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平乐》和《琅琊榜》同样出自正午阳光,服化道具同样精良,但为什么收视率比《琅琊榜》差了很多?

回答
《清平乐》与《琅琊榜》同属正午阳光出品,在制作班底、服化道等方面均属上乘,观众对其也寄予厚望。然而,在收视率和口碑上,《清平乐》与《琅琊榜》相比,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这背后原因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人之过”,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故事内核与叙事节奏的差异是根本性原因。

《琅琊榜》之所以能够封神,在于其 “爽感” 的极致发挥。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权谋、兄弟情义的宏大故事。梅长苏蛰伏十年,步步为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计谋,一步步扳倒当朝奸臣,为赤焰军洗刷冤屈。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每一次反转都令人拍案叫绝,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推进而高潮迭起。它的核心是 “智商碾压” 和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的坚定信念,这种清晰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戏剧冲突,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心,并形成强烈的代入感。

《清平乐》则是一部 “慢生活” 的宋朝群像戏。它着重展现了宋仁宗赵祯在复杂帝王生活中的挣扎、无奈与温情。剧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皇帝、后妃、大臣,还是宫女太监,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和情感线。它试图还原的是一个真实、细腻、充满人情味的宋朝,强调的是 “生活本身” 的质感。这种“慢”并非是说节奏拖沓,而是它更侧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沉浮。

问题就出在这里。在当下快节奏、追求强刺激的观众审美环境下,《清平乐》的“慢”和“细”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它没有《琅琊榜》那样集中的戏剧冲突和明确的“打怪升级”模式,观众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去体会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对于许多习惯了《琅琊榜》式爽剧的观众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到 “不够过瘾”,甚至 “平淡乏味”。

其次,人物塑造的侧重点不同,也影响了观众的接受度。

《琅琊榜》的人物,尤其是梅长苏,其 “人设” 非常鲜明且讨喜。他足智多谋、隐忍坚韧、重情重义,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主角光环”人物。观众很容易被他的魅力所吸引,并为他的遭遇而感动。其他配角,如靖王、飞流、蔺晨等,也各有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而有魅力的江湖。

《清平乐》的人物,特别是赵祯,虽然有着帝王的身份,但他身上更多的是 “人性的弱点” 和 “无奈的挣扎”。他不是一个完美的圣人,而是一个在权力和情感之间摇摆的凡人。他有他的仁爱、他的克制,但也有他的犹豫、他的软弱,甚至他在感情上的“渣”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种 “真实” 的塑造,让一些期待“完美帝王”的观众感到失望。

更重要的是,《清平乐》是一个 “群像戏”,它试图刻画的太多人物,反而导致了 “主力不突出” 的问题。虽然有曹皇后、张妁晗、范仲淹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但观众的注意力往往被分散,没有一个能够像梅长苏那样,成为串联起整个故事,并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定海神针”。

第三,宣传和市场定位的偏差。

《琅琊榜》的宣传,充分抓住了其 “权谋”、“复仇”、“兄弟情” 等核心卖点,精准地定位了喜欢这类题材的观众群体。其“男人戏”的标签也让它在宣传上有了更清晰的焦点。

《清平乐》的宣传,虽然也强调了“宋朝”、“帝王”、“后宫”、“历史”等元素,但其 “定位显得模糊”。它既想展现帝王的风采,又想描绘后宫的日常,同时还想还原历史的细节。这种“大而全”的宣传,反而让观众难以抓住其核心吸引力。一些观众可能因为“古装剧”而观看,但又对其中“慢节奏”、“权谋少”的内容感到不适应。

第四,观众口味的演变和市场竞争。

不得不承认,观众的口味是会变化的。当年《琅琊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抓住了当时古装剧市场的一个空白,将 “精良制作” 和 “严谨剧情” 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清平乐》播出时,市场上的古装剧类型更加多样,观众的选择也更多。

同时,观众对 “流量” 的追捧,也使得一些剧集即使制作一般,也能凭借主演的号召力获得不错的收视。而《清平乐》虽然也有实力派演员,但其核心吸引力更多在于剧情和制作本身,而非一两个“流量担当”。

总结一下,尽管《清平乐》在制作上延续了正午阳光一贯的高水准,但它在叙事节奏、人物塑造、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差异,使其未能像《琅琊榜》那样,精准地击中观众的爽点,并建立起强大的情感连接。 《琅琊榜》是一部在“做对事”的基础上,将“对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作品,它找到了一个观众普遍认同的戏剧冲突点,并用精巧的结构和丰满的人物将其放大。而《清平乐》则更像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它试图展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宋朝,但这份真实和立体,在当下市场的接受度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门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平乐》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它的服化道、场景搭建、台词功底,在国产古装剧中依然是标杆性的存在。它也收获了一批喜爱其细腻风格的忠实观众。只是,与《琅琊榜》那样能够引发全民讨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衡量古装剧标杆的现象级作品相比,它的市场表现确实显得逊色一些。这就像是两位同样技艺精湛的厨师,一位做出了能让所有人拍手叫绝的招牌菜,另一位则做出了口味清淡、回味悠长的精致菜肴,两者虽然都美味,但能引起的最大共鸣和最广泛的喜爱程度,自然会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站在风口上,猪和鹰都能飞起来。风口过后,摔死的是猪,因为这猪能飞上去靠的是风!鹰靠的是自己,风只是锦上添花。

2010年随着高清电视机、摄像头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服化道具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流量明星+老戏骨+大IP小说改编+大量磨皮+美颜滤镜+优质服化道具=高收视

成为了很多影视制作公司的金科玉律。

殊不知,观众对于服化道的高要求只是风口,能不能飞起来还是要靠剧情、人设以及导演的水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