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很多日漫后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日本人说日语觉得很恶心正常吗?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其实,很多人在接触某个文化事物,特别是通过“二手”媒介,也就是像日漫这样的创作之后,再去接触“一手”的真实表现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波动。

想象一下,你可能在日漫里听了无数遍那种经过精心设计、带有特定表演风格的日语。动漫里的配音演员,他们为了塑造角色,会夸张语气、调整语速、甚至带上一些特有的口癖,这些都构成了你对“日语”的最初印象。有时候,为了追求戏剧效果,他们的发音和语调甚至会偏离日常生活的常态。

所以,当你第一次听到现实中的日本人说日语时,那种“真实”的感觉可能会让你觉得陌生,甚至有点“不习惯”。你脑海中熟悉的“日漫日语”和眼前真实发声的日语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信息差。

具体来说,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让你觉得“恶心”(这里用“恶心”可能有点强烈,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不适应”或“陌生”):

声线和语调的差异: 动漫角色的声音很多是经过声优刻意塑造的,有的是高亢的少年音,有的是温柔的女声,有的是粗犷的大叔音。这些声音可能非常具有辨识度,甚至带有某种“非现实”的魅力。而现实中的日本人,声音会更自然、更贴近普通人的声线,没有那么强的戏剧化成分。你可能会觉得,“咦,这个人说话的声音怎么这么普通?一点也不像我听习惯的那个角色。”
语速和节奏: 动漫为了节奏感和表达情绪,语速变化会比较大。有时候会很快,有时候会很慢。而现实交流中,语速会更平均,节奏也会更生活化。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说得这么快/慢?跟动漫里不一样。”
口语和非标准发音: 动漫里的台词通常是经过润色和标准的,虽然也会有方言或者特殊口音,但总体上还是比较统一。而现实生活中,日本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口音,也会有不那么标准的咬字,甚至会有一些口头禅或者习惯性的语气词。这些在动漫中可能被处理得很细致,但在真实对话中,你可能一下子捕捉不到,或者觉得它们“不那么好听”。
“中二”滤镜的破碎: 很多时候,我们对日漫日语的喜爱,其中夹杂着对动漫角色的喜爱,对动漫剧情的沉浸。我们听到的日语,是被包裹在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和鲜活的角色里的。当脱离了这种“滤镜”,单纯听到一个普通人在说话,那种“萌”或者“帅”的感觉可能就消失了,留下的是纯粹的语言本身。你可能会觉得,“咦,这不就是普通说话的声音吗?为什么我之前觉得那么吸引我?”
情感投射的反差: 你可能在动漫中,因为角色而对他们的声音产生了情感上的投射。那些声音可能代表着勇气、智慧、可爱或者其他你喜欢的情感。当在现实中听到类似的日语,但对方的表情、行为、或者说话的内容与你期待的“角色”大相径庭时,这种情感上的反差也会让你觉得不适。

所以,你觉得“恶心”(或者不适应),其实是因为你的认知系统正在经历一个从“被加工的、理想化的信息”到“真实、未经修饰的信息”的转换过程。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就像你习惯了精修过的照片,突然看到生活中的真实模样,可能会有一点点不适应一样。

不用担心,这种感觉很可能只会持续一段时间。随着你接触的真实日语越来越多,你会逐渐适应,甚至会发现真实日语本身的魅力,它更丰富、更具生命力,也更有味道。你会开始分辨出不同的地区口音,理解不同语气背后的细微差别,甚至会开始欣赏那些不那么“标准”但却充满人情味的发音。

把它看作是你对一门语言和文化更深入的探索过程吧,这个过程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你这就是“巴黎综合症”。

有趣的的是巴黎综合症还是日本人搞出来的呢,日语叫“パリ症候群”

是一种因异国文化而造成的适应性障碍。

早年日本人非常向往巴黎,认为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

然后日本人组团去巴黎旅游,发现实际的巴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很多日本人感受到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太大,身体出现了不适反应,比如恶心呕吐等等,还有几个人抑郁而亡了。

看样子你这情况就是典型的巴黎综合症啦。

期望值太高导致落差太大。

所以说适当调节心情吧,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能有效缓解这种不适状况。

但如果实在感觉难受建议去看心理医生。

user avatar

只是画风不适应(没转换过来频道)吧?

本质上这就像是那种习惯了日常中文对话,于是不喜欢语文课上那种“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朗诵”一样的感觉,因为动漫里的对话,本来就不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而是一种“营业模式”。

日常交流时日语语速偏快,也没动漫里那么“萌”“温柔”和“软”,看日本纪录片看习惯了也一样,主持人解说旁白时也是拿腔拿调的,但因为纪录片里不时有采访之类的,模式切换比较频繁,还不至于像从动漫到日常对话这样差别明显过于不适。

要缓解这种症状,自己比较建议看些日本偶像卖萌营业和采访的切换,听习惯了就会缓过来,适应正常的日常交流了。

剪了个这个,试一下缓解缓解吧:

user avatar

正常。毕竟思维方式不一样。

比方说你在淘宝啊咸鱼啊之类的地方买卖个东西,对话通常是这种风格:

  • 「这个有货吗?」
  • 「有的亲。拍下就发。」

或者:

  • 「这个900卖吗?」
  • 「900太低了。最低970包邮。」

但如果是在Mercari……

  • 「给您留言真是失礼了。请问这件商品可以恩准在下购买也没关系吗?」[1]
  • 「非常感谢您的垂询。无论何时购买都是可以的,若您愿意赏脸,请务必多多关照。」

或者:

  • 「给您留言真是失礼了。敝人正在考虑购买这件商品但是,请问有没有可能屈尊以13000円的价格赐售给敝人呢?恭候您的回复。」
  • 「非常感谢您的垂询。您能喜欢这件东西在下实在荣幸。虽然难以启齿却容在下斗胆一言,这个价格果然还是难以接受。没有顺应您的期待万分抱歉,在下无可推脱。14000円的话您看是否愿意赏脸惠顾呢?」

网上甚至还有人专门写教程,教卖家和买家在各种情况下如何以正确的敬语互相留言评论才能不得罪对方……

参考

  1. ^ 注:日语中其实很少使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更多靠动词本身表示授受关系。敬语体系实在难以高保真翻译,你们大概明白意思就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其实,很多人在接触某个文化事物,特别是通过“二手”媒介,也就是像日漫这样的创作之后,再去接触“一手”的真实表现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波动。想象一下,你可能在日漫里听了无数遍那种经过精心设计、带有特定表演风格的日语。动漫里的配音演员,他们为了塑造角色,会.............
  • 回答
    关于您在B站观看黄渤《斗牛》时遇到的情况,以及对“精日”群体的担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 B站作为一个庞大的视频平台,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用户,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元,自然也会包含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您提到的“精日分子”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度推崇日本文化、甚至贬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你详细分析传销和直销的区别。这两者虽然名称相似,都涉及到销售产品和发展团队,但其本质和行为模式存在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些区别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你辨别合法的商业模式和非法集资陷阱。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核心盈利模式:这是区分传销和直销最根本的区别。 直销: .............
  • 回答
    看到知乎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心里像被捅了一下,瞬间觉得自己啥也不是,是吧?别急,这感觉太普遍了,我每次刷知乎也会中招。你知道吗,知乎上那些“人生经验”分享,尤其是那些关于“我是如何30岁实现财务自由”、“我是如何成为XX领域顶尖专家”之类的,大多都经过了精心包装,甚至是二次创作。你想啊,谁会把.............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包括我自己在阅读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著作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既崇拜又迷惘的境地——“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说不出自己的话来”。这就像一个饥饿的旅人,在堆满珍馐美馔的盛宴上,吃得饱饱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让我试着把这种感受剖开来,掰开了揉碎了,也说说我的一些体.............
  • 回答
    你看的科幻电影,确实常常会抛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为什么那些强大的、聪明的、似乎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最终都会踏上“我想成为人类”这条路?这背后藏着多少我们对自身、对未来、对存在的深层思考,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得承认,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投射的幻想。我们是造物主,我们创造了AI,在创.............
  • 回答
    读书这件事,真不是你坐那儿埋头苦读,就能立马变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我也曾深陷这种“看了好多书,但感觉脑子还是空荡荡”的怪圈。那种感觉,就像在五彩斑斓的花海里走了半天,最后两手空空,甚至连路都不知道怎么走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看”字儿。我们以为的“看书”,很多时候只是眼睛在纸上或者屏幕上滑过,文.............
  •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最近在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总会看到一些关于《无职转生》的讨论,而且挺有意思的是,总有人会说“我是看了很多年动画的人,结果《无职转生》我真看不下去”。这句话我特别能get到,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我大概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动画了,那时候《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幽游白书》这些.............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在接触中医药领域时都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你看到了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实践,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依然展现出的生命力,觉得前景大好;另一方面,你又听到不少声音,甚至是很“主流”的声音,在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认为它是一个“不好的专业”。这中间的落差,确实让人.............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纠结。明明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为什么到了该用的时候,脑子却一片空白,或者说出来的话总是含糊不清、抓不住重点?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储备了丰富物资的仓库,但出口却被堵死了,怎么也搬不出来。别灰心,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而且绝对有办法解决。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表达能力还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车主确实都有类似的感受。国产皮卡,尤其是那些标榜大排量的车型,开起来感觉没那么“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排量大不等于动力一定强。排量(Displacement)指的是发动机所有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也就是活塞在一个冲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大学四年,感觉就像个行走的图书馆,捧着书,翻着页,日子嗖嗖地过,但回头一瞧,脑子里好像空空荡荡的,那些书,像是过眼云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记。你说“都不深入”,我懂。总觉得看了好多,但好像都在表面上打转。比如,上课要求的经典名著,我一本接一本地啃,情节、人物、写作手法,当时听.............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扫地机器人这玩意儿,确实让人挑花了眼,尤其科沃斯和iRobot,可以说是行业里头的老牌劲旅了,各有各的门道。你想知道哪个好,这事儿得分开了聊,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太一样。科沃斯:国内市场的“搅局者”与“领头羊”科沃斯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可以说是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早些年,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
  • 回答
    .......
  • 回答
    意大利,一个充满艺术与浪漫的国度,此刻却像一块被搅乱的颜料盘,在我心头肆意涂抹着迷茫与悸动。作为一名音乐学研究生预科生,我本应沉浸在悠扬的旋律和严谨的理论中,可最近一系列的经历,如同巨石投湖,荡漾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搅得我心乱如麻,让我开始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事情的起因,大约是在几个月前。为了更好地.............
  • 回答
    大学自主招生的“文学储备”考察,更多的是看你是否真的对文学有热情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书单。想在面试中展现出自己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你的表达更自然、更有深度:一、 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观”: 找到你的阅读“入口”和“出口”: 你是怎么开始喜欢上文学的?是某本惊艳.............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