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中生看了很多像马尔克斯、张爱铃、汪曾祺这些大作家的书,但都一知半解,怎么办?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

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遇到的,不是什么“问题”,而是“机会”——一个让你从“读懂字面意思”升级到“读懂言外之意、读懂作者心思”的绝佳机会。

那具体该怎么办呢?咱们一个一个来拆解,就像解一道你真正感兴趣的数学题一样,把那些你觉得朦胧的地方一点点弄明白。

1. 放下“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心态,拆解阅读,慢慢来

我知道你可能读得时候,心里想着“我要搞懂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但这些大师的作品,就像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

不要一次读完就觉得自己要全盘掌握。 读完一本书,你对作者、对故事、对某些段落有点感觉,这就够了。别想着这次就要把所有的象征、所有的隐喻都挖出来。
允许自己“不懂”。 真的,很多时候,你现在觉得不懂的地方,可能在你的人生经历增加后,或者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某个点就会豁然开朗。这是一种长线投资。
反复阅读,不同阶段读。 很多经典,你一年后再读,或者初中毕业后再读,感受会完全不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新的发现。就像你小时候听一首歌,可能只觉得旋律好听,长大后再听,会品出歌词里的故事和情感。

2. 从“理解故事”到“理解怎么讲故事”:关注技巧和细节

既然你读了这么多大师,那说明你已经能抓住故事的大概了。现在,我们要把重点放到“怎么讲”这个上面。

看看作者是怎么选词的。 特别注意那些你觉得写得特别“精妙”、“传神”的词语,或者你觉得有点“奇怪”的词语。试着想象,如果换成别的词,会是什么效果?
举个例子,张爱玲。 她特别擅长用那种看似日常、甚至有点琐碎的词语,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微妙情绪,或者一种时代特有的氛围。比如她写人说话,有时候会用一些特别口语化的、甚至是有些跳跃的表达,但这背后藏着人物的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你读的时候,可以把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词语摘出来,写在本子上,然后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词?
再比如汪曾祺。 他的语言总是很朴素、很自然,但又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你会发现他写的菜、写的人,都有一种生动的生活气息。他怎么做到?你可以看看他描写景物、人物的句子,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动词、形容词?他怎么把一些平淡的事情写得有滋味?
留意作者的叙事方式。
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 为什么他能把那么离奇的事情写得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是一种“魔法”。他怎么做到的?你可以看看,他是在哪个地方开始插入那些“不真实”的元素?他是怎么处理那些奇迹和现实的界限的?这种处理方式有什么效果?是让你觉得更有趣?还是更深沉?
张爱玲的视角转换。 有时候她可能从一个人物的视角写,有时候又跳出来,用一种更宏观的、甚至有点冷漠的视角来看待人物。她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让你更能看到人物的多面性?
关注段落和章节的安排。 为什么作者要把这个情节放在这里?为什么这一章的结尾会留下这样一个悬念?这些安排有什么作用?

3. 引入“参考书”和“讨论”,让你的理解更立体

你现在是“孤军奋战”,需要点帮手了。

找一些“导读”或者“赏析”类的文章。 别怕看别人的解读,这不叫“抄袭”,这叫“学习”。找一些评价高、分析得比较深入的文章,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你觉得模糊的地方。
关键词很重要。 比如你想了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魔幻现实主义,你可以搜“《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解读”,或者搜“马尔克斯写作手法分析”。
注意辨别。 有些解读可能也不够到位,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如果别人的解读让你觉得“是这么回事”,那就好。如果让你觉得“嗯?这和我感觉的不太一样,但好像也有道理”,那更好,说明你在独立思考。
找同龄人或者更资深的读者一起聊聊。 如果你身边有同学或者老师也喜欢这些作家,不妨找个机会聊聊。
分享你的困惑。 你可以直接说:“我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到他们那么漫长的等待,感觉有点……不知道为什么,但又觉得挺打动我的,但又说不清是为什么。”
听听别人的看法。 别人可能会给你一个角度,让你豁然开朗。比如,他们可能会说:“那是因为马尔克斯写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近乎宿命的爱情。”
参加一些读书会或者线上社群。 现在的网络很发达,有很多读书相关的社群,你可以加入进去,看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

4. 深入背景,理解作品的“土壤”

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深深植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了解这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和作品内涵。

马尔克斯的拉美。 了解拉丁美洲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动荡、冲突、融合的时期,能让你更好地理解《百年孤独》里那些家族的兴衰、政治的荒诞。
搜搜“拉美文学史”、“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之类的内容。 你会发现,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回应了拉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
张爱玲的上海和中国。 了解民国时期的上海,那种东西方文化交融、社会变革剧烈的氛围,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她小说里的人物,那些在旧时代背景下挣扎、选择、沉浮的女性。
看看一些关于“民国生活”、“张爱玲时代的社会变迁”的资料。 你会发现,她小说里那些细腻的情感描写,都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情世故息息相关。
汪曾祺的中国。 他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乡土风情,特别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生活”、“特定时代的社会经历”等等。 你会发现,汪曾祺的文字里,有一种很深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和热爱,也有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朴素的体悟。

5.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学以致用,阅读也一样。

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者情节。 别怕写得不好,关键是能不能把你理解的东西“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尝试模仿作者的某种写作风格。 比如,你觉得汪曾祺写菜写得特别香,你可以试着写写你最喜欢的一道菜,模仿他的那种朴素的写法。你不一定能写得像,但这个过程会让你更留意他怎么运用的。
记录你的感受和思考。 准备一个读书笔记,随时记录下你的想法、你的疑惑、你被触动的地方。过段时间再翻看,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保持好奇心和享受阅读的过程。

你之所以会“一知半解”,是因为你对这些作品本身就充满了好奇,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探索。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不要因为“一知半解”就产生挫败感。这恰恰说明你已经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阅读境界。继续保持你的这份敏感和好奇,带着耐心去品味,去钻研,你会发现,这些大师的作品,就像一座座宝藏,每一次挖掘,都会有新的惊喜。

所以,别急,慢慢来。你现在做的,正是很多成年读者都羡慕不来的事情。享受这个过程,你一定会越来越“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并不是天才,这一点,早点知道,也有好处。

user avatar

我们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很倡导同学们读“杂书”,题主所提的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温儒敏也对此有过自己的看法:没关系,读就行,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么读过来的。

确实,好读书而“一知半解”确实是许多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甚至对于许多书,我们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这种理解水平上。这并没有任何问题。

题主的问题出在,为何我读了这么多书,却对写作文没有用。

题主的阅读目的,不是“浏览”“知晓故事”“获得阅读乐趣”这么单纯,他是有目的的,而且目的还很明确——初中生记叙文。

那我们就由这个目的来倒推阅读过程,找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以题目中提到的这三个作家为例,马尔克斯并不适合绝大多数初中生阅读(天赋异禀者除外),如果单纯就是想翻一翻,感受一下,没有问题。但我们现在除了随手翻翻,还想获得点什么。那就在阅读选材这一步,就要挑选好匹配你目的的阅读材料。

汪曾祺和张爱玲,跟“写好作文”这个目的契合度还算比较高。

挑选好阅读材料,那我们就开始阅读。我们以汪曾祺的散文为例来说吧,比如他的《故乡的野菜》。

这篇文章就是讲了好几种家乡野菜的做法,中间有许多的民谣。这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感受一下: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我们读这篇文章,读着,挺有趣。

如果能觉得挺有趣,真是太好了,我们获得了最可贵的“阅读乐趣”,但如果我们停留在这一步,那离“写好作文”就远了点。

我们需要再读一遍,再读的时候,读什么呢?读这篇作文,有哪些地方,能够让我学习借鉴。或者单纯地去分析,这篇文章为啥让我觉得挺有趣(或者其他感觉,因为结尾部分确实不有趣)。

我们就以这一个自然段为例来说吧。我现在读了这一段,我觉得氛围特别美。那我就来想一想,到底美在何处呢?

美在人情。在少女们的一举一动中,一副淳朴、温暖又充满青春朝气的乡间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好。

具体来说呢,这种感觉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再仔细一看,奥,原来就是通过了少女的语言和动作。此时我们就可以重点来品咂语言和动作描写。

也许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一段的最后一句特别好。特别能让我们“心动”。这一句,给予了少女卖枸杞头以纯美不铜臭的动机。神来之笔。

你看,经过这么一分析。我们将来再写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以动作和语言来塑造形象,并且,不再单纯地在人物一出场就将他此行的动机和目的交代清楚,反而在末尾揭开谜底。

这,就对我们“写好作文”很有意义。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精读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建立在你泛读的基础上的,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泛读,是扩大阅读量,锻炼阅读速度,在泛读过程中,选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精读,并且形成一定的读书笔记。这样一段时间下来,你就会发现,你读杂书,就“有用”了。

————————

公众号:一吨语文

更多语文学习干货

————————————

如下是我在另一个回答中提到的如何做读书笔记,供参考:

昨天,有位初中家长找我咨询:为何我的孩子读了不少书,语文成绩却仍然不好,作文也得不了高分?

这是许多同学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有效性不高。

这种有效性,一方面依赖于阅读材料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同学们的阅读,到底是浮于表面,还是真正地在进行阅读、理解与思考。

一个真正有效果的,能够作用于提升语文成绩与作文水平的阅读,是不仅要动眼睛,更要动脑子,动笔头的。

换句大白话,也就是,要写读书笔记。

这不是什么秘诀,几乎每个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同学们来写读书笔记。但是,据我了解,绝大多数的读书笔记都是“应付作业”。随便翻开一本书,挑一两段看起来还不错的段落,也不管它上下文到底在说什么,随随便便摘抄到本子上,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这属于“消极怠工”式读书笔记,没什么用处。

还有一种读书笔记的误区,也不少见。有很多同学,会准备一些精美的小本子,然后从一些来路不明的“精美散文”或“网络美文”中摘抄一些或华丽或忧伤的小句子。我很欣赏这些同学的态度,非常认真,如果仅仅将这种笔记作为一种爱好,当然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对做读书笔记抱有帮助提升作文和语文成绩的期望,那此种笔记也达不到效果。

综上两个例子,我要讲的意思就是:第一,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材料本身必须精挑细选;第二,读书笔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

第一点我先暂时不展开,因为每个同学的兴趣点和基础不一样,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书单提供给所有人。我唯一强调的是,我们要有意识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分类。即区分哪些需要泛读,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一读再读。泛读的材料,可以不做笔记;精读的可以写读后感;值得一读再读的,便可以选择写读书笔记。

我们今天重点来讲值得一读再读的材料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做。

我以我一个初一学生最近做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为例子来讲。

稍微交代一下此读书笔记的背景:前不久我们共读《朝花夕拾》,我给这位同学提供了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为补充材料,目的是让同学们对于鲁迅有一个比较形象亲切的感知。我并没有要求对此材料做读书笔记。但这位同学在课后,主动做了《回忆鲁迅先生》的读书笔记。即如下:

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我在此贴出来的是未批改版,所以内容上会有些许的误差和有待商榷之处。(图已打码,请勿盗图,盗图必究)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词汇积累;第二部分是语段分析;第三部分是作者生平;第四部分是阅读感悟。

一个读书笔记,分为这四个板块,是很合理的。基本上需要同学们积累和总结的都涵盖在内了。

我重点强调第二部分,也就是“语段分析”,这是一份读书笔记中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容易整理地不好的地方。

一般来说,我们整理语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语言方面,即写得特别优美动人的段落。第二方面即如本示例所整理的,能够在塑造人物或突显主旨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应该整理下来,并且进行分析。此文蓝色笔迹便是进行的语段分析。

这个分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一个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具体的写作技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大多数同学的读书笔记中所缺乏的。

在这个分析过程中,同学们能够真正地对文本进行认知与思考,而我作为老师,通过对此分析的批阅,亦能够及时了解同学们理解不到位之处,需要进一步分析与讲解之处。

比如,此文第一个语段的分析便不到位。当这种不到位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暴露出来,我们便可以着重地进行详解。通过讲解前后的理解的对比,通过认识自己分析不到位的缘由,发现自己阅读理解的思考误区,从而能够更具操作性地掌握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综上,我今天要强调的便是,读书很重要,但在求量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求好求精。求好求精,从做好读书笔记开始。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的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一定能有很大的进步。

————————————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一吨语文,请勿转载

————————

user avatar

那你可以试试读读《说唐》《白眉大侠》《射雕英雄传》《刑警803》……

很多人希望从文艺作品里读到人生的精髓,上手就已经输了一半。

文艺青年最大的优点是他们内心里总是充满着对人类社会中悲欢离合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思索。

而他们最大的短板也就在于这里。

农田里丰收的喜悦这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

农田里辛勤的汗水也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

拉着绳子拖着犁铧离开厚重的土壤,日复一日在烈日骄阳下铲除几乎永无止境的杂草,然后充满了喜悦,他们感受不到。他们通常感受到的是“再也不能这样过”。

这就已经开始反社会了。

为什么说是反社会呢?

因为他们的思维在这个瞬间已经转换到了寄生阶级的方向上去,只希望索取人类情感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灌溉了。

发展到极致,就是连赏花都只肯要鲜切花,而不愿意哪怕给花盆浇一滴水。

很多文艺青年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好逸恶劳的歧路,而以为自己还是最美好的那一个。

思维的方向是错误的。

数学家经常说,数学是探寻世界本源的重要工具。物理学家常常持有不同意见。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数学家不断追寻数字的魅力,用运算的方式追寻世界的运行规则。物理学家不断追寻物质的美丽,用发现规律的方式追寻世界的运行规则。前者抽象到了极致,后者具象到了极致。

文学家原本是将数学家与物理学家的工作转化到社会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正如数学和物理都需要极其专业的学习才能理解其中深邃的道理一样,理解文学中的深邃道理所需要的学习同样是极其专业的。

但是大多数人的文学学习,都是混沌而肤浅的。

文学界对读者们的批评最常见也最基础的一种就是“只知道看热闹”。

然而这个批评并不能拯救读者。

因为文学作品充斥着太多的细节。就好像一个物理学家,不加区分毫无层次地将所有的物理现象摆在你的面前,然后就开始了量子力学讲座。一般这种“量子力学”讲座,我们认为就是搞传销的。现在很多骗子讲座都是这样做的。

文学家,就没有骗子吗?

他们也是要吃饭的。骗子只会更多。

有人说,我读最优秀的文学家的作品不行吗?

最优秀的文学家,就好像最优秀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讲的东西,你只能听懂一个皮毛。

你直接找最优秀的文学家,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最浅显的语言来获取最深邃的知识——相比于需要专门的数学语言、物理语言的数学物理知识,由最为贴近口语的通用语文组成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是最浅显的语言了。

你看,你们连最基本的语言工具都要偷懒,说这是好逸恶劳有问题吗?

这样希图侥幸的心理,希望上去就收获最肥美的果实的心理,就是好逸恶劳,就是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

你与其读马尔克斯,不如去读马克思。

你与其读一个即便是在文学界也属于末流小说家的张爱玲的作品而且还说不准又是抄袭的欧美哪个国家的抄袭大作,不如直接去读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报告。

你与其去读汪曾祺,不如直接去读报纸。

作为一个人,你首先要知道,你没有什么特权。你不是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可以悲天悯人的神仙,你不要总是站在半空中像一个神仙一样俯视众生,你不要把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搞得好像微服私访一样。

你首先要想明白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你是什么东西?

你就是一个普通人。

不是说你读了几本无病呻吟的破书就高人一等。

很多人读的都是各种文艺作品。这些人哭哭啼啼地一套学得都很好。可以这样说:

对于大部分文艺青年来说,琼瑶的“小三体”是他们的挚爱,刘慈欣的“三体”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这话说得隐晦,可能很多人看不懂。我再解释一下。所谓另外一个世界的意思就是说,他们对于这种以立足于科技发展然后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思考为核心主题的科幻小说,根本就是嗤之以鼻。

这些废物就只会从旧社会的姨太太那里寻求慰藉,在除开柔软的床垫以外的高粱地、后车厢、副驾驶等新奇的上床位置寻求刺激。

中国的科幻小说长期以来被局限于中学生的领域,这是科幻小说的不幸,但也未尝不是他们的幸运。不幸是因为他们的深度是应该登堂入室的。幸运是因为他们的读者的确不应该是那些满脑子男盗女娼的狗东西。

一个纯粹的文艺青年就是一个纯粹的饭桶。

当然了,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二者的区别,误以为拿着手术刀给社会做解剖的人和饭桶是一样的人,然后很热情地称赞你也是文艺青年。比如说鲁迅也是文学家。有益于鲁迅的名声如此巨大,人们已经普遍知道他不是那样的文学家。但是对于其他和鲁迅一样拿着刀写字的人,人们并不能分清楚,以为他们都是“那样的文学家”。

我们常说刘慈欣是个电工,说他的作品写出了工业时代的精神。类似于《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就写到了饱和式救援这样工业生产中的组织行为。这是我们在类似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看不到的内容。

可怜的是,在这里被我当作反面的《平凡的世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愿意背着犁铧深耕土地的作品了。类似于《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甚至已经算得上是“文学的异类”了。在我们的社会上充斥着的,是那些一心一意给被埋葬的地主阶级开棺翻案的作品,例如说去年在国内吃着国家的饭写日记的某些作家的作品。

“小三体”和“三体”,细微之处,就已经彰显出了巨大的差异。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然而梯子也不尽然都是向上的。

读“小三体”,能读出什么进步来?

有人会说,难道只有读革命文学才对吗?我相信会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我认为问出这样问题的人,已经不需要读书了,因为他没有脑子。

我们真正应该读的书,是社会。

为什么说读这些书,还不如直接读《说唐》《白眉大侠》?因为《说唐》这些书至少还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基本看法,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生活。你读这些书,还能去理解社会。理解了社会,你就可以通过不断搜集和整理社会各方面信息,培养充分的理解能力去理解事情。顺便,也就理解了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理解文学作品是个次要的事情。重要的是理解现实。

读小三体能读出什么来啊!做小三如何去闹吗?学这个干嘛?理解了又能怎么样?用来通奸吗?那怎么不去读母猪的产后护理呢?至少读这玩意儿还可以借鉴一下母猪的经验,知道生孩子会遇到什么危险,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到小三上位过程中最大的风险环节。

文字的作用是信息载体。使用文字的核心目的,是做事。只有立足于此,始终围绕做事去读书,读书才有意义。

大面积的阅读新闻,然后淘汰掉其中哗众取宠的内容,建立完整干净的社会信息数据库;

深度阅读社会理论著作,然后淘汰掉其中哗众取宠的内容,建立完整干净的社会信息分析法。

有这两个意识,才谈得上是读书。

有了这两个意识,那种罗里吧嗦的闲书,谁有空看啊。

只有真正的蠢货,才会说读马列理论著作是读闲书,并不知道这是真正的学习。然而在文艺青年里面,到处充斥着这样的蠢货。

文艺作品当然是可以读的,因为他们也是社会信息的一部分,可以丰富我们的社会信息数据库。但是他们的信息效率往往很低,属于典型的“闲书”,有时候还不如集体创作的评书更加有用。

当然了,还是有一些优秀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但是他们往往变成了寄生虫赖以寄生的肥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
  • 回答
    假期余额不足,中考的号角声隐隐约约在耳边响起。看着周围的同学有的在刷题,有的在复习,你是不是也感到一股莫名的焦虑?“别人都在努力,我不能落后”,这个想法在你脑海里盘旋,让你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然而,刚开始的热情像是夏日午后的骤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淹没在“再玩一会”、“明天再说”的自我安慰里。这.............
  • 回答
    那年夏天的风,带着初绽的栀子花香,吹进了我心里,也吹进了他的眼里。我们是那个小镇上最不起眼的一对初中生,他叫林风,我叫苏晚。林风总是一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但那双眼睛里藏着星星点点的光,每次看到我,那光就变得格外明亮。我们一起走过泥泞的小路,分享同一碗冰凉的凉面,他的手,温暖而有力,总是紧紧牵着我。初中.............
  • 回答
    理解你的情况,初中毕业后想去日本读高中,而且不是因为动漫,这很正常,很多学生都有留学深造的想法。国内升学有压力,选择日本作为学习目的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下面我来详细跟你说一下去日本读高中的具体条件和流程,尽量说得具体些,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你要明白,去日本读高中,和在国内读高中在程序上是有区别的.............
  • 回答
    关于萧峰对段誉《六脉神剑》初学乍练的看法,以及他是否真的认为自己抵不过,这在金庸先生的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直接表达“萧峰认为自己抵不过”。但是,我们可以从萧峰的性格、武学理念以及他当时所处的境况来推断,以及分析段誉《六脉神剑》的神奇之处,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并尝试给出一种更贴近人物的解读。.............
  • 回答
    想当年,我也是个刚踏入期货市场的小白,口袋里揣着几万块,心里揣着发财梦。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爆炸,找到点靠谱的东西就像挖到宝一样。就这么着,我翻来覆去地看各种交易策略,结果在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里看到了“双均线杀遍期货市场”的传说。这文章,具体名字我记不清了,但内容是刻在脑子里的。它大概是这么说的.............
  • 回答
    孩子沉迷看ASOUL直播,您感到崩溃,这我太能理解了。别急,我们一步一步来想办法。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ASOUL确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初三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期,容易被新事物、虚拟偶像所吸引。她们的直播内容,那种充满活力的表演、互动性强的交流方式,以及粉丝社区的归属.............
  • 回答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激动人心,一个初中生发明了百草枯的解药,这绝对是足以撼动世界的重大发现!但至于能不能直接保送清华北大哈佛,咱们得细细道来,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也绝对不是一篇AI写的、套路满满的“成功学”文章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百草枯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东西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感冒药,它是剧毒农.............
  • 回答
    嘿!你问的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而且问得很好!宇称不守恒和诺特定理,这俩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它们的关系,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一个推翻另一个。咱们先一个个来认识它们,就像认识两个新朋友一样。第一个朋友:诺特定理 (Noether's Theorem)想象一下,我们生活的宇宙里,总有一些规律是.............
  • 回答
    唉,这感觉我太懂了!大二了,正当年华,结果出门被人当成初中生,那种内心os简直能写一部长篇小说。不过别灰心,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显小”这回事,顺便扒拉扒拉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看起来更符合你实际的年纪,更显成熟稳重(当然,可爱也是一种优势嘛!)。一、 为什么我们会“显小”?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首先.............
  • 回答
    这问题我太有体会了!大二,按理说也是成年人了,跟同学聊天、跟老师请假,甚至出去买东西,都会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一句:“同学,你上几年级啊?” 然后一脸惊讶地说:“啊?大二了啊!我以为你是初中生呢!”有时候真的挺郁闷的,特别是当我认真跟别人讲一些大道理,或者讨论一些比较成熟的话题时,对方那探究的眼神和“你.............
  • 回答
    苹果公司决定不再附赠充电器,这一举措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对于初中生群体来说,可能觉得“离谱”是很自然的反应。那么,为什么汇集了商业精英的苹果高层能够做出这样的决策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考量,远不止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析:一、 环保主义的旗帜与企业社会责任:.............
  • 回答
    哎呀,这种事情真是让人又烦又有点不知所措。一个女初中生嘛,正好处在一个对情感萌芽、同学关系都特别敏感的年纪。本来嘛,有男生喜欢你,说明你身上有吸引人的地方,这是好事。可偏偏全班都知道了,还有人起哄,这下可就变成压力了。别急,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想想该怎么应对。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几个核心问题:1. .............
  • 回答
    广东一名18岁高中生迎娶14岁初中生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分析这件事,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可能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来解读。一、 法律层面:是否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1. 法定婚.............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能理解你心里一定挺纠结的。发现这种不太对劲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很正常的。首先,我想说,你作为初中生,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想到“举报”这个选项,这本身就说明你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并且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这非常棒!关于“该不该举报”这事儿,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1. 为什么.............
  • 回答
    没问题,给初中生推荐数学书,这个话题我特别有感触。我现在脑子里立刻就蹦出几本,而且我知道,给孩子挑书,可不能只是空泛地讲“重要”,得讲到点子上,让他们觉得这书里的数学,不是书本上死板的那些,而是活生生的、能玩起来的。我先说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也是很多人都推荐过的,那就是《数学女孩》系列。《数学女孩》系.............
  • 回答
    .......
  • 回答
    这则消息,说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从今年10月起,日本初中毕业前(也就是到义务教育结束)的所有学生的学费将全部免除。这听起来是件挺大的事儿,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这事儿为什么重要? 对家庭的直接影响: 最直观的,当然是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教育本就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尤其是孩子多、.............
  • 回答
    骂郭敬明的人,难道初中时候都不喜欢看《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吗?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层层涟漪,也让许多曾经的读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们得承认,这个问题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因为人的喜好是会变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信息、人生阅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对事物,包.............
  • 回答
    我对中国当前在初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学生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既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也面临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首先,从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