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平乐》和《琅琊榜》同样出自正午阳光,服化道具同样精良,但为什么收视率比《琅琊榜》差了很多?

回答
《清平乐》与《琅琊榜》同属正午阳光出品,在制作班底、服化道等方面均属上乘,观众对其也寄予厚望。然而,在收视率和口碑上,《清平乐》与《琅琊榜》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人之过”,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故事内核与叙事节奏的差异是根本性原因。

《琅琊榜》之所以能够封神,在于其 “爽感” 的极致发挥。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权谋、兄弟情义的宏大故事。梅长苏蛰伏十年,步步为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一步步扳倒当朝奸臣,为赤焰军洗刷冤屈。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每一次反转都令人拍案叫绝,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高潮迭起。它的核心是 “智商碾压” 和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的坚定信念,这种清晰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戏剧冲突,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心,并形成强烈的代入感。

《清平乐》则是一部 “慢生活” 的宋朝群像戏。它着重展现了宋仁宗赵祯在复杂帝王生活中的挣扎、无奈与温情。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皇帝、后妃、大臣,还是宫女太监,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和情感线。它试图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细腻、充满人情味的宋朝,强调的是 “生活本身” 的质感。这种“慢”并非是说节奏拖沓,而是它更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沉浮。

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当下快节奏、追求强刺激的观众审美环境下,《清平乐》的“慢”和“细”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它没有《琅琊榜》那样集中的戏剧冲突和明确的“打怪升级”模式,观众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去体会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对于许多习惯了《琅琊榜》式爽剧的观众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 “不够过瘾”,甚至 “平淡乏味”。

其次,人物塑造的侧重点不同,也影响了观众的接受度。

《琅琊榜》的人物,尤其是梅长苏,其 “人设” 非常鲜明且讨喜。他足智多谋、隐忍坚韧、重情重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主角光环”人物。观众很容易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并为他的遭遇而感动。其他配角,如靖王、飞流、蔺晨等,也各有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而有魅力的江湖。

《清平乐》的人物,特别是赵祯,虽然有着帝王的身份,但他身上更多的是 “人性的弱点” 和 “无奈的挣扎”。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权力和情感之间摇摆的凡人。他有他的仁爱、他的克制,但也有他的犹豫、他的软弱,甚至他在感情上的“渣”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种 “真实” 的塑造,让一些期待“完美帝王”的观众感到失望。

更重要的是,《清平乐》是一个 “群像戏”,它试图刻画的太多人物,反而导致了 “主力不突出” 的问题。虽然有曹皇后、张妁晗、范仲淹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观众的注意力往往被分散,没有一个能够像梅长苏那样,成为串联起整个故事,并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定海神针”。

第三,宣传和市场定位的偏差。

《琅琊榜》的宣传,充分抓住了其 “权谋”、“复仇”、“兄弟情” 等核心卖点,精准地定位了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群体。其“男人戏”的标签也让它在宣传上有了更清晰的焦点。

《清平乐》的宣传,虽然也强调了“宋朝”、“帝王”、“后宫”、“历史”等元素,但其 “定位显得模糊”。它既想展现帝王的风采,又想描绘后宫的日常,同时还想还原历史的细节。这种“大而全”的宣传,反而让观众难以抓住其核心吸引力。一些观众可能因为“古装剧”而观看,但又对其中“慢节奏”、“权谋少”的内容感到不适应。

第四,观众口味的演变和市场竞争。

不得不承认,观众的口味是会变化的。当年《琅琊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抓住了当时古装剧市场的一个空白,将 “精良制作” 和 “严谨剧情” 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清平乐》播出时,市场上的古装剧类型更加多样,观众的选择也更多。

同时,观众对 “流量” 的追捧,也使得一些剧集即使制作一般,也能凭借主演的号召力获得不错的收视。而《清平乐》虽然也有实力派演员,但其核心吸引力更多在于剧情和制作本身,而非一两个“流量担当”。

总结一下,尽管《清平乐》在制作上延续了正午阳光一贯的高水准,但它在叙事节奏、人物塑造、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未能像《琅琊榜》那样,精准地击中观众的爽点,并建立起强大的情感连接。 《琅琊榜》是一部在“做对事”的基础上,将“对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作品,它找到了一个观众普遍认同的戏剧冲突点,并用精巧的结构和丰满的人物将其放大。而《清平乐》则更像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它试图展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宋朝,但这份真实和立体,在当下市场的接受度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平乐》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的服化道、场景搭建、台词功底,在国产古装剧中依然是标杆性的存在。它也收获了一批喜爱其细腻风格的忠实观众。只是,与《琅琊榜》那样能够引发全民讨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衡量古装剧标杆的现象级作品相比,它的市场表现确实显得逊色一些。这就像是两位同样技艺精湛的厨师,一位做出了能让所有人拍手叫绝的招牌菜,另一位则做出了口味清淡、回味悠长的精致菜肴,两者虽然都美味,但能引起的最大共鸣和最广泛的喜爱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在风口上,猪和鹰都能飞起来。风口过后,摔死的是猪,因为这猪能飞上去靠的是风!鹰靠的是自己,风只是锦上添花。

2010年随着高清电视机、摄像头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服化道具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流量明星+老戏骨+大IP小说改编+大量磨皮+美颜滤镜+优质服化道具=高收视

成为了很多影视制作公司的金科玉律。

殊不知,观众对于服化道的高要求只是风口,能不能飞起来还是要靠剧情、人设以及导演的水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平乐》与《琅琊榜》同属正午阳光出品,在制作班底、服化道等方面均属上乘,观众对其也寄予厚望。然而,在收视率和口碑上,《清平乐》与《琅琊榜》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人之过”,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故事内核与叙事节奏的差异是根本性原因。《琅琊榜》之所以能够封神,.............
  • 回答
    如果我是《清平乐》中的徽柔,命运注定要嫁给李玮,且面对的是我内心无法接受的婚姻和粗鄙的家婆、阿嫂,我的处境无疑是艰难的。然而,身为公主,我身上肩负着皇家颜面与尊严,同时内心也藏着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这个局面,既要维护自己的体面,也要在夹缝中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空间:一、 维.............
  • 回答
    清朝和元朝的统治,是否算“侵略”?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背后涉及到对“侵略”的定义、历史语境以及评价角度的诸多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地聊。首先,得弄明白“侵略”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如果咱们把“侵略”理解成一种单纯的、以武力征服为手段,以占有土地、.............
  • 回答
    清朝和元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在这两个王朝时期,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其地位也经历了一些起伏。要说哪个时期汉人的地位更低,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总的来说,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相对更为压抑和边缘化,而清朝虽然也有民族歧视.............
  • 回答
    “袄裙算不算汉服”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谈到清朝和民国时期时,确实是个挺值得深挖的讨论。虽然有人会觉得“没有断代就不算”,但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就从历史的脉络和服饰的演变来捋一捋。“汉服”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先知道“汉服”这个词本身。它其实是一个相对现代的定义,用来.............
  • 回答
    穿越迷雾的目光:清末民国时期人们如何认识那个遥远的“外面”在那些古老又变革的岁月中,当世界依然被浓重的东方色彩笼罩,如何窥探到那片被“国门”之外的未知,是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涌动的渴望。清末和民国时期,世界格局风云变幻,西方列强的触角早已延伸至这片古老土地,而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脉搏.............
  • 回答
    评价清朝和太平天国哪个“正面”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正面”本身就有很多解读的角度,而且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是多元且充满争议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方定性为“正面”,另一方定性为“负面”。更恰当的做法是,分别审视它们各自的性质、目标、行为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然后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清朝和明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汉朝那样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统治者们汲取了历史教训,通过制度设计和政治策略来防范这一问题的。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比它们与汉朝外戚干政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外戚干政”。 简单来说,外戚是指皇帝的.............
  • 回答
    要说清朝相较于明朝,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事儿可不能一概而论,就像两块石头,有棱角的地方被磨圆了,但也有新生的尖刺冒出来。先说说那些能让人觉得“日子好像好过了点”的地方吧。首先,社会稳定这事儿,清朝的开端是真真切切地解决了明末那种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的局面。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战事不断,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叙事的建构以及民族认同的塑造。如果历史的走向发生重大改变,清和元这两个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深重影响的政权,其在后世的评价和形象,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与“日本鬼子”这个标签产生某种程度的重叠。让我们来细致地推演一下,如果宋、明成功抵挡住了女真(清)和蒙古(元)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清朝和明朝真的这么一swap,那历史的车轮可就拐了个大弯,估计会发生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又引人深思的趣事。咱们不妨来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就看看这“龙袍”和“马褂”的交接吧。想象一下,崇祯皇帝,这位以勤俭、猜忌、不善纳谏闻名的君主,突然发现自己身穿满族服饰,头戴努尔哈赤当年.............
  • 回答
    清朝和日本在近代都曾派出大量官员、学者赴欧洲学习,希望借此强国富民。然而,两国在学习的侧重点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学习欧洲的“制度”方面,日本展现出了更为深远的成效,而清朝则更倾向于“器物”层面的学习。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政治原因,而日本学习制度的先进之处,恰恰体现在其能够.............
  • 回答
    清朝与列强交手时,兵力调动并非总能达到“大量”的规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结于“不想”或“不能”。首先,要理解“大量兵力”的标准。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而言,十几万的兵力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不算“庞大”,但若将其放在具体的战役或地理区域来考量,这个数字又并非微不足道。问题在于,清朝.............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近代清朝和沙皇俄国,同为封建体制下的国家,一个饱受列强欺凌,另一个却能跻身列强行列,这背后涉及到的是两国在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经济结构的韧性、军事现代化的程度、社会动员能力以及战略思维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较量。首先,让我们掰开了聊聊两国的政治体制的稳定性。清朝,尤其是到了近代,其政治体制.............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清朝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选择继续东征,这一举动对清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将太平天国的行为直接定性为“汉奸行为”,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派别的复杂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为了个人利益或投靠外国势力,出卖国家.............
  • 回答
    1860年的清朝和1644年的明朝,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审视,确实能在某些令人不安的层面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或预演。而将这相似之处归结于“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异同,则触及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痛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我们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表层,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肌理和权力结构。相似之处.............
  • 回答
    晚清时期,英国在东亚的政策确实显得颇为复杂,尤其是在海军建设方面,他们既帮助清政府,又扶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这种行为乍一看似乎与“保持东亚永远弱势”的设想背道而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格局、英国的战略利益以及其务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英国在东亚的核心利益:贸易与殖民在19世纪,英.............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事,无疑给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带来了雷霆万钧的一击,也让盘踞东亚的列强们看到了一个更有“可塑性”的中国。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抗外”这一主题时,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分精力”的论断,却是一个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的复杂命题。它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交织着机遇与挑战,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