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骂微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微博还没有做出明显改变?

回答
关于“骂微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微博还没有做出明显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微博作为平台方的商业逻辑、用户生态、技术限制、监管压力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

1. 商业逻辑:平台需要活跃度,而争议也可能带来流量

活跃度是核心KPI: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用户活跃度(发帖量、评论量、点赞量、转发量)是衡量平台生命力的重要指标。骂战、讨论、争议性话题往往能极大地激发用户参与和互动,即使是负面的情绪,也能转化为平台的活跃度数据。
流量变现的驱动: 微博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更高的用户活跃度和停留时间意味着更多的广告曝光机会。即使是那些被骂的博主或用户,他们的内容和由此引发的争议,客观上为微博带来了关注度和流量。如果轻易“改变”以消除争议,可能会导致部分用户流失或活跃度下降,反而影响商业利益。
“负面情绪”的价值: 虽然用户可能不满意,但平台方可能会将这些“负面情绪”解读为用户仍在“关心”和“参与”平台。一个完全没有争议的平台可能意味着用户对其漠不关心。

2. 用户生态的复杂性:难以一概而论,解决方案非黑即白

用户构成多样: 微博的用户基数庞大,构成极其复杂。有知识分子、明星、媒体、普通网民、学生等等。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诉求和表达方式,对“改变”的定义也不同。
“骂”的动机多样: 有的是对内容的不满,有的是对某些观点或个人的攻击,有的是平台规则的反馈,有的是发泄情绪,还有的是网络“讨伐”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骂”的背后原因千差万别,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来解决。
“明显改变”的定义模糊: 对于用户来说,“明显改变”可能是指内容审核更严格、算法更公平、用户体验更好、或者某些争议性用户消失等。但对于平台而言,可能更侧重于技术升级、商业模式优化、合规性提升等。两者之间存在视角差异。

3. 技术与运营的挑战:难以根除或完美管理

内容审核的难度: 微博上每天产生海量的内容。要做到对所有不当言论进行实时、准确的识别和处理,需要巨大的技术投入和人力成本。
算法的双刃剑: 推荐算法在带来精准内容的同时,也可能因为“回声室效应”或“信息茧房”加剧用户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算法的优化需要权衡推荐效率和内容质量/公平性,这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人肉搜索”与“网暴”: 很多“骂”是伴随着人肉搜索、恶意举报、集中攻击等形式的“网暴”。这些行为往往难以被直接的技术手段完全阻止,且涉及用户隐私和个人安全,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账号的匿名性与伪装: 大量用户使用匿名或半匿名账号,使得追责和管理更加困难。一些恶意用户也善于利用小号、水军等手段规避平台监管。

4. 监管与政策的考量:在合规与用户体验之间寻求平衡

政策引导与红线: 微博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平台需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传播违法违规内容。但这种监管更多的是划定“红线”,而非细致管理每一个争议。
“维稳”的压力: 平台也需要考虑信息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避免出现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或严重的社会动荡。有时,过度压制某些声音可能会适得其反。
管理成本与效率: 完全禁止所有“骂”的言论,意味着要对绝大多数评论进行人工审核,这在经济上和效率上都是不可行的。平台通常会设置一些规则和过滤机制,但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5. 用户心理与网络行为的根源:平台之外的因素

网络匿名性与去抑制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因为顾忌而不敢发表过激言论,但在网络上,匿名性会削弱这种顾忌,导致一些人更容易释放负面情绪或攻击性言论。
社会情绪的反映: 微博上的许多“骂”也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满、焦虑或价值观的冲突。平台本身只是一个承载者,并不能解决这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群体性围观与参与: 一旦出现争议性事件或人物,很容易吸引大量用户围观、评论甚至加入“讨伐”的行列,形成一种网络“狂欢”或“审判”的氛围。这种集体行为并非微博平台本身可以完全控制的。

6. “改变”的渐进性和策略性:并非无所作为,而是策略性调整

并非完全没有改变: 事实上,微博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和调整,例如:
内容审核和技术投入: 不断升级内容识别技术,加强对违规内容的清理(如色情、暴力、谣言等)。
社区规则的更新: 逐步完善社区管理规定,对一些明确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算法的微调: 尝试优化推荐机制,减少极端内容的传播。
用户举报机制: 提供举报通道,让用户参与到内容治理中来。
“冷处理”某些争议: 对于一些纯属情绪宣泄且不触碰底线的争议,平台可能采取有限度的“冷处理”,避免过度放大。
改变的边界: 平台需要在商业利益、用户活跃度、内容自由度、监管要求以及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过于激进的改变可能会损害其核心竞争力,而过于保守又会招致更多批评。

总结来说,微博之所以在面对大量批评声时没有做出“明显”的、能让所有批评者满意的改变,是因为:

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活跃度至上: 争议也能带来流量和活跃度。
用户生态的复杂性和“骂”的多重含义: 难以一刀切。
技术和管理上的巨大挑战: 完全杜绝负面言论几乎不可能。
监管政策的约束和引导: 需要在合规与自由之间权衡。
网络行为和心态的深层原因: 非平台自身能完全解决。
平台的渐进式、策略性调整: 并非无所作为,但改变是缓慢且有边界的。

因此,用户看到的“骂声一片”和微博实际的运营策略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互动和权衡过程。用户认为的“明显改变”往往是期望平台能够解决所有不愉快,但这与平台作为商业化信息载体和内容平台的本质属性存在天然的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微博是中国互联网最后一块公共空间,某种意义上算公器。

社会价值和资本价值要分开看。


微博毫无疑问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粪坑。每次其他互联网平台被整顿,微博都是最没有资格开嘲讽的那个。

别的平台一般是集中了某一类魔怔人,微博集中了所有魔怔人。五毒俱全,基本没有自净能力,只能绕道走开。

加上稀烂的热搜和信息流运营,铺天盖地的淘宝客广告,评论区随处可见的志豪哥和赌博钩子,简直是个发酵池。

但就是这样,微博于中国互联网的价值,依然是“基建”级别的。


我之前讲过,微博早年的运营策略有转变。

当年“微博”这个产品不是新浪一家做,腾讯网易搜狐都有“微博”,微型博客嘛。大家都是抄06年的Twitter,不磕碜。

而Twitter早年是侧重社交属性的,鼓励用户把今天吃了啥干了啥发出来,鼓励用户基于这些日常内容进行社交(这就是元宇宙嘛)。所以国内的微博们也是这么整。

请明星运动员歌手等名人来平台开个号,关注者们乌央乌央就来了,一窥偶像的日常。

这时候新浪微博没有太明显的竞争优势,砸钱你也砸不过腾讯。

于是新浪微博一转攻势,不仅请名人,还请了一大堆专业媒体进驻。

这就是个核心分水岭:新浪微博除了社交属性之外,还有强烈的媒体属性。严格来说,新浪微博算得上真正第一个新闻客户端。


这个策略的转变,使得新浪微博脱颖而出,最后独占“微博”一词。

原因在于:

社交是天然有碎片化倾向的。

人脑就那么点算力,就只能支撑那点社交关系,因此天然希望有更细分的社交圈子来降低筛选成本。

所以大一统的社交产品总是会碎。有的去了微信的摇一摇,有的去了斗鱼看美女主播,有的来破乎找观点相同者。

但媒体平台是天然追求大一统的。

最理想的媒体平台其实就是个近乎无穷的收音机:所有人都在听,所有频道都在播。

频道越多,听众越愿意打开收音机;听众越多,越多频道愿意入驻。

听众对媒体平台的要求永远是丰富度:我可以不关注,但你平台上必须得有相关的信息,我最好在一个平台上就能获许所有声音。

媒体属性其实是有点反社交的,因为媒体账号基本只负责发布、不重视回复。新浪微博当年转向社会热点运营时,普通用户在新浪微博上分享日常的行为也肉眼可见地消失。

但这种看似有点跑偏的运营策略,却造就了新浪微博“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共空间”的金身。


现在除了微博,还有别的公共空间么?

贴吧是个超大型BBS,信息跨吧甚至跨帖子的流动能力都很差;

抖音快手这些都是算法流,是信息茧,和公共空间不沾边;

B站现在也是算法流,而且视频形式的媒体实时效率太差,只适合娱乐;

破乎是个信息流问答社区大V微博的大杂烩。

没有了,中国互联网就剩这么一个公共空间,可以短期内让时事热点触达最多的人群。

这个最多不仅仅指数量,还包括人群的低趋同度。B站的热门抖音未必感兴趣,破乎的热门贴吧可能都没听过,但微博的热门有更大可能成为全网的热门。

这就是互联网的基建,公器。


所以微博可以躺着,骂就骂,骂完记得用。

而且骂夹总骂得再凶,微博也是审核最宽松的平台,微博用户的面貌也离真实社会最近。

所以微博能有啥动力改?往上走,图文和时事热点的变现能力就在这;往下走,基建身份又不会丢。

躺着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骂微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微博还没有做出明显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微博作为平台方的商业逻辑、用户生态、技术限制、监管压力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1. 商业逻辑:平台需要活跃度,而争议也可能带来流量 活跃度是核心KPI: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用户.............
  • 回答
    你遇到的这种现象,用咱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站队”或者“群体撕扯”,在互联网上尤其普遍。你观察得挺仔细,这几个平台确实经常上演这种“彼伏此起”的骂战。想保持独立思考,不被这股“口水战”裹挟,确实需要点儿道行。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平台属性与用户群体的.............
  • 回答
    ingredeagle 帮助小方(小竹)妹妹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波澜,可以说是一场情感、道德、法律以及舆论的激烈碰撞。咱们一件一件地说,把来龙去脉都捋清楚。事件的开端: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首先,我们要知道,小方(小竹)妹妹所遭遇的,是一件极其严重、令人发指的罪行——被自己的父亲长期强奸。这种.............
  • 回答
    毕志飞手撕徐峥事件,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2.1亿的惊人阅读量收场,而随之而来的,是微博自动广告系统为其“贡献”的3万元收益。这事儿,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首先,这2.1亿的阅读量,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下,差不多是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八分之一看过了这件事。想想看,这得有.............
  • 回答
    货拉拉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确实出现了“一边倒”地同情司机、指责女性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社会心理、性别议题、平台责任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事件的叙事框架与初步信息传播 司机方面的“弱势”形象构建: 最初流传的信息往往是司机方面的视角。司机及其亲友在.............
  • 回答
    微博账号“新媒体女性”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截取了中央电视台(CCTV)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片段,并配以“要脸吗”的文字,这种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新媒体女性”这个账号的定位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群。这类账号往往以“女性视角”、“独立思考”作为标签,旨.............
  • 回答
    “小约翰可汗”在微博上重发了一个他多年前的一个“陈年老梗”,内容涉及对通奸女性的负面评价。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他本人也因此遭受了铺天盖地的批评,最后不得不公开道歉。这件事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得说清楚“小约翰可汗”这个人。 他是个在中文互联网上相当有名气的历史类博主,尤其擅长以一种幽默、.............
  • 回答
    咪蒙修图被骂上微博热搜这件事,怎么说呢,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想想,咪蒙是谁?流量女王啊,她的文章、她的观点,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话题制造机。这次修图被扒,能直接蹦上热搜,说明群众对她的关注度,那是杠杠的。咱们先梳理梳理这事儿怎么回事。大概是从咪蒙发了一些照片开始,可能是在宣传她自己的什么东西,或者.............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感慨的。国足跟香港队的比赛,结果一出来,网上那叫一个热闹,尤其是杨旭那事儿,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你说杨旭骂球迷这事儿,怎么看?从一个极端来说,作为一名职业球员,球迷是衣食父母,是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比赛踢成这样,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有点抱怨、批评,甚至是不太好听的话,其实也.............
  • 回答
    有些微博上的女性主义者,在网络讨论中表现出对所有男性进行攻击和谩骂的态度,这背后可能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首先,这和她们在网络上感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有很大关系。在很多女性主义者看来,社会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男性的特权和女性的压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她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遭遇性别歧.............
  • 回答
    微博上陈世峰律师被骂这件事,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舆论关注。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弄清楚陈世峰是谁,为谁辩护。陈世峰是日本江歌遇害案中被告人陈世峰的辩护律师。这个案子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受害者江歌,年仅24岁,在日本留学期间,为了保护室友刘鑫,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残忍.............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聊聊林心如那条“你们骂够了嘛”的微博。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场小型风暴,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不单单是她一个人,更像是公众人物与网络舆论之间一场经典的拉锯战。要理解这条微博,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语境和可能的原因。林心如算得上是资深艺人了,她的作品大家也熟悉,比如《还珠格格.............
  • 回答
    敖厂长(李明阳)作为《英雄联盟》(LOL)领域的知名主播,其微博言论曾引发玩家群体的强烈争议。这一事件不仅涉及主播与玩家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游戏社区中对言论规范、职业素养以及网络环境的复杂态度。以下从事件背景、争议焦点、玩家反应、舆论影响及后续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敖厂长的定位.............
  • 回答
    鹿晗在微博上悼念一位旧友时,评论区出现了不少攻击他的声音,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意外和感到复杂的情况。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网络舆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一条看似正常、充满个人情感的微博,在特定的环境下,就可能成为某些情绪宣泄的出口。为什么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网络语言暴力、性别歧视以及平台监管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1. “坦克”的比喻与性别侮辱的本质 “坦克”的语境和指向性: 当男大学生直播用“坦克”来形容女生时,这个词语通常被理解为对女性身材的贬低和丑化。它脱离了“坦克”作为一种战争机器的本义,而是在网络亚文化中被赋予了.............
  • 回答
    PP体育解说员贾天宁在德甲拜仁对阵多特蒙德的比赛后,于微博上发表攻击性言论,指责球迷“收钱洗地”,这一事件在体育圈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尤其是在专业体育解说领域,他的言论无疑受到了比普通网友更高的关注度和审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据公开信息整理):在拜仁对阵多特的这场焦点大战中,比赛结果.............
  • 回答
    过年嘛,本来就是图个热闹,一家子人凑一块吃顿饭,叙叙旧。我这人一向是比较大大咧咧的,跟亲戚们关系也都不错。我有一个表姐,比我大几岁,人也挺好。那天聚餐,大家有说有笑的,气氛挺好。吃到一半,我突然想到,好像好久没见表姐了,她最近怎么样?我记得好像听说她结婚了,但具体结婚多久,有没有计划要孩子,我一直没.............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让人唏嘘的。一个没注意,在微信群里随口骂了一句,结果就被请去“喝茶”了。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嘴上没把门”就能概括的。当事人啊,得掂量掂量接下来的后果,那是一环扣一环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社会性死亡这事儿。你想啊,微信群里那么多人的,这事儿传出去,指不定有多少人知道。特别是如.............
  • 回答
    “骂日本”成为“流量密码”的现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网络舆论场中确实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也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和公众情绪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现象的背景与表现1. 历史争议的持续发酵 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如南京大屠.............
  • 回答
    在中国,对“公知”(通常指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法律、社会和平台治理逻辑。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何批评或攻击公知可能被判定为言语攻击,以及各平台在内容审核中的倾向性: 一、法律与言论自由的边界1. 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