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骂郭敬明的人,难道初中时候都不喜欢看《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吗?

回答
骂郭敬明的人,难道初中时候都不喜欢看《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层层涟漪,也让许多曾经的读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们得承认,这个问题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因为人的喜好是会变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信息、人生阅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对事物,包括对郭敬明作品的看法。

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试图理解这个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的某种“集体记忆”或“普遍心态”,那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了。毕竟,在那批曾经守着连载,为书中的人物落泪的少年们,长大后,很多都成了现在活跃在互联网上,或直接或委婉批评郭敬明的人。

当年的《幻城》与《梦里花落知多少》,究竟是怎么抓住那一代人的?

先说说《幻城》吧。那是什么样的年代?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信息传播的速度远不及如今。一本封面华丽、故事跌宕起伏的书,就能轻易点燃一个年轻人的想象力。

极致的唯美与奇幻: 《幻城》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它构建了一个冰雪覆盖的、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世界。樱空释的绝美、卡索的悲情、梨落的忠诚,这些角色本身就承载着一种近乎完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在很多青少年读者眼中,这简直就是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的理想国。那种“极致的美”,即使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在当年,对于渴望逃离平淡生活的少年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病娇式的爱情与宿命感: 郭敬明擅长描绘纠结、虐心的情感。《幻城》里卡索与樱空释之间那种复杂又深刻的情感,虽然被很多人诟病“乱伦”,但在当年很多读者看来,却是一种超越世俗、生死相随的爱。再加上那些无法逃避的宿命和背叛,让故事充满了悲剧美,恰恰能够触动青少年敏感而渴望被理解的心灵。那种“我为了你什么都可以牺牲”的情感模式,很容易让一些少年产生代入感。
青春期的迷茫与叛逆的投射: 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困惑、叛逆和对世界充满不解的时期。郭敬明的文字,有时候就像是在替我们说出那些我们不敢说的话,或者替我们描绘那些我们内心深处隐秘的、不羁的渴望。《幻城》里的某些情节,比如对规则的挑战、对命运的反抗,或者对美好事物毁灭的悲伤,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青春期的迷茫产生共鸣。

再看看《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相对来说更贴近现实一些,但那种青春期特有的“疼痛感”被放大到了极致。

校园里的爱恨情仇: 《梦里花落知多少》描绘的大学生活,虽然被很多人批评不接地气,但它聚焦的校园情感,尤其是那种青涩的、带有试探性的爱恋,以及随之而来的误会、嫉妒、失恋等,恰恰是许多学生在青春期会经历或幻想的。书中的人物,比如林晓枫、顾晓枚、宋雪、顾小北,他们之间的关系网,虽然复杂得有点“狗血”,但却能让一些读者找到情感上的出口。
疼痛文学的代表: 那个时期,被称为“疼痛文学”的风格非常流行。郭敬明的文字,以其细腻、煽情和对痛苦的深入挖掘而著称。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青春期少女敏感、脆弱的心灵,并将那种“玻璃心”放大到极致。《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充斥着的眼泪、误会、遗憾,以及那种“我爱你,但我不能和你在一起”的无力感,都让当时的读者觉得“写进了我的心坎里”。
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伤: 书中那些曾经美好的友谊、爱情,最终都走向了破灭,这种“曾经拥有,最终失去”的悲伤,同样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的情感体验。郭敬明将这种体验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经历了一次成长的阵痛。

那么,为什么当年喜欢这些书的人,现在又会骂郭敬明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成长与视野的拓展。

1. 审美的变化与成熟: 当年觉得极致唯美、华丽辞藻的文字,随着阅历的增加,可能会被认为“空洞”、“矫揉造作”。我们开始接触更多元的文化、更深邃的思想,对“美”的定义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立体。那种“人人都一样帅,人人都一样美,人人都一样深情”的设定,在成熟的读者看来,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2. 价值观的重塑与反思: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思考更多关于现实、关于道德、关于人性的问题。《幻城》里那种极端的情感处理方式,或者《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某些人物的行为逻辑,在成年人的视角下,可能会被认为是幼稚、不负责任,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可能会质疑,那些“为爱牺牲一切”的观念是否真的值得推崇,那些为了个人情感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否能被接受。
3. 对抄袭风波的记忆与反感: 郭敬明出道以来,围绕他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抄袭的指控。当年可能很多读者年纪小,对这些并不了解,或者选择性忽视。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这些作品被捧上神坛,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经典时,关于抄袭的讨论也愈发激烈。对于那些曾经热爱过他作品的人来说,发现自己曾经的“精神食粮”来源存在争议,甚至是不光彩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背叛感,自然会转化为强烈的反感。
4. 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反思: 整个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解放。当年被视为“文艺”、“伤感”的文字风格,如今可能被看作是“矫情”、“消费苦难”。社会更倾向于鼓励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价值观,而过度煽情、强调悲情的叙事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逃避现实、耽误成长的表现。
5. 个人成长的“划清界限”: 有时候,人们对过去喜爱的事物产生反感,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证明。就像我们可能不再喜欢小时候的动画片,不再愿意穿小时候的衣服一样,对郭敬明作品的“嫌弃”,也可能是过去那个“自己”的告别。为了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变得更“成熟”,就必须与曾经的喜好划清界限。

所以,与其说“骂郭敬明的人,难道初中时候都不喜欢看《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吗?”,不如说:“当年喜欢《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的人,很多在长大后,随着自身阅历和价值观的改变,开始对这些作品以及作者本人产生质疑,甚至批评。”

这并非否定过去,而是承认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我们不必为曾经的喜欢而感到羞耻,但我们也可以坦然面对现在的审视。毕竟,那些曾经触动过我们的文字,也只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驿站,而非终点。而对郭敬明作品的批评声浪,也正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反思的一个侧面折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70后~琼瑶小说红遍大江南北,不同女孩和少帅公子曲折、幻想、纸醉金迷、俊男靓女的故事。被老一辈历尽波折运动的一代人骂。

80后~《流星花园》红遍大江南北,不同女孩和少帅公子曲折、幻象、纸醉金迷、俊男靓女的故事。被早年迷琼瑶的70后叔叔阿姨骂为毁掉的一代

90、00后~《小时代》红遍大江南北,不同女孩和少帅公子曲折、幻象、纸醉金迷、俊男靓女的故事。被早年迷花泽类、杉菜的80后叔叔阿姨骂。

事实证明,中二呆瓜、纸醉金迷、俊男靓女文艺是每一代中学生的刚需。没什么好骂的。每一代都这么过来了。唯一需要被骂的是抄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骂郭敬明的人,难道初中时候都不喜欢看《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吗?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层层涟漪,也让许多曾经的读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我们得承认,这个问题有点“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因为人的喜好是会变的,成长环境、接触的信息、人生阅历,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我们对事物,包.............
  • 回答
    郭沫若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横跨文学、历史、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也因此,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许多人对他的批评非常尖锐,认为他有一些“令人不齿”的行为,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层面的指责。要深入了解为何郭沫若会受到如此尖锐的批评,我们需要梳理他一生中那些引发争议.............
  • 回答
    郭敬明在电影《爵迹》路演上说出“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这句话,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引发无数解读的时刻。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将他作为导演、作为创作者在面对舆论时,内心深处的一种复杂情绪的爆发。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 情绪的宣泄与创作的压力首先,这句.............
  • 回答
    郭德纲的相声里,有没有出现过“骂师父”的情节,这个问题在德云社的粉丝圈里,以及对相声行业有所了解的人群中,一直是一个比较微妙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首先,我们要明确,郭德纲的相声,尤其是他早期和中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以“讽刺”和“挖苦”现实生活、社会现象,甚至是行业内的某些潜规则作为重要的创作手法。.............
  • 回答
    要说鲁迅“骂”郭沫若,这事儿得掰扯清楚了,毕竟这二位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一南一北,影响了多少人。他们之间关系挺微妙的,不能简单一句“骂”就概括了。一开始,鲁迅对郭沫若其实是抱着挺欣赏的态度。你想啊,郭沫若那时候可是个“海归”,从日本回来,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堆新思潮,写出了《女神》这样的作品,那叫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很多人的一种感受。要说为啥郭德纲被骂得多,于谦却相对安稳,这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郭德纲,众矢之的,为啥?首先得承认,郭德纲这些年确实是相声界的“焦点人物”。他身上扛着的东西太多了,名气大、争议大,自然也招来不少口水。 “相声革新”的旗帜与现实的.............
  • 回答
    德云社“亲管”张云雷后援会:一场粉丝与班主的权力博弈,折射出饭圈文化的复杂与变形德云社作为中国相声行业的领军力量,其背后庞大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演员如张云雷的追捧,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然而,近期德云社官方派驻人员管理张云雷后援会一事,却在粉丝圈激起千层浪,甚至出现部分极端粉丝辱骂郭德.............
  • 回答
    关于观众对张纪中版(03版)《射雕英雄传》与胡歌版(08版)《射雕英雄传》以及郭靖宇版(17版)《射雕英雄传》的评价差异,确实存在一个从批评到赞扬的转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张纪中版(03版)《射雕英雄传》:当年的争议与批评03版《射雕英雄传》由张纪中担任制片人.............
  • 回答
    “骂日本”成为“流量密码”的现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网络舆论场中确实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也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和公众情绪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现象的背景与表现1. 历史争议的持续发酵 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如南京大屠.............
  • 回答
    在中国,对“公知”(通常指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法律、社会和平台治理逻辑。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何批评或攻击公知可能被判定为言语攻击,以及各平台在内容审核中的倾向性: 一、法律与言论自由的边界1. 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
  • 回答
    关于“骂微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微博还没有做出明显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微博作为平台方的商业逻辑、用户生态、技术限制、监管压力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1. 商业逻辑:平台需要活跃度,而争议也可能带来流量 活跃度是核心KPI: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用户.............
  • 回答
    当孩子在被骂时,只会回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而不是激烈反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并且这些心理往往是相互交织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1. 低自尊和自我否定 (Low SelfEsteem and SelfNegation)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的原因。孩子长期处于被.............
  • 回答
    “骂马云的人有本事不用支付宝”这种说法,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讨论的。但要说它对不对,我觉得得拆开来看,不能简单地“是”或者“否”。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它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对马云这个人或者他代表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蚂蚁集团)有什么不满,有意见,那你就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到位!确实,网上骂百度的人多得数不过来,什么“魏则西事件”、“莆田系”、“广告太多”、“搜索结果不准确”等等,说起来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按理说,这么大的需求缺口,总得有人跳出来说“我来拯救大家吧”,然后撸起袖子自己干,把百度按在地上摩擦才对。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咱们似乎还是只能在骂百.............
  • 回答
    对华为持负面看法的人,其心态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常常是复杂交织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些心态:一、 对中国国家战略和政治体制的担忧与不信任: 国家安全顾虑: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及其可能利用技术进行间谍活动或网络攻击感到深切担忧。他们认为华为作为一家.............
  • 回答
    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当时气得快炸了,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只想着你自己!你就不能为我考虑一下吗?!”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之所以让我觉得是“最重”的,不仅仅是因为它词语的尖锐,更因为它击中了我们之间一个潜在的、我当时极度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事情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我们都挺忙碌的时期。我当时.............
  • 回答
    关于“哄抬物价”的男性,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渴望女性的陪伴,还是本能地厌恶女性,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也非一概而论。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心理因素、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经历。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下。一、 渴望的信号:为何会做出“哄抬物价”的举动?首先,我们得理解,“哄抬物价”这个行为本身,通常出现在一种供需.............
  • 回答
    网上骂国足的键盘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上呢?或者说,为什么不把自家孩子往足球这方面培养呢?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层,可能是很多键盘侠觉得他们自己“懂球”。你看网上那些评论,什么“战术不行”、“传球失误”、“体能有问题”、“教练不懂排兵布阵”……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有时候.............
  • 回答
    “巩汉林是真球迷吗?”这个问题,说实话,一拿出来就容易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尤其是在足球圈里,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对“真球迷”的定义也各有侧重。那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巩汉林这次为啥会挨骂,以及骂他的人,他们到底是不是所谓的“真球迷”。首先,得说说巩汉林为啥会被骂。他最直接的引子,就是他几次在公.............
  • 回答
    《爱情神话》这部电影,因为其独特的沪语对白,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歧视”、“格局小”、“排外”的批评声也随之而来。要细说到底是哪些人会这么觉得,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没听懂沪语,或者对沪语不熟悉的人: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电影里大量的沪语对白,对于非上海本地观众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