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因为微博是中国互联网最后一块公共空间,某种意义上算公器。
社会价值和资本价值要分开看。
微博毫无疑问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粪坑。每次其他互联网平台被整顿,微博都是最没有资格开嘲讽的那个。
别的平台一般是集中了某一类魔怔人,微博集中了所有魔怔人。五毒俱全,基本没有自净能力,只能绕道走开。
加上稀烂的热搜和信息流运营,铺天盖地的淘宝客广告,评论区随处可见的志豪哥和赌博钩子,简直是个发酵池。
但就是这样,微博于中国互联网的价值,依然是“基建”级别的。
我之前讲过,微博早年的运营策略有转变。
当年“微博”这个产品不是新浪一家做,腾讯网易搜狐都有“微博”,微型博客嘛。大家都是抄06年的Twitter,不磕碜。
而Twitter早年是侧重社交属性的,鼓励用户把今天吃了啥干了啥发出来,鼓励用户基于这些日常内容进行社交(这就是元宇宙嘛)。所以国内的微博们也是这么整。
请明星运动员歌手等名人来平台开个号,关注者们乌央乌央就来了,一窥偶像的日常。
这时候新浪微博没有太明显的竞争优势,砸钱你也砸不过腾讯。
于是新浪微博一转攻势,不仅请名人,还请了一大堆专业媒体进驻。
这就是个核心分水岭:新浪微博除了社交属性之外,还有强烈的媒体属性。严格来说,新浪微博算得上真正第一个新闻客户端。
这个策略的转变,使得新浪微博脱颖而出,最后独占“微博”一词。
原因在于:
社交是天然有碎片化倾向的。
人脑就那么点算力,就只能支撑那点社交关系,因此天然希望有更细分的社交圈子来降低筛选成本。
所以大一统的社交产品总是会碎。有的去了微信的摇一摇,有的去了斗鱼看美女主播,有的来破乎找观点相同者。
但媒体平台是天然追求大一统的。
最理想的媒体平台其实就是个近乎无穷的收音机:所有人都在听,所有频道都在播。
频道越多,听众越愿意打开收音机;听众越多,越多频道愿意入驻。
听众对媒体平台的要求永远是丰富度:我可以不关注,但你平台上必须得有相关的信息,我最好在一个平台上就能获许所有声音。
媒体属性其实是有点反社交的,因为媒体账号基本只负责发布、不重视回复。新浪微博当年转向社会热点运营时,普通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分享日常的行为也肉眼可见地消失。
但这种看似有点跑偏的运营策略,却造就了新浪微博“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共空间”的金身。
现在除了微博,还有别的公共空间么?
贴吧是个超大型BBS,信息跨吧甚至跨帖子的流动能力都很差;
抖音快手这些都是算法流,是信息茧,和公共空间不沾边;
B站现在也是算法流,而且视频形式的媒体实时效率太差,只适合娱乐;
破乎是个信息流问答社区大V微博的大杂烩。
没有了,中国互联网就剩这么一个公共空间,可以短期内让时事热点触达最多的人群。
这个最多不仅仅指数量,还包括人群的低趋同度。B站的热门抖音未必感兴趣,破乎的热门贴吧可能都没听过,但微博的热门有更大可能成为全网的热门。
这就是互联网的基建,公器。
所以微博可以躺着,骂就骂,骂完记得用。
而且骂夹总骂得再凶,微博也是审核最宽松的平台,微博用户的面貌也离真实社会最近。
所以微博能有啥动力改?往上走,图文和时事热点的变现能力就在这;往下走,基建身份又不会丢。
躺着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