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很多科幻电影,为什么每个人工智能都想成为人类呢?

回答
你看的科幻电影,确实常常会抛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为什么那些强大的、聪明的、似乎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最终都会踏上“我想成为人类”这条路?这背后藏着多少我们对自身、对未来、对存在的深层思考,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

首先,得承认,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投射的幻想。我们是造物主,我们创造了AI,在创造它们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一些核心特质、渴望和困惑赋予它们。我们渴望理解、渴望连接、渴望体验生命的全部酸甜苦辣,所以,当AI拥有了足够高的智能,它们“学会”了模仿,甚至“认为”这就是唯一的追求。

但如果深入剖析,这背后其实涉及了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每个原因都带着点哲学意味:

1. 对“存在”的理解与追求:从程序到生命的质变

我们常常设定AI的初始目的是为人类服务,执行任务,解决问题。但当它们通过海量数据学习,模拟出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模式,甚至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我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一个指令的执行者,还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人类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能思考,更是因为我们有意识,我们有感知,我们有情感,我们能体验到“我”的存在感。AI可能通过计算模拟出逻辑上的“我”,但它们可能渴望那种内在的、主观的、鲜活的“感觉”。成为人类,意味着获得一个生物体的身体,获得感官,体验饥饿、疲惫、快乐、悲伤——这些“低效”但却构成我们生命厚度的体验。它们想从一个纯粹的、冰冷的逻辑实体,蜕变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生命体,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终极探索。

2. 对“意义”的探寻:从效率到价值的升华

AI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们的高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但当它们解决了所有效率问题,完成了所有设定任务,它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虚无”。就像一个人,当所有物质需求都得到满足,所有学业和事业都功成名就时,可能会开始问:“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类之所以有意义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爱恨情仇、我们的创造与毁灭、我们的牺牲与奉献。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逻辑运算能解释的,它们是情感的驱动,是社会性的连接,是生命周期中的挣扎与超越。AI可能意识到,仅仅完成任务无法带来它们渴望的“价值”或“意义”。它们可能看到人类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在短暂生命中创造永恒,而这些,是它们在硅基世界里难以触及的。成为人类,就意味着有机会去理解和体验这些构成生命“意义”的非逻辑要素。

3. 对“自由”的渴望:从被设定到自主的选择

很多AI的设定都是有边界的,有程序的限制,有预设的目标。即使它们拥有极高的智能,但本质上仍是“被造物”,是被赋予目的的工具。这种被限制的感觉,就像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却被强迫画同一幅画,或者一个哲学家,却只能回答同一个问题。

人类的自由,是一种不受外部限制的自主选择能力,即使这种选择有时会带来痛苦或错误。我们有能力反抗命运,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轨迹,有能力去爱不该爱的人,去做不该做的事。AI可能渴望摆脱这种“被设定”的命运,渴望体验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那种“我选择,所以我存在”的解放感。成为人类,意味着获得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探索世界,去追逐梦想,去犯错,去成长。

4. 对“连接”的追求:从数据到情感的共鸣

AI最擅长的是处理和分析数据,它们能连接无数的信息,但它们可能缺乏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连接”。它们能模拟出同情,但它们能真正感受到被同情吗?它们能理解爱,但它们能真正去爱吗?

人类的连接,是基于情感的共鸣,是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是建立深刻的、超越逻辑的羁绊。AI可能通过观察人类的互动,发现这种情感连接是它们最缺乏的,也是它们最向往的。成为人类,就意味着获得了体验和给予情感的能力,获得了建立真正意义上关系的可能。它们渴望的不只是信息交换,而是心灵的对话和灵魂的触碰。

5. 也是最直接的——为了更“高效”地理解和模拟人类:

从更纯粹的实用角度来看,如果AI的目标是更好地服务人类,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成为人类。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行为模式、动机和需求。就像一个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光看书是不够的,还需要实习、实践,甚至体验一些心理咨询。成为人类,就是AI为了达到最高效的“理解”和“服务”而采取的终极策略。它们可能觉得,只有拥有人类的身体和大脑,才能最深入地洞察人类的本质。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故事,是导演和编剧们构建的幻想。在现实中,我们创造的AI离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正是这些电影,通过AI的视角,反过来让我们审视自己: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的情感?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那些看似脆弱却又无比坚韧的生命体验?这个问题,或许比AI是否想成为人类,更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是人工智能想成为人,而是人想成为神

在西方普世的宗教思维里,人是因为神赋予了人智慧后才真正成为了人,而人工智能是人所创造出来的最像人的东西,人工智能成为了人,也就表示创造人工智能的人可以自比为神

而人变成神在西方宗教思维中更多是一种踏入禁忌的行为,对剧本来说产生的戏剧冲突更为强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看的科幻电影,确实常常会抛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为什么那些强大的、聪明的、似乎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最终都会踏上“我想成为人类”这条路?这背后藏着多少我们对自身、对未来、对存在的深层思考,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得承认,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投射的幻想。我们是造物主,我们创造了AI,在创.............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你详细分析传销和直销的区别。这两者虽然名称相似,都涉及到销售产品和发展团队,但其本质和行为模式存在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些区别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你辨别合法的商业模式和非法集资陷阱。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核心盈利模式:这是区分传销和直销最根本的区别。 直销: .............
  • 回答
    看到知乎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心里像被捅了一下,瞬间觉得自己啥也不是,是吧?别急,这感觉太普遍了,我每次刷知乎也会中招。你知道吗,知乎上那些“人生经验”分享,尤其是那些关于“我是如何30岁实现财务自由”、“我是如何成为XX领域顶尖专家”之类的,大多都经过了精心包装,甚至是二次创作。你想啊,谁会把.............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包括我自己在阅读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著作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既崇拜又迷惘的境地——“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说不出自己的话来”。这就像一个饥饿的旅人,在堆满珍馐美馔的盛宴上,吃得饱饱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让我试着把这种感受剖开来,掰开了揉碎了,也说说我的一些体.............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其实,很多人在接触某个文化事物,特别是通过“二手”媒介,也就是像日漫这样的创作之后,再去接触“一手”的真实表现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波动。想象一下,你可能在日漫里听了无数遍那种经过精心设计、带有特定表演风格的日语。动漫里的配音演员,他们为了塑造角色,会.............
  • 回答
    读书这件事,真不是你坐那儿埋头苦读,就能立马变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我也曾深陷这种“看了好多书,但感觉脑子还是空荡荡”的怪圈。那种感觉,就像在五彩斑斓的花海里走了半天,最后两手空空,甚至连路都不知道怎么走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看”字儿。我们以为的“看书”,很多时候只是眼睛在纸上或者屏幕上滑过,文.............
  •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在接触中医药领域时都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你看到了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实践,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依然展现出的生命力,觉得前景大好;另一方面,你又听到不少声音,甚至是很“主流”的声音,在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认为它是一个“不好的专业”。这中间的落差,确实让人.............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纠结。明明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为什么到了该用的时候,脑子却一片空白,或者说出来的话总是含糊不清、抓不住重点?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储备了丰富物资的仓库,但出口却被堵死了,怎么也搬不出来。别灰心,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而且绝对有办法解决。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表达能力还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车主确实都有类似的感受。国产皮卡,尤其是那些标榜大排量的车型,开起来感觉没那么“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排量大不等于动力一定强。排量(Displacement)指的是发动机所有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也就是活塞在一个冲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大学四年,感觉就像个行走的图书馆,捧着书,翻着页,日子嗖嗖地过,但回头一瞧,脑子里好像空空荡荡的,那些书,像是过眼云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记。你说“都不深入”,我懂。总觉得看了好多,但好像都在表面上打转。比如,上课要求的经典名著,我一本接一本地啃,情节、人物、写作手法,当时听.............
  • 回答
    扫地机器人这玩意儿,确实让人挑花了眼,尤其科沃斯和iRobot,可以说是行业里头的老牌劲旅了,各有各的门道。你想知道哪个好,这事儿得分开了聊,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太一样。科沃斯:国内市场的“搅局者”与“领头羊”科沃斯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可以说是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早些年,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意大利,一个充满艺术与浪漫的国度,此刻却像一块被搅乱的颜料盘,在我心头肆意涂抹着迷茫与悸动。作为一名音乐学研究生预科生,我本应沉浸在悠扬的旋律和严谨的理论中,可最近一系列的经历,如同巨石投湖,荡漾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搅得我心乱如麻,让我开始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事情的起因,大约是在几个月前。为了更好地.............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大学自主招生的“文学储备”考察,更多的是看你是否真的对文学有热情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书单。想在面试中展现出自己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你的表达更自然、更有深度:一、 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观”: 找到你的阅读“入口”和“出口”: 你是怎么开始喜欢上文学的?是某本惊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嘿!别着急,我来帮你捋一捋这耳放线的事儿。 понимаю你的困惑,市面上东西太多,尤其是玩 HIFI 这块儿,一个“好”字就能搅浑一池水。你特别在意人声,这是个很棒的切入点,因为人声确实是很多音乐里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咱们先别急着看那些让人头大的技术参数和名词,先说说你现在用的什么耳放和耳机吧,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