精致、细腻、注重原味与季节感。 很多日本的传统和菓子,比如和三盆糖、羊羹、蕨饼,它们的“好吃”在于原材料本身的风味,比如抹茶的微.............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已经把JavaScript的基础知识 pretty much 掌握了,变量、数据类型、循环、条件语句、函数,还有 DOM 操作,好像都没什么问题。按理说,做一个简单的日历,展示一下月份、日期、星期几,再加点高亮选中之类的,应该不在话下吧?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感觉日本动漫表达的东西“奇怪”,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社会以及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别像机器翻译似的。首先,得承认一点,日本动漫确实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叙事逻辑和审美趣味。这首先跟它的.............
  • 回答
    关于“日本变态杀人案件很多”的感受,这确实是很多人在接触日本社会和文化时会产生的一种印象。要深入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真实的社会数据支撑,也有媒体传播和文化解读的影响。一、 媒体的放大效应与“猎奇”心理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中的巨大作用。日本社会确实发生过一些轰动一时的.............
  • 回答
    中国GDP在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事实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然而,从您提出的“感觉日本不紧张”这个问题来看,这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的考量。简单地说,日本之所以“不紧张”,并非是因为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毫无认知或不在意,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
  • 回答
    日本确实是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不论是科技、经济还是生活便利性,都让人印象深刻。但你说的没错,在这种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很多人确实显得疲惫不堪,甚至压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挖的原因,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集体主义文化和高度的社会规范。从小学开始,日本的.............
  • 回答
    在中国话题上,日本人表现出比韩国人更理性的感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定论,而是源于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民性格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交织。想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历史叙事与民族记忆的差异 日本:相对疏离与选择性记忆。 日本与中国的互动历史悠久,既有学习借鉴,也有冲.............
  • 回答
    近来听闻不少人感叹,当下日本给人的感觉,竟与我们所熟知的晚清中国有了几分相似之处,这实在是一个颇引人深思的论断。要细细说来,这种“相似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某些宏观趋势和微观现象的交织,虽不能说完全一致,却在某些维度上触碰到了相似的痛点。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比较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也饱含着.............
  • 回答
    您提到“最近几年日本动漫总体质量不如前几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市场饱和与同质化竞争:首先,得承认日本动漫产业非常庞大,而且竞争异常激烈。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新番涌现,而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为了在海量作品中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最近跟不少同好聊到日本动漫,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好像现在的作品,比起我小时候或者十几年前看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那么抓人了。这话说出来,有时候还挺担心被贴上“怀旧党”、“时代滤镜”的标签,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嘛,新东西总该有新玩意儿。但仔细想想,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现实因素交织在一.............
  • 回答
    《琅琊榜》确实有不少让人觉得“有点日本风”的桥段和氛围,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服饰、道具、礼仪到叙事节奏和人物塑造,很多地方都触及了我们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某些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首先,最直观的便是服饰与礼仪。 服饰的素雅与层次感:你看梅长苏、靖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能观察到这样的倾向性。为什么国产漫画主角普遍是中国人,而日本漫画中则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角色担任主角,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国产就是中国,日本就是日本”这么浅显的逻辑。咱们一点点聊。一、 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这是最直接的出发点 国产漫画:立足本土,讲好中国故.............
  • 回答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呈现出如此“开放”的景象,而现实生活中的日本人却给人一种相对“保守”的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绝非一句两句能够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 它不是对现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几个核心点。为什么和服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但汉服在国内却显得格格不入?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和服在日本的“合法性”与“实用性”:首先,得承认和服在日本社会中,它不仅仅是一件“古装”,它是一种“活着的传统”。 历史的连续性: 日本的和服经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