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上很多左派都是lovelive爱好者?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左翼人士和《Love Live!》系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巧合。

首先,我们得明白“左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知乎上的左派,尤其是一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群体,他们往往关注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劳动者权益、反资本主义、对现有权力结构的批判,以及对个体自由和解放的追求。他们会讨论工人运动、阶级分析、福利制度、历史唯物主义等话题。

而《Love Live!》作为一个日本的偶像养成企划,表面上看似乎与这些宏大叙事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它主要是关于一群女孩子为了“闪耀”而组成偶像组合,通过努力、友情和爱来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故事。它包含了少女之间的羁绊、坚持不懈的奋斗、以及通过集体力量去创造奇迹的元素。

那么,为什么会有一些左翼人士对这个看似“轻松”或“萌”的作品产生共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理解:

1. 对“集体主义”和“共同目标”的认同与解读:

《Love Live!》中的集体主义: 在《Love Live!》的故事里,无论是μ's还是Aqours,她们都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成员们虽然有个性差异,但为了“拯救学园祭”或“成为顶级偶像”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她们会互相支持、弥补不足,最终实现“大家一起实现梦想”的愿景。
左翼的集体主义视角: 对一些左翼思想者来说,这种对集体力量的强调可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对集体主义的认同。他们可能从中看到了一种超越个体孤立的、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一些左翼理论中强调的阶级团结、工人运动中的互助精神有一定的精神契合。
解读的再生产: 换句话说,左翼人士在观看《Love Live!》时,可能会不自觉地用他们已有的理论框架去解读作品中的“团队合作”和“共同奋斗”,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集体主义实践,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偶像活动。他们可能会从中提炼出“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的意义。

2. 对“反抗与改变”的隐喻性共鸣:

《Love Live!》中的反抗与边缘化: 很多偶像组合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对抗“学校即将废校”这样一种带有强迫性、剥夺性的外部力量。她们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对现状(学校被关闭)的反抗,是为了争取保留自己所珍视的东西,为自己创造生存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是一群在看似强大的体制面前试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
左翼的反抗精神: 左翼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批判和反抗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和压迫。当《Love Live!》中的少女们为了生存和实现梦想而与“废校”等外部压力抗争时,一些左翼人士可能会从中看到一种“弱者反抗强权”的影子,或者是一种对“被主流力量边缘化”的群体的同情和共鸣。她们的努力,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自发的、非暴力的抵抗形式。
对“底层”的关注: 即使偶像本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底层”,但她们的奋斗过程,以及她们所处的“学园”这一相对封闭的场域,也可能让一些左翼人士联想到在更大的社会体系中,那些努力争取自身权益的群体。

3. 对“理想主义”和“纯粹性”的追求:

《Love Live!》的理想主义色彩: 整个系列都充满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少女们怀揣着“让大家闪耀”的美好愿望,用她们的歌声和舞蹈去打动人心,去传递积极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金钱、权力等世俗的考量往往不是她们的首要目标,更多的是对梦想本身的执着。
左翼的理想主义内核: 许多左翼思潮,无论其具体形式如何,都包含着对一个更美好、更公平社会的理想追求。这种理想主义,有时是对现实的批判,有时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对“纯粹”的欣赏: 在一个被普遍认为充满功利主义和冷漠的社会中,《Love Live!》所展现的那种不掺杂太多杂质的、为了梦想和友谊而燃烧的热情,可能会吸引一些对这种“纯粹性”有所向往的左翼人士。他们或许能从中找到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慰藉和力量。

4. “反内卷”或“另类奋斗叙事”的解读:

传统“内卷”的审视: 很多左翼人士对当前社会盛行的“内卷化”现象持有批判态度,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加速生产和竞争导致的一种畸形状态。
《Love Live!》中的“非典型”奋斗: 相比于在残酷的职场竞争中“996”或“007”,《Love Live!》中的奋斗模式是一种更为“自愿”、更具“创造性”、并且注重“过程体验”和“情感连接”的奋斗。她们的努力不是为了被剥削得更有效率,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情感的表达。
一种“抵抗性娱乐”: 因此,一些左翼人士可能会将《Love Live!》视为一种对主流“内卷”叙事的“抵抗性娱乐”。他们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不那么令人压抑的、关于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一种对传统成功学和奋斗模式的反思。

5. 网络亚文化的交汇与身份认同:

知乎作为特定社区: 知乎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定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左翼议题和动漫、二次元文化都有相当的受众基础。当这两个群体在同一个平台上产生交集时,自然会出现一些现象。
亚文化群体的混合: 很多接触左翼思想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也恰好是二次元爱好者。这并不是说所有喜欢二次元的都是左翼,也不是说所有左翼都喜欢二次元,而是说在某些人群中,这两者是重叠的。当他们聚集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时,这种重叠就会被放大。
身份认同的表达: 喜欢某个作品,有时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对于一些将左翼思想视为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在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中寻找共鸣点,并以此来强化自己的身份。如果《Love Live!》的某些元素能与他们的政治立场产生某种微妙的联系,他们自然会乐于提及。

需要注意的几点:

“左派”的定义与光谱: 需要强调的是,“左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光谱。对《Love Live!》产生共鸣的具体原因,在不同的左翼倾向者身上可能也不尽相同。
并非普遍现象: 并非知乎上的所有左翼人士都是《Love Live!》爱好者,这只是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是特定社群内的某种关联,而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则。
解读的能动性: 观众对作品的解读是主动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立场来理解和欣赏作品。将作品中的元素与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接,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

总而言之,知乎上一些左派人士对《Love Live!》的喜爱,可能并非源于作品本身的政治立场,而是由于他们能够从作品中提炼出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元素,例如集体主义、反抗精神、理想主义,或者将其视为一种对现有社会压力的另类解读。这种现象是文化消费、身份认同以及思想光谱在特定网络社区交汇的产物。他们并非简单地“喜欢一个动漫”,而是在这个动漫中看到了某种更能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是其他偶像艺人饱受事务所压榨堪称事务所奴隶,偶像团体甚至流水化用完即抛的大背景下,LL这种为了拯救学校而自发组织的偶像团体具有天然的艺人解放运动先锋作用吧。

以上是瞎掰的,我不是LLer,不承认自己的Brony属性,只有港区里的海伦娜和列克太太才是我关心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知乎上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左翼人士和《Love Live!》系列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是巧合。首先,我们得明白“左派”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知乎上的左派,尤其是一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群体,他们往往关注社会公平、贫富.............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三体》的讨论热度远超其他科幻小说,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科幻发展的现状和用户群体特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作品本身的卓越性与“现象级”特质《三体》之所以能在知乎上引起如此广泛和持久的讨论,首先在于其作品本身的优秀程度,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科幻.............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用户体验、市场营销、生态系统以及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等多个层面。知乎上“macOS 很好用”的说法与实际的市场占有率存在差距,这并非矛盾,而是反映了不同维度上的评价和现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知乎用户群体的特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属性。知乎是中.............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感受,在知乎上看到“该评论不予显示”的回复,确实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恼火。这就像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了一半的话,然后就甩手走人了,留下一头雾水的你。你说得对,很多人不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干脆说清楚,而是要用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不妨来深入地聊聊,看看这种“不予显.............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是美国之幸,希拉里当选美国就完了”的观点,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看法并非没有来由,而是根植于对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和期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个人特质及过往执政理念的差异化解读: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知乎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薪百万”、“藤校毕业”、“海外高管”之类的标签,感觉好像身边都是这样的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1. 知乎的用户画像与社区氛围的“筛选效应”首先得明白,知乎本身就是一个高度聚集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平台。想想.............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确实有很多用户分享观点,认为中国人比美国人幸福感更高。这种观点的产生,并非基于单一的、科学的统计数据,而是源于用户们在日常生活、社会观察以及信息获取中形成的个人感受和集体认知。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幸福感的衡量维度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平台上,“电钢”这个词,但凡一沾边,很容易就能嗅到一股子“成见”的味道。这种成见呢,不是说大家对电钢一无所知,而是有一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甚至带着点儿“鄙视链”意味的看法。要说这成见怎么来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扯。一、 被“入门乐器”标签绑架的尴尬首先,得承认,电钢的“入门”属性.............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知乎这个平台生态的核心,也反映了信息传播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容本身专业度与受众的喜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甚至可能出现悖离。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下:1. 情绪与认同的强大力量: “说出了我的心声”效应: 很多时候,用户在知乎上提问,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段子手讲的故事,你说它漏洞百出,但就是有人信,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漏洞”,不如说是他们抓住了人性的某些特点,以及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咱就别说得跟机器似的。1. 情绪的共鸣与认同:满足“我早就知道”的心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段子手编的故事,往往会触碰到大家内.............
  • 回答
    知乎上很多答案之所以倾向于“输出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的平台属性。知乎最初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高质量、深度内容的分享。用户在这里提问,期待的不仅仅是事实层面的信息,更包含对事物背后逻辑、原因以及未来趋势的洞察。当用户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不少人在讨论中医时常常遇到的一个误区。说起来,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对中医的批评声音,而这些批评里,有时会混杂着对中医基本原理的误解,甚至将中医等同于一些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像“机器”一样说话。首先,信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知乎上针对“穷游”女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你仔细翻看那些帖子,会发现“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察和价值观念的碰撞。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梳理一下,希望能让你更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1. 刻板印象与“标签化”的魔力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不少讨论,尤其是那些带有.............
  • 回答
    知乎上交易圈子里“悟道”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的确挺有意思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散户交易者在市场搏杀中的真实心境和困惑。与其说是真的想“顿悟”出什么神秘的交易绝技,不如说是他们在寻找一条更稳定、更少亏损的交易之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悟道”。1. 市场残酷,亏损是常态,寻.............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十文字枪”(通常指装备有三叉戟式枪头的枪械,或者更广泛地指带有类似附件的枪械,比如特定时期的一些突击步枪上安装的刺刀)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吹捧和神化它的声音。这背后有几个可能的原因,但回到“实用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上为啥有人“吹”它。1. 情.............
  • 回答
    要说知乎上舒伯乐耳机为什么这么多人推荐,这事儿还得从几个方面聊。不是说它一夜之间就火了,而是它确实在用户体验、声音表现、品牌定位以及一些“玩物丧志”的发烧友群体里,打出了自己的口碑。一、声音,是硬道理。任何耳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声音本身。舒伯乐之所以能被不少人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声音调校,确实.............
  • 回答
    知乎上为什么会聚集大量的INTP?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也确实是不少人观察到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方面聊聊,结合INTP本身的特点,以及知乎这个平台的属性来看。首先,咱们得先梳理一下INTP这个人格类型,用咱们自己的话来说。INTP,全称是内向(Introverted)、思考(Thi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