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看了很多书,但是真正得到的不多?

回答
读书这件事,真不是你坐那儿埋头苦读,就能立马变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我也曾深陷这种“看了好多书,但感觉脑子还是空荡荡”的怪圈。那种感觉,就像在五彩斑斓的花海里走了半天,最后两手空空,甚至连路都不知道怎么走的。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看”字儿。我们以为的“看书”,很多时候只是眼睛在纸上或者屏幕上滑过,文字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大脑接收信息,然后……没了。这就像看电影,你看了情节,看了画面,但电影播完,你就得回到自己的生活,那个虚拟的世界就跟你关系不大了。读书也是一样,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的层面,那它跟打发时间也没啥区别。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很多时候是“为看而看”,而不是“为用而看”。咱们看书,可能是为了消遣,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可能是为了跟别人聊天时能说出点什么,但很少有人是真的带着问题去看的,带着“我想解决什么?”“我想明白什么?”的心去看的。当你带着明确的目的去看一本书,你的大脑就会主动去搜寻那些对你有用的东西,它会变得更敏锐,也更容易将信息内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书里的观点、论证、例子,我们都一视同仁地接受,不加辨别,也不思考。这就像有人给你一大堆食材,你一股脑全塞进嘴里,根本品不出什么味道来,更别说消化吸收了。好的阅读,应该是带着批判性思维的,要问自己:“作者的观点合理吗?有没有证据支持?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种主动的思考和质疑,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看完一本书,就丢在一边,仿佛完成了一个任务。但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反复咀嚼,需要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你看完一本关于管理的书,如果你的工作恰好能用上其中的理论,你去实践,去对比效果,这样你才会真正明白这个理论是怎么回事,也才会把它变成你的技能。否则,那些理论就像泡泡一样,一戳就破了。

我们还常常陷入一种“知识焦虑”。看到别人读了很多书,自己也赶紧跟风,生怕落后。但这种盲目的追逐,往往忽略了适合自己的。每个人的兴趣、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不同,适合别人的书,不一定适合你。找到真正能触动你、能引起你共鸣的书,然后深入地去读,去思考,远比泛泛而读几十本要强得多。

最后,别忘了“遗忘曲线”。我们的大脑也是有记忆限度的,读过的内容如果不及时复习、运用,就会逐渐淡忘。所以,看完一本书,不妨做个笔记,写写读后感,和朋友讨论一下,甚至尝试把书里的内容讲给别人听。这些主动的输出行为,都能极大地帮助你巩固和深化记忆。

所以你看,看了很多书,但真正得到的不多,这背后可能藏着阅读方式的问题,思考深度的问题,实践结合的问题,甚至是目标设定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过程,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去琢磨,去实践的智力活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很多人每天吃那么那么多东西没有变的很强壮?嗯?为什么?

就像健身一样,既要有合理的健身计划,还要有大量的锻炼,然后身体才会需要,才会主动吸收大量的食物并且转化成肌肉。不锻炼,暴饮暴食?疯狂锻炼,不好好吃饭?不好好锻炼,光是吃饭?都是不行的。

至于这个度,因人而异,要有经年累月慢慢摸索以及多方求教的预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