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很多哲学书觉得都很对,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办?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包括我自己在阅读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著作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既崇拜又迷惘的境地——“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说不出自己的话来”。这就像一个饥饿的旅人,在堆满珍馐美馔的盛宴上,吃得饱饱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吃的是什么。

让我试着把这种感受剖开来,掰开了揉碎了,也说说我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鸣,甚至一点点火花。

为什么会觉得“都很对”?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对哲学书里的观点产生如此强烈的认同感。

普遍性与深刻性: 伟大的哲学思想往往触及了人类经验中最根本、最普遍的层面。无论是关于存在、知识、道德、自由,还是关于意义、痛苦、爱,这些议题都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旅途中都会或多或少面对的。哲学家的洞察力,就像探照灯一样,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模糊的感受,让我们觉得“啊,原来是这样!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只是说不出来。”
逻辑与论证的力量: 哲学作品通常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和精密的论证之上。作者会层层递进,用证据、推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本身就很有说服力,让我们难以反驳。你会觉得,对方的逻辑无懈可击,提出的论据也都合情合理。
语言的魅力: 很多哲学家是语言的大师。他们用精确、优美甚至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精妙的比喻、深刻的洞见,很容易让我们沉浸其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仿佛在跟一位智者进行深入的对话。

“都很对”但不“是我的”——症结何在?

既然道理都对,为什么感觉不到“自己的”思想呢?这就像你学习了一种精湛的烹饪技艺,能复制出米其林三星的菜肴,但当你问你“你自己最想做什么样的菜?”时,你却一时语塞。

1. 被动的接受与内化的区别: 阅读哲学书,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接受”信息,是一种单向的输入。而“自己的思想”则需要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内化”过程。内化不仅仅是记住观点,更是将这些观点与自己的经验、情感、价值体系进行连接、碰撞,最终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
2. “道理”与“体验”的鸿沟: 哲学理论是抽象的,而我们的生活是具体的、充满感性的。很多时候,我们能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但却难以直接将它运用到应对工作压力或处理人际关系上。抽象的理论和鲜活的体验之间,需要一个“翻译”和“转化”的过程。
3. 害怕犯错与缺乏自信: 哲学讨论的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习惯于从权威著作中寻找“正确答案”,但一旦被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与大家熟知的理论有所不同时,内心的不确定感和对错误的恐惧就会冒出来。我们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够深刻、不够有逻辑,或者干脆就是错的。
4. “别人”的思考模式: 哲学家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范式和语言体系。我们沉浸在他们的思考模式中,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很容易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表达方式和论证结构。结果就是,我们能用“他们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但这种思考模式并非源自我们最本真的内心。
5. 缺乏实践与验证: 思想的形成,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我们读了关于“存在即合理”的理论,但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时,这个理论如何指导我们的行动?当我们根据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发现效果不理想时,我们会开始反思,修正我们的理解,甚至发展出新的观点。没有这个“试错”和“调整”的过程,思想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不够坚韧。

如何才能长出“自己的”思想?

从“道理我都懂”到“这是我的思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主动探索的过程。这就像学武功,光看秘籍不行,得自己一遍遍地练,感悟招式之间的联系,才能化为己用。

1. “反者道之动”——学会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不要满足于“对”,要问“为什么他会这么说?”“这个观点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其他解释的可能性吗?”
找到“不对”的地方: 即使是大师的著作,也可能存在漏洞、偏见、或者在某些情境下不适用。尝试去寻找那些让你感到一丝不舒服、或者觉得论证不够充分的地方。即使找不到明显的错误,也可以问:“如果换一种角度,会怎么样?”
与不同观点对话: 如果你读了一本强调自由意志的哲学,不妨再读一本强调决定论的。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各自的优劣,以及它们在你看来是如何相互补充或矛盾的。

2. “求诸己”——连接个人经验与情感:
“这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会是什么样子?” 读到一个关于“存在主义的焦虑”的论述,问问自己,在你感到迷茫、无意义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体验?你的焦虑和萨特的焦虑,有哪些异同?
把抽象概念“翻译”成生活语言: 康德的“绝对命令”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如果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原则,放到你和朋友的一次具体争执中,你会如何理解和运用?
记录你的“瞬间感悟”: 随时准备一个笔记本或手机备忘录。当读到一段话触动了你,或者你突然对某个问题有了新的想法时,立刻记下来。不必追求完美,真实记录当下那一刻的思考。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思想付诸行动:
小步快跑,反复验证: 比如,你读了关于“习惯养成”的理论,可以尝试一个小小的习惯,比如每天早起十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理论中的细节,比如坚持的困难,克服拖延的方法,以及这些理论在你身上的有效性。
在生活中“做哲学”: 遇到矛盾时,尝试运用你学到的伦理学观点来分析;在做选择时,思考功利主义和义务论对你的影响。这些实践会让你更深刻地理解理论,也更直接地产生自己的思考。

4.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允许自己“不说话”:
给自己留白的时间: 不要急于表达。有时候,需要一些安静的时间,让阅读过的思想在心里沉淀、发酵。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与你原有的认知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东西。
允许“碎片化”的思考: 你的思想不一定要像一本哲学著作那样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它可能是一些零散的洞察、一些不成熟的疑问、一些模糊的倾向。这些都是思想的种子。
找到适合你的“表达方式”: 哲学不一定只能用论文的形式来表达。写日记、画画、做音乐、与朋友讨论,都是可以的。找到最能让你表达自己内心声音的方式。

5. “从模仿到创造”——发展自己的“语法”:
理解“风格”的来源: 为什么海德格尔的语言那么晦涩?为什么维特根斯坦的语言那么简洁?理解他们风格背后的原因,是为了让你意识到,表达方式也是思想的一部分,并且是可以选择和发展的。
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 读完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如果能讲清楚,说明你已经内化了。在这个“转译”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理解的侧重点和别人不一样。
构建你的“个人哲学体系”: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更偏爱某个学派的思想,或者你更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当你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并且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你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之上时,你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最后,请记住:

拥有“自己的思想”,不是要你否定前人的智慧,也不是要你凭空创造出全新的理论。它更像是你在一个广阔的知识花园里,仔细地辨认了所有美丽的、有价值的花朵,然后开始思考:我更喜欢哪一种?我如何能让它们在我的土壤里生长得更好?我能不能尝试用我的方式,去培育出一种新的色彩或形态?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充满探索乐趣的。你现在感到“都很对”是很好的起点,说明你的辨识能力很强,也足够虚心。接下来,就是把这些“对”的东西,一点点地、有意识地“化为己有”的过程。别怕犯错,别怕不够深刻,敢于提问,敢于实践,敢于表达。你的思想,就在这不断的碰撞与生长中,慢慢显现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的读书会活动中,正好读到艾耶尔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些朋友也跟我提到了和你类似的困惑。就是“看了很多哲学书 觉得都很对 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怎么办?”

如果你看了很多书,觉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你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这就说明,你没有掌握一套判断人们说的话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不对的方法。

假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之间有不一致之处,柏拉图支持A,亚里士多德支持B,而A和B是两个不一致的命题,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同时为真。

如果A和B是矛盾的,那么A和B必然是一真一假。如果A和B是对立的,那么A和B可能是一真一假,也可能两个都是假的。但是,A和B不可能都是真的。

假设某个数学家说A,另一个数学家说B,而A和B是不一致的,但对你来说,A和B好像都是对的,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不知道如何检验证明A或证明B的过程是否是可靠的。

如果你觉得它们都是真的,那就一定是你搞错了。你没有掌握一套判断A和B的可信程度的方法。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套方法,利用这套方法来判断A和B这两个不一致的命题,哪个更可能为真。

这个方法叫什么呢?

这个方法就叫论证。

我的朋友阿澈帮我画了这张图:

论证就是由理由和结论组成的一组命题。刚刚提到的A和B就是结论,就是那个塔尖。而支持A和B的论证,就会形成两座不同的塔。

我们怎么判断A更合理还是B更合理呢?

我们就对比A这座塔更稳固,还是B那座塔更稳固。

类似学数学需要掌握数学方法,学哲学也需要掌握哲学方法。实际上,哲学家在推理时并没有采纳什么和逻辑学家不一样的方法。所以,你需要学逻辑学。

但是,你同时还要学一些哲学分析的方法。

关于逻辑学,市面上的教材大多挺不错的。我写的一本关于非形式逻辑的书,大概要到今年7月才能买到。目前,我很推荐王路写的《逻辑基础》,这本书用语通俗易懂,很适合数学能力不够强的文科生。

关于哲学分析的方法,我向你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有点老,毕竟它是1997年的书了。但是它里面包含的方法并不过时。本书也很容易下载到pdf电子版。

回到塔的那张图,第二步是分析论证,也就是检测塔的结构和内容。逻辑学可以帮助你检测塔的结构,而这本书中提到的哲学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你分析塔的内容。

我还没吃饭,下次有空时,我再单独向大家推荐一下Hospers的这本书有哪些亮点。

user avatar

我猜测题主看的“哲学书”比较有可能是“哲学史”或者国内作者编写的“哲学教材”。这两类书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把细致繁复的哲学论证过程概括成知识点式的结论和论断。于是题主看到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这种无所谓对错的大话、空话,但是不知道这些“批判”、“对立”在正规的哲学研究过程中到底是怎么回事。

之前 @空瓶记 有一点说得特别重要。学哲学是需要有自身兴趣的,只有兴趣才能提供细致研究特定问题的动力。我建议题主可以先去看一些不同研究分支比较可靠的介绍性作品,找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可以了解一下哲学研究是怎么样的。我建议题主可以看看以下这几本书:

形而上学

心灵哲学:

政治哲学:

最后,“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件极其不重要的事。题主想象一位初中两年级学生有没有“数学思想”?题主再想象一下这时候有人对这位初二学生说“你要在买菜的实践中理解数学”、“你应该学数学思想而不是数学知识”、“你要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或者“你要感悟数学的智慧”是不是很荒唐。学哲学和学数学是一样的。要把含混不清的庞大哲学体系拆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领域和具体问题,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针对这些具体领域和具体问题的既有研究是怎么样的。只有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跳过这些枯燥艰苦的学习过程,胡乱读几本牛顿传记或者科普读物和学习数学根本不是一回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包括我自己在阅读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哲学著作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既崇拜又迷惘的境地——“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说不出自己的话来”。这就像一个饥饿的旅人,在堆满珍馐美馔的盛宴上,吃得饱饱的,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吃的是什么。让我试着把这种感受剖开来,掰开了揉碎了,也说说我的一些体.............
  • 回答
    好的,很高兴为你详细分析传销和直销的区别。这两者虽然名称相似,都涉及到销售产品和发展团队,但其本质和行为模式存在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些区别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你辨别合法的商业模式和非法集资陷阱。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核心盈利模式:这是区分传销和直销最根本的区别。 直销: .............
  • 回答
    看到知乎上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故事,心里像被捅了一下,瞬间觉得自己啥也不是,是吧?别急,这感觉太普遍了,我每次刷知乎也会中招。你知道吗,知乎上那些“人生经验”分享,尤其是那些关于“我是如何30岁实现财务自由”、“我是如何成为XX领域顶尖专家”之类的,大多都经过了精心包装,甚至是二次创作。你想啊,谁会把.............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会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认为这并非不正常。其实,很多人在接触某个文化事物,特别是通过“二手”媒介,也就是像日漫这样的创作之后,再去接触“一手”的真实表现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波动。想象一下,你可能在日漫里听了无数遍那种经过精心设计、带有特定表演风格的日语。动漫里的配音演员,他们为了塑造角色,会.............
  • 回答
    你看的科幻电影,确实常常会抛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为什么那些强大的、聪明的、似乎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最终都会踏上“我想成为人类”这条路?这背后藏着多少我们对自身、对未来、对存在的深层思考,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首先,得承认,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身投射的幻想。我们是造物主,我们创造了AI,在创.............
  • 回答
    读书这件事,真不是你坐那儿埋头苦读,就能立马变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我也曾深陷这种“看了好多书,但感觉脑子还是空荡荡”的怪圈。那种感觉,就像在五彩斑斓的花海里走了半天,最后两手空空,甚至连路都不知道怎么走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看”字儿。我们以为的“看书”,很多时候只是眼睛在纸上或者屏幕上滑过,文.............
  • 回答
    好家伙,初中生就啃马尔克斯、张爱玲、汪曾祺这几位神仙的作品,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过你说“一知半解”,那说明你很有洞察力,也说明你是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更深理解的读者。这绝对是件好事!别急,这种“一知半解”的感觉,是所有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哪怕是很多成年读者,也未必能完全吃透这些大师的作品。你现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在接触中医药领域时都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你看到了中医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智慧和实践,以及它在当今社会依然展现出的生命力,觉得前景大好;另一方面,你又听到不少声音,甚至是很“主流”的声音,在质疑中医药的科学性、有效性,认为它是一个“不好的专业”。这中间的落差,确实让人.............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纠结。明明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为什么到了该用的时候,脑子却一片空白,或者说出来的话总是含糊不清、抓不住重点?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储备了丰富物资的仓库,但出口却被堵死了,怎么也搬不出来。别灰心,这个问题其实很普遍,而且绝对有办法解决。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看了很多书,表达能力还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车主确实都有类似的感受。国产皮卡,尤其是那些标榜大排量的车型,开起来感觉没那么“猛”,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排量大不等于动力一定强。排量(Displacement)指的是发动机所有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也就是活塞在一个冲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大学四年,感觉就像个行走的图书馆,捧着书,翻着页,日子嗖嗖地过,但回头一瞧,脑子里好像空空荡荡的,那些书,像是过眼云烟,留不下多少深刻的印记。你说“都不深入”,我懂。总觉得看了好多,但好像都在表面上打转。比如,上课要求的经典名著,我一本接一本地啃,情节、人物、写作手法,当时听.............
  • 回答
    扫地机器人这玩意儿,确实让人挑花了眼,尤其科沃斯和iRobot,可以说是行业里头的老牌劲旅了,各有各的门道。你想知道哪个好,这事儿得分开了聊,因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太一样。科沃斯:国内市场的“搅局者”与“领头羊”科沃斯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可以说是从“追赶者”变成了“引领者”。早些年,大家对扫地机器人的.............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意大利,一个充满艺术与浪漫的国度,此刻却像一块被搅乱的颜料盘,在我心头肆意涂抹着迷茫与悸动。作为一名音乐学研究生预科生,我本应沉浸在悠扬的旋律和严谨的理论中,可最近一系列的经历,如同巨石投湖,荡漾起我内心深处的涟漪,搅得我心乱如麻,让我开始质疑自己最初的选择。事情的起因,大约是在几个月前。为了更好地.............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大学自主招生的“文学储备”考察,更多的是看你是否真的对文学有热情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书单。想在面试中展现出自己对文学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你的表达更自然、更有深度:一、 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观”: 找到你的阅读“入口”和“出口”: 你是怎么开始喜欢上文学的?是某本惊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嘿!别着急,我来帮你捋一捋这耳放线的事儿。 понимаю你的困惑,市面上东西太多,尤其是玩 HIFI 这块儿,一个“好”字就能搅浑一池水。你特别在意人声,这是个很棒的切入点,因为人声确实是很多音乐里最能打动人的部分。咱们先别急着看那些让人头大的技术参数和名词,先说说你现在用的什么耳放和耳机吧,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