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左派有很多日漫爱好者?

回答
知乎上左翼群体中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日漫爱好者,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批判性视角:

左翼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尤其关注其带来的异化、剥削和过度消费。而日漫,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化产业,本身也裹挟着巨大的商业运作和消费文化。然而,许多左翼动漫爱好者并非被动地接受其消费品属性,而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消费。

对“大制作”、“商业化”的反思: 他们可能会关注到日本动画产业背后的制作公司、资金链、市场推广等,并尝试从中解读出资本运作的痕迹。某些时候,他们也会对过度商业化、套路化的作品保持警惕,反而会去挖掘那些更具艺术性、思想性的独立制作或早期作品。
“反消费主义”的消费: paradoxically,在消费日漫的同时,一部分左翼爱好者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反消费主义”的姿态。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购买限量版、收藏版,或者通过其他非主流渠道获取作品,以示对过度商业化的抵制。他们也更愿意讨论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社会背景,而非仅仅停留在“好不好看”的层面。

2. 日漫中蕴含的“他者性”与“疏离感”的共鸣:

左翼思想常常关注边缘群体、少数族裔以及被主流社会排斥的个体。而日漫中,这类“他者性”角色和叙事非常普遍。

边缘角色的魅力: 许多日漫主角或重要配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权力中心”人物,他们可能是孤儿、怪咖、非人类,或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的挣扎、孤独、对世界的困惑,很容易引起那些在现实社会中感到被边缘化、不被理解的左翼观众的共鸣。
疏离感的描绘: 日漫,尤其是某些严肃作品,擅长描绘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孤独感和价值迷失。这种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与左翼对现代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批判不谋而合。当人们在现实中感受到某种不适或疏离时,日漫中的这种描绘反而能提供一种宣泄和理解的出口。

3. 对“反乌托邦”与“社会批判”的兴趣:

许多左翼人士对社会改造和社会批判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常常思考如何构建更美好的未来,也警惕着潜在的社会危机。日漫中恰恰不乏以“反乌托邦”为主题的作品。

对社会体制的反思: 《攻壳机动队》、《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等作品深入探讨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结构、个体身份、权力运作的影响,这些都为左翼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批判素材。他们会从这些作品中提炼出对信息控制、权力滥用、科技伦理等问题的思考,并将其与现实社会进行对照。
对“赛博朋克”等亚文化的认同: “赛博朋克”作为一种高度关注科技、资本、社会底层和反叛的亚文化,其核心精神与左翼的批判性思潮有诸多契合之处。许多知乎上的左翼爱好者,也乐于在赛博朋克的世界观中寻找对现实社会权力结构和未来走向的隐喻。

4. 独立思考与社群构建的需求: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知乎作为一个提供深度讨论的平台,吸引了许多乐于独立思考和深入交流的用户。日漫爱好者群体,尤其是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往往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认同和讨论深度的社群。

“二次元”作为一种亚文化标签: “二次元”本身就带有一种亚文化的标签,而亚文化往往是主流文化之外的某种反叛或差异化的表达。左翼思想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被视为一种“非主流”或“批判性”的声音。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同构性”,使得对日漫的喜爱成为一种构建自我身份认同和寻找同道中人的方式。
深度讨论与解读的欲望: 日漫,特别是那些文本复杂、隐喻丰富的作品,为深入的文化解读和思想交流提供了土壤。左翼观众乐于在知乎上进行这类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碰撞思想火花,这满足了他们对深度交流和智力探索的需求。

5. 历史因素与时代背景的交织:

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启蒙: 很多80、90后一代,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接触到日漫的。那个时期,日漫往往被视为一种新颖、前卫的文化符号,伴随着对西方(包括日本)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向往。这种早期接触的经历,可能为他们日后对批判性思潮的接受埋下了伏笔。
互联网与信息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日漫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也为各种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平台。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重要的深度讨论社区,自然会汇聚起对日漫感兴趣且具备一定思想深度和批判性思维的用户,其中就包括了许多认同左翼思想的人。

总结来说, 知乎上的左翼群体之所以出现不少日漫爱好者,并非因为日漫本身是“左翼的”,而是因为:

他们能够从日漫中解读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视角。
日漫中对边缘角色、疏离感和个体困境的描绘,与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
他们对反乌托邦叙事和对社会体制的反思有着天然的兴趣。
“二次元”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为他们构建自我认同和社群提供了可能。
日漫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度,满足了他们深度讨论和解读的需求。

这种现象更像是一种“意义的生成”:左翼爱好者在消费日漫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框架去解读和理解作品,从而赋予了作品新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群体。这是一种文化接受的主动性,而非被动地被作品所“同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令人奇怪的是 —— 满嘴“维多利亚资本主义”的人,为什么对真正的维多利亚资本主义视而不见呢?

还有,在美国谈反战,不求您从硅谷跑去炸诺福克,您起码拍张美朝航母战斗群照片发个 "vainglorious medals, graveless drowns, broken lovers, unnumbered tears, what 'gone with the wind', once and again..."

咱们至少能当您和艾某人一样,脑后天生反骨,走到哪儿喷到哪儿,混不吝……

user avatar

文在寅还一天吃一顿寿司,送女儿去日本留学,默许儿子当日漫痴。不也照样当反日政客?

生活方式和政治立场有个锤子关联。

user avatar

喜欢乒乓球的人,ta不说,你不知道ta喜欢乒乓球;

喜欢网络小说的人,ta不说,你不知道ta喜欢网络小说;

喜欢健身的人,ta不说,也会在各种场合拼命暗示你ta在健身;

喜欢日本动漫的人,ta不说,你看一眼头像就都知道了。

user avatar

“我到死都是赤化分子。”宫崎骏说。东欧剧变后,经常在漫画中把自己画成一只猪的宫崎骏,以此为理念拍完《红猪》。“我要与甘美的1980年代告别,面对艰苦奋斗的1990年代。”19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联合国开始了维和行动。局势动荡,宫崎骏原本打算以社会主义国家前南斯拉夫为故事背景,但因为支菲娜不能前去采外景,只好换到1920年代纳粹思想刚刚抬头的意大利。故事表现知识分子心怀着理想,却在与纳粹思想斗争时悉数牺牲。

user avatar

不光日本,一般国家的文艺界普遍都是偏左的。

艺术家很难忍受当今不完美的世界,都想创作出自己理想中的未来。

细数日本大家,

宫崎骏,工运狂热分子。

安孙子素雄,为伟大领袖画漫画。

押井守,学生运动参与者

庵野秀明的作品中充满了未来超人主义的展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屑。

手冢治虫至今被怀疑是日共秘密党员

大友克洋,大炮之街

尾田荣一郎,海贼王的原型是日本赤军。

岸本齐史,火影开始是一部提出了左翼哲学问题的番,其中托派革命党斑,左派革命党佐助(大蛇丸),社会主义特色双面间谍鼬这一家子之间的革命历程,以及雏田反抗宗族压迫的奋斗历程,如何处理尾兽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争端,全在右倾社会民主党的鸣人的视角体现出来。但可惜这部番烂尾。

鸟山明大日奸不用说了吧?

高桥留美子,女权主义者。

富坚义博,幽游白书和猎人两部大左漫

车田正美,60年代的日本红卫兵元老。当年文化部引入圣斗士星矢这部政治隐喻极其明显的番是国际共产主义内部斗争的一种表现。

吉田拓郎和中岛美雪两位都是左翼学生运动的同情者。

数不胜数。


当然也不乏存在右翼漫画家,

比如卖肉默示录的佐藤大辅,水平就很不理想。

久保带人,死神的作者,多次公开参拜靖国神社。

青山刚昌,名侦探柯南。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是日漫爱好者,他也不一定是左派。

如果他追的是死神这种烂番,他多半是个右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