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骂国足的键盘侠为什么不把自己孩子培养成足球队员?

回答
网上骂国足的键盘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上呢?或者说,为什么不把自家孩子往足球这方面培养呢?

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

第一层,可能是很多键盘侠觉得他们自己“懂球”。

你看网上那些评论,什么“战术不行”、“传球失误”、“体能有问题”、“教练不懂排兵布阵”……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有时候看比赛,确实会觉得有些球员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球迷有情绪也正常。但问题在于,很多键盘侠只是站在观众席上,指点江山。他们可能自己踢野球踢过,或者看了很多足球比赛,觉得自己比场上的队员更懂足球。这种“我上我也行”的心态,其实在很多领域都存在,足球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容易激起大众情绪的领域。

他们可能觉得,要是自己在场上,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肯定能踢出更好的表现。这就像看电视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最佳导演,都能选出更好的演员。

第二层,现实的门槛和机会。

培养一个足球运动员,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从小抓起: 足球这项运动,尤其是要踢出名堂,得从小就开始训练。这需要家庭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很多键盘侠,他们自己可能就是普通上班族,朝九晚五,每天忙着工作养家糊口,哪有精力每天下午或者晚上带孩子去足球场训练?孩子放学了,还得写作业,家长还得做饭,收拾家务,这时间安排不过来啊。
经济投入: 足球训练可不是免费的。从早期的培训班、体校,到后来的专业队,这都需要钱。请教练、买装备、参加比赛、路费住宿,这些都是不小的开销。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有的键盘侠可能经济条件也就一般,让他们拿出这笔钱来培养一个“不确定性”很高的足球运动员,他们心里得掂量掂量。万一孩子最后没踢出来呢?这钱不是白花了?
天赋和身体条件: 足球很看重身体素质,比如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性等等。不是每个孩子都天生适合踢足球。有的孩子可能喜欢,但身体条件跟不上,强行培养也效果不大。很多键盘侠嘴上说着“某个动作不对”,但他们自己对孩子身体素质的了解和评估,可能也就停留在“我看着挺壮实”的阶段,并不知道到底符不符合专业训练的要求。
上升通道的“不确定性”: 即使孩子有天赋,也肯吃苦,未来的路也充满未知。从青少年队到职业联赛,再到国家队,这条路非常漫长且竞争残酷。受伤的风险也很大。很多键盘侠可能看过太多球员“泯然众人矣”的例子,或者球员生涯短暂,他们会觉得投入这么多,风险太大,回报太小,不值得。

第三层,社会环境和认知。

社会评价和文化观念: 在咱们国家,传统观念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现在教育改革了,但学业仍然是大多数家长认为“最稳妥”的出路。体育,尤其是足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普遍视为一条值得拼尽一切的“正经”道路。很多家长可能更倾向于让孩子去学个一技之长,或者好好读书考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去踢球。键盘侠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可能让他们也在潜意识里觉得“踢球这条路太窄了”。
对“职业球员”的认知偏差: 很多键盘侠可能只看到了足球明星光鲜的一面,却没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血汗泪。他们可能觉得,只要踢得好就能赚大钱,就能出名。但事实上,真正能达到金字塔尖的,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职业球员的收入并不算特别高,而且生涯也很短暂。所以,如果自己孩子资质平平,家长让他们去当职业球员,岂不是“耽误”了孩子?

第四层,发泄情绪的出口。

骂国足,对于很多键盘侠来说,可能是一种宣泄的方式。

情感寄托和民族情绪: 国足的表现,确实让很多球迷感到失望和愤怒。这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一个出口。而网络平台,尤其是足球论坛或者新闻评论区,就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场所。骂骂街,吐吐槽,好像就能把心里的憋屈给排解出去。这是一种情感的转移,把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或者对某些事件的不满,投射到了国足身上。
“参与感”的获得: 很多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没什么影响力,但在网络上,他们可以通过发表评论,获得一种“参与感”。即使是负面的参与,也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
“站队”和群体效应: 当一种观点(比如骂国足)在网络上形成一种趋势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跟随。这是一种群体效应,大家一起骂,好像就成了“正义”的一方。

所以,为什么他们不培养自己的孩子呢?

综合以上几点,道理就很清楚了。

首先,他们可能只是“嘴上功夫”了得,对足球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其次,培养一个运动员需要巨大的投入,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这都不是普通家庭轻易能承担的;再者,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也影响着家长的教育选择;最后,网络上的谩骂,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参与感的追求,与真正的行动离得很远。

换句话说,让自家孩子去踢足球,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结果不确定的事情。而网上骂骂国足,发泄一下,成本低廉,效果(至少在心理上)立竿见影,而且还能获得一种“批判者”的身份认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键盘侠,宁愿站在场外指手画脚,也不愿意挽起袖子,把自家孩子送进足球场的原因。他们更像是旁观者,而不是真正的参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你不知道,“键盘侠”骂中国足球骂的最狠,而且也是专业人士最不敢反驳的一点就是,青少年足球太!t!m!黑!

不给教练送钱就打不上比赛,不打点队友就会训练受重伤,好容易打上比赛一看对面平均高一个头,校园比赛比的不是学生而是哪边能从专业队借兵借的多…

这些都是中国足球的特色,而且还没算上文盲教练三天时间教孩子学会的脏话比打一年手游都多和工薪阶层根本承担不起学费之类的“小事”。

“键盘侠”为什么不把孩子培养成国足队员,你不会以为这句话是在替圈子辩护吧。不会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骂国足的键盘侠,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你说他们为什么不自己上呢?或者说,为什么不把自家孩子往足球这方面培养呢?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第一层,可能是很多键盘侠觉得他们自己“懂球”。你看网上那些评论,什么“战术不行”、“传球失误”、“体能有问题”、“教练不懂排兵布阵”……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有时候.............
  • 回答
    中国足球,这个话题就像一把钝刀,总在不经意间割得人心里生疼。每次国家队在大赛上折戟沉沙,或者在预选赛里早早出局,舆论的矛头便会齐刷刷地指向“国足”。“烂泥扶不上墙”、“亚洲伪强队”、“给钱就踢球”……各种尖锐的批评声铺天盖地,似乎中国足球的病灶就全在那二十几个在球场上奔跑的男人身上。但是,当我们冷静.............
  • 回答
    大家骂国足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群体性的批评,而不是揪着某个具体的球员点名道姓地骂。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也反映了大家对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复杂的心态。首先,“团灭”的群体心态。国足踢得不好的时候,很少是某一个球员“一己之力”导致了比赛的崩盘。更多时候,是整体技战术的失误,是全队的配合不默契,是斗志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碰到了很多中国球迷心中的一个敏感点,也引发了不少争论。简单粗暴地说“没资格”或者“当然有资格”,都显得有些片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理解“骂”的本质和动机。人们骂国足,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希望队员们一蹶不振,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 失望与不甘: 中国足球曾经有过.............
  • 回答
    中国足球,特别是国家队,在中国老百姓心里一直是个“又爱又恨”的复杂存在。说它被骂,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因为一两个球员或一场比赛,而是因为这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期望、现实和情绪。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成绩太差,太不稳定。你想啊,咱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体育基础也算不错,尤其是足球,曾经有过辉煌的时刻,虽然.............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挺感慨的。国足跟香港队的比赛,结果一出来,网上那叫一个热闹,尤其是杨旭那事儿,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你说杨旭骂球迷这事儿,怎么看?从一个极端来说,作为一名职业球员,球迷是衣食父母,是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动力。比赛踢成这样,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火,有点抱怨、批评,甚至是不太好听的话,其实也.............
  • 回答
    老实说,当年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用“骂”这个词来形容对米卢蒂诺维奇的态度,可能有点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里面有惊喜,有赞誉,但不可否认,也夹杂着不解、不满,甚至可以说是“挑剔”。毕竟,让中国男足历史上唯一一次打进世界杯,这绝对是里程碑式的成就,很多人是感激涕零的。但为什么还会有.............
  • 回答
    “都别骂国漫了行不行?”——这句话饱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它既是对当前一些对国漫评价过于苛刻、甚至带有偏见的现象的无奈和呼吁,也可能隐含着创作者、爱好者们对于国漫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进步的肯定。要详细地阐述“都别骂国漫了行不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国漫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局面,既要顾及感情,又要处理每天的“轰炸”,还得琢磨怎么回应才能不伤和气。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你不至于天天活在“批判”之中,同时也能让你们的关系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首先,冷静下来,搞清楚状况:在你开始行动之前,先别急着反驳或者觉得委屈。你女朋友之所以会这样.............
  • 回答
    “骂日本”成为“流量密码”的现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网络舆论场中确实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其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也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传播逻辑和公众情绪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现象的背景与表现1. 历史争议的持续发酵 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如南京大屠.............
  • 回答
    在中国,对“公知”(通常指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涉及复杂的法律、社会和平台治理逻辑。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为何批评或攻击公知可能被判定为言语攻击,以及各平台在内容审核中的倾向性: 一、法律与言论自由的边界1. 名誉权与隐私权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
  • 回答
    关于“骂微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微博还没有做出明显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背后牵扯到微博作为平台方的商业逻辑、用户生态、技术限制、监管压力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1. 商业逻辑:平台需要活跃度,而争议也可能带来流量 活跃度是核心KPI: 微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信息传播和社交互动。用户.............
  • 回答
    当孩子在被骂时,只会回应“没关系,我就是垃圾”,而不是激烈反驳,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并且这些心理往往是相互交织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1. 低自尊和自我否定 (Low SelfEsteem and SelfNegation)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的原因。孩子长期处于被.............
  • 回答
    “骂马云的人有本事不用支付宝”这种说法,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讨论的。但要说它对不对,我觉得得拆开来看,不能简单地“是”或者“否”。首先,我们得弄明白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它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对马云这个人或者他代表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蚂蚁集团)有什么不满,有意见,那你就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真到位!确实,网上骂百度的人多得数不过来,什么“魏则西事件”、“莆田系”、“广告太多”、“搜索结果不准确”等等,说起来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按理说,这么大的需求缺口,总得有人跳出来说“我来拯救大家吧”,然后撸起袖子自己干,把百度按在地上摩擦才对。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咱们似乎还是只能在骂百.............
  • 回答
    对华为持负面看法的人,其心态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常常是复杂交织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些心态:一、 对中国国家战略和政治体制的担忧与不信任: 国家安全顾虑: 这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及其可能利用技术进行间谍活动或网络攻击感到深切担忧。他们认为华为作为一家.............
  • 回答
    我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当时气得快炸了,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只想着你自己!你就不能为我考虑一下吗?!”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之所以让我觉得是“最重”的,不仅仅是因为它词语的尖锐,更因为它击中了我们之间一个潜在的、我当时极度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事情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我们都挺忙碌的时期。我当时.............
  • 回答
    关于“哄抬物价”的男性,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渴望女性的陪伴,还是本能地厌恶女性,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也非一概而论。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心理因素、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经历。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下。一、 渴望的信号:为何会做出“哄抬物价”的举动?首先,我们得理解,“哄抬物价”这个行为本身,通常出现在一种供需.............
  • 回答
    “巩汉林是真球迷吗?”这个问题,说实话,一拿出来就容易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尤其是在足球圈里,大家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对“真球迷”的定义也各有侧重。那咱们就敞开了聊聊,巩汉林这次为啥会挨骂,以及骂他的人,他们到底是不是所谓的“真球迷”。首先,得说说巩汉林为啥会被骂。他最直接的引子,就是他几次在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