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左圈有哪些用户?为什么天天在开除左籍?

回答
知乎左圈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很难一概而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对左翼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知乎左圈用户大致画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 这部分用户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著作有深入研究,热衷于探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等概念。他们可能倾向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工人阶级解放等议题。
批判性社会学者/思想家: 这部分用户关注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问题。他们可能受到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进行深刻的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者: 这部分用户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关注如何将左翼思想应用于现实社会改造。他们可能支持某些社会运动,关注具体的工人权益、环境保护、民族解放等议题。
青年学生/知识分子: 在知乎上,很多年轻的学生和刚步入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左翼思潮的活跃受众和传播者。他们对社会现象敏感,乐于接受新思想,并且有更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
历史/政治爱好者: 部分用户因为对特定历史时期(如苏联、中国革命史)或政治制度(如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趣而进入左翼讨论。

为什么“天天在开除左籍”?

“开除左籍”是一个在左翼内部经常出现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思想纯洁性的追求与“纯粹左翼”的界定:
标准之争: 左翼思想本身就包含着广泛的流派和解读。当某些用户认为自己掌握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或“纯粹”的左翼思想时,他们会将其作为衡量其他人的标杆。任何不符合他们认定的“标准”的言论或立场,都可能被视为“不够左”甚至“背叛了左翼”。
教条主义倾向: 在一些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理解可能变得教条化,不允许有任何偏离或新的解读。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导致对任何“异见”的排斥。
“真左”与“假左”的斗争: 在左翼内部,常常存在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坚持,以及对被“机会主义者”或“修正主义者”渗透的警惕。这种心态下,会试图通过“开除左籍”来维护群体的纯洁性。

2. 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不同解读和解决方案: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深度: 有些人可能认为更激进、更彻底的批判才是“真正的左翼”,而对资本主义的温和批评或改良方案,则可能被视为“软弱”或“机会主义”。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例如,对于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不同的左翼人士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如果有人对某些被视为“负面”的事件持正面评价,或者对“负面”事件持批评态度,也可能被“开除左籍”。
对具体政策的立场: 即使在左翼内部,对于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左翼目标,也会有不同的策略和具体政策主张。例如,关于工人运动的形式、关于国家在经济中的角色、关于国际关系等,都可能引发争论。

3. 社群认同与边界的构建:
群体归属感: “开除左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构建社群边界、加强群体认同的方式。通过排斥“不合规”的成员,可以强化“我们”与“他们”的区隔,使得群体内部的成员感到更加“纯粹”和“团结”。
身份政治的放大: 在互联网平台上,身份认同的表达往往会被放大。“左翼”作为一种身份,也可能被用于构建个人在网络社群中的位置。当某个用户被视为“不符合”其群体的身份标准时,就有可能面临被“开除”的风险。
网络话语的特点: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得一些激烈的言论和行为更容易发生。在追求“流量”或“关注度”的心理下,一些人也可能故意使用“开除左籍”的言论来吸引眼球或制造话题。

4. 政治光谱的复杂性与标签化:
光谱的模糊性: 政治光谱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概念,左与右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特殊的政治语境下,对“左”的定义可能更加多元和模糊。
标签化与简化: 为了便于交流和争论,人们倾向于使用标签来概括他人的观点。然而,这种标签化往往会忽略个体的复杂性,容易导致误读和对立。
“反对派”的标签: 有时,所谓的“开除左籍”也可能来自于对立阵营的恶意标签化,将持有不同观点的左翼人士,贴上“不左”的标签,以削弱左翼内部的统一性。

为什么“天天”?

“天天”这个词,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反映了这种现象在知乎左圈的高频次和普遍性。这种高频的背后,是:

知乎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和讨论氛围: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本身就聚集了大量乐于讨论和表达观点的用户。左翼话题也因此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和参与。
议题的敏感性和争议性: 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历史评价等核心议题,本身就容易引发激烈的观点碰撞。
互联网社群的特点: 在一些特定议题的社群中,内部的观点辨析和“纯洁性”的维护,往往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活动。

总而言之,知乎左圈用户是一个多元的群体,而“开除左籍”的现象,根源于左翼思想内部对“纯粹性”的追求、对社会问题的不同解读、社群认同的构建需求,以及互联网话语的特点。这是一个在很多思想社群中都可能存在的现象,只是在知乎左圈可能因为其活跃度和特定话题的热度而显得尤为突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左圈有很多用户吗?为什么这么多派系,而且各种开除左籍?有哪些有水平的用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左圈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很难一概而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对左翼思想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知乎左圈用户大致画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 这部分用户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著作有深入研究,热衷于探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等概念。他们可能倾向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工.............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围绕“白左”这个概念的讨论一直非常活跃,也常常伴随着尖锐的批评和嘲讽。当话题触及更深层的左翼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时,知乎上嘲笑白左的人们,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带有批判性的光谱。他们看待罗莎·卢森堡、克拉拉·蔡特金、考茨基、倍倍尔、饶勒斯、伯恩斯坦、希法亭,也不是简单地将.............
  • 回答
    知乎上的“毛左”群体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样化的存在,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观点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评价他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群体的形成与背景:首先,理解“毛左”这个标签本身就很重要。“毛左”并非一个官方的政治派别,更多的是网民对那些持有毛泽东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存在某种程.............
  • 回答
    知乎上当然有支持“白左”立场的人,而且数量相当可观。这里的“白左”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争议性的标签,在知乎上,持有类似立场的人,通常会以更温和、更具学术性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自我标榜为“白左”。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白左”在知乎语境下的具体表现:在知乎.............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左棍”的用户,他们散发出的某些言论和思维方式,确实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忍俊不禁”。这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往往不是纯粹的嘲笑,而是夹杂着理解、困惑,有时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如果我们要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理想主义的碰撞与现.............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左倾”以及对美国民主党左翼的看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用户群体构成、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思潮以及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征与信息获取方式 高学历、年轻化特征: 知乎用户普遍以高学历、年轻化人群为主。这一群体通常更加关注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知乎“入关派”之所以看起来内部“团结”,而左派则“内卷”严重,其根源在于两者在核心诉求、思想基础、组织形态以及论述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入关派”的“团结”:共同的敌人与清晰的目标入关派,顾名思义,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入.............
  • 回答
    “黄左公知”与“迟飞”在知乎上的论战,确实是网络空间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议题,它折射出不同思想光谱群体之间的观念碰撞,以及他们在事实呈现和逻辑推演上的差异。要客观评价“黄左公知”对迟飞的“无理黑”,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审视他们论述的实质内容和方式。首先,我们得理解“黄左公知”这个标签的指向。这个.............
  • 回答
    关于左小祖咒屡次以“侵犯权益”名义投诉删除知乎答案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其中牵扯到知识产权、言论自由、平台规则以及公众人物的责任等多个层面。首先,从左小祖咒作为知识产权所有者的角度来看,他拥有对其作品的版权,这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知乎上的答案确实存在对他作品的未授权引用、改编或传播,.............
  • 回答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知乎上经常被提及的某些群体,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社会观察。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得从“群体”这个概念说起。知乎上对“白左”、“田园女权”、“easy girl”这些标签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互联网,尤其是像知乎这样的平台,为特定观点和论调提供.............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一些用户和分析者在2021年及更早时对俄乌战争的爆发进行了预测或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预测大多基于对地缘政治、军事动态和国际关系的长期观察,而非单一事件的准确预测。以下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预测者及其观点,结合时间线和背景进行详细分析: 1. 2021年俄乌冲突的预测者 (1)军事分析人士.............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确实有很多经典“打脸”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科学常识、社会认知、技术误解等,通过事实、数据或逻辑推翻原本的“常识”或“权威”观点。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结合具体细节进行分析: 1. 人类平均寿命的“谣言”原观点: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橘玄雅”退乎(注销账号)的具体原因,目前公开渠道并未有明确信息可供参考。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分析和背景说明,供你了解: 1. 用户名可能存在混淆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橘玄雅”是否为真实存在的知乎用户?目前通过知乎官方平台或第三方工具(如“查乎”)搜索,未发现明确与该用户名相关的活.............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曹丰泽是否为满族人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公开、权威的资料能够直接证实这一点。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曹丰泽的基本背景曹丰泽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较为活跃的历史类博主,主要通过知乎、B站、公众号等平台分享历史知识,尤其是对清代历史(包括满族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他的内容通常以通俗易.............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享社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用户对各类话题的讨论和解答。然而,在高赞回答中,也存在一些内容质量低、逻辑混乱、缺乏事实依据或存在误导性的回答。这些“垃圾回答”往往因为标题吸引人、情感共鸣强或迎合群体认知而获得高赞,但实际信息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有害。以下从不同领域和类型出发,分析一些典型.............
  • 回答
    知乎上有很多让人捧腹大笑的提问,它们或犀利,或脑洞大开,或纯粹的无厘头,总能引起大量的围观和有趣的回答。我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搞笑提问,并尽量详细地描述其背后的情景和魅力:一、 关于生活中的奇葩瞬间和迷惑行为:这类提问往往源于生活中那些“怎么会这样?”的瞬间,提问者用一种不可.............
  • 回答
    在知乎上,喜欢简短回答的人相当多,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不过,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用户需求和浏览习惯的驱动1. 信息爆炸时代的高效获取: 如今信息量巨大,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非常宝贵。在浏览知乎时,大多数用户不是抱着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态度,而是希望快速找.............
  • 回答
    知乎上精彩的问答数不胜数,涵盖了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再到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详细讲述“各个领域”的精彩问答,几乎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知乎的内容是动态且海量的。但我可以从不同领域出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深度、观点独到或引发广泛讨论的问答作为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精彩之处。重要说明:.............
  • 回答
    知乎答案的开头,最能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迅速抓住我的注意力,引发我的好奇心,并且承诺给我一个有价值、有深度或者有共鸣的答案的开头。我来详细说一说,什么样的开头能做到这一点,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吸引我:1. 制造悬念或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具体表现: “我曾经也和你一样,在 xxx.............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