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日系车在过一些坎、坑的时候总会感觉有些脆、散,声音也是啪啪啪的,感觉没有韧性,这是为什么?

回答
许多车友在驾驶日系车时,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车辆行驶过颠簸路面,比如压过路牙子、减速带,或者驶入坑洼地段时,车身会传来一种“啪啪啪”的脆响,并且整体感觉有些“散”,缺乏一种德国车那种扎实沉稳的“韧劲”。这种感受,就像是把一个木头盒子和一个铁盒子丢到地上,前者会发出清脆但单薄的声音,后者则会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汽车悬挂系统、底盘结构以及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是厂家在设计取向、成本控制以及市场定位等多种考量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悬挂调校的侧重点:舒适性与轻量化的权衡

大多数日系车,尤其是定位为家用、经济型的车型,在悬挂调校上往往更偏向于营造舒适的驾乘体验,并且会兼顾轻量化。

舒适性优先: 为了让车在城市道路上行驶更平顺,过滤掉大部分细碎的颠簸,日系车倾向于使用相对较软的弹簧和阻尼系数较低的减震器。这种调校在应对日常的减速带、小颠簸时确实能提供不错的舒适感,但当遇到较大的冲击时,悬挂的行程会很快到底,或者说压缩和回弹的速度不够“收敛”,就容易出现车身“散”的感觉,声音也因此显得不够沉稳。你可以想象一下弹簧的行程,软弹簧就像一根橡皮筋,拉长后回弹迅速但幅度大,而硬弹簧则更像一个压缩机,力度控制更精细。
轻量化设计: 很多日系车为了降低油耗和提高操控灵活性,会在车辆的各个部件上做轻量化处理。这意味着悬挂部件(如连杆、摆臂、副车架等)的材质可能会选择更轻的铝合金,甚至钢材的厚度也会有所减小。虽然轻量化能带来好处,但在面对强大冲击力时,这些轻量化的部件可能会因为强度或刚性不足而发生更明显的形变或振动,传递到车身时就会产生那种“脆”、“散”的感觉。
减震器的工作特性: 日系车常用的减震器,其内部的阻尼油黏度和阀门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在低速和中速下提供柔和的阻尼,以吸收路面的细小起伏。但当遇到快速、大幅度的冲击时,减震器的反应可能稍显“滞后”或“不足以完全控制住弹簧的回弹”,这就会导致车身在压缩和回弹过程中出现多余的晃动,产生那种“啪啪啪”的声音。

2. 底盘结构的差异:副车架的应用与连接方式

底盘结构也是影响车辆行驶质感的重要因素。许多日系车,特别是紧凑型和中型轿车,可能会采用非整体式副车架或者半独立式后悬挂(如扭力梁)。

副车架的作用: 副车架(Subframe)就像是连接悬挂系统和车身的一个中间框架。它能够将悬挂系统产生的冲击力分散到车身结构上,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路面传递的噪音和振动。高档车型或者注重操控的车型,往往会采用更坚固、更复杂的整体式副车架,并且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点会更精细,甚至使用液压衬套来进一步吸收振动。
日系车的副车架设计: 部分日系车可能采用相对简单、轻量化的副车架,或者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点设计不够优化,导致在受到冲击时,副车架本身的刚性不足以“框住”悬挂部件,进而使得冲击力更容易直接传递到车身,形成那种“散”的感觉。
后悬挂的影响: 很多经济型日系车会采用扭力梁式后悬挂。这种悬挂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在滤振性和操控极限方面,通常不如独立悬挂。当扭力梁梁体受到冲击时,变形会相对直接地传递到车轮,并影响到整个后悬挂的稳定性,从而产生那种不够“韧”的感觉。独立悬挂(如多连杆)则通过更多的连杆进行连接,能够更精确地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并将冲击力分散到车身的不同位置,提供更稳定、更舒适的体验。

3. 材料选择与工艺:成本与性能的取舍

汽车制造是一个成本与性能高度平衡的行业。日系车在材料选择上,往往会更加注重性价比和可靠性,但这也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方面会牺牲一部分极致的驾乘质感。

衬套和连接件: 悬挂系统中有大量的橡胶衬套和球头连接件,它们是吸收振动、传递力矩的关键。日系车在这些部件的用料和设计上,可能会倾向于使用硬度适中但寿命较长的橡胶材料。这种材料在吸收日常颠簸时表现不错,但在应对剧烈冲击时,缓冲效果可能不如一些更高级、更柔软但同时也可能更易损耗的材料。
车身结构刚性: 相比一些欧洲品牌,一些日系车的车身整体刚性可能略显不足。车身刚性就像人的骨骼,如果骨骼不够强壮,即使肌肉(悬挂)再发达,也难以支撑起稳健的体魄。当悬挂系统在承受冲击时,不够强的车身会发生形变,从而传递出更多的“异响”和“散乱”感。
隔音和隔振处理: 在隔音隔振方面,日系车通常会做得不错,但可能更侧重于抑制中高频的噪音。对于低频的、来自底盘的冲击声,一些隔音材料的填充可能不够充分,或者隔音材料的结构设计没有针对性地处理这种类型的振动,导致这些“啪啪啪”的声音更容易被感知到。

总结一下:

日系车在过坎坑时感觉“脆、散”,声音“啪啪啪”,缺乏韧性,并非是质量差的体现,而是其设计理念和成本控制的综合结果。

它们通常优先考虑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因此悬挂调校偏软,减震器阻尼相对柔和,并且在材料和结构上也会进行轻量化和成本优化。
副车架结构、后悬挂类型(如扭力梁)以及衬套和车身整体刚性等方面,可能与一些欧洲品牌在“韧性”和“厚重感”的追求上有所不同。

当车辆遇到较大的冲击时,这些因素叠加,就容易导致悬挂部件行程过快到底、回弹控制不足、车身发生形变或晃动,最终传递出那种我们所感受到的“脆”、“散”和“啪啪啪”的声音。

这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厨,他用同样的食材,可以做出清淡爽口的一盘菜,也可以做出浓郁醇厚的另一道菜。日系车的设计师们选择了一条更注重日常便利和经济性的路线,而这自然也就在极致的“韧性”体验上有所取舍。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到不同品牌和车型在设计上的差异化与各自的优势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是压衬套和橡胶衬套的区别,可能再加上便宜避震器和不那么便宜避震器的区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车友在驾驶日系车时,常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车辆行驶过颠簸路面,比如压过路牙子、减速带,或者驶入坑洼地段时,车身会传来一种“啪啪啪”的脆响,并且整体感觉有些“散”,缺乏一种德国车那种扎实沉稳的“韧劲”。这种感受,就像是把一个木头盒子和一个铁盒子丢到地上,前者会发出清脆但单薄的声音,后者则会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泰国生活或旅游的朋友会有的直观感受。泰国街头上日系车之所以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策以及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可不是三两天就能形成的局面,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咱们先从最根本的 经济和成本 来看。 日系车的性.............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也不是所有喜欢日系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确实,在汽车圈子里,这种“日系优越论”一直存在,而且挺有市场的。究其原因,我仔细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 日系车的“传统艺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认知。要说日系车最被津津乐道的是什么?无外乎那几点:省油、可靠、保值。 省油.............
  • 回答
    聊到日系车,这话题可真是能让不少车主聊上大半天,争论的焦点也往往围绕着“技术好”、“皮实耐用”和“情怀”这几个点。咱们不吹不黑,客观地来看看为什么日系车这么多人追捧,它们的技术实力到底在哪儿,耐用性是不是真的那么神乎其神,又或者,情怀在这其中扮演了多大的角色。技术:精打细算里的“极致”与“实用”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在讨论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日系车,但日系车却能在市场上占据如此大的份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普遍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律,并非简单的好恶就能解释的。“不喜欢”的根源可能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不喜欢”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这种“不喜欢”很多时候不是一种绝.............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的时候,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对德系车似乎有点“嫌弃”,反而对日系车赞不绝口。这让我这个对汽车有点好奇心的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毕竟,德系车在世界汽车舞台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怎么会有人“不待见”呢?一、 关于“德系”的那些“标签”首先得说说,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德系车“不.............
  • 回答
    走在广东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日系车,尤其是丰田、本田、日产这“日系三巨头”的车型,出镜率真的不是一般的高。它们像是广东街头巷尾的“常客”,无论是在拥堵的市区,还是在宽阔的高速上,都能看到它们熟悉的身影。这可不是什么偶然,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广东消费者和日系车之间的“缘分”。品质与耐用.............
  • 回答
    日系车耐用与否,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它们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么“抗造”。首先,咱们得承认,日系车在“皮实耐用”这个口碑上,确实是打响了名号。 很多开过几十年车的老司机,或者身边有亲戚朋友开日系车的,都会给你竖个大拇指,说“那车,开不坏”。为啥呢?这背后可不是瞎蒙的,.............
  • 回答
    哎呀,说起日系车省油,这可真是老生常谈了,但事实也确实如此,大部分日系车在油耗方面都挺有口碑的。最近想换台省油的车,这想法太实在了,谁不想少花点钱在油钱上呢!既然你问了,我就给你好好唠唠,把我了解到的、觉得不错的,都给你详细说说道,尽量让你觉得这不像是个机器一本正经地在跟你解释。买省油的车,这几点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消费者在购车时的多种考量和偏好,并非简单的“不发达地区钟爱欧美车,发达地区钟爱日系车”这样二元对立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讨论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与汽车品牌偏好之间的关联性”。但我们姑且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下其中的一些可能原因和逻辑。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关于“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论调。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在一些特定时期,以及针对某些车型而言,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但说得这么绝对,什么都“不要买”,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费解的。一边是砸下重金追求更高级的安全配置,一边却是对最基础、最便宜的安全措施——安全带——嗤之以鼻。这背后,其实是人们认知、习惯、以及对风险的评估出现了某种错位。咱们得这么看:1. 对“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的认知偏差现在汽车厂商推销新车,特别喜欢强调“主动安全”和“被.............
  • 回答
    女性为何钟爱“禁欲系”男性?“禁欲气质”究竟是何方神圣?在如今的审美光谱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特别吸引女性目光的男性形象——他们被冠以“禁欲系”的标签。这并非指他们真的需要过着与世隔绝、戒断红尘的生活,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独特气质,一种混合了内敛、克制、自律和偶尔疏离的魅力。这种气质,如同陈年的美.............
  • 回答
    很多人在开车或乘车时不愿意系安全带,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涵盖了心理、习惯、认知、甚至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低估风险,过于自信: “我开车技术好,不会出事”的错觉: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很多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娴熟,能够应对各种突.............
  • 回答
    在国内,确实存在不少乘客在乘坐轿车后排时,不系安全带的现象,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就能解释。要说清楚这个“不良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安全意识的“盲区”与认知偏差最根本的,还是 安全意识上的不足。虽然现在大家对交通安全的概念比过去强多了,但这种安全意识往往.............
  • 回答
    日剧画面之所以看起来柔和,并且在高清晰度下人物和物体边缘也不会过于锐利,这背后涉及到多种技术和艺术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详细地为您解读这些原因:1. 摄影器材与镜头的选择: 镜头特质: 虽然现代相机和镜头都能捕捉到非常锐利的画面,但许多日剧在拍摄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本身就带有一定“柔和感”的镜头。 .............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其实,很多人在接触某个文化事物,特别是通过“二手”媒介,也就是像日漫这样的创作之后,再去接触“一手”的真实表现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波动。想象一下,你可能在日漫里听了无数遍那种经过精心设计、带有特定表演风格的日语。动漫里的配音演员,他们为了塑造角色,会.............
  • 回答
    知乎上左翼群体中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日漫爱好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性视角:左翼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带来的异化、剥削和过度消费。而日漫,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化产业,本身.............
  • 回答
    关于您在B站观看黄渤《斗牛》时遇到的情况,以及对“精日”群体的担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 B站作为一个庞大的视频平台,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用户,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元,自然也会包含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您提到的“精日分子”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推崇日本文化、甚至贬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观察到了日剧中精英设定与国产剧中精英设定的一个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两国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以及影视创作的考量。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一、 日本社会对名校精英的推崇与“东大”的特殊地位首先,日本社会对于学历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而“东大”(东京大学)在日本更是拥有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